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海洋生物废弃物药用研究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侯小涛 刘婧曦 +3 位作者 吴东阳 郝二伟 杜正彩 邓家刚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7-587,共11页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均有以海洋生物废弃物作中药应用的记载,用药历史悠久,现代研究同样证实海洋生物废弃物中药营养价值丰富,有巨大的药用潜力。加之我国海洋生物物种繁多,每年产生的海洋生物废弃物数量庞大,不利于海洋环境保护...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均有以海洋生物废弃物作中药应用的记载,用药历史悠久,现代研究同样证实海洋生物废弃物中药营养价值丰富,有巨大的药用潜力。加之我国海洋生物物种繁多,每年产生的海洋生物废弃物数量庞大,不利于海洋环境保护,因此,可采用现代科技有效利用海洋生物废弃物,发挥其药用价值。本文综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海洋生物废弃物中药的药理活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应用情况,为更深入研究海洋生物废弃物药用价值及开发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废弃物 海洋生物 药用研究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下载PDF
甲基化汉防己乙素制备汉防己甲素的研究和应用
2
作者 丁世磊 吴柳润 +2 位作者 梁其钦 郝二伟 邓家刚 《药学前沿》 2025年第4期560-566,共7页
目的探寻绿色环保的甲基化汉防己乙素制备汉防己甲素方法,实现浸膏中汉防己乙素向汉防己甲素的转化。方法采用“一锅法”制备汉防己甲素,以HPLC法检测分析产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催化剂、溶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进... 目的探寻绿色环保的甲基化汉防己乙素制备汉防己甲素方法,实现浸膏中汉防己乙素向汉防己甲素的转化。方法采用“一锅法”制备汉防己甲素,以HPLC法检测分析产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催化剂、溶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进行探究,筛选出最佳合成工艺。结果在汉防己乙素0.3 g、碳酸二甲酯100μL、N,N-二甲基甲酰胺10 mL、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1.0 g、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 h、汉防己乙素与碳酸二甲酯摩尔比为1∶2.5的条件下,汉防己乙素几乎完全转化,汉防己甲素产率为62.93%。在该条件下,可以实现浸膏中汉防己乙素向汉防己甲素的转化。结论试验探究得到了绿色环保的汉防己甲素合成新方法,成功将汉防己乙素转换成汉防己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汉防己甲素 离子液体 一锅法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结合多成分定量法对杧果叶2种提取物中消滞成分定量测定及其活性研究
3
作者 丁世磊 蒙振清 +6 位作者 莫书国 胡善超 温海梅 侯小涛 郝二伟 邓家刚 白钢 《中草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3-1223,共11页
目的探究杧果叶Mangiferae Indicae Folium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消滞功效差异,并建立不同品种杧果叶2种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再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多成分定量法对2种提取物中的消滞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制备不同品种杧果叶醇提物和水提物;使用... 目的探究杧果叶Mangiferae Indicae Folium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消滞功效差异,并建立不同品种杧果叶2种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再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多成分定量法对2种提取物中的消滞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制备不同品种杧果叶醇提物和水提物;使用幼龄SD大鼠探究杧果叶2种提取物的“行气消滞”功效;采用默克STAR RP-18e(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16 nm,绘制8种杧果叶水提物和8种杧果叶醇提物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筛选共有峰,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网络药理学等方法评价杧果叶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消滞成分;并对可测消滞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杧果叶2种提取物都具有消滞功效,杧果叶醇提物有利于幼龄SD大鼠体质量的增加和胃排空能力的增强,杧果叶水提物可以显著提高胃肠道蠕动能力。16种杧果叶提取物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4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646~0.984,HCA和PCA结果显示,杧果叶提取物可以聚类分析;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杧果叶中发挥消滞功效的化合物有14种,使用对照品对比鉴定出杨梅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0号峰)、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11号峰)、槲皮苷(12号峰)和槲皮素(14号峰)4种成分;杧果叶醇提物和水提物中4种可测成分杨梅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苷和槲皮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81%~0.297%、0.254%~3.104%、0.005%~0.056%、0.029%~0.314%。结论杧果叶提取物具有消滞功效,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多成分分析可以评估和筛选杧果叶中消滞成分的差异性,为杧果叶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叶 化学计量学 指纹图谱 网络药理学 杨梅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 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 槲皮苷 槲皮素 行气消滞
原文传递
基于10585例放化疗致口腔炎病例的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聪 郝二伟 +3 位作者 夏中尚 杜正彩 邓家刚 侯小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30-1436,共7页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方药治疗放疗及化疗所致口腔炎的文献,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基于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和clementine12.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24...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方药治疗放疗及化疗所致口腔炎的文献,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基于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和clementine12.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243篇临床应用报道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243篇临床应用报道中包含放化疗致口腔炎病例共10585例,处方238首,中药230味。230味处方中药使用频次前五的依次是甘草、金银花、生地黄、麦冬、玄参;功效归属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四性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为寒、微寒、平;五味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为甘味、苦味、辛味;归经类型排在前三的依次为肺经、胃经、心经。在关联规则分析中,符合支持度≥10%及置信度≥70%分析条件的关联规则共37条,其中包含药对关联规则6条,3味药关联规则19条,4味药关联规则12条,核心药物为使用频次较多的前五味中药。结论 中医治疗放化疗致口腔炎的用药规律为:清热药+补阴药+利咽药、清热药+利咽药及清热药+补阴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放化疗 口腔炎 用药规律
下载PDF
甘蔗叶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部位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郝二伟 李扬 +2 位作者 赵媛媛 邓家刚 侯小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筛选甘蔗叶具有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以80%乙醇提取甘蔗叶得到乙醇提取物浸膏,用水分散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相应极性部位萃取物,剩余为水部位萃取物。将10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A组[0.5%羧甲基... 目的:筛选甘蔗叶具有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以80%乙醇提取甘蔗叶得到乙醇提取物浸膏,用水分散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相应极性部位萃取物,剩余为水部位萃取物。将10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A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与3.5%聚山梨酯80溶液]、空白B组(纯净水)、模型组(纯净水)、联苯双酯组(阳性对照,0.2 g/kg)、甘蔗叶乙醇提取物组和甘蔗叶不同极性部位(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组(以生药量计给药量均为22.92 g/kg,以0.5%CMC-Na与3.5%聚山梨酯80溶液为溶剂),每组12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2 d。末次给药1 h后,除空白A、B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0.15%四氯化碳(CCl4)-花生油(0.1 mL/10 g)溶液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16 h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检测其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Ishak评分。结果:与空白B组比较,空白A组小鼠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A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毛发稀疏,体型消瘦,活动稍显迟缓;血清中ALT、AST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小叶结构破坏严重,肝索和肝窦结构不清晰,肝索排列紊乱,Ishak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一般情况均有所好转;联苯双酯组、甘蔗叶乙醇提取物组和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也明显减轻,Ishak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甘蔗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为其具有抗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活性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 乙醇提取物 急性肝损伤 活性部位 小鼠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研究蒸黄精对肾阴虚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倩 周改莲 +2 位作者 郝二伟 黄盼 石运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研究蒸黄精对肾阴虚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结合代谢组学筛选出粪便差异代谢物。方法将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5 d后随机分为7组,连续灌胃给药21 d后收集大鼠粪便,用于16S rDNA测序分析及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肾阴虚大鼠肠道内菌群增加... 目的研究蒸黄精对肾阴虚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结合代谢组学筛选出粪便差异代谢物。方法将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5 d后随机分为7组,连续灌胃给药21 d后收集大鼠粪便,用于16S rDNA测序分析及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肾阴虚大鼠肠道内菌群增加主要表现在厚壁菌门下的毛螺菌科Allobaculum菌和毛螺菌-NK4A136-group的富集,OPLS-DA计量结果表明,黄精提取物可以改变肾阴虚大鼠粪便代谢轮廓。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炮制组共发现丙酸、马来酸、苹果酸、甘氨酸、L-亮氨酸、尿嘧啶、L-缬氨酸、L-异亮氨酸等11个差异代谢物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涉及到的代谢途径有氨酰tRNA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结论蒸黄精可以改善肾阴虚大鼠的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调节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物质改善肾阴虚症状,毛螺菌科丰度的降低可能是黄精治疗肾阴虚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中药炮制 肾阴虚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下载PDF
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婧曦 郝二伟 +3 位作者 杜正彩 秦健峰 侯小涛 邓家刚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7-234,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介绍了传统茶和别样茶在口腔护理方面的功效及功效成分,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牙膏上市产品和牙膏产品知识产权。对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为传统茶和别样茶牙膏产... 综述了近年来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介绍了传统茶和别样茶在口腔护理方面的功效及功效成分,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牙膏上市产品和牙膏产品知识产权。对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为传统茶和别样茶牙膏产品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茶 别样茶 牙膏
下载PDF
痤疮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海秀 覃骊兰 郝二伟 《大众科技》 2022年第7期75-79,共5页
目前关于痤疮模型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煤焦油或油酸引起的兔耳粉刺模型、痤疮丙酸杆菌致大鼠痤疮炎症模型和与雄激素水平相关的金黄地鼠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复制模型的方法是顺利开展痤疮实验的关键,文章从动物模型的... 目前关于痤疮模型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煤焦油或油酸引起的兔耳粉刺模型、痤疮丙酸杆菌致大鼠痤疮炎症模型和与雄激素水平相关的金黄地鼠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复制模型的方法是顺利开展痤疮实验的关键,文章从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作和模型的观测指标这两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建立的痤疮模型,从而为建立痤疮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模型 观测指标
下载PDF
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收录情况及其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聪 杜正彩 +2 位作者 郝二伟 邓家刚 侯小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520-2524,共5页
本文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含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并检索CNKI数据库以搜集整理其临床应用报道。结果发现,药典中共收录145个含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包含14种海洋中药;含丸剂、片剂等12种剂型,以内服制剂为主,约占94. 44%;处方味数在11... 本文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含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并检索CNKI数据库以搜集整理其临床应用报道。结果发现,药典中共收录145个含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包含14种海洋中药;含丸剂、片剂等12种剂型,以内服制剂为主,约占94. 44%;处方味数在11~15味之间的最多;临床应用报道共2 539篇,以含珍珠母的成方制剂报道最多。由此可知,药典中收录含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较少,临床应用也不够广泛,值得对其深入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版《中国药典》 海洋中药 成方制剂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四类不同功效桂枝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10
作者 俞春林 杜正彩 +4 位作者 郝二伟 韦玮 郭振旺 侯小涛 邓家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6-234,共9页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为一味多功效中药。"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桂枝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发挥不同的功效。桂枝常用的四类药对分别为辛温解表类桂枝-麻黄、桂...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为一味多功效中药。"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桂枝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发挥不同的功效。桂枝常用的四类药对分别为辛温解表类桂枝-麻黄、桂枝-柴胡药对;活血通络类桂枝-茯苓、桂枝-桃仁药对;调和气血类桂枝-白芍药对;温达通阳类桂枝-附子、桂枝-黄芪、桂枝-甘草药对。配伍后,药对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桂枝-麻黄配伍后,两者有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产生了单味药中没有的化学成分;桂枝-柴胡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与配伍比例有关;桂枝-茯苓药对、桂枝-白芍药对、桂枝-附子药对中的有效成分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桂枝-黄芪、桂枝-甘草配伍后,黄芪及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均增加。不同药对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桂枝-麻黄药对可发汗解热;桂枝-柴胡药对可镇痛;桂枝-茯苓药对具有利尿、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桃仁药对可抗凝血;桂枝-白芍药对可抗炎镇痛等;桂枝-附子药对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桂枝-黄芪药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甘草药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栓等作用。本文对桂枝四类药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桂枝药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桂枝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药食同源中药肉桂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纯 庄培钧 +5 位作者 郭家庚 吴东阳 郝二伟 杜正彩 侯小涛 邓家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596-5608,共13页
目的通过对药食同源中药肉桂Cinnamomi Cortex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析肉桂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WOS)国内外数据库为数据源,应用VOSviewer(1.6.19)、Cite... 目的通过对药食同源中药肉桂Cinnamomi Cortex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析肉桂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WOS)国内外数据库为数据源,应用VOSviewer(1.6.19)、CiteSpace(6.1.6)、Excel 2019软件分别对肉桂中英文文献的整体产出、研究主体及合作网络、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485篇,其中中文文献3604篇,英文文献2881篇。肉桂的年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研究机构以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为代表;收录文献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中草药》和Journalof Ethnopharmacology;中英文关键词显示,肉桂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结论肉桂研究仍处于上升期,今后学者应结合经典名方和现代分析技术,加强对肉桂油等有效成分,特别是基于肉桂传统功效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的科学内涵研究,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推动肉桂药食同源产品的发展。此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要加强多方面的合作,进行多元化发展和拓展,推动肉桂这一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CITESPACE VOSviewer 药食同源 知识图谱
原文传递
蒲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63
12
作者 陈瑾 郝二伟 +5 位作者 冯旭 宋舸 张铁军 刘昌孝 侯小涛 邓家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729-4740,共12页
蒲黄为传统平性活血化瘀药,主要含有黄酮、烷烃、有机酸、多糖、挥发油等类化学成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以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作为蒲黄的指标成分。通过对蒲黄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分析蒲黄... 蒲黄为传统平性活血化瘀药,主要含有黄酮、烷烃、有机酸、多糖、挥发油等类化学成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以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作为蒲黄的指标成分。通过对蒲黄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分析蒲黄中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主要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核心概念分析其生源途径、传统作用、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蒲黄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黄酮类、多糖类和挥发油等化学物质组,对蒲黄中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建立和完善其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黄 黄酮类 多糖 挥发油 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物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挖掘与分子对接技术的瑶药“十八钻”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筛选 被引量:9
13
作者 秦健峰 郝二伟 +8 位作者 梁跃辉 张萌 苏梓霞 蓝滴 王星圆 潘祥龙 杜正彩 侯小涛 邓家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24-2034,共11页
目的采用文献挖掘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瑶药"十八钻"中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活性成分及寻找潜在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瑶药。方法依据瑶医传统用法及临床实践以瑶药"十八钻"为... 目的采用文献挖掘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瑶药"十八钻"中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活性成分及寻找潜在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瑶药。方法依据瑶医传统用法及临床实践以瑶药"十八钻"为候选药物,通过文献挖掘与TCMSP、ETCM、TCMID、NPASS数据库搜集整理瑶药"十八钻"的化学成分。将搜集到的成分分别与SARS-Co V-2 3CL水解酶(Mpro)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行分子对接。收集两者对接得分值排名前50的成分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以优选活性成分,推测关键瑶药。结果通过文献挖掘与中药数据库搜集共得到902个化学成分,通过分子对接得到与Mpro结合较好的成分219个,与ACE2结合较好的成分448个,其中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山柰酚-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鞣酸、胭脂虫酸、绿原酸、芦丁、西阿尼醇等成分对SARS-CoV-2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关键的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双钩钻、槟榔钻、大钻、地钻、白钻、小红钻、小钻、九龙钻、四方钻等瑶药。结论从瑶药"十八钻"中筛选出潜在的抗SARS-CoV-2中药单体,为寻找Mpro和ACE2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以及推测潜在抗COVID-19中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瑶药 十八钻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3CL水解酶 分子对接 抗病毒
原文传递
基于药性理论的中药抗辐射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淇 郝二伟 +4 位作者 侯小涛 邓家刚 杜正彩 范丽丽 夏中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84-2693,共10页
目的以中药药性作为特征描述符构建机器学习抗辐射作用预测模型,并解释抗辐射中药药性的重要药性特征以指导临床和日常辐射防治。方法通过药智网、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获取报道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研究文献,通过SymMap数据库获得... 目的以中药药性作为特征描述符构建机器学习抗辐射作用预测模型,并解释抗辐射中药药性的重要药性特征以指导临床和日常辐射防治。方法通过药智网、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获取报道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研究文献,通过SymMap数据库获得《中国药典》等权威著作记载的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作为特征描述符构建数据库,并将数据处理为适合机器学习的格式。使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逻辑回归、全连接神经网络5种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集进行五折交叉训练并进行性能评估,再使用10个未参与训练的报道具抗辐射作用的中药和10个报道无抗辐射作用的中药作为外部验证集测试模型,最后利用SHapley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 planations,SHAP)解释器对决定抗辐射作用有无的重要药性特征进行可视化。结果收集到涉及单味药研究、保健食品注册和复方研究共136味报道具抗辐射作用的中药,总频次为447次,其中中药使用频次及频率排名前3的为灵芝、红景天、枸杞子,频次≥10的中药共10味。在5个机器学习的性能评估中,随机森林性能最佳,其准确率、平衡F分数(F1)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urve,AUC)分别为0.8044、0.7732和0.8798。在外部中药抗辐射的验证中,随机森林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已报道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性能最佳的随机森林SHAP解释器认为“补虚、清热”功效,“心、肝、脾、肺”归经,“酸、甘、苦”味,“寒”药性特征对抗辐射作用贡献最大。结论首次将中药药性作为特征描述应用到机器学习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模型性能,并指导了放射病的中医药防治,即当以扶正祛邪,滋阴降火,主治心、肝、脾、肺为治疗原则。此外,机器学习模型较好的预测结果反映了中医药理论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与可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中药 药性 四气五味 抗辐射 灵芝 红景天 枸杞子
原文传递
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二伟 何耀涛 +2 位作者 侯小涛 杜正彩 邓家刚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研究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周龄♀NOD小鼠,每天ig给予甘蔗叶多糖,连续16周,观察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并探讨其预防机制。结果甘蔗叶多糖可明显改善NOD小... 目的研究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周龄♀NOD小鼠,每天ig给予甘蔗叶多糖,连续16周,观察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并探讨其预防机制。结果甘蔗叶多糖可明显改善NOD小鼠的一般状况,抑制小鼠的体重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甘蔗叶多糖可显著降低NOD小鼠的发病率及升高小鼠的胰岛素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经甘蔗叶多糖干预后,小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得到抑制;与模型组比较,甘蔗叶多糖能降低小鼠血清中丙二醛、一氧化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结论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具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和增强小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多糖 非肥胖性糖尿病 小鼠 糖尿病 预防 机制 炎症反应 抗氧化能力
原文传递
甘蔗叶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机制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二伟 何耀涛 +3 位作者 侯小涛 杜正彩 运晨霞 邓家刚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16,共5页
目的:验证甘蔗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降血糖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甘蔗叶提取物5g/kg、2. 5g/kg、1. 25g/kg组、二甲双胍对照0. 3... 目的:验证甘蔗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降血糖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甘蔗叶提取物5g/kg、2. 5g/kg、1. 25g/kg组、二甲双胍对照0. 3g/kg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血糖、胰岛素含量及胰腺组织形态、病理学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IL-2、TNF-α和IL-17含量。结果:甘蔗叶提取物1. 25、2. 5、5g/kg干预后,大鼠一般状况有所改善,空腹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糖尿病胰腺病理改变,血清中细胞因子较模型组IL-2、TNF-α和IL-17的分泌水平减少,SOD升高,MDA、NO减少。结论:甘蔗叶提取物可明显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大鼠体内的炎症因子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 多糖 降糖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