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肿瘤摘除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5
1
作者 庄怀铭 温世锋 +1 位作者 徐耿填 黄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4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介入肿瘤摘除术(ITR)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肿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接诊治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VP... 目的探讨介入肿瘤摘除术(ITR)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肿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接诊治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VP联合ITR组37例(48椎)和PVP组39例(52椎)。术后3 d行脊柱CT,X射线检查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依据两组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24 h、1、3、6、12及24个月随访中疼痛情况评价治疗效果,依据两组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76例(100椎)患者均完成手术,未发生出血、感染、心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24 h及术后1、3、6、12及2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显示,PVP+ITR组与PVP组患者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与PVP组患者比较,PVP+ITR组VAS评分较低,相对镇痛效果较好(P <0.05)。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联合ITR组椎体骨水泥注射量高于PVP组,而渗漏发生率低于PVP组(P <0.05)。结论 PVP联合ITR具有镇痛性好、骨水泥渗漏率低、疗效确切的优点,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所致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疼痛 介入肿瘤摘除术/外科手术 安全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恩志 郭东明 +2 位作者 严瀚 钟波夫 鞠洪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031-1033,1039,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21例脊柱转移瘤28个椎体行PKP联合RFA治疗,采用术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21例脊柱转移瘤28个椎体行PKP联合RFA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当天、1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患者术前后服用止痛药的剂量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前VAS评分(7.5±0.5)分,术后当天VAS评分(3.0±0.5)分,术后1周VAS评分(4.0±0.5)分,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446.67,P=0.000).术中每个椎体填充骨水泥3.0~7.5 ml,平均4.5 ml.术后无皮肤灼伤、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余20例均入住肿瘤科行放疗及化疗.20例术后3个月VAS评分(4.5±0.5)分,15例术后6个月VAS评分(5.0±0.5)分.结论 PKP联合RFA对脊柱转移瘤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射频消融 脊柱转移瘤 骨水泥
下载PDF
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文德 郭东明 +6 位作者 温世锋 钟波夫 刘恩志 王立 钟润泉 鞠洪斌 梁英杰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 目的探讨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4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评价:优9例,良9例,可3例。结论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老年人 外科学
下载PDF
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3
4
作者 董婉华 伍敏琦 蒋耀颍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1期705-706,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行脊柱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对其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对21例脊柱手术后发生术后谵妄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术后谵妄的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方案。结果对21例脊柱外科手术后谵妄患者经过对症治疗...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行脊柱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对其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对21例脊柱手术后发生术后谵妄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术后谵妄的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方案。结果对21例脊柱外科手术后谵妄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及针对性护理措施治疗,本组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老年脊柱外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与许多患者内在疾病及医疗因素有关,术前进行积极评估,积极查找原因,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予防治并重的综合护理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脊柱 围手术期 谵妄 护理
下载PDF
脊柱重建手术对胸腰椎转移瘤致脊髓功能障碍及疼痛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叶劲 莫茅 +1 位作者 蔡维山 郭东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3期4690-4691,共2页
目的通过评价脊柱重建方法,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缓解患者的顽固性疼痛及恢复运动功能和脊柱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肿瘤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肿瘤病灶切除加人工椎体替代物辅助器械内固定稳定手术,术后配合... 目的通过评价脊柱重建方法,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缓解患者的顽固性疼痛及恢复运动功能和脊柱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肿瘤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肿瘤病灶切除加人工椎体替代物辅助器械内固定稳定手术,术后配合相应放、化疗,平均随访18个月(6~48个月)。结果18例患者手术前疼痛评分为7.0±2.3,手术后疼痛评分为3.0±2.6。其中14例患者(88%)得到明显缓解。11例由于疼痛或瘫痪而长期卧床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9例,其中恢复行走功能7例。4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均得到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肿瘤与脊柱重建,能增强患者脊柱稳定性,恢复脊髓功能并有效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肿瘤转移 椎板切除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黎俊豪 蔡维山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2930-2931,共2页
目的: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患者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47例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 目的: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患者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47例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根据手术前后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Cobb角,而经伤椎固定的复位效果更好,远期疗效显著,但其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和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黎俊豪 蔡维山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6期1128-1129,共2页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和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的效果对比。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43例,根据患者植骨方法不同分为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TLIF)组和和单纯后外侧植骨(PLF)组,治疗...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和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的效果对比。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43例,根据患者植骨方法不同分为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TLIF)组和和单纯后外侧植骨(PLF)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情况。TLIF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PLF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患者的融合率明显高于PLF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运动增加评分和感觉增加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Cobb角恢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Cobb角恢复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0.05。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手术患者的脊柱骨性融合率较高,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在临床上,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最好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 单纯后外侧植骨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调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胜利 温振兴 +5 位作者 莫小毅 张晓艳 利浩楠 张颖恺 符丹 陈柏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5-670,共6页
目的 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分析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50岁以上人群骨量状态分布特征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疾病区域个性化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筛选2015年... 目的 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分析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50岁以上人群骨量状态分布特征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疾病区域个性化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筛选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就诊的9122例50岁以上人员,采用DXA测量腰椎、全髋及股骨颈BMD T值,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量状态分布差异,分析以不同部位T值为参考对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3所医院纳入人群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为30.7%,男性为12.9%(中国澳门最高,为44.0%),女性为34.6%(中国香港最高,为40.2%);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各年龄段患病率高于男性;3所医院相同年龄段不同骨量状态人群构成具有各自特征,不同年龄段间存在差异;骨质疏松检出率以3个部位最低T值为参考时最高。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3所医院50岁以上就诊人员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各地区间不同骨量状态人群构成差异明显。在进行骨质疏松筛查时应综合多个部位T值信息以提高检出率,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50岁以上 骨质疏松 患病率 检出率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导航引导椎弓钉加椎间钛笼稳定腰椎椎节的手术应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郭东明 蔡维山 +3 位作者 徐中和 刘恩志 严翰 钟波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48-650,共3页
目的 :探讨导航技术在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共 49个椎节 ,98枚椎弓钉 ,5 8个钛笼。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 ;术后作CT椎... 目的 :探讨导航技术在腰椎内植物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0例下腰椎节失稳手术 ,采用导航下的椎弓钉加后路椎间钛笼植入技术。共 49个椎节 ,98枚椎弓钉 ,5 8个钛笼。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 ;术后作CT椎弓根层面扫描。结果 :内植物位置理想 ,进钉点均差 2 2mm (最大 3mm) ,角度均差 3°(最大 5°) ;Cage深度均差 1 8mm (最大 3 2mm) ,轴线角度均差 2° (最大 4°)。CT椎弓钉位置评级 :理想 94枚( 96% ) ,4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 ( 4% ) ,Ⅱ级 3枚 ,Ⅲ级 1枚。结论 :导航引导椎弓钉、椎间钛笼植入 ,只需 1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 ;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 ,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 ,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 ,使操作形象、多维化 ,实时感强 ,是一种理想内植物引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 内固定手术 椎弓钉加椎间钛笼植入 计算机X线影像导航
下载PDF
改良法与传统法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 被引量:17
10
作者 钟润泉 温世锋 +3 位作者 钟波夫 肖文德 郭东明 梁英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1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老年患者行传统椎管扩大形术32例(A组);改良椎管扩大形术26例(B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老年患者行传统椎管扩大形术32例(A组);改良椎管扩大形术26例(B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4.5±7.2)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比较;术后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术后轴性疼痛、初始疼痛程度VAS评分及缓解时间的差异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A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引流量较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4.3%(11/32),B组为15.4%(4/26);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始VAS评分、疼痛出现和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髓受压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改良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术后轴性疼痛改善方面较传统法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改良 椎板成形术 老年
下载PDF
微型钛板与锚定法颈椎单开门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温世锋 郭东明 +3 位作者 徐中和 肖文德 李菊根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0-352,354,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结果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锚定法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辅助短节段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东明 蔡维山 +2 位作者 钟波夫 刘恩志 温世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 探讨预防胸腰段骨折术后出现继发性后凸畸形、避免椎弓钉断裂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 2 0例胸腰段椎体不稳定爆裂骨折采取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结果 本组术后 1周离床负重行走 ,3个月后腰背疼痛VAS评分... 目的 探讨预防胸腰段骨折术后出现继发性后凸畸形、避免椎弓钉断裂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 2 0例胸腰段椎体不稳定爆裂骨折采取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结果 本组术后 1周离床负重行走 ,3个月后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 6分 ,术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 14° ,椎体高度丢失恢复 4 0 % ,随访 12个月后显示Cobb角只丢失0 4° ,椎体高度平均改变 0 15 % ,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 ,未发现有椎弓钉松动、断裂病例。结论 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可以使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稳定重建 ,提高手术疗效 ,避免术后内固定失败 ,预防继发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辅助治疗 短节段 椎弓钉 内固定 胸腰段 椎体骨折 钙磷骨水泥 手术方式
下载PDF
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在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波夫 徐中和 +2 位作者 郭东明 蔡维山 严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评价运用可扩张型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4例下腰痛患者,采用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共融合77个椎间隙,其中L3~43例;L4~543例;L5~S131例。3例需行2个椎节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根据... 目的:评价运用可扩张型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4例下腰痛患者,采用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共融合77个椎间隙,其中L3~43例;L4~543例;L5~S131例。3例需行2个椎节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根据JOA评分:患者疗效优59.5%,良35.1%,中5.4%。影像随访结果显示,椎间高度术前(7.8±1.5)mm,术后椎间高度(12.0±0.8)mm;未发现融合器移位。结论:可扩张型cage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手术技巧和选择合适的cage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融合器 脊柱融合术 骨关节炎
下载PDF
应用MRI预判经皮椎体增强术中骨水泥的邻近椎间盘渗漏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立 钟润泉 +3 位作者 郭东明 陈铭 钟波夫 侯之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358-23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增强术(PVA)中应用MRI预判骨水泥的邻近椎间盘渗漏。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2月至2009年10月153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VA术前MRI和术后X线资料。PVA方式为普通骨水泥椎体成形术(KMC—PVP),高黏度骨水泥椎...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增强术(PVA)中应用MRI预判骨水泥的邻近椎间盘渗漏。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2月至2009年10月153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VA术前MRI和术后X线资料。PVA方式为普通骨水泥椎体成形术(KMC—PVP),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Confidence—PVP)和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结果:术前MRI出现皮质带缺损共18块(缺损率4.2%),其中11块发生稚间盘渗漏(漏出率61.1%);出现邻近椎间盘内T2W异常高信号共23节(发生率5.4%),其中10节出现椎间盘渗漏(漏出率为43.5%)。漏出率均比无上述征象时高,具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80.029,P=0.000和x2=110.281,P=0.000)。91例PKP中4例出现骨水泥漏入邻近椎间盎,漏出率最低(4.4%);19例KMC—PVP中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漏出率最高(21.1%);43例高粘度骨水泥一PVP中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漏出率居中(11.6%)。不同PVA骨水泥椎间盘漏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x2=6.364,P=0.042)。结论:术前MRI出现皮质带缺损和(或)邻近椎间盘内T2W异常高信号时容易在PVA中发生稚间盘内渗漏,此时最好选择PKP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粘合剂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新临床路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凌 张跃红 +3 位作者 唐浩英 夏志高 言洁 鞠洪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使用CHAID决策树法以住院费用为目标变量,构建了住院费用的不同层次。结果:手术前等待时间为2.00 d,总的住院时间为5.00 d可以作为新的临床路径时间指标的参考时间。发现术前等待时间长和非医保组的患者住院的时间比较长。慢性病、付款方式和术前等待时间都是决策树分层的节点因素。结论:新临床路径的标准要不断调整,要区分不同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临床路径费用的给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 临床路径 决策树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钟润泉 梁英杰 +3 位作者 王立 温世锋 肖文德 郭东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7期532-533,共2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后正中人路组30例,肌间隙入路组35例,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肌间隙入路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系...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后正中人路组30例,肌间隙入路组35例,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肌间隙入路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纠正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3.7)个月,经椎旁肌间隙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VAS评分方面优于传统后正中人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纠正率、JOA评分比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具有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腰背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 胸腰椎骨折 无神经损伤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影像导航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恩志 蔡维山 +1 位作者 郭东明 徐中和 《中国医药》 2007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56例腰椎滑脱患者在脊柱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利用椎弓根螺钉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加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手术后对内植物和导航虚拟影像进行测量,疗...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56例腰椎滑脱患者在脊柱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利用椎弓根螺钉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加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手术后对内植物和导航虚拟影像进行测量,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分数,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植入物实际影像图与导航虚拟手术路径图重叠,复查CT示内植物位置理想,椎弓钉位置评级:理想210枚(94%),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年10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分,随访时为12.5分,优良率91%。结论影像导航系统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植入前可以虚拟出内固定植入的手术环境和路径;植入中可以实时追踪手术器械的位置变化,使内植物精确植入最佳位置,提高了椎弓根钉和融合器植入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 影像导航
下载PDF
影像导航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恩志 蔡维山 +1 位作者 郭东明 徐中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椎体成形术辅助短节段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用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导航引导下的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内植完成后即做X线片正侧位...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椎体成形术辅助短节段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用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导航引导下的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内植完成后即做X线片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内植物位置理想,椎弓钉位置评级理想68枚(94%),3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4%),II级1枚。术后1周离床负重行走。椎体高度丢失恢复40%,随访12个月后显示椎体高度平均改变0.15%,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有椎弓钉松动、断裂病例。结论导航引导椎弓钉植入及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只需1次X线片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使内植物精确植入最佳位置,提高了椎弓钉植入及椎体成形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X影像导航 胸腰椎骨折 椎弓钉 椎体成形术 钙磷骨水泥 后凸畸形
下载PDF
胸腰椎转移肿瘤手术切除和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东明 徐中和 +4 位作者 蔡维山 刘恩志 钟波夫 严翰 温世锋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83-684,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转移肿瘤的手术切除方式和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 18例胸腰椎转移肿瘤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肿瘤病灶切除加人工椎体替代物辅助器械内固定稳定手术 ,术后配合相应放、化疗。结果 无手术相关死... 目的 探讨胸腰椎转移肿瘤的手术切除方式和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 18例胸腰椎转移肿瘤分别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肿瘤病灶切除加人工椎体替代物辅助器械内固定稳定手术 ,术后配合相应放、化疗。结果 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随访 6个月至 4年 ,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局部疼痛或神经根痛缓解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肿瘤是可行的 ,积极的肿瘤切除与可靠的脊柱重建能为患者解除临床症状并能获得稳定的脊柱。胸腰椎转移肿瘤的手术治疗 ,要根据各方面情况选择最佳的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转移肿瘤 手术治疗 切除术 稳定性 脊柱重建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新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蔡维山 鞠洪斌 郭东明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77-178,186,共3页
间歇性跛行为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特点,过度后伸、平躺或行走时加大腰椎前凸等均可诱发症状,身体前倾则可使症状缓解。MRI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行走前和出现症状后立即行神经检查有助于找到神经受损的证据。通常... 间歇性跛行为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特点,过度后伸、平躺或行走时加大腰椎前凸等均可诱发症状,身体前倾则可使症状缓解。MRI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行走前和出现症状后立即行神经检查有助于找到神经受损的证据。通常腰椎疾病发展经历三步曲,即椎间盘源性疼痛、椎间盘突出和退行性变(椎管狭窄、脊柱不稳、退行性侧弯)。正确认识腰腿痛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点,鉴别疼痛真正原因,有利于腰腿痛的诊治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该文就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 狭窄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