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邓家刚教授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伟锋 吴东阳 +4 位作者 范丽丽 王强 施学丽 梁静妍 郝二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67-1675,共9页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邓家刚教授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湿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邓家刚教授门诊治疗脾胃湿病的经验处方,将符合标准的119张中药处方依次录入系统,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邓家刚教授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湿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邓家刚教授门诊治疗脾胃湿病的经验处方,将符合标准的119张中药处方依次录入系统,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方法进行用药规律及特点的挖掘,来探索并分析出治疗脾胃湿病用药规律。结果经分析得出,119张处方中,涉及病症以胃痛病(55例)、湿阻病(21例)、胃痞病(16例)居多,证型则以肝胃不和(45例,37.81%)、脾虚湿困证(18例,15.13%)、脾虚气滞证(14例,11.76%)为主,虚实证候以实证(73例,61.34%)所占比例最为之大;用药频率排名前十的为陈皮(67)、厚朴(64)、茯苓(59)、半夏(55)、郁金(53)、柴胡(53)、白芍(47)、石斛(46)、栀子(46)、党参(44)等;所用药物性味大多为辛、苦、寒,主归脾、胃、肝经,药物功效分类则以补虚药(22.21%)和理气药(12.90%)为多。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陈皮和茯苓(45)、半夏和陈皮(41)、白芍和柴胡(40)、柴胡和厚朴(35)、白芍和厚朴(34)等。结论邓教授治疗脾胃湿病,始终以其“理湿勿忘通瘀滞”的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反性配伍”和“寒温和合”的遣方用药方法,擅用理气化湿、疏肝健脾,兼以化瘀行滞的方药,从而形成其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脾胃湿病 理湿 用药规律
下载PDF
邓家刚从肾论治五脏湿病
2
作者 施学丽 黄辰杰 +1 位作者 范丽丽 邓家刚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5期220-223,共4页
邓家刚教授创立“邓氏理湿学派”,致力于发展中医“五脏湿病”诊治体系。基于邓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从肾入手,对五脏生湿病机及相应治疗进行探讨,认为肾阳不振、气化不利、水津失布、聚湿成饮者,应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肾精虚损... 邓家刚教授创立“邓氏理湿学派”,致力于发展中医“五脏湿病”诊治体系。基于邓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从肾入手,对五脏生湿病机及相应治疗进行探讨,认为肾阳不振、气化不利、水津失布、聚湿成饮者,应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肾精虚损、母病及子、肝失畅达、气滞水停者,应治以益肾调肝、利水渗湿、行气活血;肾阳不足、气化无权、寒水凌心、水湿内停者,应治以温补肾阳、温养心火;肾阳亏虚、温脾不及、水运失司、内湿由生者,应治以温肾健脾、祛湿止泻;肾失气化、子病及母、水道失调、痰饮内生者,应治以温阳化气行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肾论治 五脏 湿邪 邓家刚 名医经验
下载PDF
榴莲壳提取物抗衰老作用及其方便型鸡汤的制作
3
作者 范丽丽 林翠英 +2 位作者 詹源菲 陈莹 陈仪新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50-155,228,共7页
采用黑腹果蝇寿命及肠道益生菌试验研究榴莲壳的抗衰老作用,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方便型榴莲壳鸡汤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表明,榴莲壳提取物可使黑腹果蝇寿命延长,也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增殖,说明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榴莲... 采用黑腹果蝇寿命及肠道益生菌试验研究榴莲壳的抗衰老作用,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方便型榴莲壳鸡汤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表明,榴莲壳提取物可使黑腹果蝇寿命延长,也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增殖,说明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榴莲壳鸡汤的最佳制作工艺为鸡肉100 g,榴莲壳14.3 g,料水比1∶5,盐添加量0.9%,熬制时间105 min;鸡肉去腥葱、姜、料酒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6%、12%、5%;最佳灭菌条件为100℃灭菌3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榴莲壳鸡汤呈淡黄色,鸡肉软硬适中,口感醇厚,香气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莲壳 方便型鸡汤 抗衰老 感官评价
下载PDF
桑寄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4
作者 李华莹 陈霏帆 +7 位作者 崔官炜 张维琦 秦哲 郭家庚 杨洁仪 王晓东 贾芳 覃文慧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5,共12页
桑寄生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功效,化学成分主要包含黄酮类、甾醇类、萜类、酚酸类、苯丙素类、木脂素类、挥发油类等,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炎、镇痛... 桑寄生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功效,化学成分主要包含黄酮类、甾醇类、萜类、酚酸类、苯丙素类、木脂素类、挥发油类等,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骨质疏松、利尿、强心、保护神经、增强记忆等药理作用。通过对桑寄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基础上,根据植物亲缘及其特有性成分、传统药效及药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体内过程、化学成分可测性、采收时期及产地、新的药效等多层面对桑寄生的Q-marker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黄酮类、萜类、甾体类、苷类、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可作为桑寄生Q-marker的物质种类,槲皮苷、槲皮素、广寄生苷、萹蓄苷、金丝桃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儿茶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可作为桑寄生Q-marker的候选化学成分,可为桑寄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寄生 质量标志物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UHPLC-Q-TOF-MS/MS法分析抗痨胶囊化学成分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滟 叶开文 +1 位作者 李冰 侯小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8-3347,共10页
目的建立UHPLC-Q-TOF-MS/MS法分析抗痨胶囊化学成分。方法分析采用菲罗门Kinetex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根据采集的色... 目的建立UHPLC-Q-TOF-MS/MS法分析抗痨胶囊化学成分。方法分析采用菲罗门Kinetex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根据采集的色谱峰同位素丰度及一级、二级质谱,计算高分辨精确分子质量并推测其裂解方式,结合文献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共鉴定出5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岩白菜素类和葡萄糖氧基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类,还包括生物碱、酚类、黄酮类。结论抗痨胶囊止咳成分主要为岩白菜素类、百部生物碱类化合物,而葡萄糖氧基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类为主要止血物质。抗痨胶囊可能不是通过直接抗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37Rv活性治疗浸润性肺结核,而是通过免疫调节活性起到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痨胶囊 化学成分 UHPLC-Q-TOF-MS/MS
下载PDF
活血利水方药理论与应用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玉婵 阎施杜 +3 位作者 张帆 谢金玲 邓家刚 郝二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978-4990,共13页
津血同源,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痰液;血液运行失常,形成瘀血,痰瘀互结,疾病发生。活血利水法,基于“血水同治”思想,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利水渗湿,相辅相成,广泛用于“水肿”“虚劳”“胸痹”“癥瘕”等中医范畴的病证。通过结合“血水相关... 津血同源,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痰液;血液运行失常,形成瘀血,痰瘀互结,疾病发生。活血利水法,基于“血水同治”思想,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利水渗湿,相辅相成,广泛用于“水肿”“虚劳”“胸痹”“癥瘕”等中医范畴的病证。通过结合“血水相关”理论溯源及活血利水法临床应用,阐述津血失常所致疾病的病机与活血利水方药效用;总结了经典活血利水方剂的现代实验研究,如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并通过活血利水与养血、益气、温阳、养阴等功效拓展结合,从活血化瘀利水、养血活血利水、益气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利水、养阴活血利水5个方面探讨了经典名方多方合用的临床研究,以此来验证活血利水法的有效性、实用性,并为开发活血利水新方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不利则为水 活血利水法 血水同治 桂枝茯苓丸 当归芍药散 活血化瘀利水 养血活血利水 益气活血利水 温阳活血利水 养阴活血利水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山豆根组方的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7
作者 王浩宇 夏中尚 +5 位作者 刘娇娇 郝二伟 侯小涛 邓家刚 齐彪 杜正彩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0期179-185,共7页
目的:研究含山豆根方剂的配伍用药规律,为山豆根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药智网中山豆根药材中成药处方和中药方剂及中国知网中近15年明确含有山豆根处方的方剂,排除功效主治不明的处方,利用Excel 2019和“中医传... 目的:研究含山豆根方剂的配伍用药规律,为山豆根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药智网中山豆根药材中成药处方和中药方剂及中国知网中近15年明确含有山豆根处方的方剂,排除功效主治不明的处方,利用Excel 2019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创建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统计、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等。结果:共纳入含山豆根方剂217首,用于治疗病症的类型共58种,排前4的病症分别为咽喉肿痛、感冒、胁痛、银屑病;涉及药物418味;常与山豆根配伍使用的药物频次高于20次的药物共23味,排前5的中药为甘草、玄参、桔梗、连翘、黄芩,配伍中药种类有补虚药、清热药,药性主要为寒、温、平。药味主要以苦、甘、辛居多,主要归脾、肝、胃、肺经。药物组合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山豆根、桔梗、连翘、黄芩、金银花、射干、牛蒡子、薄荷、玄参、麦冬、甘草。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含山豆根方剂的主治病症、方剂类型、常配伍中药的使用频次、功效归属、性味归经及组方规律,可为山豆根的临证科学组方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两种无患子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覃豪丽 张智 +4 位作者 郑晓霞 谢金玲 夏中尚 邓家刚 侯小涛 《中药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02-2113,共12页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分别为无患子科龙眼属和荔枝属植物。龙眼肉和荔枝核为传统中药材,已有文献报道从龙眼肉中分离鉴定出糖类、脂类、氨基酸类等化学成分,从荔枝核中分离出黄酮类、甾体类、萜类...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分别为无患子科龙眼属和荔枝属植物。龙眼肉和荔枝核为传统中药材,已有文献报道从龙眼肉中分离鉴定出糖类、脂类、氨基酸类等化学成分,从荔枝核中分离出黄酮类、甾体类、萜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眼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药理活性,荔枝核具有抗肝损伤、抗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龙眼和荔枝各方面研究的逐渐深入,龙眼和荔枝中新化学成分的发现及药理作用备受关注。笔者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近10年龙眼和荔枝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龙眼和荔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可为龙眼和荔枝以及无患子科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健康产品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荔枝 无患子科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原文传递
桑寄生科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维琦 陆希 +1 位作者 李华莹 覃文慧 《中药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0-1044,共15页
桑寄生科植物资源丰富,我国有11属,64种,10变种。桑寄生科植物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目前已从中分离出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挥发油、甾体类、酚类及酚酸类、姜黄素、生物碱、多糖、脂肪类以及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中黄酮类成分为... 桑寄生科植物资源丰富,我国有11属,64种,10变种。桑寄生科植物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目前已从中分离出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挥发油、甾体类、酚类及酚酸类、姜黄素、生物碱、多糖、脂肪类以及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中黄酮类成分为该科植物的主要药效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科植物具有抗骨质疏松、降压、抗氧化、抗炎、降糖降脂、抗肿瘤、抑菌、抗病毒、保肝等多种作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桑寄生和槲寄生两种植物,因此该科植物的有效成分尚未完全明确,其药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发现。笔者对桑寄生科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该科植物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该科植物的合理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寄生科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从“心之失常”探讨五脏生湿机理及其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学丽 黄辰杰 +1 位作者 范丽丽 邓家刚 《四川中医》 2024年第6期55-58,共4页
内湿源于人体内,多由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功能障碍所导致。关于内湿的形成,历代医家多认为其多与肺、脾、肾相关。然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内湿的形成中同样重要。目前对于心功能失常致内湿的机理少有医家探讨。文章从心功能失常与五... 内湿源于人体内,多由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功能障碍所导致。关于内湿的形成,历代医家多认为其多与肺、脾、肾相关。然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内湿的形成中同样重要。目前对于心功能失常致内湿的机理少有医家探讨。文章从心功能失常与五脏生湿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湿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湿邪 机理探讨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寒疫理论的中药防治疫病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泽宇 郝二伟 +6 位作者 曹瑞 林思 陈淑莹 黄显婷 徐婉茹 侯小涛 邓家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4765-4777,共13页
疫病的流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探究考查传统中医药理论下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对于攻克疾病、新药开发等借鉴意义重大。该文首先对中医寒疫理论在现代疫病中的相关性进行了考证,确定... 疫病的流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探究考查传统中医药理论下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对于攻克疾病、新药开发等借鉴意义重大。该文首先对中医寒疫理论在现代疫病中的相关性进行了考证,确定并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甲型H1N1流感这三大流行性疫病与寒疫之间的关系,并深层次讨论了在中医寒疫理论指导下防治现代疫病的疗效及相关差异性;应用数据挖掘和本草考证的方法,从各数据库及相关古籍中收集治疗寒疫的相关处方,并通过高频次中药及药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考查了用药规律,如确定了高置信度处方“甘草-柴胡-芍药”“甘草-半夏-柴胡”等,并结合聚类处方分析其中医辨证治法,得到了新药物组合为“干姜-附子-人参”“茯苓-白术”“桂枝-细辛”“陈皮-紫苏”“半夏-厚朴-苍术”“芍药-当归-甘草-柴胡-黄芩-生姜”“麻黄-杏仁-石膏”“川芎-羌活-白芷-桔梗-防风”;将寒疫用药规律分析中高频药物的抗病毒活性成分进行了文本挖掘,发现这些化学成分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控病毒蛋白及抗病毒信号、抑制蛋白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然后应用网络药理学,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考证了其抗SARS冠状病毒(SARS-CoV)、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确定了作用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位点半胱氨酸富集蛋白(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环氧合酶2(PTGS2)等,作用通路涉及MAPK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通路、COVID-19通路、雷帕霉素(mTOR)通路等。该文通过分析中医寒疫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防治疫病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以期构建中医寒疫理论与现代疫病之间的桥梁,为现代疫病的防治提供可供参考的中医药理论,同时为应用大数据挖掘分析传统中医药理论以防治现代疾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疫 中医药 用药规律 作用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甲型H1N1流感
原文传递
抗病毒壮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婉茹 万宛若 +4 位作者 伏江龙 杜正彩 侯小涛 邓家刚 郝二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6-1308,共13页
病毒(DNA、RNA、蛋白质类)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活健康的病原体,病情形势严峻,特别是从2019年至今全球都在饱受着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生命、生活及发展带来的危害。寻找疗效确切的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天然药物已成为当今时下热点... 病毒(DNA、RNA、蛋白质类)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活健康的病原体,病情形势严峻,特别是从2019年至今全球都在饱受着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生命、生活及发展带来的危害。寻找疗效确切的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天然药物已成为当今时下热点。壮药是在壮医理论和经验指导下应用于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该研究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发现部分壮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等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种类及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乙肝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柯萨奇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预测的作用及其机制等,为壮药抗病毒研究与发展前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药 抗病毒 有效成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寄生茶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巫文鑫 李斌 +2 位作者 刘小勇 刘佳莉 李永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4期141-146,共6页
寄生茶是桑寄生的枝叶通过茶艺处理而成的一种别样茶,为中国传统保健茶饮,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降压、抗炎等保健作用。本研究主要归纳寄生茶的应用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成果,为寄生茶茶... 寄生茶是桑寄生的枝叶通过茶艺处理而成的一种别样茶,为中国传统保健茶饮,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降压、抗炎等保健作用。本研究主要归纳寄生茶的应用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成果,为寄生茶茶饮工艺迭代式发展及深加工上提供研究和开发的建议,旨在为寄生茶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应用现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开发
原文传递
基于药性理论的中药抗辐射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淇 郝二伟 +4 位作者 侯小涛 邓家刚 杜正彩 范丽丽 夏中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84-2693,共10页
目的以中药药性作为特征描述符构建机器学习抗辐射作用预测模型,并解释抗辐射中药药性的重要药性特征以指导临床和日常辐射防治。方法通过药智网、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获取报道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研究文献,通过SymMap数据库获得... 目的以中药药性作为特征描述符构建机器学习抗辐射作用预测模型,并解释抗辐射中药药性的重要药性特征以指导临床和日常辐射防治。方法通过药智网、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获取报道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研究文献,通过SymMap数据库获得《中国药典》等权威著作记载的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作为特征描述符构建数据库,并将数据处理为适合机器学习的格式。使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全连接神经网络5种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集进行五折交叉训练并进行性能评估,再使用10个未参与训练的报道具抗辐射作用的中药和10个报道无抗辐射作用的中药作为外部验证集测试模型,最后利用SHapley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 planations,SHAP)解释器对决定抗辐射作用有无的重要药性特征进行可视化。结果收集到涉及单味药研究、保健食品注册和复方研究共136味报道具抗辐射作用的中药,总频次为447次,其中中药使用频次及频率排名前3的为灵芝、红景天、枸杞子,频次≥10的中药共10味。在5个机器学习的性能评估中,随机森林性能最佳,其准确率、平衡F分数(F1)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urve,AUC)分别为0.8044、0.7732和0.8798。在外部中药抗辐射的验证中,随机森林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已报道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性能最佳的随机森林SHAP解释器认为“补虚、清热”功效,“心、肝、脾、肺”归经,“酸、甘、苦”味,“寒”药性特征对抗辐射作用贡献最大。结论首次将中药药性作为特征描述应用到机器学习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模型性能,并指导了放射病的中医药防治,即当以扶正祛邪,滋阴降火,主治心、肝、脾、肺为治疗原则。此外,机器学习模型较好的预测结果反映了中医药理论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与可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中药 药性 四气五味 抗辐射 灵芝 红景天 枸杞子
原文传递
广佛手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曹瑞 郝二伟 +5 位作者 杜正彩 李泽宇 陈锋 吴东阳 侯小涛 邓家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5-145,I0031,共12页
广佛手为中国传统中药,其道地产区主要为广西、广东等南方省区。中医认为广佛手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之功。现代研究证实,广佛手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多糖类,其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免疫调节... 广佛手为中国传统中药,其道地产区主要为广西、广东等南方省区。中医认为广佛手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之功。现代研究证实,广佛手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多糖类,其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抑菌等。对广佛手化学成分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广佛手基于传统功效和拓展功效的药理作用,分析其发挥抑菌药效的机制及通路,并从植物亲缘学、传统功效、传统药性等方面分析可作为其质量标志物的成分,为广佛手的精准质量控制与深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佛手 挥发油 抑菌 网络药理学 质量标志物 柠檬烯 γ-松油烯 佛手苷内酯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肉桂成方制剂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玲玲 郝二伟 +3 位作者 杜正彩 沈玉彬 侯小涛 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70-2377,共8页
目的探究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肉桂成方制剂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Excel(2010)软件,筛选含肉桂的成方制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肉桂方剂的... 目的探究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肉桂成方制剂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Excel(2010)软件,筛选含肉桂的成方制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肉桂方剂的主治疾病、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结果筛选出含肉桂的方剂391首,涉及中药675味,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依次为肉桂、当归、甘草、地黄、茯苓;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组合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肉桂、肉桂-地黄、茯苓-肉桂、肉桂-木香。肉桂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在不同疾病中使用规律各异。结论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中国药典》中含肉桂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效,肉桂常与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使用,其组方规律反映出肉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药物组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成方制剂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痤疮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海秀 覃骊兰 郝二伟 《大众科技》 2022年第7期75-79,共5页
目前关于痤疮模型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煤焦油或油酸引起的兔耳粉刺模型、痤疮丙酸杆菌致大鼠痤疮炎症模型和与雄激素水平相关的金黄地鼠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复制模型的方法是顺利开展痤疮实验的关键,文章从动物模型的... 目前关于痤疮模型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煤焦油或油酸引起的兔耳粉刺模型、痤疮丙酸杆菌致大鼠痤疮炎症模型和与雄激素水平相关的金黄地鼠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复制模型的方法是顺利开展痤疮实验的关键,文章从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作和模型的观测指标这两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建立的痤疮模型,从而为建立痤疮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模型 观测指标
下载PDF
益心健脾颗粒组成中药改善记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万宛若 徐婉茹 +4 位作者 杜正彩 黄大权 侯小涛 郝二伟 邓家刚 《大众科技》 2022年第8期55-58,共4页
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归纳和分析了益心健脾颗粒组方中药对记忆的改善作用。方中君药黄芪和灵芝,臣药酸枣仁和茯苓,以及佐药大枣和甘草均具有改善记忆的作用。益心健脾颗粒治改善记忆作用良好,方中药物所含的多糖类、萜类、皂苷类... 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归纳和分析了益心健脾颗粒组方中药对记忆的改善作用。方中君药黄芪和灵芝,臣药酸枣仁和茯苓,以及佐药大枣和甘草均具有改善记忆的作用。益心健脾颗粒治改善记忆作用良好,方中药物所含的多糖类、萜类、皂苷类成分可能为益心健脾颗粒改善记忆的物质基础,文章对益心健脾颗粒组成中药改善记忆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该制剂改善记忆物质基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心健脾颗粒 改善记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复方四神蒸糕的研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仪新 林翠英 +2 位作者 黄昕哲 詹源菲 范丽丽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7期88-91,共4页
本文以传统食养方四神汤的成分与黑芝麻组方,配以三氯蔗糖、蜂蜜等辅料,制作复方四神蒸糕。以感官评分为评判标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方四神蒸糕的最优工艺配方,并进行质构分析。结果表明,复方四神蒸糕最优工艺配... 本文以传统食养方四神汤的成分与黑芝麻组方,配以三氯蔗糖、蜂蜜等辅料,制作复方四神蒸糕。以感官评分为评判标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方四神蒸糕的最优工艺配方,并进行质构分析。结果表明,复方四神蒸糕最优工艺配方为三氯蔗糖添加量0.07%、水添加量12 mL、黑芝麻与四神粉1.0∶1。复方四神蒸糕的粘力为2.67 g、内聚性为0.76、咀嚼性为1.23。此工艺配方制备的复方四神蒸糕形态完整、表面平滑、气味协调,芝麻香味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神汤 黑芝麻 蒸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茉莉叶总黄酮不同提取方法比较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丽丽 林翠英 +4 位作者 林嘉琦 梁滢 聂旭莲 陈仪新 詹源菲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9期14-19,共6页
分别采用超声提取法和超声联用酶解提取法提取茉莉叶中的总黄酮,利用正交实验优化的3种方法的提取工艺条件:超声提取法,料液比1∶45,乙醇体积分数为85%,提取时间4.5h;超声联合酶解法,酶解pH为6,料液比为1∶50,乙醇体积分数75%,超声时间1... 分别采用超声提取法和超声联用酶解提取法提取茉莉叶中的总黄酮,利用正交实验优化的3种方法的提取工艺条件:超声提取法,料液比1∶45,乙醇体积分数为85%,提取时间4.5h;超声联合酶解法,酶解pH为6,料液比为1∶50,乙醇体积分数75%,超声时间1.5h;基于超声提取法最优工艺联合酶解法,酶用量为5%,酶解时间为90min,酶解温度为65℃。采用纸片扩散法测试茉莉叶总黄酮抑菌活性,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茉莉叶总黄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声联合酶解法与超声提取法提取率相差不大,但超声联合酶解法提取率所用的提取时间相对更短,可节约成本。基于超声提取法最优工艺联合酶解法可使提取率从1.80%提升至3.63%。茉莉叶总黄酮质量浓度为36.85mg·mL^(-1)的抑菌圈直径为16.6±0.50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为2.30m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叶 总黄酮 提取工艺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