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湖南省空气质量预报效果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海婷 莫慧偲 +2 位作者 张琴 黄河仙 颜炜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9期170-174,共5页
针对湖南省的带外源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with external input,NARX)神经网络模型,评估了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的污染物浓度预报准确率,并进一步评估模式对O_(3)和PM_(2.5)等两个重点污染物的时空分布... 针对湖南省的带外源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with external input,NARX)神经网络模型,评估了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的污染物浓度预报准确率,并进一步评估模式对O_(3)和PM_(2.5)等两个重点污染物的时空分布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模式预报的未来第1天级别准确率为91%,首要污染物准确率为70%;在空气质量等级为优良时,其预报能力较好。从时间序列上看,模式预报的PM和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O_(3)_8hr)与实测浓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模式对PM浓度有所高估;从空间分布上看,模式对夏季和冬季O_(3)_8hr整体的空间分布预报能力较优,且能够捕捉冬季PM污染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PM_(2.5) NARX神经网络 预报效果评估
下载PDF
Ce掺杂对碳纳米管负载Mn催化剂结构及SCR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丽 王丽珊 +2 位作者 盘思伟 韦正乐 黄碧纯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7-1097,共11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负载Ce-Mn的催化剂,考察了Ce掺杂对Mn/MWCNTs催化剂上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x反应活性的影响.并运用透射电镜扫描、N2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重点考察...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负载Ce-Mn的催化剂,考察了Ce掺杂对Mn/MWCNTs催化剂上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x反应活性的影响.并运用透射电镜扫描、N2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重点考察了Ce掺杂对Mn/MWCNTs催化剂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SCR活性,其活性增量随着Ce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Ce/Mn为0.6时,催化剂活性最佳.表征结果显示,Mn/MWCNTs中添加Ce后,金属氧化物在MWCNTs上的分散程度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小;氧化能力提高;表面氧含量增加,Mn化合价升高;结晶度降低,Mn主要以无定形或微晶形式存在,Ce主要以CeO2物相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氮氧化物 多壁碳纳米管
下载PDF
基于转置EKMA曲线的湖南省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琴 莫慧偲 +4 位作者 周国治 潘海婷 黄河仙 姚腾 颜炜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115,共11页
基于湖南省2015—2020年夏秋季的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_(3))污染的时空特征和生成敏感性。湖南省中部和北部的O_(3)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发生在9月,午后O_(3)峰值常与早高峰的NO_(2)浓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转置EKMA曲线... 基于湖南省2015—2020年夏秋季的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_(3))污染的时空特征和生成敏感性。湖南省中部和北部的O_(3)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发生在9月,午后O_(3)峰值常与早高峰的NO_(2)浓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采用转置EKMA曲线方法探究了O_(3)在NO_(2)维度和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的生成敏感性。在NO_(2)维度下,NO_(2)控制区和NO_(2)-VOCs过渡区的NO_(2)质量浓度为7~13μg/m^(3),NO_(2)-VOCs过渡区和VOCs控制区的NO_(2)质量浓度为15~17μg/m^(3)。在VOCs反应活性维度下,当NO_(2)质量浓度大于10μg/m^(3)时,VOCs反应活性越高,O_(3)浓度越高。在高VOCs反应活性(30℃或以上)时,NO_(2)浓度每降低1μg/m^(3),各区域的O_(3)质量浓度能降低约8~9μg/m^(3)。结合NO_(2)和VOCs反应活性2个维度,得出湖南省午后O_(3)生成以NO_(2)控制区和NO_(2)-VOCs过渡区为主,在晴天干燥和高温条件下,减排NO_(2)可有效降低O_(3)浓度。转置EKMA曲线方法为缺少长期VOCs观测的区域提供了研究O_(3)生成敏感性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转置EKMA曲线 臭氧生成敏感性
下载PDF
基于火点辐射能量的2017-2021年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时空分析
4
作者 潘润西 黄莹莹 +4 位作者 和凌红 潘秋玲 颜炜琳 刘岩 姚腾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7-235,共9页
基于2017—2021年MODIS、VIIRS和Himawari-8等多套卫星的火点辐射能量(FRE)和云量反演数据,使用更高分辨率的火点替代相邻位置低分辨率火点的融合方法,利用晴空的火点分布数据对被云遮蔽的区域进行补偿,核算得到了2 km高分辨率的广西秸... 基于2017—2021年MODIS、VIIRS和Himawari-8等多套卫星的火点辐射能量(FRE)和云量反演数据,使用更高分辨率的火点替代相邻位置低分辨率火点的融合方法,利用晴空的火点分布数据对被云遮蔽的区域进行补偿,核算得到了2 km高分辨率的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数据,并针对2017—2021年的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量展开精细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017—2021年广西秸秆露天燃烧的CO、NO_(x)、SO_(2)、NH_(3)、VOCs、PM_(10)和PM_(2.5)的年排放量均值分别为12.91万、0.78万、0.16万、0.17万、2.77万、2.26万、2.21万t,排放高值区域分布在广西中部及西南部。秸秆露天燃烧排放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时值晚稻收割期和甘蔗榨季,占全年排放量的60%以上。广西秸秆露天燃烧PM_(2.5)年均排放量是全广西PM_(2.5)人为源年排放量的8.74%,通过逐日排放贡献分析发现,秸秆露天燃烧具有短期排放量较大的特点,2017—2021年,在1—2月有34 d出现秸秆露天燃烧导致PM_(2.5)排放量超过人为源排放量50%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露天燃烧 云量补偿 多卫星 火点辐射能量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