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种群分化及亲缘地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蓝昭军 范明君 +1 位作者 黄小林 赵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091-6102,共12页
为了解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的种群分化、亲缘地理格局及物种有效性,作者对唇8个水系及间9个水系共148尾样本的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所有序列中,共有128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了41个... 为了解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的种群分化、亲缘地理格局及物种有效性,作者对唇8个水系及间9个水系共148尾样本的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所有序列中,共有128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了4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4,核苷酸多样性为0.02153。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中国南方的唇与间合聚为两大支,其中韩江和九龙江的全部唇样本组成了Ⅰ支,而其他水系的唇和间样本则组成了Ⅱ支。两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5.1%,而唇和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2%。现有证据不支持间与唇达到种一级的分化。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韩江、九龙江种群和其他水系的种群分化较大;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和漠阳江种群的单倍型分支与代表珠江水系单倍型的分支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地理区间种群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西江可能为珠江水系、漠阳江水系和海南岛三大水系间种群的扩散中心,其中一支往东向北江和东江扩散;另一支往南向海南岛扩散,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尔后在冰期海退时向北扩散至漠阳江水系及珠江水系。AMOVA分析表明,唇和间地理区之间变异约占54.50%,地理区内种群间变异约占18.64%,种群内的变异占26.86%,这说明,唇和间种群Cyt b的遗传分化主要是来自地理区之间。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显示,全部种群、唇种群、间种群在历史上均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两个mt DNA支系亦未发生过扩张,而海南岛的昌化江种群曾发生过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 间 种群分化 亲缘地理 细胞色素B基因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有棱丝瓜苗期耐热性及其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小燕 罗剑宁 +2 位作者 李金月 李伟华 吴海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7-369,共13页
为鉴定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的耐热性,对32个品种进行了耐热性筛选,并对不同耐热性品种在热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有耐热品种3个,热敏品种4个,居中的25个。对耐热品种WB121,较耐热品种YL8和热敏品种WB... 为鉴定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的耐热性,对32个品种进行了耐热性筛选,并对不同耐热性品种在热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有耐热品种3个,热敏品种4个,居中的25个。对耐热品种WB121,较耐热品种YL8和热敏品种WB105进行高温处理,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增加。3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未表现出与耐热性一致的变化。3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eild和ETR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均下降,以热敏品种下降幅度最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热害指数与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r=0.693*),与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4,0.899**),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E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892,-0.896,-0.897**),与3种保护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见,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ETR)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植物热害,建议将其作为有棱丝瓜耐热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耐热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似杯盘虫属4个中国新记录种的记述(单殖吸虫纲:鳞盘虫科)
3
作者 郑晓淇 周形 +1 位作者 刘琳 丁雪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6-242,共7页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鱼类的4种鳞盘虫科单殖吸虫,分别是寄生于姬鮨Tosana niwae鳃的眶棘鲈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scolopsidis Lim,2003,寄生于裸颊鲷Lethrinus spp.鳃的澳洲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australis Young,1969、棱纹似杯盘虫Caly...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鱼类的4种鳞盘虫科单殖吸虫,分别是寄生于姬鮨Tosana niwae鳃的眶棘鲈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scolopsidis Lim,2003,寄生于裸颊鲷Lethrinus spp.鳃的澳洲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australis Young,1969、棱纹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duplicostatus(Yamaguti,1953)Young,1969与复杂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difficilis(Yamaguti,1953)Young,1969。其中,眶棘鲈似杯盘虫的交接器长管状,支持器末端扩大呈斧状,阴道片状,底部连接一弯管;澳洲似杯盘虫交接器由背腹两块骨片构成,腹片末端分叉,背片具薄膜,阴道球状且中部具不规则褶皱;棱纹似杯盘虫交接管基部分叉,支持器Y形,右支长度约为左支的1/3,末端连接一几丁质管;复杂似杯盘虫交接器由两块大几丁质片构成,阴道由杯状部与块状部构成。所获标本与原始描述基本一致。眶棘鲈似杯盘虫、澳洲似杯盘虫、棱纹似杯盘虫与复杂似杯盘虫均为我国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鳞盘虫科 似杯盘虫属 中国新记录
下载PDF
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4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关系
4
作者 李潮 金锦锦 +3 位作者 罗锦桢 王春晖 王俊杰 赵俊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4-484,共11页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代表性养殖种群和4个野生种群,共计186个样本的Cytb基因、2个核基因(ENC1和RAG1)以及13个微卫星位点数据。基于K2P模型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唐鱼野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5–0.015之间,养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唐鱼养殖种群包含4个单倍型谱系分支,其中2个分别与广州附近2个野生种群聚在一起,另外2个分别独立成支。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显示,清远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且与芳村养殖种群共享,芳村养殖种群拥有最多的单倍型。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分析表明,所有种群最佳分簇数为2,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聚为一簇,良口和石门种群聚为另一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种群高度重叠并能与野生种群分开,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存在部分重叠。利用IMa3的基因流分析表明,存在清远种群至芳村养殖种群的单向基因流。综合本文结果,作者认为唐鱼养殖种群应起源于广州附近多个野生种群。清远种群来源于养殖种群中的芳村养殖种群。建议在未来唐鱼的保护策略中,应禁止不规范的放流活动并且禁止将不同野生种群补充至养殖种群,同时加强唐鱼养殖种群和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管理和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ichthys albonubes 线粒体基因 核基因 微卫星 基因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