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师范”背景下人才高质量发展——以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1
作者 李文翎 何亚琼 陈小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5期139-144,共6页
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实现“推动卓越培养→规范育人路径→响应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在教书育人方面,强化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优质课程的内涵建设;在实践教学、校-... 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实现“推动卓越培养→规范育人路径→响应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在教书育人方面,强化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优质课程的内涵建设;在实践教学、校-校联合、教-研联动等方面都做出自己的特色。同时指出尚存在高校老师对基础教育了解不足、教学研究重视不够、学科教育教学类专任教师紧缺等问题;期待能推进教师培养本硕一体化,加强与创新U-G-S的协作,共同推进广东省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师范” 培养模式 内涵建设 专业发展 广州大学
下载PDF
从师范生到教师:实习中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以G大学地理师范生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彩莹 朱竑 《地理教学》 2023年第7期4-9,共6页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将影响其职业认知与选择。通过对教育实习中的地理师范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式分析、词频分析发现: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关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将影响其职业认知与选择。通过对教育实习中的地理师范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式分析、词频分析发现:实习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实体、语言文化、互动、自我、网络数字等身份建构空间,同侪之间的反思与协作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提供了补充性空间,多元且专业的空间情境能够帮助地理师范生认知与实践、建构与协商其教师专业身份;职业选择动机与教育信念亦对其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地理师范生 教师 专业身份建构
下载PDF
地理科学专业“海洋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与融入
3
作者 陈斌 滕丽 +1 位作者 肖福安 杨木壮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15,共8页
“海洋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讲授与海洋相关地理知识的课程.课程思政明确指出要发挥除思想政治课之外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的目的.在“海洋地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是从海洋研究进展、国家... “海洋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讲授与海洋相关地理知识的课程.课程思政明确指出要发挥除思想政治课之外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的目的.在“海洋地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是从海洋研究进展、国家海洋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技术研发与海洋发展历程等角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从而实现从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课程特色.本文主要以“海洋地理学”课程作为研究载体,展示如何在课程各个环节发掘思政元素点,并且有机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科研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海洋地理学 案例构建 教学融入
下载PDF
地理学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特征、主题与启示——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例
4
作者 陈婵 朱竑 杨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4,共11页
重点刊物刊文是反映学科总体发展、内容结构、技术方法与机构分布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内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来源,选取其中193篇地理学研究论文为数据,通过VOSViewer软件和可视化结构图结合的分析方法... 重点刊物刊文是反映学科总体发展、内容结构、技术方法与机构分布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内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来源,选取其中193篇地理学研究论文为数据,通过VOSViewer软件和可视化结构图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载文数量、发文作者、引用情况、研究机构、热点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时空间尺度特征方面对地理学相关领域2001—2021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刊载的地理学论文呈现如下特点:(1)载文数量逐步增加,并呈现自然地理、GIS与遥感科学相对凸显,而人文与经济地理相对弱化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主要研究单位与学者相对集中,未能及时反映出学科发展新动向;(3)研究热点聚类表明传统地理学主题与新技术方法的结合已形成庞大的研究体系,与《地理学报》期刊相比呈现出明显错位;(4)研究方法上,自然地理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主流,但人文与经济地理有待进一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5)论文研究的时空间尺度跨度大,更偏向中观、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视角的地理学研究成果目前尚未在该刊出现。总体上,现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球科学系统内部对地理学的定位与表征方式。未来亟待打破学科间固有的界线和刻板的认知,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成果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理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VOSViewer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俊韬 林锦耀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4-21,共8页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0个因子均为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子,其单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影响由强到弱为市区行政中心距离因子、气温因子、GDP因子、坡度因子和海拔因子、降水量因子、建设用地距离因子、道路距离因子、水体距离因子、人口密度因子;10种因子中任意2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降低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化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主成分分析法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的撂荒地监测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6
作者 肖文菊 杨颖频 +1 位作者 吴志峰 郑少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幅分割阈值,构建撂荒地识别规则,并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开展耕地撂荒监测试验,分析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对比撂荒地与非撂荒地的NDVI时序曲线形态发现,撂荒地全年NDVI时序曲线变化平缓,变化幅度较小;非撂荒耕地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过程,NDVI时序呈现较大的变化幅度。2)通过迭代式选取振幅分割阈值,撂荒地与非撂荒地NDVI振幅的最佳分割阈值为0.42,在该分割阈值下,撂荒地和非撂荒地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83%和90.20%。3)对撂荒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坡头区耕地撂荒面积为14.65 k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1%,撂荒地块普遍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空间上分布零散,少有大面积撂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遥感 NDVI时间序列 振幅 空间格局 湛江市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广州市人口空间格局与自然人文因子关系研究
7
作者 郑梓聪 《地理科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格网尺度研究自然人文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Worldpo...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格网尺度研究自然人文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Worldpop数据,分析广州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及自然人文因素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对广州市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生态指数和路网密度,且任意两类自然人文因子叠加作用后都能增强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广州市
下载PDF
后殖民思潮下巴西的想象地理——基于弗雷雷《热带中国》的分析
8
作者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2,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学 后殖民主义 巴西的“热带性”与“中国性” 中国-巴西关系
下载PDF
广州市老幼群体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9
作者 柴蕾 陈澄静 +2 位作者 高枫 庄财钢 李少英 《城市交通》 2024年第1期42-52,84,共12页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对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以老幼人口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改进潜能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层面探讨老幼群体公共交通资源配...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对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以老幼人口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改进潜能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层面探讨老幼群体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显示:广州市主城区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整体处于不公平的状态;可达性较好的格网分析单元多分布于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以及人口分布稀疏的黄埔区和番禺区;从儿童的公共交通供需平衡情况看,需求高、供给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河区、白云区以及黄埔区的城中村和居住区附近;而对于老年人,需求高、供给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荔湾区和海珠区。最后,从区域间公共交通资源均衡配置、公共交通系统优化、适老与适幼化公共交通服务完善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可达性 公平性 老幼群体 供需平衡 老年人 儿童 广州市
下载PDF
中国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地理学科“实地考察为本题目”的设立、评析与启示
10
作者 陈浩然 钟嘉灏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27,共5页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界在其教学上已积累较多成果,却仍待改善其在高考评价体系的呈现形式。中国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地理学科的“实地考察为本题目”是对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正式评价,具有“坚持科学研究取向”“聚焦地理...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界在其教学上已积累较多成果,却仍待改善其在高考评价体系的呈现形式。中国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地理学科的“实地考察为本题目”是对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正式评价,具有“坚持科学研究取向”“聚焦地理实践数据”“关注地理系统综合”“固定设置开放试题”的特征,对内地地区推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创设考查地理实践题型、量化区域地理环境特色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地考察为本题目 中国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地理实践力 地理探究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
下载PDF
融合植物信息交互系统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以“植物地理学”为例
11
作者 吴东梵 彭国榕 +3 位作者 李迎娣 吴颖欣 刘春秀 俞方圆 《地理教育》 2024年第2期75-78,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植物地理学课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如何整合高校植物信息交互系统与线下课堂并解决传统教学出现的困境是当前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利用植物信息交互系统搭建兼顾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植物地理学课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如何整合高校植物信息交互系统与线下课堂并解决传统教学出现的困境是当前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利用植物信息交互系统搭建兼顾资源共享与师生互动的线上教学环境,结合课程特点从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构建混合式植物地理学教学模式,提出实施混合式植物地理学教学设计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模式 植物信息系统 植物地理学 教育数字化 教学交互
下载PDF
基于IPTA技术的广州市2017—2020年地铁沿线沉降监测
12
作者 李晓诗 孙敏 +2 位作者 杜亚男 刘清瑶 罗澍然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3期58-60,64,共4页
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IPTA)是一种常用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能够克服大气延迟、时空失相关的影响,获取高精度的监测数据。本文采用IPTA技术对覆盖广州市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的85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了广州市的平均形变速... 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IPTA)是一种常用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能够克服大气延迟、时空失相关的影响,获取高精度的监测数据。本文采用IPTA技术对覆盖广州市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的85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了广州市的平均形变速率信息。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广州市及其地铁沿线形变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广州市地铁沿线的整体地表形变较为稳定,沉降主要集中在6号线沿线,最大的沉降漏斗位于柯木塱站,沉降速率达到了-39.5 mm/yr。结合实地考察结果,IPTA技术能够为大范围城市地铁沿线的沉降监测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沉降监测 IPTA Sentinel-1A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碳通量特征分析
13
作者 冯婷诗 林敏丹 +2 位作者 许展颖 林妙君 陈小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6期150-158,共9页
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广州大学城内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5种功能区内的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环境因子等以揭示大学城... 2018年7月-2019年6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监测广州大学城内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5种功能区内的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环境因子等以揭示大学城不同城市绿地利用类型土壤碳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动态变化特征(P <0.05),均呈湿季高于干季的不规则单峰曲线;(2)6个绿地土壤碳通量差异显著(P <0.05),文教区绿地、道路绿地(中环、外环)和生产绿地全年土壤碳通量显著高于其他绿地类型;(3)土壤温度与全年土壤碳通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 <0.05),干季时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土壤碳通量与0~10 cm土壤C、微生物总量呈正相关,与田间持水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学城不同类型绿地土壤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土壤温度是调控绿地土壤碳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碳通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地理学科立项(2010-2019)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伟 李仁杰 +2 位作者 梁荣清 常咏梅 连冠一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66-77,共12页
地理学科宏观层面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规律相关研究相对匮乏,文章通过梳理2010-2019年地理学科国金资助立项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分析、词云图等可视化方法进行多维动态比较,刻画地理学科资助规律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地理学科近十年... 地理学科宏观层面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规律相关研究相对匮乏,文章通过梳理2010-2019年地理学科国金资助立项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分析、词云图等可视化方法进行多维动态比较,刻画地理学科资助规律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地理学科近十年来资助数量和金额波动上升,学科内部层级差异明显,面上和青年项目占据资助的主体地位,呈现规模扩大和强度提高的总体格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国金资助的首要对象,彼此存在属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脱颖而出,资助数量发展迅猛,科研院所的资助几乎被中国科学院垄断,地方科研机构处于资助的边缘位置,科研院所的极化程度更为明显,资助数量和金额与高校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各分支紧紧围绕地理学科内核开展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和内容本同末异,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密切关注前沿领域和学科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理学科 资助立项 大数据分析
下载PDF
分阶布局研学实践,有效提升地理素养——以广州白云山地理研学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文翎 温牧玉 何亚琼 《地理教育》 2022年第12期61-65,共5页
研学旅行和地理实践力是当前高中地理教育中高度重视的两个有共性的话题。在研究契合高中地理课程研学资源的基础上,以白云山研学为例,探索研学资源多重价值的开发,实现地理实践力从初步的观察、体验逐步提升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的... 研学旅行和地理实践力是当前高中地理教育中高度重视的两个有共性的话题。在研究契合高中地理课程研学资源的基础上,以白云山研学为例,探索研学资源多重价值的开发,实现地理实践力从初步的观察、体验逐步提升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的进阶培养。同时,进一步提出通过专项实践、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学科素养,促成学生的创新力发展,实现地理实践力的差异化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资源多重价值 地理实践力 差异化提升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的地价溢出效应研究——以广州市地铁TOD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滕丽 蔡砥 +2 位作者 钟楚捷 姜磊 吴梦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1010,共10页
地铁TOD开发是一种融合地铁交通和城市开发为一体的城市开发模式,对实现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铁TOD溢出表现在TOD站域内部和站域之间,开展地铁TOD溢出研究对合理制定城市基准地价和构建公共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补偿机制具有... 地铁TOD开发是一种融合地铁交通和城市开发为一体的城市开发模式,对实现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铁TOD溢出表现在TOD站域内部和站域之间,开展地铁TOD溢出研究对合理制定城市基准地价和构建公共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提出了测度TOD开发溢出效应的方法和策略,并以广州220个地铁TOD站域为样本,将TOD开发5D原则转化的17个量化指标作为影响地价的潜在因素,构建了包含TOD开发溢出效应的回归模型,验证了其开发对不同类型用地地价的影响和溢出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将TOD开发的5D原则转化为可计算变量,为地价的影响因子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通过空间回归模型捕捉地铁TOD站域之间的地价溢出,同时向空间回归模型引入虚拟变量捕捉地铁TOD站域内的地价溢出是一种测度地铁TOD溢出的有效途径;③以地铁TOD站域为空间单元的广州市地价空间分布在市域和站域2个尺度上均表现为圈层结构和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是分类型用地地价的空间分布模式在不同类型的TOD站域存在差异;④广州市从2010—2019年,除了办公地价在TOD站域内不存在溢出效应外,商业地价、住宅地价和工业地价均存在TOD站域之间和站域内的正溢出效应。相对于2010年,2019年TOD站域之间的溢出弱化,站域内部的溢出增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规划TOD廊道;根据TOD站域功能确定各类型土地的合理比例;优先开发近地铁站点的商业和住宅用地;考虑站域开发溢出效应,建立TOD站域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TOD 城市基准地价 溢出效应
原文传递
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大放 林添华 +4 位作者 李淑君 何惠慧 李致毅 郁万敏 梁逸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子影响力相对较小。【结论】广州市整体耕地非粮化水平高,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应更加重视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落实各方责任;要深入完善惠农政策、建立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收益。从多方面入手防范对耕地的非法侵占,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防止耕地的非粮化用途,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时空演变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广州市
下载PDF
我的地理科学之路——《地理科学》四十岁生日之际的回想
18
作者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70-2072,共3页
疫情之下,一切周详的计划都会随时被打乱。原本希望红红火火举办的《地理科学》期刊四十年庆典也一直在期盼中。大家都想为这本朴素、踏实、低调而又高扬头颅、可爱的期刊做点什么。记下岁月中无数个与《地理科学》的难忘故事,以期表达... 疫情之下,一切周详的计划都会随时被打乱。原本希望红红火火举办的《地理科学》期刊四十年庆典也一直在期盼中。大家都想为这本朴素、踏实、低调而又高扬头颅、可爱的期刊做点什么。记下岁月中无数个与《地理科学》的难忘故事,以期表达情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科学》 期刊 庆典
原文传递
情感地缘政治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的地理学逻辑
19
作者 王敏 朱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3-1432,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促使地缘政治研究对情感的关注,但目前还停留在以符号、文本和话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分析情感的层面,难以在实践层面发挥更有效的价值。参照政治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被引入到对情感与政治活动关系分析的趋势,呼... 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促使地缘政治研究对情感的关注,但目前还停留在以符号、文本和话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分析情感的层面,难以在实践层面发挥更有效的价值。参照政治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被引入到对情感与政治活动关系分析的趋势,呼吁地缘政治研究在关注情感与环境、空间和地方的关系时重视地理学科的知识溢出,要回到情感生成机制本身的探讨上。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的视角,借鉴当前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心理地理学和神经地理学的讨论,建立起“意识−身体−环境”的情感地缘政治研究框架,以期进一步凸显情感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情感 心理学 学科交叉 意识−身体−环境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生物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
作者 林淑玲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3-66,74,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分布及和它相关的各种问题,其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生态教育的理念.本文深入挖掘“生物地理学”课程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政...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分布及和它相关的各种问题,其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生态教育的理念.本文深入挖掘“生物地理学”课程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政元素,并从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行为四方面进行“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态行为和生态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课程思政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