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lex API的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 被引量:4
1
作者 严杰 王刚龙 李绍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4-91,共8页
海洋地质调查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调查产生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和共享已成为衡量我国海洋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鉴于传统WebGIS应... 海洋地质调查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调查产生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和共享已成为衡量我国海洋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鉴于传统WebGIS应用交互性差,扩展再利用性能弱的缺点,文章以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应用开发接口(Flex API)和ArcGIS Flex Viewer应用系统框架进行开发,并定制自定义的微件(Widget)在应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开发部署在网络环境下的"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用户能快速、便捷地获取调查数据。文章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调查基本信息的集中管理、展示与服务,该平台能够较好地满足地勘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海洋地质工作信息服务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 海洋地质 数据库 共享
下载PDF
南太平洋提基海盆地质特征及深海资源潜力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金鹏 张伙带 +4 位作者 段虓 黄文星 刘丽强 任金锋 朱本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3,共6页
深海盆地是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要地,国际上对深海矿产的勘探竞争也日趋激烈。以南太平洋提基海盆为目标区,分析了海盆区的地形、地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表明:(1)海盆形态受东太平海隆洋中脊扩张、土阿莫土隆起和马克萨斯断裂带、... 深海盆地是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要地,国际上对深海矿产的勘探竞争也日趋激烈。以南太平洋提基海盆为目标区,分析了海盆区的地形、地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表明:(1)海盆形态受东太平海隆洋中脊扩张、土阿莫土隆起和马克萨斯断裂带、南方断裂带的构造控制,洋壳年龄在40~20 Ma之间,所获玄武岩为早渐新世形成,年龄超过29 Ma;(2)地层沉积物以钙质生物化石、黏土为主要物质组成,并含有沸石、铁锰结核、铁的氧化物等海洋自生物质;(3)沉积地层呈"三明治"式结构,初步建立了土阿莫土大洋组、南方大洋组岩石地层单位,分别代表站位顶部的远洋黏土层(以第四纪为主)、站位底部含铁含黏土的钙质超微化石软泥层(早渐新世)。站位中部地层可与赤道地区的地层对比,划归至马克萨斯大洋组(晚渐新世-上新世)。(4)站位揭示提基海盆可能大范围缺失中-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地层,推测是由海盆沉降与海洋碳酸钙补偿深度加深引起钙质溶解而形成沉积间断。(5)海盆海底浅表的远洋黏土层中稀土元素含量高,容易勘查和开采,极具资源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基海盆 太平洋 稀土元素 远洋黏土 钙质生物化石 地层对比与划分
下载PDF
声学深拖系统在海底冷泉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冯强强 温明明 +3 位作者 牟泽霖 万芃 郭军 王爱学 《测绘工程》 CSCD 2018年第8期49-52,59,共5页
结合冷泉区天然气羽状流气柱的特征和已有的探测成果,文中使用新型的声学深拖在疑似冷泉点附近开展试验性调查。利用搭载在深拖上的高分辨率侧扫声呐和Chirp型浅地层剖面仪及多波束系统获取冷泉点附近的侧扫声呐数据、海底浅部地层剖面... 结合冷泉区天然气羽状流气柱的特征和已有的探测成果,文中使用新型的声学深拖在疑似冷泉点附近开展试验性调查。利用搭载在深拖上的高分辨率侧扫声呐和Chirp型浅地层剖面仪及多波束系统获取冷泉点附近的侧扫声呐数据、海底浅部地层剖面数据及多波束水体数据。3个疑似冷泉在侧扫声呐图像上呈现明显的亮斑,多波束水体数据可探测冷泉并确定冷泉位置,在浅地层剖面数据上可见清晰的声学反射空白带,指示天然气水合物的运移通道,同时在冷泉点3附近还发现一个新的冷泉异常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深拖作业,结合多种声学技术手段,可对冷泉目标物进行立体声学探测,为冷泉的快速勘查与识别定位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验证先前调查手段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深拖 冷泉 羽状流 侧扫声呐 浅剖
下载PDF
Teledyne Benthos TTV-301声学深拖系统在海底微地形地貌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军 冯强强 +5 位作者 温明明 牟泽霖 曹明 万芃 王爱学 马金凤 《测绘工程》 CSCD 2018年第10期46-51,共6页
介绍Teledyne Benthos TTV-301声学深拖系统的构成、海上作业模式以及声学数据获取方式,以南海某海域实测声学数据为例,对获取的多波束水深数据、侧扫声呐数据、浅地层剖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取高质量的水深图像、高分辨率的侧扫声呐... 介绍Teledyne Benthos TTV-301声学深拖系统的构成、海上作业模式以及声学数据获取方式,以南海某海域实测声学数据为例,对获取的多波束水深数据、侧扫声呐数据、浅地层剖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取高质量的水深图像、高分辨率的侧扫声呐图像和高精度的浅地层剖面图像。对同一海底微地形微地貌在不同声学影像上的反射标识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声学3D模型,形成海底浅表层的立体探测。实验结果验证了声学深拖系统在海底微地形地貌调查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并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拖系统 多波束 侧扫声呐 浅地层剖面 海底微地形地貌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海洋地质编图与数据管理一体化系统 被引量:4
5
作者 严杰 王刚龙 李绍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3期15-20,共6页
海洋地质图是海洋地质领域以野外地质勘查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所取得的成果图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编图技术日趋成熟。但目前的现状是编图工作仍延续传统的思维,利用... 海洋地质图是海洋地质领域以野外地质勘查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所取得的成果图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编图技术日趋成熟。但目前的现状是编图工作仍延续传统的思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编制的数字成果图只是一幅纸质成果图的电子形式对等物,后续还得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数据的整理入库,造成编图工作与数据管理的脱节,工作效率低下。面对这种现状,笔者以成图建库一体化为思想,设计了海洋地质编图与数据管理一体化系统,用以规范成果图件的制作流程,架起海洋地质成果图编制与数据库建设之间的桥梁,推动海洋地质调查成果图数据的规范性、标准性和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数据库 地质成果图 地理信息
下载PDF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程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胜雄 梁金强 +1 位作者 刘昌岭 沙志彬 《中国地质调查》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程,按照工程总体部署,主要开展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成矿理论、勘查与试采关键技术、实验模拟等研究工作,获取了海量...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程,按照工程总体部署,主要开展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成矿理论、勘查与试采关键技术、实验模拟等研究工作,获取了海量基础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成果,初步摸清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家底,为试采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该工程全力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地质调查深度融合,促进了水合物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勘查 成藏理论 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验模拟
下载PDF
海南岛西南浅海域有用重砂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娇 杨楚鹏 +2 位作者 孙桂华 罗伟东 赵利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96,共8页
利用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域调查的最新资料,对2014年该区域采集的44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砂矿物研究,计算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磁铁矿4种有用重砂矿物的品位,分析了海南岛西南部海底有用重砂矿物品位异常值分布范围,在此基... 利用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域调查的最新资料,对2014年该区域采集的44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砂矿物研究,计算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磁铁矿4种有用重砂矿物的品位,分析了海南岛西南部海底有用重砂矿物品位异常值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磁铁矿品位状况及其形成条件。结果表明,钛铁矿品位异常值主要富集在沿岸带及研究区中南部,分布范围较广,有良好的成矿远景;其他3种有用重砂矿物主要富集在研究区中东部;认为重砂矿物的分布与海南岛母岩、水动力、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最终在海南岛西南部海域划分了3个潜在的有用重砂矿资源成矿远景区,都在可采水深范围之内,具有找矿意义,为将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用重砂矿物 异常品位 形成条件 成矿远景 海南岛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演化地质过程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光学 陈芳 +3 位作者 沙志彬 梁金强 苏新 陆红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3,共9页
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样,包括块状、瘤状、薄层状、脉状及分散状等五种形式,独自出现或相互共生成藏,并伴生碳酸盐岩,且分布在水深600~900m、海底及其以下的200m地层之内。其中前四种水合物常形成于浅断裂隙、沉积物层间薄... 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样,包括块状、瘤状、薄层状、脉状及分散状等五种形式,独自出现或相互共生成藏,并伴生碳酸盐岩,且分布在水深600~900m、海底及其以下的200m地层之内。其中前四种水合物常形成于浅断裂隙、沉积物层间薄弱带、海底表面等局部地区,粒径大于正常沉积物孔隙,水合物肉眼可见,故又称可视水合物;分散状水合物充填于微米—纳米级孔隙的沉积物中,肉眼难以分辨,故这类水合物为非可视水合物。据钻井揭示,以海底之下90m处地层为界,研究区发育上、下两套水合物矿层,上部水合物矿层以可视水合物为主,下部水合物矿层为非可视水合物。其中上部水合物矿层发育上、下两个水合物层段,在各水合物层段的顶部均发育自生碳酸盐岩,反映为地史时期与水合物藏演化相伴生的古冷泉。综合分析认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式及水合物藏演化受控于多种因素作用,包括岩性、粒度、岩相(古河道、扇体)等沉积作用,新构造活动及断层作用,流体及气体运移,以及影响水合物结晶成核生长的热流、盐度、时间等。其中可视水合物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多为活跃流体携带气体以渗漏形式局部聚集形成;而分散状水合物则多受沉积因素影响,气体以扩散形式运移至适宜温压域的沉积层内形成水合物。上新世以来的地质事件是水合物形成分解的诱发因素,冰期、间冰期变化与水合物形成分解有一定耦合关系。水合物形成时代应早于上覆的自生碳酸盐岩,晚于其赋存的母岩沉积层,研究区上部水合物矿层的上段形成于晚更新世,下段形成于中更新中期—晚更新世,下部水合物矿层形成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中期;水合物矿藏共经历了3次水合物藏发育期和2次水合物藏破坏期。伴随水合物演化,发育两期自生碳酸盐岩,海底自生碳酸盐岩形成于更新世末期,上部水合物矿层之下段的顶部碳酸盐岩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多层水合物构成的复式水合物矿藏系统,是扩散、渗漏驱动的二元成藏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水合物 赋存类型 自生碳酸盐岩 南海北部陆坡 矿藏 演化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及成因模式探讨 被引量:24
9
作者 苏丕波 梁金强 +2 位作者 付少英 吕万军 龚跃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7,共13页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理想场所,资源潜力巨大。文章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结合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背景,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温压稳定条件、气源形成条件、构造输导条件和沉积储集条件4方面,系统分析...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理想场所,资源潜力巨大。文章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结合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背景,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温压稳定条件、气源形成条件、构造输导条件和沉积储集条件4方面,系统分析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中部神狐海域、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和南海北部陆坡东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类型与成因模式。结果认为,南海北部陆坡中部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而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主要发育渗漏型水合物,南海北部陆坡东北部海域则发育兼具扩散型与渗漏型特征的复合型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输导体系 成因模式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条件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桂华 彭学超 黄永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在入海口附近分叉,其中Tien Lang断层折向NE,呈马尾状展布;在莺歌海盆地内红河断裂带分支为A(I号断层)、B、C和D(莺西断层)4条断层,其中A断层是最主要的一条分支断层。莺歌海盆地内的分支断层均呈近NW—SE走向,延伸420~500km,其地震解释剖面上发育的典型花状构造和马尾状Tien Lang断层共同指示该断层具有走滑运动性质;红河断裂带对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沉积中心变化规律揭示红河断裂带在30~15.5Ma期间具有左行走滑运动性质,15.5~5.5Ma期间为左行向右行转换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反转作用,5.5Ma以来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几何学 运动学 年代学 空间重力异常
下载PDF
台西南盆地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测井响应规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劲 王静丽 +3 位作者 陆敬安 康冬菊 匡增桂 杨承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40,共9页
文章分析了台西南盆地渗漏型和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并通过对比DSDP 84航次570号钻孔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测井资料,结合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条件、水合物饱和度、钻井岩心资料以及地震反射剖面特征,总结出台西南盆地天... 文章分析了台西南盆地渗漏型和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并通过对比DSDP 84航次570号钻孔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测井资料,结合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条件、水合物饱和度、钻井岩心资料以及地震反射剖面特征,总结出台西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响应规律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有高电阻率、高声波速度、高中子孔隙度、低补偿密度和低自然伽马的"三高两低"的异常特征,渗漏型水合物层测井曲线"三高两低"特征较扩散型明显,渗漏型水合物沉积层内水合物碳氢气体浓度高,在断层通道内高度聚集形成块状水合物,水合物的饱和度最高达到100%,水合物分解后形成碳酸盐层,部分碳氢气体沿裂隙向上运移后再次形成的水合物层,扩散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水合物稳定带的底部,水合物呈分散状存在于沉积物中,水合物分布范围较大,气体容积扩散,碳氢气体浓度下降,水合物的最高饱和度为31%,水合物气源主要为微生物成因气,裂解气可能以生物降解气的形式与微生物气为水合物的形成共同提供气源。研究区断层、断裂和气烟囱等构造发育,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地层斜交、穹状反射(速度振幅异常而形成的眼球状结构)等水合物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南盆地 天然气水合物 含水合物地层 测井响应 碳氢气体 似海底反射
下载PDF
北极地区地质构造及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3 位作者 杨楚鹏 陈振林 汪俊 张亚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5-348,共14页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带、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海西造山带、晚中生代的上扬斯克造山带、新西伯利亚造山带与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带。根据北极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显生宙以来经历的构造事件大致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运动,致使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地块碰撞造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运动,在劳伦古陆周边形成规模巨大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造山形成海西造山带;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裂离加拿大边缘,侏罗纪加拿大海盆开始张开;早白垩世,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继续与西伯利亚碰撞,阿纽伊洋(Anyui Ocean)消亡,形成上扬斯克—布鲁克斯造山带。受北极调查程度影响,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区域地质 构造事件 克拉通 造山带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渗漏高精度浅层剖面处理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薛花 杜民 +2 位作者 尚久靖 文鹏飞 张宝金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5期660-665,共6页
浅地层剖面测量方法是基于水声学原理的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和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几年野外采集的两种不同类型(Chirp和SES-2000)的浅地层剖面原始资料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获得的浅剖资料,仅仅... 浅地层剖面测量方法是基于水声学原理的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和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几年野外采集的两种不同类型(Chirp和SES-2000)的浅地层剖面原始资料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获得的浅剖资料,仅仅是经过采集系统后续单一的处理,对于海况较差时采集的数据,上述单一的处理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后续资料的解释。为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高精度浅剖资料处理技术,结合某区实际资料进行应用,系统讨论和分析了该区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声学特征。总的来说,适合浅剖资料高精度处理方法的提出增加了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层,天然气渗漏或扩散引起的沉积物声学异常特征的精度,为后续资料的对比和综合解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天然气渗漏 高精度处理 浅地层剖面 沉积物声学异常特征
下载PDF
海底泥底辟(泥火山)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杰 孙美静 +2 位作者 苏明 杨睿 吴能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04,119,共8页
海底泥底辟(泥火山)与周缘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表现在静态要素和动态成藏2个方面。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运移通道类型,泥底辟(泥火山)携带的气体将是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气体来源。同时,含气流体沿着泥底辟(泥火山)的上... 海底泥底辟(泥火山)与周缘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表现在静态要素和动态成藏2个方面。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运移通道类型,泥底辟(泥火山)携带的气体将是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气体来源。同时,含气流体沿着泥底辟(泥火山)的上侵,可能会导致上覆地层中温压场和地球化学组分的改变,进而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变化。因此,泥底辟(泥火山)将控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如位于构造中心部位的矿物低温热液成藏模式和位于构造边缘的矿物交代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泥底辟(泥火山)的不同演化阶段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富集产生不同的影响。早期阶段,泥底辟(泥火山)形成的运移通道可能并未延伸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导致气源供给不够充分;中期阶段,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晚期阶段,泥火山喷发带来的高热量含气流体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热异常,可能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直至泥火山活动平静期,天然气水合物再次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底辟 泥火山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机制
下载PDF
西巴伦支海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学杰 杨楚鹏 +3 位作者 吴峧歧 王哲 姚永坚 李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共12页
巴伦支海陆架宽广,油气资源丰富,其南部是北极地区调查程度相对较高的海域。该区沉积基底主体形成于加里东期,包括西部的加里东造山带、中部的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东南的蒂曼造山带,东缘为新地岛褶皱带。西巴伦支海构造以台地与小型... 巴伦支海陆架宽广,油气资源丰富,其南部是北极地区调查程度相对较高的海域。该区沉积基底主体形成于加里东期,包括西部的加里东造山带、中部的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东南的蒂曼造山带,东缘为新地岛褶皱带。西巴伦支海构造以台地与小型盆地相间格局为特征,发育3组裂谷盆地群: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新近纪裂谷盆地群。加里东之后,巴伦支海地壳处于拉伸状态,形成一系列NE向裂谷盆地。晚石炭世开始,裂谷作用停止,以区域沉降为主。二叠纪—三叠纪巴伦支海东缘的新地岛褶皱带碰撞隆升,完全改变了巴伦支海物源格局,由早期的西部物源为主变为西南为主。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西南巴伦支海老的线性构造复活,形成新裂谷盆地。晚白垩世—新生代,巴伦支海西缘边缘持续沉降,形成裂谷。除西缘外,西巴伦支海新生代以区域的隆升剥蚀为主,对生烃和油气藏储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沉积盆地 构造演化 巴伦支海
下载PDF
用镭-226示踪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晓婕 郭占荣 +3 位作者 黄磊 章斌 马志勇 刘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0-1500,共11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胶州湾海水中226Ra的源主要有河流的输入、沉积物扩散输入和地下水的输入,海水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这几种源应该与湾内海水和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达到平衡。除了将地下水输入作为未知项外,对其他源和汇逐个进行量化,计算得知:2011年9—10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5×10~6m^3·d^(-1);2012年4—5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4.72×106m^3·d^(-1)。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镭-226质量平衡 营养盐 胶州湾
下载PDF
西南巴伦支海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楚鹏 李学杰 +4 位作者 姚永坚 常晓红 吴峧岐 黄磊 鞠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南巴伦支海浅层气渗漏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探讨了该区浅层天然气渗流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认为该区天然气渗流现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麻坑、浅层气和水合物成... 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南巴伦支海浅层气渗漏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探讨了该区浅层天然气渗流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认为该区天然气渗流现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麻坑、浅层气和水合物成藏(BSR)、气烟囱、沿断裂的流体渗漏以及其他相关特征;其气源主要来自下伏含油气系统,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沟通深部富烃层系的深大断裂,晚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旋回作用、构造均衡抬升和剥蚀是其主要诱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渗漏系统 成因机制 西南巴伦支海
下载PDF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区域地质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4 位作者 杨楚鹏 陈振林 汪俊 祝嵩 李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西起北大西洋东岸,东至上扬斯克山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根据其构造特征,以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构造单元包括前寒武纪的波罗的克拉通与斯瓦尔巴微板块以及蒂曼造山带、加里东...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西起北大西洋东岸,东至上扬斯克山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根据其构造特征,以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构造单元包括前寒武纪的波罗的克拉通与斯瓦尔巴微板块以及蒂曼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和乌拉尔-新地岛造山带等,而东区主要包括西伯利亚克拉通及上扬斯克造山带。本区主要经历4次大的构造事件:(1)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的蒂曼造山运动,使得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蒂曼造山带;(2)早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波罗的与劳伦碰撞造山,形成加里东造山带;(3)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板块与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形成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4)早白垩世,科雷马-奥莫隆复合超地体及阿拉斯加-楚科塔微板块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碰撞拼贴,形成上扬斯克造山带和南阿纽伊缝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构造演化 欧亚北极区
下载PDF
面向海洋剩余多次波衰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如伟 张宝金 +1 位作者 黄捍东 文鹏飞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5期666-671,共6页
随着近几年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采用,勘探目标逐渐趋向于中深部地层,使其成为目前研究南海深部构造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但由于一些剩余多次波的影响,一直成为中深层成像与解释的瓶颈。针对南海某海域的实际资料,在采用S... 随着近几年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采用,勘探目标逐渐趋向于中深部地层,使其成为目前研究南海深部构造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但由于一些剩余多次波的影响,一直成为中深层成像与解释的瓶颈。针对南海某海域的实际资料,在采用SRME技术与高精度Radon变换等常规衰减技术的基础上,仍会存在一些残余多次波,主要为崎岖海底或者复杂构造引起的绕射多次波。针对剩余多次波的特点,在不同的频带范围内,通过径向中值滤波评估得到不同的"含信因子"用于异常噪音的衰减,同时为了提高数据保真度,引入逐步衰减的处理机制,层层检验衰减效果,最后结果表明,数据中剩余多次波能量被较好压制,提高了中深层的信噪比,基底以下的深部构造得到了较好地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 径向中值滤波 绕射信号 保幅处理
下载PDF
东北婆罗洲古地理重建:巴利奥宗(Baliojong)大洋板块地层碎屑物源和年代学
20
作者 许迪 Suzanna H A van de LAGEMAAT +3 位作者 Junaidi ASIS 曹立成 Eldert L ADVOKAAT 姚会强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8,共17页
受古大洋持续俯冲活动的影响,东南亚现存微陆块众多,其成因和构造演化复杂,使得该地区古地理重建难度极大,特别是东北婆罗洲地块的构造属性和前新生代古地理尚有较大争议。东北婆罗洲出露的巴利奥宗(Baliojong)大洋板块地层,是记录古大... 受古大洋持续俯冲活动的影响,东南亚现存微陆块众多,其成因和构造演化复杂,使得该地区古地理重建难度极大,特别是东北婆罗洲地块的构造属性和前新生代古地理尚有较大争议。东北婆罗洲出露的巴利奥宗(Baliojong)大洋板块地层,是记录古大洋由洋壳扩张至俯冲消亡的珍贵素材。本文对该地层西段两个浊积岩剖面开展了详细的物源和年代学调查,综合运用全岩地球化学、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形态学来限定其沉积时代和组成成分,进而揭示古大洋俯冲历史和上覆板块古地理。结果显示两剖面样品的各物源和年代学指标均存在较大差异,东侧浊积岩(剖面BF2)较西侧浊积岩(剖面BF5)具有更年轻的沉积年龄、更高的成分成熟度和碎屑组分含量、偏基性的母岩成分、更丰富和更大粒径的加里东期和印支期锆石颗粒。这些信息明确指示两套浊积岩为不同期次的俯冲增生产物。综合新获得碎屑年代学最大沉积年龄指标以及前人测定的硅质岩和玄武岩年龄,推测两套浊积岩形成于晚白垩世(~87 Ma和~93 Ma)。通过对比巴利奥宗浊积岩与婆罗洲及周缘板块物源区的锆石U-Pb年龄信号,发现其与印支地块南缘—东马地块—西北婆罗洲一带存在潜在的源汇联系,推测巴利奥宗大洋板块地层形成的俯冲带位置更靠近巽他大陆,而不是华南大陆。本研究揭示的东北婆罗洲晚白垩世古地理对重建南海—东南亚地区中生代古大洋俯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太平洋 东北婆罗洲 古地理 晚白垩世 锆石U-PB年代学 沉积年龄 大洋板块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