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黄玉新 罗霆 +8 位作者 高轶静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段维兴 雷敬超 韦金菊 张革民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2-1647,共6页
【目的】掌握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简称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为斑割复合体适宜回交利用代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对引物对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进行SSR标记鉴定,并利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 【目的】掌握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简称斑割复合体)在杂交利用过程中的染色体遗传规律,为斑割复合体适宜回交利用代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对引物对甘蔗与斑茅割手密复合体的回交后代进行SSR标记鉴定,并利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对真实杂种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结果】供试的28个杂交后代材料(15个GT05-164与GXASF108-2-28杂交BC1代,13个GT42与GXASBC112-A6-25杂交BC2代)均为真实杂种。选择在2对SSR引物中均扩增出父本特征带的后代(5个BC1代和7个BC2代)进行染色体观察,结果发现,5个BC1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5~98条,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7个BC2代的染色体数目介于94-101条,其染色体也按"n+n"方式传递。【结论】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BC1和BC2代中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母本甘蔗的染色体未加倍,高贵化育种进程减慢,可能需要更高的杂交代数才能获得聚集斑茅和割手密血缘的优良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割复合体 杂交后代 SSR标记 染色体传递
下载PDF
基于CGE技术的甘蔗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桂意云 陈忠良 +4 位作者 秦翠鲜 汪淼 刘丽敏 李杨瑞 黄东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63-1469,共7页
【目的】优化基于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技术的甘蔗SSR-PCR反应体系,为甘蔗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分子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GE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择dNTPs浓度、DNA聚合酶量、引物浓度和DNA模... 【目的】优化基于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技术的甘蔗SSR-PCR反应体系,为甘蔗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分子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GE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择dNTPs浓度、DNA聚合酶量、引物浓度和DNA模板量为考察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SSR-PCR反应体系,并用于8个甘蔗种质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最佳SSR-PCR反应体系(20μL):dNTPs浓度0.15 mmol/L,DNA聚合酶1.5U,引物浓度0.50μmol/L,DNA模板量25 ng。利用该体系对8份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甘蔗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01个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为93个,多态性比率为92.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21-0.871,在相似性系数为0.614处,所有参试材料可分为两大类,3份国外种质材料PINDAR、CP72-1210、CP84-1198与ROC20、GT69-156聚为一类;而ROC26、GT02-237和GT97-69聚为另一类。【结论】基于CGE技术的SSR-PCR反应体系检测结果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甘蔗的遗传分析及遗传作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SR分子标记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反应体系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甘蔗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ArT)标记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高轶静 黄东亮 +4 位作者 李双喜 段维兴 王泽平 杨翠芳 张革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0-724,共5页
[目的]建立成熟、稳定的甘蔗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iversity array technology,DArT)标记体系,为甘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以7份不同种属的甘蔗材料为样本,优化基因组复杂性降低... [目的]建立成熟、稳定的甘蔗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iversity array technology,DArT)标记体系,为甘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新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以7份不同种属的甘蔗材料为样本,优化基因组复杂性降低方法并建立甘蔗DArT标记体系,同时应用该体系分析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获得了基于PstⅠ/TaqⅠ酶切组合的最优基因组复杂性降低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DArT体系.利用DArT体系分析了7份材料之间遗传进化关系,发现供试7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97~0.811,平均值为0.569.以遗传相似系数0.546为阀值,可以将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的GT29号、拔地拉和割手密GXS85-30均为甘蔗属材料,与预期相一致;第二类为河八王2号和滇蔗茅2号,第三类为芒84-8和斑茅GXA87-36.[结论]建立的甘蔗DArT标记体系具有有效性,其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与材料预期的亲缘关系密切程度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多样性微阵列技术 遗传多样性 遗传进化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及其与甘蔗F_1的GISH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黄玉新 罗霆 +8 位作者 林秀琴 张保青 周珊 杨翠芳 雷敬超 高轶静 段维兴 张革民 李杨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66,共6页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07-6-1)是广西蔗茅属斑茅和广西甘蔗属割手密的属间杂种,聚集了双亲的优点。本研究利用基于Alu-like的PCR鉴定方法对GXAS07-6-1及甘蔗与GXAS07-6-1的3份F_1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父本GXAS07-6-1及其3份F_1染色体组成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份F_1材料为GXAS07-6-1的真杂种;父本GXAS07-6-1的染色体众数为62条,其中30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2条来自甘蔗属割手密,核型分类属于1B,其染色体按"n+n"方式传递;GXASF_108-2-17、GXASF_108-2-22、GXASF_108-2-32的染色体数目为78~80条,其中69~71条来自甘蔗属,9~11条来自蔗茅属斑茅,3份F_1的核型分类分别属于2B、1B、1B,染色体传递方式均为"n+n"。父本GXAS07-6-1及3份F_1材料中均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蔗茅属斑茅染色体在亲子间传递过程存在丢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割手密 染色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核型
原文传递
甘蔗各家族SPS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桂意云 汪淼 +4 位作者 秦翠鲜 陈忠良 廖青 李杨瑞 黄东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通过时空表达特性分析,初步推测甘蔗各家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在甘蔗蔗糖积累途径中的功能,为研究甘蔗各家族SP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甘蔗4个家族SPS基因在高、中、低糖甘蔗品种未成... 【目的】通过时空表达特性分析,初步推测甘蔗各家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在甘蔗蔗糖积累途径中的功能,为研究甘蔗各家族SP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甘蔗4个家族SPS基因在高、中、低糖甘蔗品种未成熟叶片、成熟叶片和茎中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在甘蔗伸长期、蔗糖积累前期和蔗糖积累后期,Sof SPSDⅢ基因在所有甘蔗品种的未成熟叶片、成熟叶片和茎中均高水平稳定表达,相对表达量在5.3-8.1;Sof SPSB基因在成熟叶片中几乎不表达,而以茎中表达量最高。在伸长期,Sof SPSC和Sof SPSA基因表达较强,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3-14.2和1.5-4.4;在蔗糖积累前期,Sof SPSC基因表达稍有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相对表达量达为4.6-8.9,而Sof SPSA基因表达加强,相对表达量达3.8-6.9;在蔗糖积累后期,Sof SPSC基因在成熟叶片中的表达量比蔗糖积累前期下降4.0-7.2倍,且均比未成熟叶和茎中下降约6.0倍,而Sof SPS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比蔗糖积累前期下降1.8-5.7倍。各家族SPS基因在不同糖分甘蔗品种间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甘蔗D家族SPS基因维持甘蔗蔗糖合成的基本功能,通过调控C、A家族SPS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蔗糖合成的强度,B家族SPS基因不参与甘蔗源叶中蔗糖合成而参与蔗糖的积累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糖磷酸合成酶 蔗糖积累 表达特性
下载PDF
OT型百合品种黄天霸花器官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英文) 被引量:5
6
作者 农艳丰 周珊 +3 位作者 牟玉梅 岑湘涛 苏小茴 杨美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5-719,共5页
[目的]研究OT型百合品种黄天霸花器官的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为其种球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天霸花蕾和半开花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0~3.0 mg/L6-BA对外植体愈伤组织... [目的]研究OT型百合品种黄天霸花器官的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为其种球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天霸花蕾和半开花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0~3.0 mg/L6-BA对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1.0~3.0 mg/L 6-BA+0~0.2 mg/L NA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诱导、30.0~80.0 mg/L蔗糖对鳞茎形成及生根的影响,调查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种植的效果.[结果]花蕾和半开花不同部位愈伤组织诱导从易到难表现为:子房>柱头>花药>花托>花丝、花瓣,子房和柱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超过50.0%.在MS培养基中,随着6-BA用量的增加(0~3.0 mg/L),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率先提高后稍有下降,适宜分化培养基为MS+ 2.5 mg/L 6-BA.在不同6-BA和NAA组合中,以培养基MS+3.0 mg/L 6-BA的无菌叶片不定芽诱导效果较优.添加60.0 g/L蔗糖的MS培养基利于不定芽结鳞茎生根;带鳞茎组培苗移栽于大田菜园土即可成活.[结论]成功建立的OT型百合品种黄天霸花器官离体快速繁殖体系可用于其种球工厂化生产,扩大规模化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型百合 黄天霸 花器官 愈伤组织 不定芽 鳞茎
下载PDF
斑割复合体BC_1材料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玉新 张保青 +5 位作者 周珊 杨翠芳 高轶静 段维兴 李杨瑞 张革民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25,共7页
探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后代叶片性状与单茎性状的关系,为挖掘斑茅、割手密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对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F108-2-28分别与甘蔗品系GT05-164和GT05-3279杂交获得的BC1后代及亲本共15个材料伸长期蔗叶性状(绿叶... 探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后代叶片性状与单茎性状的关系,为挖掘斑茅、割手密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对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F108-2-28分别与甘蔗品系GT05-164和GT05-3279杂交获得的BC1后代及亲本共15个材料伸长期蔗叶性状(绿叶数、总叶数和绿叶面积)和单茎性状(株高、茎径和单茎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后代在绿叶数、株高、茎径及单茎重上都有超越双亲或亲本之一的优势。绿叶面积在6个数量性状中遗传变异最大,且与株高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可作为斑割后代产量相关性状的间接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16份材料可以分为4大类,Ⅰ类材料12-A6-1、12-A6-3、12-A6-5、12-A6-25和12-A6-27绿叶面积大,总体表现较佳,是进一步研究利用的重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割手密 斑割复合体 叶面积 单茎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