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海洋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研究
1
作者 邵长高 严镔 陈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有效地将三维样品测试分析散点数据降为二维数据后进行聚类分析,本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地质体中试验测试数据的不均衡性问题,为海洋地质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取样 实验测试 聚类算法 空间插值 三维
下载PDF
南海及邻域基础地质问题与中国大洋钻探选址
2
作者 尉建功 李海兵 +2 位作者 翦知湣 李春峰 孙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I0001-I0004,共4页
大洋科学钻探是研究海洋地质、探索地球系统的一盏明灯。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自1968年发起至今已实施50余年,历经“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四个阶段,已经... 大洋科学钻探是研究海洋地质、探索地球系统的一盏明灯。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自1968年发起至今已实施50余年,历经“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四个阶段,已经成为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最久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包括对海底扩张的首次确认、南极和北半球冰川史以及海底极端环境生物圈的发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钻探计划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海洋地质 海底扩张 基础地质 大洋钻探 科学钻探 IODP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月球薛定谔盆地及邻区地质特征和演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颖 丁孝忠 +7 位作者 韩坤英 陈剑 刘敬稳 陆天启 王俊涛 石成龙 金铭 庞健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538,共14页
薛定谔盆地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西南部的盆底与盆缘过渡处,盆地结构较为完整,形成于晚雨海世,是典型的峰环盆地,研究该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峰环盆地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开展... 薛定谔盆地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西南部的盆底与盆缘过渡处,盆地结构较为完整,形成于晚雨海世,是典型的峰环盆地,研究该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峰环盆地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开展了区域地质综合分析,主要包括地质地貌特征、岩石类型分布、构造要素以及盆地的演化过程等。与前人相比,使用较新的遥感数据和撞击坑统计年代学模型对盆地内的月海玄武岩进行了分布范围厘定和定年,得到了更精确的年龄,丰富了研究区内的构造形迹数据库,探讨了更具综合性的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得到的结果如下:研究区内出露的岩石以亚铁斜长岩套、亚铁苏长岩套和镁质斜长岩套为主,月海玄武岩、纯斜长岩、富橄榄石岩套以及火成碎屑岩零星分布,两块月海玄武岩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分别为3.26和3.36 Ga,为晚雨海世玄武岩;研究区内9类构造发育,其中坑底断裂、质量瘤和火山口可能是在盆地后续的重力均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薛定谔盆地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撞击成盆前、成盆期以及成盆后改造期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定谔盆地 区域地质演化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
下载PDF
南海宣德环礁东南海域地质灾害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梅 夏真 +2 位作者 刘文涛 何健 马胜中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11,共9页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海域灾害地质因素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海底滑坡、海底陡坎和断层3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是研究区主要灾害地质因素,规模大小不一,海底陡坎和断层为次要地质灾害。海底陡坎根据成因可分为礁体陡坎和滑坡陡坎,礁体陡坎为礁盘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上升控制形成,滑坡陡坎为海底滑坡导致。通过分析认为陡峭的地形和峡谷水道的侵蚀搬运作用是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素。这些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建设及管线铺设均有不利的影响,应尽量避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德环礁 地质灾害 海底滑坡 海底陡坎 断层
下载PDF
面向南海北部中生界地质目标的宽频高精度准三维处理集成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胜红 钟广见 +3 位作者 吴庐山 王嘹亮 吴其林 邵长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6-1087,I0004,共13页
南海北部中生界构造地质条件较新生界复杂,常规的二维地震资料成像较差,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目标的落实。针对上述问题,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A目标区开展了准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自举法τ-p域稀疏反演鬼波压制技术、SWMA+S... 南海北部中生界构造地质条件较新生界复杂,常规的二维地震资料成像较差,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目标的落实。针对上述问题,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A目标区开展了准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自举法τ-p域稀疏反演鬼波压制技术、SWMA+SRME+RADON组合去多次波、匹配追踪傅里叶变换五维面元规则化和基于全波形反演(FWI)断控层析速度建模的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CBM)为核心的宽频高精度准三维处理集成技术。处理结果揭示:A目标区中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地层内部反射波组特征和断层发育特征清晰,为A目标区中生界圈闭落实和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宽频高精度准三维处理集成技术是一套能服务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复杂海况、复杂构造背景的油气资源调查的实用技术,可望为全球类似海域目标的油气调查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准三维 鬼波 多次波 面元规则化 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气烟囱成因及其与油气及水合物运聚成藏关系
6
作者 何家雄 关进安 +1 位作者 王梦荷 苏丕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勘查评价中,地球物理资料尤其是二维/三维地震剖面上常见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且与油气藏及天然气水合物藏密切相关的地震反射模糊带等地震地质异常体,即“气烟囱”或“流体底辟”或“...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勘查评价中,地球物理资料尤其是二维/三维地震剖面上常见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且与油气藏及天然气水合物藏密切相关的地震反射模糊带等地震地质异常体,即“气烟囱”或“流体底辟”或“含气陷阱”。本文拟重点研究“气烟囱”成因及其与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运聚成藏的关系。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气烟囱往往与油气藏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藏伴生,且油气及水合物多处于其上覆或两侧位置附近。通过大量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实践、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等,充分证实了气烟囱与其上覆或两侧附近的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研究表明,气烟囱作为连接和沟通烃源/气源供给系统与油气藏及水合物藏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油气(水合物)勘探中判识追踪油气藏及水合物藏成因、确定其烃源/气源供给系统活动特征的重要依据和指示。因此,深入分析研究气烟囱系统成因及类型,不仅能够追踪探索和判识确定油气及水合物成因,阐明其运聚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而且能够指导油气及水合物勘探部署与综合评价工作。同时,通过油气及水合物成因的地球化学分析,亦可判识确定其气烟囱成因及其对油气和水合物运聚成藏的控制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烟囱 气源构成 气源类型 油气及水合物 运聚特征
下载PDF
海底滑坡典型特征及石油地质学意义
7
作者 张云山 吴南 +1 位作者 贾永刚 尉建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4,共11页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部结构,对海洋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海底滑坡空间展布特征和垂向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对滑坡体岩石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揭示海底滑坡边界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岩石物理特征。结合海底滑坡特征,从提供物源、储层、盖层、改变海底温压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积极意义,从破坏盖层、改变海底土体温压环境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应对海底滑坡微尺度特征识别、进一步开展海底滑坡与海底油气藏联系以及加强海洋油气开发致灾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结构特征 岩石物理特性 海洋油气
下载PDF
月球冷海高铝玄武岩遥感识别及其地质特征分析
8
作者 马明 陈镜然 +4 位作者 陈圣波 李秉择 陆天启 韩成浩 田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28-4642,共15页
高铝玄武岩是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任务采集的月球样品中极其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样品,对月幔的不均匀性分异和月球早期热演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本文以地形和成因极其独特的月球冷海中小型撞击坑坑壁或者近端溅射物中新... 高铝玄武岩是美国Apollo和前苏联Luna任务采集的月球样品中极其特殊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样品,对月幔的不均匀性分异和月球早期热演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本文以地形和成因极其独特的月球冷海中小型撞击坑坑壁或者近端溅射物中新鲜裸露的岩石(岩石丰富>0.5%)为突破口,利用中心和临近像元之间的Al_(2)O_(3)含量和镁指数(Mg#)间的线性关系消除了月海-高地混合物影响,将实验室岩性分类标准应用于Lunar Prospector(LP)钍(Th)和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Diviner主要元素氧化物反演产品中,获得月球表面新鲜裸露的高铝玄武岩质(Al_(2)O_(3)>11 wt%)岩石位置信息.以此为基础,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识别了埋藏在冷海表面风化层以下的高铝玄武岩斑块(10个)和单元(1个).在LRO宽角(WAC)相机和数字地形图影像(LOLA GLD100)中对高铝玄武岩形态学地质特征统计表明,冷海中的高铝玄武岩总面积和体积为3694 km^(2)和1160 km^(3),岩层的最大埋藏深度和厚度为331 m和207 m.研究结果表明,冷海高铝玄武岩岩层一般具有不一致且不连续的厚度和较大的成分变化范围,并且不是广泛地分布于冷海之中,只是零散地分布于中西部,以及集中于东部的两个表层月海玄武岩地质单元之下.这些分布特征意味着月球冷海早期的高铝型火山活动可能以随机的小型(面积小于500 km^(2)或者体积小于100 km^(3))喷发为主,偶尔会出现大型的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玄武岩 遥感探测方法 地质特征 冷海 LRO Diviner
下载PDF
海南临高海岸带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9
作者 崔振昂 侯月明 +5 位作者 赵若思 王陆一 王先庆 付玉通 严镔 王嘹亮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7期70-76,共7页
为改善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及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文章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临高县海岸带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研... 为改善临高县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生态价值及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文章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临高县海岸带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临高海岸带地区砂质海岸、红树林、珊瑚礁和白蝶贝等面临较严重的海岸侵蚀、生态环境退化和生物资源枯竭等问题;砂质海岸侵蚀主要受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受围海养殖、环境污染影响,珊瑚礁、白蝶贝等海洋生态系统则主要受渔业捕捞、水体污染等人为活动影响;基于海岸生态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文澜河口、抱吴港等岸段开展沙滩喂养及生态堤建设,新盈湾、黄龙湾、金牌湾等重点区实施红树林修复,珊瑚礁、白蝶贝保育区加强自然封育、严防人工干扰等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南海甲烷渗漏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南海科学钻探选址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苗晓明 冯秀丽 +3 位作者 李景瑞 肖倩文 但孝鹏 尉建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77-2895,共19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极具潜力的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加强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已成为各国共识。天然气水合物只有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能稳定存在,外部环境的变化极容易导致水合物的分解,从而引发海底甲烷渗漏。因此,研究海底甲烷... 天然气水合物是极具潜力的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加强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已成为各国共识。天然气水合物只有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能稳定存在,外部环境的变化极容易导致水合物的分解,从而引发海底甲烷渗漏。因此,研究海底甲烷渗漏事件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天然实验室。甲烷渗漏活动过程的演化,以及甲烷渗漏自生矿物的成因及其与甲烷活动的关系等作为新兴的事件沉积学课题,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已取得突出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南海沉积物甲烷渗漏事件研究取得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1)甲烷气体的成因和来源;(2)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多指标识别体系;(3)甲烷渗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潜在驱动力,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亮点及局限。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笔者提出了未来具有潜力的研究手段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时建议将南海琼东南盆地海马冷泉区作为我国大洋钻探船未来在南海的钻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渗漏 氧化还原 碳酸盐 黄铁矿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研究进展及其对大洋钻探选址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尉建功 苗晓明 +3 位作者 李景瑞 李文静 张云山 但孝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00-2808,共9页
冷泉系统在大陆边缘海域中广泛发育,我国的南海北部海域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成为了研究冷泉系统的天然实验室。在冷泉系统中,由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碳酸盐岩等自生特征矿物的形成。而自生碳酸盐岩继承了冷泉环境中的... 冷泉系统在大陆边缘海域中广泛发育,我国的南海北部海域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成为了研究冷泉系统的天然实验室。在冷泉系统中,由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碳酸盐岩等自生特征矿物的形成。而自生碳酸盐岩继承了冷泉环境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是记录冷泉活动信息的优良载体。近十几年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对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有关南海北部碳酸盐岩最新研究成果的整体认识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仍缺乏相应的汇总分析。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冷泉碳酸盐岩的成岩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包括流体来源、氧化还原环境、元素循环等,而有关冷泉活动对全球变暖和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较少;同时大多研究基于单一期次的冷泉活动,有关地质历史时期的冷泉活动鲜有报道。本文在对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综述,认为未来需要在南海北部合适的区域进行大洋钻探,重建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冷泉活动,探讨其对全球变暖和碳循环的影响。基于前期的工作成果,笔者认为琼东南海域和东沙海域冷泉区是对地质历史时期冷泉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理想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渗漏 冷泉碳酸盐岩 南海
下载PDF
中国西沙海域永兴岛—七连屿海域鱼体内有机污染物含量特征与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12
作者 姚慧敏 陆天启 +3 位作者 钟奕昕 寻看雨 颜巧丽 黄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5,共14页
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有机污染物在全球海域鱼体内普遍检出,且长期食用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为研究中国西沙海域鱼体内有机污染物污染情况、来源及生态风险,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 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有机污染物在全球海域鱼体内普遍检出,且长期食用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为研究中国西沙海域鱼体内有机污染物污染情况、来源及生态风险,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测定了永兴岛和七连屿鱼体内有机氯农药(OCP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采集了包括蜂巢石斑鱼、红裸颊鲷、黑身蓝子鱼在内的17种鱼类共50条。结果表明:鱼体内OCPs、PAHs和PCBs的总含量均值范围分别为2.23~91.57ng/g ww、2.11~31.70ng/g ww和1.55~54.04ng/g ww,平均值分别为32.50ng/g ww、17.29ng/g ww和18.79ng/g ww,中位数分别为16.92ng/g ww、13.34ng/g ww和7.61ng/g ww。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类农药在美欧沿海鱼体内的含量分别为0.65~107.6ng/g ww和763~5357ng/g lw,中国浙江沿海水域鱼体内PAHs含量为10.4~140ng/g ww,地中海、意大利沿海和美国查尔斯顿港口采集的鱼体内PCBs含量分别为1234~12327ng/g lw、56.8~4791ng/g lw和5.02~232.20ng/g ww,研究区DDTs和PAHs含量水平处于全球海域的低端,推测由于研究区远离污染源。利用DDTs/[双对氯苯基二氯乙烯(DDE)+双对氯苯基二氯乙烷(DDD)]比值来判断DDTs的来源,研究区50%鱼体内DDTs/(DDE+DDD)>1,表明中国西沙海域有部分新近输入的DDTs,研究区沉积物来源为陆源,推测中国西沙海域DDTs为陆源DDTs和永兴岛农业活动的综合作用。利用蒽(ANT)/[ANT+菲(PHE)]比值>0.1或该比值<0.1来判断PAHs的来源是燃烧源还是石油源,研究区88%鱼体内ANT/(ANT+PHE)>0.1,表明PAHs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鱼体内OCPs和PCBs生态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沙海域 海鱼 有机污染物 气相色谱-质谱法 含量特征 来源解析 生态评价
下载PDF
四川大岗山水库蓄水对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及余震的影响
13
作者 朱家正 孙玉军 +1 位作者 谢志远 吴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76,共14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2023年1月发生MS 5.6余震。该次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南段,位于泸定地震震中东南部70 km的大岗山水库。该水库自建成蓄水后,引起库区北西侧磨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显著变化:2014年11月水库达到...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2023年1月发生MS 5.6余震。该次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南段,位于泸定地震震中东南部70 km的大岗山水库。该水库自建成蓄水后,引起库区北西侧磨西断裂的地震活动性显著变化:2014年11月水库达到预定水位之前的3年内,磨西段地震震级较小,多为0~2级微震;11月之后的3年内该区域地震震级和数量明显增加。文章利用高精度DEM数据、精准的地表断裂信息和地层地质信息,建立了三维孔隙弹性有限元数值模型,并根据震源机制解得到断层参数,定量计算了水库水位变化对地层孔隙压力、断层库仑应力的影响。在相关参数约束下的结果表明:水库蓄水造成M_(S)6.8地震震源位置在发震时刻的地层孔隙压力增加5 kPa,库仑应力增加3.6 kPa,对其发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于MS 5.6正断层型余震,水库蓄水造成其震源位置孔隙压力增加0.32 kPa,库仑应力降低0.69 kPa,对其所处断层面的滑动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水库地震 库仑应力 孔隙压力 有限元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国际大洋钻探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钊彬 尉建功 +2 位作者 谢志远 张伙带 钟广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4,共15页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对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至今已在被动大陆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混积台地边缘、平顶海山等不同类型海区执行了23个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专题航次,采集了大量的钻探资料,为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依据这些资料,重建了近100 Ma以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检验了Exxon的层序地层模型和海平面假说,明确了海平面变化的地层响应,建立了南极冰盖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尽管如此,科学大洋钻探海平面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钻探区的地域代表性还不够多,全球海平面变化信息提取时难以消除其他地质因素(如构造沉降)的影响,海平面变化记录的精度有待提高,多种因素作用下地层结构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海平面变化机制特别是冰盖动力学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及暖期海平面变化的原因还认识不清。在当今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学大洋钻探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地层响应 气候变化 南极冰盖演化
下载PDF
基于GeoEye-1和WorldView-2遥感数据的浅海水深反演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天启 吴志芳 +2 位作者 任潇洒 姚慧敏 邵长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142,共9页
浅海区水深的精确反演对于海洋空间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选取南海西沙群岛的羚羊礁海域为研究区,基于GeoEye-1和WorldView-2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水深数据,分别建立了单波段模型、多波段模型和波段比值模型。结果显示,... 浅海区水深的精确反演对于海洋空间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选取南海西沙群岛的羚羊礁海域为研究区,基于GeoEye-1和WorldView-2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数据和实测水深数据,分别建立了单波段模型、多波段模型和波段比值模型。结果显示,由绿波段参与建立的水深反演模型相关性普遍较高,同时利用4个波段组合建立的多波段模型精度最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70和0.853。基于该模型的反演结果对GeoEye-1和WorldView-2遥感数据在不同水深范围内的反演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数据在不同水深范围内的反演误差变化趋势一致,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值均出现在0~5 m,而最小值均出现在20~25 m。总体而言,WorldView-2影像反演水深的精度高于GeoEye-1影像的反演精度。研究对于热带浅海区的水深反演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水深 多光谱遥感 模型 定量反演 精度比较
下载PDF
海底泥火山形成机制——南海台西南盆地泥火山钻探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志峰 吴婷婷 +4 位作者 张伟 苏丕波 钟思玲 张金锋 罗钧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06-2916,共11页
泥火山是地下泥质流体喷发到地表或海底所形成的丘状构造,其形成与油气成藏、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有着直接联系,其喷发活动易引发工程事故,喷发的大量甲烷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国内外学者已在泥火山发育、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开... 泥火山是地下泥质流体喷发到地表或海底所形成的丘状构造,其形成与油气成藏、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有着直接联系,其喷发活动易引发工程事故,喷发的大量甲烷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国内外学者已在泥火山发育、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然而泥火山形成机制问题仍存在多种争议,其触发因素可能来自断层活动、地震、超压等。泥火山流体的传热传质及其对水合物形成与动态分布的控制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海底泥火山碳排放亦是重要地质问题。因而我们建议选取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典型泥火山开展钻探,获取海底泥火山发育的构造环境、沉积背景、温压场等系列参数,揭示泥火山成因机制,建立海底泥火山油气渗漏模式,探讨泥火山流体传热过程对水合物形成与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超压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海底渗漏型水合物研究与勘探、新构造活动与地质灾害分析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泥火山 形成机制 水合物成藏 碳排放 台西南盆地 大洋钻探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柱状沉积物酸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先庆 陈升 +1 位作者 许兰芳 彭登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7期17-24,共8页
南海西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了解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认识南海沉积环境至关重要。采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两个站位沉积柱中的酸类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 南海西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了解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认识南海沉积环境至关重要。采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两个站位沉积柱中的酸类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站位柱状沉积物中的正构脂肪酸呈偶奇优势分布,普遍以n-C16和n-C18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藻类、细菌等,并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2)B3C和B7沉积柱中酸类化合物来源主要以海源为主,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以及陆源优势正构脂肪酸(n-C24、n-C26、n-C28)、海源优势正构脂肪酸(n-C12、n-C14、n-C16)含量在垂向上分布较为稳定,变化波动小,表明该地区的大部分时期沉积环境较为稳定。(3)总脂肪酸(TFA)和TFA/TOC均表明该区域有机物积累普遍较低,且该处沉积区域处于非透光区和非热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次海盆 柱状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脂肪酸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
18
作者 鄢伟 樊太亮 +6 位作者 张光学 高志前 李一凡 张国庆 李福元 孙鸣 吕瑶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共12页
塔中—顺托果勒地区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表明该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颗粒滩沉积刻画对于沉积环境分析和储层预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分析,发现该地区颗粒滩类型主要为内碎屑滩,生物礁体不发育,岩... 塔中—顺托果勒地区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表明该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颗粒滩沉积刻画对于沉积环境分析和储层预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分析,发现该地区颗粒滩类型主要为内碎屑滩,生物礁体不发育,岩性主要以亮晶碎屑灰岩为主,部分发生白云岩化作用,并且随着深度增加其作用增强。内碎屑滩通常含有一些鲕粒、藻粒和少量生物碎屑,其中鲕粒较小,见低能环境放射鲕。连井对比分析显示:鹰山组可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并且能在整个塔中地区进行对比,上升半旋回期间颗粒滩沉积以薄层退积为主,下降半旋回期间则以厚层加积为主,而最大海泛面时期颗粒滩发育规模较小。鹰山组沉积时期,颗粒滩在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广泛发育,但两者沉积特征不同,开阔台地颗粒滩沉积厚度较大,呈团块状沿开阔台地外围分布,而局限台地内颗粒滩一般厚度较小,呈小团块或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鹰山组 内碎屑滩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西沙海域甘泉海台层序地层特征及发育演化过程
19
作者 李学林 黄磊 +5 位作者 郭旭东 吴刚 吴时国 陈万利 孙悦 陈俊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30,共9页
甘泉海台作为典型的西沙淹没碳酸盐台地,为更好地了解其结构演化,采集了二维多道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降噪处理,获取了3条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10个特殊地震相和4个层序界面,揭示了甘泉海台自早... 甘泉海台作为典型的西沙淹没碳酸盐台地,为更好地了解其结构演化,采集了二维多道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降噪处理,获取了3条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10个特殊地震相和4个层序界面,揭示了甘泉海台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了约700 m的碳酸盐台地,并在上新世被淹没,其斜坡地层也随水深变化和台地发育演化呈现不同沉积特征。西沙淹没碳酸盐台地自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在构造高点开始发育,中中新世相对海平面稳定上升而形成厚层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碳酸盐台地演化进入末期,上新世生物礁碳酸盐台地逐渐死亡直至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发育演化 相对海平面变化 西沙淹没碳酸盐台地 甘泉海台
下载PDF
陆海一体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研制关键技术
20
作者 陈炜 刘西宁 +1 位作者 蔡梦雅 邝晗宇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82,共5页
为提升陆海地理信息一体化应用能力,在深入分析陆海统筹测绘地理工作现状和新形势下陆海一体化规划、管理、保护等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以陆海一体化产品模型设计、陆海地理信息集成优化、重要要素信息更新、产品规范制图表达为主线的... 为提升陆海地理信息一体化应用能力,在深入分析陆海统筹测绘地理工作现状和新形势下陆海一体化规划、管理、保护等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以陆海一体化产品模型设计、陆海地理信息集成优化、重要要素信息更新、产品规范制图表达为主线的总体研究思路,研发了陆海地理信息一体化集成、面向工程的海洋要素综合采集、图库一体化制图表达等主体技术方法,用于研制三亚市海岸带陆海一体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陆海数据整合集成、更新优化、统一表达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陆海一体化地理信息产品快速研制和精确制图,研究成果能够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为陆海统筹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 陆海一体化 整合集成 更新优化 制图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