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石症的形成机制及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3
1
作者 滕金豪 陈伟棠 +3 位作者 潘孟 李敏朋 罗艳萍(综述) 俞渊(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9-1494,共6页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的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复发率高,手术取石是胆石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研究发现,病理性胆汁形成及胆道动力学改变是胆道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键环节,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外科取石手段也愈加多样化,临床中为...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的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复发率高,手术取石是胆石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研究发现,病理性胆汁形成及胆道动力学改变是胆道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键环节,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外科取石手段也愈加多样化,临床中为达到更优疗效,会根据发病部位及不同取石方式的特点,从而制定对应的外科治疗方案。本文现就胆石症的形成机制与外科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形成机制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选择性脾胃区减断术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疗效对照研究
2
作者 何晓非 陈杰 +1 位作者 赵斌 陆世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选择性脾胃区减断术(SDD-GSR)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PD)治疗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2019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PHT患者,其中32例观察组接受SDD-GSR治疗,33例对照组接受SPD治... 目的比较研究选择性脾胃区减断术(SDD-GSR)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PD)治疗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的效果差异。方法2019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PHT患者,其中32例观察组接受SDD-GSR治疗,33例对照组接受SPD治疗。采用玻璃管水柱测压计检测胃网膜右静脉门静脉压力;使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门静脉血流量(PVF)、门静脉直径(PVD)和门静脉血流流速(PVV);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门脉压力为(21.1±4.2)cmH_(2)O,显著低于对照组【(25.7±5.3)cmH_(2)O,P<0.05】;在手术后3个月,观察组PVD为(1.3±0.3)cm,显著小于对照组【(1.5±0.4)cm,P<0.05】,而PVV为(47.7±3.5)cm/s,显著快于对照组【(41.0±3.1)cm/s,P<0.05】;手术前后,两组血清肝功能指标和外周血血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41.9±3.4)%和(1.4±0.3),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5.6±3.1)%和(1.2±0.2),P<0.05】。结论作为新兴的手术,采取SDD-GSR治疗肝硬化并发PHT患者近期疗效好,在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功能指标方面可能具有更好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选择性脾胃区减断术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治疗
下载PDF
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谢伟星 张高炼 +7 位作者 庞浇安 梁韡斌 郭建辉 曾敬 张晓宁 李亚平 叶斌 陈金梅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1967-1974,共8页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严重肝功能障碍或门体分流引起的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缺陷的神经或精神方面的改变。常见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患者。基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严重肝功能障碍或门体分流引起的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缺陷的神经或精神方面的改变。常见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患者。基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药物治疗旨在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改善症状并预防复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对患者的经济条件有较大的损耗。因此,笔者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向对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进行综述,为寻找有效且符合患者经济条件的药物提供重要临床参考依据。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is a disorder of brain function resulting from severe hepatic insufficiency or portosystemic shunt, primarily manifested as neurological or psychiatric alterations including impaired consciousness, decreased memory, and inattention. It is common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conditions such as liver cirrhosis and acute liver failure. Given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HE remains unclear and that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aimed at reducing ammonia production and absorption, alleviating symptom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and impose significant financial burdens on patients, the autho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edication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 from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perspectives. This review provides important clinical reference for identifying effective treatments that are also economically viable for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药物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孟 李敏朋 +1 位作者 俞渊 常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科对18例有胆道手术史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采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观察结...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7年8月~2019年12月我科对18例有胆道手术史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采用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观察结石残留情况、二期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清除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18例均顺利完成经皮经肝一期扩张窦道胆管造瘘硬质胆道镜取石,无严重出血、脏器损伤及术后胆漏等并发症。18例均行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其中胆道镜取石1次1例,2次4例,3次及以上13例,最终结石取净16例(88.9%)。18例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26个月),16例取净结石者有2例复发,16例治疗效果为优,2例偶发胆管炎。结论经皮经肝一期硬质胆道镜联合二期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有胆道手术史患者的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病 胆道手术史 胆道镜 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陆世锋 赫军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2期2151-2153,共3页
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多数为肝细胞型。该病致死率高,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的综合治疗,为提高临床治疗... 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多数为肝细胞型。该病致死率高,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的综合治疗,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射频治疗、冷冻、激光、化疗及放射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及优劣势。该文就近30年来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移植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中医治疗学 Therapeutics(TCM)
下载PDF
中药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覃小华 何晓金 +5 位作者 崔锦珠 俞渊 钟焕英 段晓鑫 文亦磊 黄炳臣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12-15,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过程呈间歇性,以缓解和复发为特征,病因不明,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方面。目前UC患者内科治疗以西药为主,但总体有效率有待提高,故中药治疗方案备受关注,近来研...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过程呈间歇性,以缓解和复发为特征,病因不明,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方面。目前UC患者内科治疗以西药为主,但总体有效率有待提高,故中药治疗方案备受关注,近来研究证实,UC中药治疗效果明显。有大量研究探讨中药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治疗UC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LRP3信号通路是中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本文以NLRP3和UC为切入点,综述近年中药调控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治疗UC相关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中药 溃疡性结肠炎 综述
下载PDF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俞渊 李敏朋 +4 位作者 潘孟 陆世锋 范芳 潘壮 许斌 《系统医学》 2018年第18期196-198,共3页
在对肝胆外科疾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是指胆石分布在左右肝管汇合位置形成结石,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就是胆道感染和胆汁排畅不顺等。要想有效提升治疗水平,就要对病因予以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外科治... 在对肝胆外科疾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是指胆石分布在左右肝管汇合位置形成结石,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就是胆道感染和胆汁排畅不顺等。要想有效提升治疗水平,就要对病因予以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外科治疗机制。该文中简要分析了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并对外科治疗新进展予以讨论,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病因 外科治疗
下载PDF
MDT模式下中国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6
8
作者 滕金豪 俞渊 +3 位作者 刘春丽 肖丽君 杨文 庞浇安 《安徽医学》 2023年第6期736-740,共5页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预后差。目前手术治疗依旧是肝癌最主要的根治性手段,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消融术、精准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手段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肝癌的个性化差...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预后差。目前手术治疗依旧是肝癌最主要的根治性手段,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消融术、精准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手段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然而由于肝癌的个性化差异,对于大部分初诊时已经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而言,总体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复发、控制肿瘤进展、使不可切除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成为了肝癌治疗面临的问题,当前转化治疗、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案的出现,表示肝癌的治疗正朝着以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参与模式转变。本文聚焦当前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下的肝癌外科治疗现状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诊疗 原发性肝癌 手术切除 局部治疗 系统治疗
下载PDF
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疗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晓非 陈杰 +1 位作者 罗国松 陆世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OSC患者103例,其中观察组58例接受ERCP治疗,对照组45例接受开腹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OSC患者103例,其中观察组58例接受ERCP治疗,对照组45例接受开腹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 VAS评分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30.7±4.6)mL、(74.3±8.8)min、(3.1±0.8)分和(7.2±1.4)d,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85.4±10.2)mL、(117.6±12.5)min、(4.9±1.1)分和(13.3±3.7)d,P<0.05】;在术后5 d,观察组血清ALT和GGT水平分别为(48.2±4.1)U/L和(163.9±17.2)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9±5.3)U/L和(189.6±21.5)U/L,P<0.05】;观察组血清IL-6、IL-1、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82.6±8.3)ng/L、(20.9±4.0)ng/L、(16.2±3.5)ng/L和(18.1±2.2)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7±11.2)ng/L、(32.7±5.3)ng/L、(23.6±4.3)ng/L和(32.9±4.8)mg/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采用ERCP治疗AOSC患者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细胞因子 治疗
下载PDF
大黄灵仙方调控胆管细胞炎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伟棠 俞渊 +6 位作者 庞浇安 李敏鹏 潘孟 陆世锋 杨文 滕金豪 叶桂源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目的 观察大黄灵仙方调控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IRAK)-1和IRAK-4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3激活酶1MAP3K7结合蛋白2(TGF-3 activator 1 map3k7-binding protein 2,TAB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缓... 目的 观察大黄灵仙方调控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IRAK)-1和IRAK-4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3激活酶1MAP3K7结合蛋白2(TGF-3 activator 1 map3k7-binding protein 2,TAB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缓解胆管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为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形成及术后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5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灵仙颗粒组、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阻断剂组、p38丝裂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阻断剂组、NF-κB阻断剂+p38MAPK阻断剂组、NF-κB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阻断剂+p38MAPK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每组大鼠5只。除空白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于胆总管处一次性注射5 mg/kg内毒素脂多糖以构建肝内胆管感染动物模型。第7天灌胃结束后取材,取大鼠完整胆管树组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RAK-1、IRAK-4、TAB2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 (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RAK-1、IRAK-4、TAB2蛋白及mRNA表达量升高(P<0.05);(2)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阻断剂组、p38MAPK阻断剂组、NF-κB阻断剂+p38MAPK阻断剂组、NF-κB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IRAK-1、IRAK-4、TAB2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降低(P<0.05),NF-κB阻断剂+p38MAPK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IRAK-1、IRAK-4、TAB2蛋白及TAB2 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3)与大黄灵仙颗粒组比较,NF-κB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阻断剂+p38MAPK阻断剂+大黄灵仙颗粒组IRAK-1、IRAK-4、TAB2的蛋白表达量和NF-κB阻断剂+p38MAPK阻断剂组的IRAK-1、IRAK-4、TAB2 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 大黄灵仙方可缓解内毒素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胆管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促使胆道恢复至非炎症状态,从而达到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形成及术后复发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MAPK信号通路下游IRAK-1、IRAK-4和TAB2因子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灵仙方 胆管炎症 肝内胆管结石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 成纤维生长因子-3激活酶1MAP3KT结合蛋白2
下载PDF
肝动脉灌注化疗与TACE在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11
作者 廖轲 滕金豪 +2 位作者 陈伟棠 陈金梅 甘苡榕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992-999,共8页
目的:探究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巨块型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治疗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分... 目的:探究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巨块型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治疗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HAIC治疗组(研究组)和TACE治疗组(对照组),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配对后比较两组在总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114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其中研究组54例,对照组60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完成匹配60例,每组30例,配对后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HAIC组与TACE组比较:两组术后AFP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HAIC组术后AFP指数较TACE组明显低下(P +指数较TACE组明显高出(P 0.05)。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和TACE对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均有疗效,并发症少,但肝动脉灌注化疗能够更快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可使肿瘤尽快降期,近期疗效较高,可改善患者预后。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 (HAIC) an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Data from patients with massive HCC admitted to the Hepatobiliary Surger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January 2020 and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HAIC treatment group (study group) and the TACE treat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i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was used to perform 1:1 matching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matching, differences in total treatment efficacy rate, complication incidence rate, and other asp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 total of 114 eligible patients with primary massive HCC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ith 54 in the study group and 60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PSM, 60 patients were matched, with 30 in each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matching (P > 0.05).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AIC group and the TACE group: The AFP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surgery compared to before surgery in both groups, and the AFP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HAIC group than in the TACE group (P +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AIC group than in the TACE group after surgery (P 0.05). Conclusion: Both HAIC and TACE a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massive HCC with few complications. However, HAIC can more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tumor progression, enable rapid tumor downstaging, demonstrate higher short-term efficacy, and improve patient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巨块型肝癌 倾向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部分抗癌中药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古石靖 许斌 +3 位作者 俞渊 张政 颜士朝 郭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据统计,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1]),肝细胞癌死亡率较高,预后差,且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化疗、射频消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肝细胞癌常用的治疗... 据统计,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1]),肝细胞癌死亡率较高,预后差,且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化疗、射频消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肝细胞癌常用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肝细胞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清坚 王明刚 +2 位作者 王兵 胡嗣钦 俞渊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大黄灵仙胶囊(DLXC)对炎性胆管细胞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大鼠肝内胆管内皮细胞,以脂多糖(LPS,5μg/m L)处理构建炎性状态的胆管细胞模型,应用DLXC(1 mg/m L)进行干预,共培养72 h后收... 【目的】探讨大黄灵仙胶囊(DLXC)对炎性胆管细胞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大鼠肝内胆管内皮细胞,以脂多糖(LPS,5μg/m L)处理构建炎性状态的胆管细胞模型,应用DLXC(1 mg/m L)进行干预,共培养72 h后收集胆管细胞总RNA,进行miRNA芯片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DLXC可调控炎性胆管细胞内30个miRNAs的表达,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影响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酸—丝氨酸(c GMP-PKG)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凋亡信号通路、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及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结论】以miRNAs为靶点可实现DLXC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灵仙胶囊 MIRNAS 炎性应激 基因芯片 胆管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14
作者 潘孟 李敏朋 +3 位作者 俞渊 许斌 潘壮 常明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23期2757-275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CT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LCTCBDE治疗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胆漏、一过性...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CT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LCTCBDE治疗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胆漏、一过性胰腺炎等)及复发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28例完成LCTCBDE,4例经胆囊管探查失败。LCTCBDE手术时间为(128. 3±38. 1) min,术中出血量(45. 0±8. 5) ml,取出胆总管结石1~8颗,结石直径为2~8 mm,术后住院时间(4. 6±1. 2) d。术后发生胆漏2例,一过性胰腺炎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胆红素及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逐渐降至正常,CT或MRI检查提示均无结石残留。术后随访4个月至3年,患者均无结石复发。结论 LCT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 胆道镜 胆囊管途径 胆道探查
下载PDF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处理 被引量:17
15
作者 江现强 俞渊 陆世锋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提出对应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患者131例,按照性别、年龄、ASA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关于麻醉前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 目的分析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提出对应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患者131例,按照性别、年龄、ASA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关于麻醉前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分类标准)、Child-Pugh分级、体质指数(BMI)、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肿瘤直径、出血量、是否输血、腹部手术史、中转开腹和手术时间为条件进行分类,对以上经单因素分析后得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31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30例(22.9%),其中肺部感染12例(9.2%)、胆瘘5例(3.8%)、腹腔积液6例(4.6%)、胸腔积液4例(3.1%)、气体栓塞2(1.5%)、休克1例(0.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5%,显著低于年龄≥60岁患者的31.7%(P<0.05),ASA分级为II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2%,显著低于III级患者的30.2%(P<0.05),Child A级患者并发症为14.3%,显著低于B级患者的32.8%(P<0.05),AFP水平<400μg//L的患者并发症为15.4%,显著低于≥400μg//L患者的33.9%(P<0.05),出血量<800 ml的患者并发症为15.1%,显著低于≥800 ml患者的37.8%(P<0.05),有中转开腹的患者并发症为58.3%,显著高于未中转开腹患者的19.3%(P<0.05),手术时间<3 h的患者并发症为14.6%,显著低于≥3h患者的36.7%(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ild分级、出血量、中转开腹和手术时间五个因素为主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高龄、Child评分高、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和中转开腹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 肝良性肿瘤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结石形成及肝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吕震 俞渊 +5 位作者 王兵 李辉 金萌 王宇 刘明 唐乾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7-581,共5页
目的中药复方大黄灵仙胶囊方对防治胆结石具有明显疗效。文中构建C57BL/6小鼠胆石病模型,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对C57BL/6小鼠胆结石形成、肝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 目的中药复方大黄灵仙胶囊方对防治胆结石具有明显疗效。文中构建C57BL/6小鼠胆石病模型,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对C57BL/6小鼠胆结石形成、肝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组和大黄灵仙胶囊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均给予致石饲料喂养(高脂、高胆固醇)8周,期间大黄灵仙胶囊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处理。8周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采集标本,观察小鼠成石率、生化指标、肝病理变化等。结果小鼠经8周造模用药后,模型组小鼠成石率达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UDCA组、大黄灵仙胶囊组成石率42.85%、37.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溴化钾压片光谱定性分析小鼠胆结石成分可在2939、1446、1382、1056/cm胆固醇特有红外吸收峰值,并经半定量分析其胆固醇成分约93%-96%;血清生化检测熊去氧胆酸组和大黄灵仙胶囊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为(0.60±0.34)、(1.02±0.62)mmol/L,三酰甘油为(0.93±0.19)、(0.82±0.22)mmol/L,总胆固醇为(4.10±0.96)、(4.36±0.86)mmol/L,总胆红素为(1.97±0.34)、(1.30±0.43)mmol/L,谷草转氨酶为(121.77±35.41)、(150.60±64.17)mmol/L,谷丙转氨酶为(115.10±64.05)、(108.00±45.30)mmol/L指标均优于模型组(2.04±0.31)、(1.31±0.31)、(5.94±1.03)、(2.90±0.50)、(362.60±96.18)、(444.50±223.1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去氧胆酸组、大黄灵仙胶囊组小鼠肝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改善优于模型组,但较正常对照仍有轻微改变。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可降低小鼠胆结石模型成石率,并改善小鼠血清生化学和肝组织形态学改变,从而达到防治胆结石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小鼠 大黄灵仙胶囊 病理 生化
下载PDF
Toll样受体与肿瘤相关性及其在靶向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江现强 曾家耀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9期2328-2331,共4页
Toll样受体(TLR)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及某些内源性配体,继而激活信号级联放大,产生免疫应答。TLR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细胞及实体... Toll样受体(TLR)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及某些内源性配体,继而激活信号级联放大,产生免疫应答。TLR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细胞及实体瘤中均检测到TLR表达,由此推测TLR可能与肿瘤细胞耐受机体免疫压力、持续增值与侵袭有关。本文就TLR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相关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肿瘤 相关性 免疫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大黄灵仙胶囊调控兔胆石症模型肝功能及超微病理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嗣钦 陈林 +4 位作者 王兵 易海魁 俞渊 许斌 王清坚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兔胆石症模型的肝肾功能干预调节作用及超微病理结构改变。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予常规饲料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予致石饲料饲养;药物对... 目的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兔胆石症模型的肝肾功能干预调节作用及超微病理结构改变。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予常规饲料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予致石饲料饲养;药物对照组和治疗组予大黄灵仙胶囊640 mg/kg溶水灌胃,1次/d,持续8周。采静脉血行生化检测,采肝组织行病理及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P<0.01)。肝脏病理显示,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肝组织纤维化明显增多,间隙变窄,部分呈脂肪样变或者坏死;治疗组肝组织纤维化不明显,只有轻微样改变。超微病理显示,模型组肝细胞核不规则,部分细胞核出现核固缩、凋亡,内质网扩张、增生,粗面内质网可见脱颗粒现象,线粒体嵴融合并伴有空泡水肿,成纤维细胞成梭形伴有脂滴,胞浆溶解;治疗组细胞核较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核周隙增宽,核胞浆中见脂滴少甚至没有,线粒体仍有空泡,细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可减轻胆石症所导致的肝脏纤维化、肝功能损伤,修复受损肝细胞,维持肝细胞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灵仙胶囊 胆石症 肝功能 肝纤维化 超微病理
下载PDF
非肝切除外科治疗86例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孟 李敏朋 +2 位作者 俞渊 潘壮 朱继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6例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非肝切除的外科治疗。观察结石残留情况、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清... 目的探讨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6例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非肝切除的外科治疗。观察结石残留情况、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结石清除率、复发率及疗效等指标。结果共23例胆管狭窄病人,其中3例为肝门部胆管狭窄,行肝门部胆管修补成型;20例为肝内胆管开口狭窄,行胆道镜球囊扩张。首次治疗残留结石83例(96.5%)。术后6周左右经T管窦道或皮下盲袢窦道行胆道镜取石,取石3(1~10)次;4例病人残留小部分结石,结石清除率为95.4%。2例发生胆漏,通畅引流后治愈。随访时间24(3~36)个月,80例(93.0%)治疗效果为优;6例(7.0%)术后结石复发,6例(7.0%)偶发胆管炎。结论通过胆道手术及联合胆道镜纠正狭窄、取除结石治疗Ⅲa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可行,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病 胆道探查 胆道镜 胆漏
原文传递
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残石64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敏朋 潘孟 +2 位作者 赫军 俞渊 许斌 《右江医学》 2015年第1期124-125,共2页
外科手术是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往往无法一次性完全取尽结石,术后残石较常见,以往多需再次手术治疗,自纤维胆道镜问世以来,胆道镜取石已成为治疗胆道术后肝内胆管残石的理想办法。我科2012~2014年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 外科手术是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往往无法一次性完全取尽结石,术后残石较常见,以往多需再次手术治疗,自纤维胆道镜问世以来,胆道镜取石已成为治疗胆道术后肝内胆管残石的理想办法。我科2012~2014年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残石64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纤维胆道镜 残留结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