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9年我院血液科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薇 许世林 +2 位作者 董梅花 潘世毅 王顺清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11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血液科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类型、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发生细菌感染的12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血... 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血液科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类型、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发生细菌感染的12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血液系统疾病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统计分析病原菌的类型、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并比较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情况差异。结果122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803株(65.77%),革兰阳性菌418株(34.23%)。革兰阴性菌中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中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屎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0.87%和58.03%,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38%和4.66%。2010—2019年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的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株(IRPA)和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株(IRAB)的检出率分别为17.74%(22/124)和13.64%(6/4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有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本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0.59%(14/68),未检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90.28%(130/144)。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较低。相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恶性血液病组中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血液科住院患者感染高发,尤其以SAA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革兰阴性菌是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于合并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因检查,临床医师可根据医院细菌病原体类型特点和耐药情况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非清髓性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血液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5 位作者 王顺清 朱志刚 王汉平 许艳丽 应逸 莫文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6,605,共5页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T-lymphocyteglobulin,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emocyteglobulin,ATG)为基础,减量化疗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T-lymphocyteglobulin,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emocyteglobulin,ATG)为基础,减量化疗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治疗血液病6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纤维化1例,6例血液病于+28d~+30d进行第1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每隔3~4周1次,平均4.2(2~8)次,逐渐增加输注细胞数量,输注的T细胞数由(1.2~9.5)×104/kg逐渐增加至(0.75~2.15)×108/kg。【结果】移植早期均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和血液学部分缓解(1例进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6例血液病中4例逐渐形成供者型完全嵌合体,并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骨髓纤维化患者仍然为混合性嵌合体和进步状态,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骨髓抑制2例,1例死于严重感染。【结论】以ATG/ALG为基础的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实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通过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实现混合性嵌合体向供者完全嵌合体的转变;移植物抗宿主病和骨髓抑制为其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血液病 治疗 并发症 嵌合体 骨髓纤维化 非清髓性移植 细胞数量 血液学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病治疗中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3 位作者 王顺清 朱志刚 莫文健 张玉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563-1565,共3页
关键词 血液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PCR检测降钙素基因甲基化及其在某些恶性血液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顺清 洪文德 +3 位作者 彭爱华 罗绍凯 戴木水 戴丽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77-67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nonlymphoblasticleukecia ,AN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 ,MDS)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myeloidleukemia ,CML)患者降钙素基因 (calcitoningene ,CT基因 )甲基化状况... 目的 :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nonlymphoblasticleukecia ,AN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 ,MDS)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myeloidleukemia ,CML)患者降钙素基因 (calcitoningene ,CT基因 )甲基化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多聚酶链反应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技术。结果 :72 % ( 18/ 2 5 )的ANLL和 6 0 % ( 6 / 10 )的MDS患者有CT基因高度甲基化 ,在CML慢性期C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 2 3 .8% ( 5 / 2 1) ,而急变期阳性率为 80 % ( 8/ 10 )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系列稀释法发现本试验敏感性至少达 10 3 水平。结论 :CT基因高度甲基化较广泛地存在于ANLL、MDS和CML急变期 ,是ANLL和MDS患者白血病细胞克隆以及CML进展和急变的一个共同的分子标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 甲基化 恶性血淤瘤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2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王顺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30-737,共8页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ATL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12例化疗后发生ATLS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分析及临床观察。结果 :ATLS患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高血钾、高血磷、低血...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ATLS)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 12例化疗后发生ATLS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分析及临床观察。结果 :ATLS患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 ,1例发生了急性肾功能不全。用别嘌呤醇及碱化尿液、补液、利尿后 ,8例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死于高钾血症 2例 (其中 1例并发于急性肾功能不全 ) ,DIC 1例 ,1例自动出院。结论 :早期诊断并及时予别嘌呤醇及补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肿瘤溶解综合征 血液肿瘤
下载PDF
单个核细胞绝对计数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结果及时机选择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婷芬 李庆山 周铭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简捷判断恶性血液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最佳采集时机的方法。方法 37例次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的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以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采集前进行外周血白细胞(WBC)、单个核...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简捷判断恶性血液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最佳采集时机的方法。方法 37例次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的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以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采集前进行外周血白细胞(WBC)、单个核细胞(MNC)比例测定及其绝对计数,以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应用流式细胞术(FCM)监测CD34+细胞计数。结果采集产品的MNC中位数为1.76×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1.35×106/kg;MNC绝对计数是产品MNC和CD34+细胞总量的唯一相关指标,而外周血WBC计数和MNC比例与采集产品MNC和CD34+细胞总量无关。进一步分析提示MNC绝对计数达10×108/L单次采集效率提高,中位CD34+细胞采集量达1×106/kg以上,可作为启动采集的阈值。结论外周血MNC的绝对计数能快速、简便地动态监测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变化,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最佳采集时机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快捷、经济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采集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IL-8的测定
7
作者 李庆山 温春光 张国材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IL-8 变化在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LMH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 例LMHD患者血清中IL-8 水平。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恶性淋巴瘤(ML)患者治疗前IL-8 水... 目的:探讨血清IL-8 变化在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LMH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 例LMHD患者血清中IL-8 水平。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恶性淋巴瘤(ML)患者治疗前IL-8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IL-8 水平高于霍奇金病(HD)患者;LMHD患者治疗有效者IL-8 水平显著下降,无效者仍保持高水平,完全缓解时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治疗前IL-8 水平在无反应者显著高于有反应者。结论:IL-8 水平的变化可作为LMHD的病情及监测治疗反应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8 白血病 急性 淋巴细胞 淋巴瘤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观察及护理
8
作者 周素贞 彭群英 +2 位作者 邓秀云 江丽桃 李佩兰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24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以确保DL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5例恶性血液病非清髓性移植后形成混合性嵌合体(MC)状态后。逐渐增加输注供者的T细胞剂量方案进行DLI。首次于移植后4—5周进行...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以确保DL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5例恶性血液病非清髓性移植后形成混合性嵌合体(MC)状态后。逐渐增加输注供者的T细胞剂量方案进行DLI。首次于移植后4—5周进行第1次DLI,此后在无aGTHD情况下,每隔3—4周进行1次,分离血量4000—10000ml,观察输注时尿常规,患者的反应情况,输注后血象、骨髓象,嵌合体情况及GVHD发生情况。结果:输注过程仅有轻微血红蛋白尿;出现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骨髓抑制。结论:无论血型相合与否,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过程安全,GVHD和骨髓抑制为其主要两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细胞输注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T淋巴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何彦丽 应逸 +3 位作者 许艳丽 苏俊芳 罗惠 王惠峰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74-377,共4页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LBP)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影响,探讨LBP对荷瘤机体免疫逃逸的干预作用。方法:用LBP给H22荷瘤小鼠灌胃,连续2周后,测定肿瘤重量...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LBP)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影响,探讨LBP对荷瘤机体免疫逃逸的干预作用。方法:用LBP给H22荷瘤小鼠灌胃,连续2周后,测定肿瘤重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1L)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DCs的数量,以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B7-1)表达的变化。结果:LBP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加肿瘤浸润CD4+、CD8+。细胞的数量。LBP高剂量组CD4+和CD8+细胞数量的百分比高于模型组(P<0.05)。LBP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肿瘤浸润DCs数量及B7-1表达均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P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恢复荷瘤小鼠TIL中CD4+、CD8+的细胞数量、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及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有关。LBP能否恢复荷瘤机体DCs的表型及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CD49d和CXC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毛平 许力 +3 位作者 莫文健 应逸 许艳丽 林秀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18-321,共4页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F组(SCF+FL);SFT组(SCF+FL+TPO)和SFT6组(SCF+FL+TPO+IL-6)。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SF组合仅能低水平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加入TPO后即SCF/FL/TPO组合能有效的扩增脐血细胞,但SFT和SFT6两组之间差异却无明显发生(P>0.05);SF,SFT和SFT63组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CD49d,CXCR4的表达,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F组合可协同扩增人造血细胞,但协同作用较弱;TPO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IL-6作用不显著;SCF/FL/TPO3种因子组合不仅可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上调脐血造血细胞CD49d,CXCR4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细胞因子组合 体外扩增 单个核细胞 CD49D CXCR4
下载PDF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微小残留疾病的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许艳丽 王顺清 +1 位作者 毛平 杜庆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60-76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和微小残留疾病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通过CD138或CD38抗原标记识别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联合CD45、CD56、CD19、CD20、CD117表面抗原标记及胞浆Kapp...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和微小残留疾病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通过CD138或CD38抗原标记识别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联合CD45、CD56、CD19、CD20、CD117表面抗原标记及胞浆Kappa和Lambda轻链鉴别异常骨髓瘤细胞。结果 44例初诊病例中,CD138在可检测的病例中均呈阳性表达,同时CD19阴性,42例病例(95%)CD45阴性或弱阳性,其他表面抗原标记CD38、CD56、CD20、CD117的检测率分别为98%、93%、45%、41%,胞浆Kappa和Lambda轻链均呈限制性克隆型表达。14例病例用于评估初诊及治疗过程中免疫表型的变化,其中11例病例(79%)出现至少1个及以上异常表型的变化,4例(29%)病例化疗后抗原标记荧光强度显著增加,7例(50%)病例荧光强度显著降低。CD45、CD19、胞浆免疫球蛋白轻链为最稳定的标记,未见显著抗原标记的变化,2例CD38(14%)、7例CD56(50%)、4例CD20(29%)及2例CD117(14%)病例呈现显著的抗原密度的变化。30例已治疗病例用于评估MRD的免疫表型,其中25例检测出异常的瘤细胞,5例病例未见显著的限制性轻链克隆型表达,Kappa与Lambda比值在0.5~2,认定MRD阴性。结论流式细胞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疗效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胞浆免疫球蛋轻链的检测可提升微小残留检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 微小残留疾病
下载PDF
RYBP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2
作者 钟雯婷 王顺清 +2 位作者 张玉平 许艳丽 应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301-3303,共3页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5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23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ALCR)患者和21例对照(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RYBP的表达情况。结果:SHI-1、HL-60及K562细胞株RYBP表达均为强阳性;21例阴性对照中RYBP表达均为阴性。AL组RYBP表达阳性率为73%,ALCR组阳性率为13%,AL组RYBP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比ALCR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RYBP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提示RYBP可能与急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Ring1和YY1结合蛋白(RYBP) 蛋白质免疫印迹
下载PDF
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1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志刚 李庆山 +2 位作者 王汉平 王顺清 毛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1-504,共4页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地中海贫血的唯一方法。观察应用强免疫抑制剂及胸腺球蛋白与减量的消胺为预处理方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移植后效应以及降低并发症的特点。方法:选择2002-11于广州市...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地中海贫血的唯一方法。观察应用强免疫抑制剂及胸腺球蛋白与减量的消胺为预处理方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移植后效应以及降低并发症的特点。方法:选择2002-11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1岁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纯合子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经患者家属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实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妹妹,血型相同,HLA配型全相合的杂合子轻型β-地中海贫血。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5mg/(m2·d),马利兰4mg/(kg·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00mg/d。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d×7d;于移植前1d至移植后1d连续3d采集细胞总量为:CD34+3.22×106/kg,单个核细胞4.52×108/kg,CD3+T细胞22.33×107/kg,当天输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环孢素A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并渐减量,甲基泼尼松龙在2个月内停药。采用骨髓细胞的XY/XX的荧光原位杂交和微卫星法DNA指纹图检测植入证据。结果:血小板和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d最低值为:1.26×109L-1,28.8×109L-1;移植后30d,血小板>50×109L-1,血红蛋白>60g/L,DNA指纹图为混合性嵌合体,性染色体示供者细胞占96%。移植后44d,血红蛋白<45g/L,XY染色体占94%,行动员供者干细胞输注,输注CD34+1.02×106/kg,单个核细胞1.20×108/kg,T细胞(CD3+)2.2×107/kg,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移植后75d供者嵌合体占40%,停用环孢素A,供者嵌合体上升至96%,移植后120d,仍然为混合性嵌合体状态。无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结论:以氟达拉滨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强烈免疫抑制剂、减量马利兰为基础预处理方案,实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可达到造血细胞在患者体内的迅速植入,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清髓性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型Β-地中海贫血 移植物抗地中海贫血效应
下载PDF
高龄供者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低剂量环孢素A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1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3 位作者 王顺清 莫文键 张玉平 许世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4041-4043,共3页
目的:分析高龄供者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免疫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11-1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患者1例,男,57岁,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a。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 目的:分析高龄供者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免疫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11-1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患者1例,男,57岁,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a。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移植前经过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合并2型糖尿病、肝功能不良、慢性心脏供血不足。供者为患者同胞姐姐,64岁,HLA全相合,血型相同。干预措施:①预处理用药包括氟达拉滨、马利兰针剂和环磷酰胺。于移植前第4~9天氟达拉滨30mg/(m2.d);移植前第3,4天马利兰针0.8mg/kg,Q6h;移植前第1,2天环磷酰胺60mg/(kg.d)。②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用环孢素A和氨甲蝶呤,形成供者嵌合体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③移植后并发症防治和支持治疗:更昔洛韦防治巨细胞病毒感染、前列腺素E1防治肝静脉闭塞病、移植后1d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d),Hb<70g/L和PLT<20×109L-1时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④供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150μg/d,皮下注射,12h1次,连用5d,第4,5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于第5天一同输注给患者。结果:①移植后患者造血及免疫重建情况:移植后早期获得造血重建,20d时中性粒细胞>0.5×109L-1,18d时血小板>20×109L-1。自然杀伤细胞、CD3+T淋巴细胞和CD3+CD8+数恢复、CD19+B淋巴细胞和CD3+CD4+分别在移植后2,6,14个月恢复。②植入证据:移植后4周,经过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和XX/XY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证明为供者型完全嵌合体。③移植后并发症:移植过程顺利,无严重感染,未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112d,出现腹泻、四肢和面部出现红色斑丘疹,伴有感觉功能异常,移植后6个月出现中耳积液、突发性耳聋,经过环孢素A剂量治疗控制至12个月停药。随访14个月,生活正常。结论:采用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高龄同胞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多种合并症老年急性白血病,植入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非清髓性
下载PDF
脐血来源的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87-391,共5页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ean Agglutinin1,UEA-1)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术对它们进行内皮细胞相关的表型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均能摄取DiI-Ac-LDL和结合UEA-1,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如CD31、CD144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有CD31、酪氨酸激酶受体(kinase tyrosin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CD144和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的基因转录。但是,它们的增殖能力明显不同,分别称为循环成血管细胞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在一些表面标志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利用含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培养体系,成功地从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得到了两种内皮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脐血 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细胞培养
下载PDF
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缓解老年或低增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薇 李庆山 +4 位作者 周铭 王顺清 莫文健 陈小卫 毛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初治的老年或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的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和阿糖胞苷(Ara-C)方案(G-HA)诱导缓解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或低增生AML初治患者共25例,采用G... 目的:探讨初治的老年或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的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和阿糖胞苷(Ara-C)方案(G-HA)诱导缓解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或低增生AML初治患者共25例,采用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治疗。在化疗的前12h皮下注射G-CSF200μg/m2。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20×109/L时暂停用,而不停止化疗,待白细胞回落后再继续使用。HHT:1mg/m2,d1~14,每日1次;Ara-C:10mg/m2,d1~14,皮下注射,每12h1次。对完全缓解(CR)者行后期可选择不同标准方案交替巩固化疗,第1年每月1次,第2年每2月1次。结果:第1个疗程后10例患者获得CR,9例获得部分缓解(PR),6例未缓解(NR)。9例PR患者中5例患者经过第2个疗程该方案后取得CR。总有效率76。15例获得CR的患者中11例按计划巩固强化治疗患者未复发,生存期为8~35个月,中位数17个月。有4例复发,经过原方案诱导后1例CR,2例PR,1例死亡。该方案血液学毒性轻,非血液学毒性不明显。结论:初治的老年或低增生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G-CSF预激的小剂量HA方案诱导缓解的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高三尖杉酯碱 阿糖胞苷 低剂量
下载PDF
LFA-1和VLA-4参与人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 被引量:7
17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71-675,共5页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P-EPC中整合蛋白β1和β2的表达以及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相应的受体的表达。利用体外黏附和迁移实验研究经过功能级别的中和抗体阻断VLA-4和LFA-1后HPP-EPC黏附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HPP-EPC表达整合蛋白β1和β2,活化后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加CD11a抗体组黏附细胞或CD49d抗体组黏附和迁移细胞均较同型对照抗体组少,而且加CD11a和CD49d两种抗体联用组黏附和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数较任何单一抗体组少。结论:LFA-1和VLA-4在HPP-EPC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A-1 VLA-4 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 黏附 跨内迁移
下载PDF
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庆山 毛平 +3 位作者 王顺清 朱志刚 应逸 莫文健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 探讨非清髓性、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风险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及移植后供者干细胞输注 (DSI)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移植治疗 3例高风险SAA。预处理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联合环磷酰胺 (CTX) ,CTX总量为 60~... 目的 探讨非清髓性、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风险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及移植后供者干细胞输注 (DSI)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移植治疗 3例高风险SAA。预处理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联合环磷酰胺 (CTX) ,CTX总量为 60~ 12 0mg/kg ,ALG为 12 0mg/kg。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预防 :环孢素A(CSA)联合甲氨蝶呤 (MTX)或甲基强的松龙 (MP) ,CSA和MP分别用至 6个月和 2个月逐渐减量并停药。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动员 :G -CSF 5 μg/ (kg·d)× 5d。移植细胞数分别为MNC :7 2 4× 10 8/kg ,6 0 0× 10 8/kg ,6 66× 10 8/kg ;CD3 4+ 细胞 :4 2 6×10 6/kg ,8 95× 10 6/kg ,4 66× 10 6/kg。移植后形成混合性嵌合体 (MC)者 ,进行DSI。结果 移植后 3例白细胞最低值 :0 2 6× 10 9/L ,0 5 0× 10 9/L ,0 10×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12 ,3 ,15天和 0 ,5 ,10天。 3例均获得造血细胞成功植入。 1例形成供者完全嵌合体 (CC)并长期维持造血。 2例MC者 ,1例出现排斥 ,1例巨核细胞植入不良 ,均经DSI ,造血均有恢复。 3例分别存活 10 ,6,3 4个月。结论 非清髓性骨髓联合外周血高剂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风险的SAA ,增加植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联合治疗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并发症
下载PDF
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许力 林金盈 毛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243-1246,共4页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 为了探讨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条件下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最佳移植时机及植入潜能,将SCF,FL和TPO3种因子组合体外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14天,在0、7、10和14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D34+CXCR4+细胞数,CD34+CD49d+的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并将SCF+FL+TPO3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天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6周后用流式细胞术,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结果表明,经过14天的培养,脐血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扩增,TNC数,CD34+细胞数,CD34+CD49d+的细胞数于7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而CFU数,CD34+CXCR4+细胞数于第10天达高峰。在移植6周后,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的存活率和人源性CD45+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1.39±0.63)%,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31.25%和(0.73±0.16)%,亦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增脐血移植组有6只NOD/SCID小鼠骨髓细胞中可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7-10天可能是收获细胞的最佳时机;SCF+FL+TPO3种因子组合扩增7天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NOD/SCID小鼠,其植入水平优于未扩增的脐血;上调脐血造血细胞上CXCR4,CD49d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 NOD/SCID小鼠
下载PDF
CML细胞和K562细胞诱导TCR 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平 李扬秋 +3 位作者 陈少华 杨力建 罗更新 张学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4-238,共5页
了解CML细胞和K562细胞体外诱导CML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TCRVβ亚家族利用、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情况。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培养法(MLTC)体外将CML细胞和K562细胞与脐血和成人外周血MNC混合培养和扩增,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 了解CML细胞和K562细胞体外诱导CML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TCRVβ亚家族利用、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情况。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培养法(MLTC)体外将CML细胞和K562细胞与脐血和成人外周血MNC混合培养和扩增,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其TCRVβ亚家族的利用和克隆性特点,以及应用间接荧光单抗标记技术和LDH法分析诱导增殖的T细胞免疫表型和杀伤性。结果:CML细胞和K562细胞可以诱导出呈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Vβ亚家族T细胞,并具有识别和杀伤CML细胞的功能。结论:CML细胞和K562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出异体CML细胞特异性CTL,该CTL可能为优势表达的Vβ亚家族克隆性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T细胞受体 VΒ亚家族 克隆性 基因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