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景隆 罗灿伟 +6 位作者 黄连娇 吕明芳 赖文娇 黄颖 唐国芳 许启春 乌汉东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1期2733-2735,共3页
目的探究高龄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高龄(年龄≥75岁... 目的探究高龄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发生MACE,54例未发生MACE。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对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MACE发生的主要因素中,年龄>80岁、吸烟、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饮酒、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均与MACE的发生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吸烟、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饮酒、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是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PCI术后MACE的发生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临床工作中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防止发生MACE的关键,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龄 多支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肺表现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美瑜 甘清鑫 +4 位作者 吕明芳 李景隆 甘露 李翠芝 张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肺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60岁以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以同期收治的32例60岁以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肺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60岁以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以同期收治的32例60岁以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肌损伤及炎症标志物水平及肺部CT受累程度。结果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重型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红激酶(MYO)、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阳性比例也比对照组升高(P <0.05),老年组胸部CT肺受累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胸部CT均以双侧肺部磨玻璃样变和实变为主要特征。结论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心血管相关基础疾病比例增多,更容易发生心肌损伤和肺部严重感染,发展为危重症患者机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老年人患者 心肌损伤 胸部CT 心肺表现
下载PDF
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美瑜 吕明芳 +3 位作者 李翠芝 童裕维 李景隆 雷春亮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峰值阳性数占比,结合4种临床分型分析;再将重型、危重型患者归...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峰值阳性数占比,结合4种临床分型分析;再将重型、危重型患者归为危重症组,以轻型、普通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一步比较每种指标阳性率间的差异。结果 4种临床分型的患者年龄中位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占比及入院时首次静息状态下的异常心率占比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工酶(CK-MB)异常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肌红激酶(MYO)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危重症组和对照组后,危重症组年龄中位数大于对照组(P<0.05),危重症组的CK值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LDH、cTnI、MYO、CK-MB及CRP值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更为易感,更易恶化。不同临床类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肌损伤程度与临床分型基本一致,其中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损伤的发生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心肌损伤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心脏和肝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翠芝 李美瑜 +2 位作者 甘露 张影 雷春亮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74-87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病过程中合并心脏和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选取82例COVID-19患者,其中普通型组58例,重型和危重型组24例,对纳入病例病程中出现的与心脏、肝脏功能有关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结...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病过程中合并心脏和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选取82例COVID-19患者,其中普通型组58例,重型和危重型组24例,对纳入病例病程中出现的与心脏、肝脏功能有关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2例COVID-19患者中心肌损害20例(24.3%),肝脏损害38例(46.3%),多数症状较轻。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数值均高于普通型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P=0.012、0.019、0.026),而白蛋白(Alb)则明显低于普通型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COVID-19患者病程中合并心脏、肝脏损害,多数症状较轻,这种损伤可能主要是由全身炎症反应所致的继发性损伤,缺氧及药物可进一步加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脏 肝脏 合并症
下载PDF
肺部受累是重症登革热的早期线索 被引量:2
5
作者 石云锋 师小函 +4 位作者 周来知 巴俊慧 淦伟强 童裕维 吴本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4-780,共7页
【目的】分析肺部受累与重症登革热(SD)的关系,以提高对SD的早期识别。【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27例登革热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探索肺部受累与SD的关... 【目的】分析肺部受累与重症登革热(SD)的关系,以提高对SD的早期识别。【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27例登革热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探索肺部受累与SD的关系。【结果】老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者在登革热肺部受累组明显高于肺部未受累组(χ^2=25.146、3.847、10.326、7.177和5.355,P=0.000、0.050、0.001、0.007和0.021)。咳嗽、气促发生率在肺部受累组明显增高(χ^2=11.465、6.068;P=0.001、0.014),在SD亚组也明显高于普通登革热亚组(χ^2=4.585、6.717;P=0.032、0.010)。肺部受累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增高(Z=-2.591、-3.033;P=0.010、0.002)。胸腔积液在SD亚组发生率高(χ^2=4.987,P=0.026),双肺炎性渗出与SD有相关性(χ^2=5.910,P=0.015)。肺部受累组易并发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χ^2=7.044、7.059、11.315,P=0.008、0.008、0.001)。肺部受累组抗病毒、抗细菌及两者联合用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肺部未受累组(χ^2分别为13.156、32.845与12.684,P均<0.001)。【结论】老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登革热患者易并发肺部受累,咳嗽、气促、胸腔积液及双肺炎性渗出等肺部受累情况在SD中比例增高,应关注这些表现的登革热病例进展至S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肺部受累 重症登革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景隆 李军 +2 位作者 吕明芳 李美瑜 薛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6期3064-3066,共3页
纳入我院2009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患者75例。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收集调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 纳入我院2009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患者75例。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收集调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患者中室间隔穿孔患者53例,室间隔穿孔发生率6.9‰,其中室间隔近心尖部穿孔患者34例,室间隔中下1/3段穿孔者19例。心脏破裂者22例,心脏破裂发生率2.9‰。心脏破裂及室间隔穿孔患者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水平等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史、吸烟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白蛋白偏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心脏破裂的危险,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心脏破裂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童裕维 李景隆 +2 位作者 秦志慧 李粤平 蔡卫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1例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期收治的159例HIV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1例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期收治的159例HIV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HIV阳性冠心病组和HIV阴性冠心病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相似,除阴性组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阳性组外[(23.8±2.7)kg/m2比(22.1±2.7)kg/m2,F=-2.641,P=0.009],其他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相似,HIV阳性冠心病组的血管内血栓发生为0,完全闭塞病变比例为19.0%(4/21),阴性组则分别为14.5%(23/159)和39.6%(63/15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83,P=0.062;χ2=3.361,P=0.067)。HIV阳性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均为P<0.05),心脏增大比例增高(76.2%比51.6%,χ2=4.533,P=0.033),而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下降(47.6%比75.5%,χ2=7.173,P=0.007)。结论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大多与HIV阴性患者相似,但HIV阳性患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心脏增大明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翠芝 李景隆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8期33-35,39,共4页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胺碘酮常规治疗)和观察组(50例,...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胺碘酮常规治疗)和观察组(50例,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心功能[包括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心脏指数(C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23±12.23)%,高于对照组的(44.25±10.23)%,观察组LVEDD、LVESD为(50.23±5.23)mm、(45.23±6.56)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56±7.52)mm、(53.23±5.56)mm;观察组的6MWT为(362.98±24.50)m,比对照组的(312.65±25.14)m更长;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I、NT-pro BNP水平分别为(3.00±0.12)L/(min·m^(2))、(433.23±45.23)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0.55)L/(min·m^(2))、(599.56±44.12)pg/ml(P<0.05)。两组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开展药物治疗,建议采纳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心功能,用药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厄贝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下载PDF
通心络联合降压治疗改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莹莹 童裕维 胡骏 《新医学》 2012年第11期768-771,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抗动脉硬化作用。方法:将65~80岁男性高血压患者81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41例,单用坎地沙坦治疗)及通心络联合治疗组(40例,通心络联合坎地沙坦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抗动脉硬化作用。方法:将65~80岁男性高血压患者81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41例,单用坎地沙坦治疗)及通心络联合治疗组(40例,通心络联合坎地沙坦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胰岛素、总睾酮、HDL、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等指标。43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但不进行治疗。结果:除血压异常外,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还有内分泌紊乱、血浆Hcy水平较高和HDL水平较低等的重要特征。与常规降压治疗组比较,通心络联合治疗组能有效地降低收缩压(P<0.05),血浆Hcy水平(P<0.01),有效地升高血浆HDL水平(P<0.05)。两种治疗均不能改善CIMT。结论:通心络联合常规降压治疗能明显改善动脉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有利于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抗动脉硬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动脉硬化 通心络 坎地沙坦
下载PDF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景隆 李美瑜 吕明芳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9期82-83,共2页
目的探究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2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延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延迟组配合使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比观察... 目的探究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2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延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延迟组配合使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延迟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患病1年内死亡率和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适合延误早期介入治疗后有严重狭窄和完全梗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下载PDF
siRNA下调AEG-1对大肠癌细胞体内成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素军 宋华锋 +2 位作者 杨绮红 黎铭恩 罗国彪 《新医学》 2020年第9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下调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AEG-1)表达对大肠癌细胞HCT116体内成瘤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下调的方法建立低表达AEG-1的结直肠癌稳定细胞株HCT11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A...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下调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AEG-1)表达对大肠癌细胞HCT116体内成瘤的影响。方法采用siRNA下调的方法建立低表达AEG-1的结直肠癌稳定细胞株HCT11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AEG-1的表达;用转染前后的细胞株进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4周后测量瘤体体积及质量。结果成功建立低表达AEG-1的结肠癌细胞模型HCT116,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采用siRNA下调AEG-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有效,4周后下调AEG-1表达的裸鼠瘤体体积[(94.53±27.31)mm^3 vs.(47.54±10.13)mm^3]和质量[(0.039±0.016)g vs.(0.013±0.002)g]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下调AEG-1的表达能有效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AEG-1有望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 小干扰核糖核酸 结直肠癌 体内成瘤
下载PDF
黄连上清丸联用AT1拮抗剂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莹莹 李翠芝 +2 位作者 童裕维 吕明芳 胡骏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1470-1472,1498,共4页
目的研究黄连上清丸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对H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将H型高血压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常规降压治疗组单用AT1拮抗剂缬沙坦治疗... 目的研究黄连上清丸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对H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将H型高血压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常规降压治疗组单用AT1拮抗剂缬沙坦治疗,联合治疗组用黄连上清丸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指标。结果与常规降压治疗不同,黄连上清丸联合治疗组能更有效地降低收缩压(P<0.05)、血浆HCY水平(P<0.01),更有效地升高血浆HDL水平(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不能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论黄连上清丸联合AT1拮抗剂降压治疗能显著改善动脉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有利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抗动脉硬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1例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婧 李景隆 +1 位作者 银雪艳 谭俊 《今日药学》 CAS 2018年第9期615-617,共3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诱导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诊治原则及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对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策略及药学监护进行分析。结果替罗非班可在用药数小时内引起血小板的急...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诱导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诊治原则及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对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策略及药学监护进行分析。结果替罗非班可在用药数小时内引起血小板的急剧下降,停用药物并予相应处理后,此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3日后恢复至正常范围,未出现严重出血反应。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应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史及血小板减少特点,准确判断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及时予以正确处理。临床药师应关注替罗非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期间加强血小板计数监测和出血反应的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血小板减少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