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与氮肥共施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廖芬 桂杰 +4 位作者 秦翠鲜 李傲梅 陈忠良 覃剑锋 杨柳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N 120 kg/hm^(2)和高氮N 600 kg/hm^(2)2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和C2... 【目的】探求生物炭对大田新植甘蔗生长的效应,从而为甘蔗生产上应用生物炭和制定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以甘蔗品种‘GT11’和‘B8’为材料,设置低氮N 120 kg/hm^(2)和高氮N 600 kg/hm^(2)2个氮水平,生物炭C0、C10和C20 t/hm^(2)3个水平,调查测定炭氮配施对甘蔗农艺生长、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生物炭可适当增加甘蔗出苗率、分蘖率和株高,生物炭虽对产量增加无明显效应,但能够提高甘蔗糖分0.19%~0.82%,从而使产糖量增加了1.93%~10.77%。高炭处理下甘蔗氮累积量增加了0.41%~4.74%,但对氮利用率未起到显著提高作用。【结论】生物炭对新植甘蔗的分蘖、氮累积量及糖度累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效应因品种而异,氮在其中的作用大于生物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氮利用率 产量 糖分
下载PDF
不同蔗叶生物炭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梦乐 彭嘉宇 +7 位作者 桂意云 沈小微 唐新莲 黄金生 周柳强 刘昔辉 谭宏伟 区惠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3-811,共9页
【目的】研究蔗叶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蔗叶生物炭在甘蔗生产中的科学施用及实现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和15N同位素示踪桶栽试验,以桂柳05136和桂糖4... 【目的】研究蔗叶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蔗叶生物炭在甘蔗生产中的科学施用及实现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和15N同位素示踪桶栽试验,以桂柳05136和桂糖42为供试品种,设CK(对照,不施蔗叶生物炭)、T1(蔗叶生物炭用量2.7 t/ha)、T2(蔗叶生物炭用量5.4 t/ha)和T3(蔗叶生物炭用量10.8 t/ha)4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蔗叶生物炭用量对甘蔗收获期蔗茎和蔗叶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累积量、氮肥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入不同用量的蔗叶生物炭对蔗叶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甘蔗蔗茎产量,且随蔗叶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蔗茎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T2处理达最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施用蔗叶生物炭,蔗茎与蔗叶氮、磷含量及地上部氮、磷吸收累积量均无显著变化,T2处理显著提高2022年大田试验蔗叶磷吸收累积量及桶栽试验蔗茎氮、磷吸收累积量。大田试验下,施用蔗叶生物炭较CK显著提高蔗茎钾含量,2021年和2022年增幅分别为31.3%~38.2%和10.5%~29.5%。蔗茎钾含量T2处理与T1处理相当,并在2022年显著高于T3处理。但在桶栽试验下,施用蔗叶生物炭对蔗茎、蔗叶及尾梢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施用蔗叶生物炭提高了大田试验蔗茎及地上部钾吸收累积量,其中,蔗茎增幅18.2%~45.6%,地上部增幅13.5%~32.8%,且以T2处理最高。施用蔗叶生物炭对甘蔗氮、磷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大田试验的钾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14.7%~23.1%(2021年)和6.0%~19.5%(2022年)。15N同位素示踪进一步表明,蔗茎的氮肥吸收量最高,占总吸收量的46.5%~54.2%,蔗叶和尾梢的氮肥吸收量相当,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3.3%~27.5%和22.6%~28.0%。施用不同用量蔗叶生物炭,蔗叶与尾梢的氮肥吸收量差异不显著。T2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蔗茎氮肥吸收量36.5%~37.5%及氮肥利用率18.1%~24.2%。【结论】施用不同用量蔗叶生物炭对氮、磷的吸收因不同年份有所差异,但有利于提高甘蔗产量及蔗茎对钾的吸收,5.4 t/ha生物炭用量下蔗茎产量及钾吸收量最高,且显著促进蔗茎对氮肥的吸收及提高氮肥利用率,可作为推荐的适宜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甘蔗 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收割效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华伟 吴建明 +8 位作者 张胜忠 赖振光 范业赓 李燕娇 周忠凤 陈荣发 吴宗猛 吴延勇 邓宇驰 《广西糖业》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广西蔗区生产上普遍使用中大型切断式收割机收割甘蔗,存在含杂率和损失率高、影响宿根蔗的生长和产量等问题,导致蔗区机械收割水平低,机收推进缓慢。本研究利用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开展甘蔗收割试验,分析其收割效果及对甘蔗品质和翌年宿... 广西蔗区生产上普遍使用中大型切断式收割机收割甘蔗,存在含杂率和损失率高、影响宿根蔗的生长和产量等问题,导致蔗区机械收割水平低,机收推进缓慢。本研究利用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开展甘蔗收割试验,分析其收割效果及对甘蔗品质和翌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的甘蔗收割效率较高,单位时间内的收割效果相当于40个工人的砍收量,含杂率仅2.71%,损失率仅2.98%,留茬高度和破蔸率总体上优于人工砍收,未对甘蔗糖分、宿根蔗发株和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收割效率、机械运行稳定性、倒伏甘蔗的收割、适合机收甘蔗品种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研究,并开展机械收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与示范,多途径促进蔗区机收水平提升,为甘蔗生产上进一步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中小型整秆式收割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整秆式收割机 含杂率 蔗糖分 宿根蔗
下载PDF
桂糖系列甘蔗亲本开花习性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雷敬超 周会 +9 位作者 杨荣仲 高丽花 李翔 黄海荣 段维兴 经艳 王伦旺 张革民 吴杨 高轶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
为明确桂糖系列甘蔗亲本的开花习性,2011—2018年连续7个杂交季节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的25个桂糖系列亲本的始花期、抽穗率和花粉染色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亲本始花期、抽穗率和花粉染色率的广... 为明确桂糖系列甘蔗亲本的开花习性,2011—2018年连续7个杂交季节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的25个桂糖系列亲本的始花期、抽穗率和花粉染色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亲本始花期、抽穗率和花粉染色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9502、0.9631和0.9236,均属遗传力较高的性状;始花期最早的亲本是桂糖28号,最迟的是桂糖11号,2011/2012年杂交季节各亲本的始花期普遍最早,2017/2018年杂交季各亲本的始花期普遍最晚;抽穗率低的亲本是桂糖11号、桂糖21号、桂糖32号、桂糖43号和桂糖47号,这5个亲本属于难开花亲本,其余20个亲本均属于易开花亲本;花粉染色率低的亲本是桂糖24号、桂糖34号、桂糖45号和桂糖48号,这4个亲本的花粉染色率历年均低于30%,杂交时只能作为母本,桂糖28号、桂糖41号和桂糖44号的花粉染色率最高。以上结果为桂糖系列甘蔗亲本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糖 甘蔗亲本 开花习性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甘蔗宿根关键性状及其在宿根性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覃伟 张保青 +9 位作者 黄玉新 周珊 赵丽萍 李纯佳 李旭娟 张静 李傲梅 任生林 黄东亮 刘新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12,共14页
甘蔗重要性状宿根性因甘蔗生长周期长,其高效评价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研究以国内外不同地区引进的212份甘蔗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分别在广西隆安和云南开远开展基于2个重要宿根关键性状(宿根发株率和地上部蔗株生物量)两季宿根力的快速... 甘蔗重要性状宿根性因甘蔗生长周期长,其高效评价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研究以国内外不同地区引进的212份甘蔗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分别在广西隆安和云南开远开展基于2个重要宿根关键性状(宿根发株率和地上部蔗株生物量)两季宿根力的快速评价。结果表明甘蔗宿根力受环境影响较大,两个试验点所有宿根力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在两个试验点(云南开远和广西隆安)均仅提取到1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80.25%和62.68%。聚类分析将212份种质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4个宿根力指标均处于高水平,有9份种质,可作为强宿根第一梯队资源;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共有38份种质,各宿根力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或个别宿根力指标非常突出,可作为强宿根第二梯队资源;第Ⅳ类群、第Ⅴ类共有165份种质资源,各宿根力指标均一般或较差。综合以上,利用筛选出来的强宿根资源改良甘蔗品种宿根性,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对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性 权重 快速评价
原文传递
甘蔗健康种茎工厂化制种配套机械精量种植技术效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凯朝 何远兰 +3 位作者 卢庆伟 徐林 邓智年 庞天 《广西糖业》 2022年第6期5-7,共3页
甘蔗种业是糖料蔗生产的根基,甘蔗工厂化制种是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的基础。目前,广西蔗区面临商品化供种率低、种茎质量差和种植效率低等问题,需通过产业化、标准化的技术来突破瓶颈。文章阐述了甘蔗健康种茎工厂化制种配套机... 甘蔗种业是糖料蔗生产的根基,甘蔗工厂化制种是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的基础。目前,广西蔗区面临商品化供种率低、种茎质量差和种植效率低等问题,需通过产业化、标准化的技术来突破瓶颈。文章阐述了甘蔗健康种茎工厂化制种配套机械精量种植技术优势,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投入与产出对比分析,以此确定该技术在甘蔗生产中的节本提质增效性,为推进甘蔗种业产业化、甘蔗供种标准化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健康种茎 工厂化 机械精量种植 效益分析
下载PDF
牛粪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钟德发 冯斌 +3 位作者 陈家福 邓宇驰 文长 刘恒见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为探明牛粪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设置3个处理:A为施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4500 kg/hm^(2),其中基肥1500 kg/hm^(2),追肥3000 kg/hm^(2);B为施生物有机肥+复合肥,施肥量为生物有机肥37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 为探明牛粪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长及蔗地土壤的影响,设置3个处理:A为施生物有机肥,施肥量为4500 kg/hm^(2),其中基肥1500 kg/hm^(2),追肥3000 kg/hm^(2);B为施生物有机肥+复合肥,施肥量为生物有机肥37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其中基肥施生物有机肥1500 kg/hm^(2),追肥施生物有机肥22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C为常规施肥(CK),施肥量为复合肥2250 kg/hm^(2),其中基肥750 kg/hm^(2),追肥15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病虫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处理A的株高与对照相当,无显著差异,处理B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A、B处理的蔗茎产量分别比对照高5.96%、10.73%,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A、B处理的蔗糖分分别比对照高0.6%、0.3%,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除全氮含量外,A、B处理的其他各项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A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A处理的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含量土壤分别比对照高11.55%、1.87%、26.41%、15.14%、40.30%、6.10%,B处理的这些指标含量分别比对照高9.67%、3.67%、28.84%、18.65%、34.33%、8.81%;除速效氮、全钾含量外,A、B处理的其他指标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A、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B处理砂粒含量比对照高,粘粒含量比对照低,其中A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粉砂、粉粒含量差异不显著。A、B处理的土壤容重均比对照显著减小,A处理最小,A、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B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显著比对照大,其中A处理最大,A、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相当,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B处理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土壤改良
下载PDF
274个甘蔗常用亲本主要叶部病害和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海荣 徐林 +4 位作者 李翔 颜梅新 杨荣仲 雷敬超 邓宇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85-1496,共12页
甘蔗优良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是决定甘蔗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甘蔗亲本资源单个性状研究较多,但是,多种病害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为了解甘蔗亲本抗病性,优化甘蔗杂交亲本选择和组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筛选常用甘蔗亲... 甘蔗优良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是决定甘蔗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甘蔗亲本资源单个性状研究较多,但是,多种病害的综合性评价较少。为了解甘蔗亲本抗病性,优化甘蔗杂交亲本选择和组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海南甘蔗杂交基地筛选常用甘蔗亲本274个,包括引进美国(US)15份、引进其他国家(GW)31份、引进中国台湾(TWCHN)25份、引进国内其他地区(GN)92份和自育亲本(GT)111份,进行甘蔗叶部白条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花叶病、黄叶综合症(黄叶病)、梢腐病、黄斑病8种甘蔗叶片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和甘蔗黑穗病发病率调查,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锤度与中国甘蔗8个主要病害的关联度和亲本的抗病性加权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轮斑病是甘蔗常用亲本群体中发病最普遍的病害,有214个亲本发生病害,发病比例达78.10%,但其抗病级别7~9级只有9个亲本,总体感病程度较轻。亲本群体感病数最少的3个病害分别为白条病、梢腐病和黄斑病。美国和中国台湾是我国大陆甘蔗最重要的亲本来源地,已育成多个优良品种。美国引进亲本群体感染白条病、叶焦病和黄叶病的发病比例最高,分别为20.00%、33.33%和33.33%,但其他叶部病害的发病比例较低;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中,轮斑病、黄叶病和叶焦病的发病比例较高;国内其他地区引进和自育亲本群体的发生病害比例较一致,属于中间水平,但自育亲本群体的轮斑病发病比例高达80.18%。黑穗病是中国大陆危害最严重的甘蔗病害。美国15个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13.33%,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仅为2.17%,属于感染亲本多但病害发病较轻;中国台湾引进亲本群体的黑穗病发病比例为24.00%,且其中最大发病率为10%,在各来源地亲本中发病率最高;甘蔗亲本叶部病害与锤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中梢腐病与锤度关联度最高为0.960,而黑穗病最低为0.711。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常用亲本的抗病性表现为:F171、Tai98-2817、RB92-579、YuanL7、YueY R1、GF2、GT03-1462、GT08-120抗病性优良,而YZ99-596、CP01-1178、YunY06-450、CP94-1100、CP09-4256抗病性差。以欧式距离分类法对274个常用亲本的8个叶部病害和黑穗病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常用亲本可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是ROC28、MeiY8、YG45、YZ11-1204、GT05-1141和GT09-268,中抗轮斑病和黄斑病,高抗其他病害。本研究对甘蔗杂交亲本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对甘蔗育种材料的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亲本 病害 灰色关联度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效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罗霆 吴建明 +9 位作者 闫海锋 邓宇驰 Prakash Lakshmanan 丘立杭 陈荣发 范业赓 周慧文 黄柯钧 黄杏 周忠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4-570,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的大面积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20年第1年宿根蔗地中设6个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处理A为出苗3...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的大面积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20年第1年宿根蔗地中设6个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处理A为出苗3叶左右时叶面喷施铁肥,处理B为出苗前土施硫酸亚铁10.0 kg/667 m^(2),处理C为出苗前土施熟石灰20.0 kg/667 m^(2),处理D为出苗前根区土壤淋灌修复菌剂500.0 g/667 m^(2)(稀释3000倍),处理E为出苗前土施生物炭1.0 t/667 m^(2);处理F为出苗前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 m^(2)],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CK),处理后70 d统计当年(2020年)的黄化发生率和第2年宿根苗期的黄化发生率,并对比株高、分蘖率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及有效茎数和茎径等产量指标与CK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结果】各供试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均具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P<0.01,下同),其中,处理当年(2020年)的防治效果为5.57%~71.33%,处理次年(2021年)的防治效果为1.96%~90.06%;2020年防治效果最好的为处理A,达71.33%,其次为处理F,防治效果为30.01%,而处理B和D的防治效果较差,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极显著差于其他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在2021年,各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优于2020年,尤其以处理F的防治效果最佳,达90.06%,其次是处理E,防治效果为73.67%。各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均能显著促进甘蔗植株长高、分蘖增多、叶片增多,并极显著提高各产量性状指标,其中处理F的提高效果最佳。各参试土壤调节剂(肥料)的成本在70~2100元/667 m^(2),排序为E>A>F>C>D>B。【结论】叶面喷施含Fe^(2+)叶面肥对当年已发生的甘蔗宿根黄化具有显著复绿作用,能快速挽回甘蔗宿根黄化引起的产量损失,但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甘蔗宿根黄化。综合考虑防治成本及对蔗苗生长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生产上以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 m^(2)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蔗前期生长和后期产量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黄化 防治效果 农艺性状 产量 成本分析
下载PDF
包衣对甘蔗单芽种茎低温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林 杨慧敏 +7 位作者 吴凯朝 邓智年 张荣华 庞天 黄成丰 李楠 黄海荣 王维赞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4,共7页
以甘蔗单芽种茎为材料,研究甘蔗单芽种茎包衣处理对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为甘蔗种茎包衣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包衣和未包衣处理甘蔗单芽种茎,其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10℃>13℃>15℃>常温... 以甘蔗单芽种茎为材料,研究甘蔗单芽种茎包衣处理对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为甘蔗种茎包衣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包衣和未包衣处理甘蔗单芽种茎,其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10℃>13℃>15℃>常温,同处理比较,包衣甘蔗单芽种茎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未包衣处理。包衣甘蔗单芽种茎在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下,病菌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包衣处理。其中,10℃、13℃、15℃和常温保存20 d,包衣比未包衣病菌感染率分别低189%、226%、256%和191%;10℃、13℃、15℃和常温保存30 d,包衣比未包衣病菌感染率分别低112%、106%、174%和94%;包衣保存30 d,13℃低温下甘蔗单芽种茎病菌感染率最低为27.35%。综合得知,甘蔗单芽种茎包衣处理可延长保存时间至30 d左右,并以13℃保存温度效果最佳,其能有效延缓营养物质的下降,减少病菌对甘蔗单芽种茎的侵染,增强蔗种抗逆性,较好的保持甘蔗种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衣 甘蔗 单芽 低温保存 病菌感染
下载PDF
促根剂对甘蔗单芽种茎的生长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林 吴凯朝 +8 位作者 庞天 邓智年 张荣华 黄成丰 黄海荣 李毅杰 刘晓燕 覃文宪 王维赞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136,共5页
为优化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桂糖4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促根剂处理甘蔗单芽种茎对其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包衣(CK2)相比,包衣+50mg/L促根剂(T1)、包衣+100mg/L促根剂(T2)和包衣(CK1)的甘蔗出苗... 为优化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桂糖4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促根剂处理甘蔗单芽种茎对其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包衣(CK2)相比,包衣+50mg/L促根剂(T1)、包衣+100mg/L促根剂(T2)和包衣(CK1)的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株高和有效茎数显著提高,产量分别增加27.5%、9.2%和8.2%,产糖量分别增加27.4%、9.2%和8.3%;同时,促根剂可提高甘蔗生长速度,提高甘蔗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对甘蔗品质略有提升,但不显著。因此,促根剂能有效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和产糖量,促根剂浓度100mg/L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促根剂 单芽种茎 农艺性状 产量
原文传递
宿根黄化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霆 邓宇驰 +7 位作者 丘立杭 陈荣发 范业赓 周慧文 闫海锋 黄杏 周忠凤 吴建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59-3565,共7页
为了探明宿根黄化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对发生宿根黄化后甘蔗体内激素水平高低、叶绿素指数变化,以及分蘖、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株经过了近40 d的生长,叶绿素指数达到40,与正常株刚出苗时的... 为了探明宿根黄化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对发生宿根黄化后甘蔗体内激素水平高低、叶绿素指数变化,以及分蘖、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株经过了近40 d的生长,叶绿素指数达到40,与正常株刚出苗时的叶绿素指数相当,经过62 d基本完成复绿。正常株的株高、叶片数、节数和分蘖数的增量分别是黄化株的1285%、371%、860%和1650%。在5个观察期,正常株和黄化株的株高、叶片数、节数和分蘖数都有极显著差异;黄化株赤霉素含量比正常株低2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分别比正常株高17.3%和12.9%,与正常株差异显著;黄化株的玉米素、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分别比正常株提高54.5%、195.5%和47.4%,与正常株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宿根黄化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宿根黄化 农艺性状 内源激素 叶绿素指数
下载PDF
有机碳肥对糖料甘蔗生长、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樊保宁 丘立杭 +4 位作者 游建华 庞天 罗含敏 覃诺忠 闫海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93-1898,共6页
【目的】研究有机碳肥对糖料蔗生长、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有机碳肥在糖料甘蔗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4个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施用1800 kg/ha有机碳肥(处理A)、施用1800 kg/ha... 【目的】研究有机碳肥对糖料蔗生长、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有机碳肥在糖料甘蔗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4个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施用1800 kg/ha有机碳肥(处理A)、施用1800 kg/ha碳基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B)、施用900 kg/ha有机碳肥+1800 kg/ha甘蔗复混肥(处理C)和施用1800 kg/ha甘蔗复混肥+750 kg/ha尿素的对照处理(CK),分别调查各处理的甘蔗萌芽率、分蘖率、月生长速度、株高、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分蘖成茎率和锤度,并测定小区蔗茎产量,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结果】与CK相比,不同有机碳肥施肥处理对甘蔗萌芽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处理B和处理C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提高了分蘖率和成茎率,也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蔗茎生长。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蔗茎产量分别较CK增产4.0%、14.9%和7.5%,蔗糖分也极显著高于CK,较CK增加0.77%~1.20%(绝对值)。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与CK相比,处理B的农业产值提高30.6%、工业产值提高23.2%,综合经济效益最佳。【结论】施用有机碳肥可改善甘蔗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提高糖料甘蔗的产量和蔗糖分,提高经济效益,以施用碳基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效果最显著。建议在土壤有机碳缺失的广西蔗区推广应用有机碳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肥 糖料甘蔗 产量 糖分
下载PDF
苗期甘蔗氮高效基因型评价指标的筛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柳 廖芬 +4 位作者 Muhammad ANAS 李强 彭李顺 黄东亮 李杨瑞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05-2218,共14页
本研究通过低氮压力选择,筛选出甘蔗氮高效种质,分析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为甘蔗氮高效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58份甘蔗种质资源为材料,在苗期采用正常供氮(2 mmol/L N)和低氮(0.2 mmol/L N)处理,分析甘蔗植株形态、干重及氮... 本研究通过低氮压力选择,筛选出甘蔗氮高效种质,分析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为甘蔗氮高效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58份甘蔗种质资源为材料,在苗期采用正常供氮(2 mmol/L N)和低氮(0.2 mmol/L N)处理,分析甘蔗植株形态、干重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累积分配的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甘蔗氮高效利用的重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对58份种质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低氮(0.2 mmol/L N)处理可以明显从植物形态区分不同种质的氮利用差异,58份种质低氮条件下的干重范围为0.64~14.75 g/株,氮累积量为5.53~63.00 mg/株,氮利用率范围为115.40~279.30 g/g。对低氮压力下甘蔗干重及氮累积等2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4个主要成分,总贡献率为92.35%。通过高、低氮条件下与氮利用效率有关的氮转移系数及基因潜力等19个指标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2.21%。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有甘蔗的干重(全株、叶、根)、氮累积量(全株、叶、茎)、氮利用率(全株、叶)、叶的相对氮利用率、茎的基因潜力、茎的相对干物质量和茎的相对氮累积量。经聚类分析后初步将58份甘蔗种质分为氮高效基因型、偏氮高效基因型、偏氮低效基因型和氮低效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 苗期 氮高效 筛选指标
下载PDF
不同机械种植模式对甘蔗产量及效益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阗 罗亚伟 +7 位作者 游建华 高轶静 何为中 谭宏伟 周柳强 刘丽敏 刘红坚 李涛 《中国糖料》 2023年第2期41-46,共6页
以人工种植为对照,采用整杆即切种式种植机和预切种式种植机进行甘蔗不同机械种植模式比较试验,分析各种植模式作业质量、效率、甘蔗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即切种式种植和预切种式种植伤芽率分别为12.4%、9.7%,种茎破头率分别... 以人工种植为对照,采用整杆即切种式种植机和预切种式种植机进行甘蔗不同机械种植模式比较试验,分析各种植模式作业质量、效率、甘蔗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差异。结果表明:即切种式种植和预切种式种植伤芽率分别为12.4%、9.7%,种茎破头率分别为9.1%、5.8%,均高于人工种植伤芽率的2.4%和种茎破头率的4.7%;预切种式种植萌芽率最高为50.1%,显著高于即切种式种植的42.9%;人工种植有效茎数和成茎率分别为79290条/hm^(2)和60.4%,显著高于预切种式种植的72330条/hm^(2)和49.9%;三种种植模式甘蔗分蘖率、株高、茎径及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人工种植相比即切种式种植工效提高3.18倍、作业成本降低1209元/hm^(2)、减收463元/hm^(2),预切种式种植工效提高3.78倍、作业成本减少947元/hm^(2)、减收2902元/hm^(2)。机械种植可以提高工效、减少用工成本,以整杆即切种式种植作业成本、产量及收益优于预切式机械种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机 种植模式 甘蔗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甘蔗间套种西瓜栽培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7 位作者 丘立杭 黎正英 陈荣发 范业赓 罗霆 邓宇驰 周忠凤 吴建明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1期71-75,共5页
近年种植甘蔗的成本越来越高,种蔗经济效益日益减少,导致甘蔗种植面积连年下降,影响我国食糖的安全稳定。推广甘蔗间作套种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途径。现甘蔗间作套种西瓜技术在全国已有大面积的推广,本文对... 近年种植甘蔗的成本越来越高,种蔗经济效益日益减少,导致甘蔗种植面积连年下降,影响我国食糖的安全稳定。推广甘蔗间作套种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途径。现甘蔗间作套种西瓜技术在全国已有大面积的推广,本文对甘蔗间作套种西瓜的示范推广情况、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综述,为今后推广该技术及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间套种 西瓜 栽培模式
下载PDF
甘蔗间套种/轮种玉米模式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忠凤 范业赓 +7 位作者 周慧文 陈荣发 丘立杭 闫海锋 黎正英 罗霆 邓宇驰 吴建明 《广西糖业》 2021年第1期3-7,共5页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间套种 玉米 栽培模式
下载PDF
甘蔗亚硫酸法养茎杂交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雷敬超 周会 +7 位作者 高丽花 杨翠芳 周珊 张保青 王泽平 杨荣仲 李翔 高轶静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为明确应用亚硫酸法养茎杂交过程中穗茎节数和溶液更换周期对开花结实的影响。选择2个甘蔗易开花亲本,调查其开花习性,并设置不同的穗茎节数和亚硫酸溶液更换周期,对各组合处理的自交发芽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个亲本自交的克平均... 为明确应用亚硫酸法养茎杂交过程中穗茎节数和溶液更换周期对开花结实的影响。选择2个甘蔗易开花亲本,调查其开花习性,并设置不同的穗茎节数和亚硫酸溶液更换周期,对各组合处理的自交发芽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个亲本自交的克平均发芽数都较低;穗茎节数和亚硫酸溶液养茎更换周期对亲本开花结实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穗茎节数为15节、亚硫酸溶液养茎更换周期为7d的组合处理的发芽效果最好。表明穗茎节数和亚硫酸溶液养茎更换周期对亲本开花结实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可为甘蔗亚硫酸法养茎杂交中开花亲本的保存、生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亚硫酸法 养茎杂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甘蔗叶表蜡质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贤武 王伦旺 +3 位作者 邓宇弛 廖江雄 谭芳 经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12-1721,共10页
【目的】初步筛选适宜的甘蔗叶表蜡质检测方法,并探讨甘蔗野生资源与栽培品系(种)叶表蜡质含量的差异及叶表蜡质与农艺性状、抗逆表现的关系,以期为辅助甘蔗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9份甘蔗野生材料和12份甘蔗栽培品系(种)为试... 【目的】初步筛选适宜的甘蔗叶表蜡质检测方法,并探讨甘蔗野生资源与栽培品系(种)叶表蜡质含量的差异及叶表蜡质与农艺性状、抗逆表现的关系,以期为辅助甘蔗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9份甘蔗野生材料和12份甘蔗栽培品系(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浸提时间和采样部位的甘蔗叶表蜡质含量,并结合农艺性状指标、产量、蔗糖分及抗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氯仿浸提30 s处理的蜡质含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同一甘蔗品系(种)3个叶位间叶表蜡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甘蔗品系(种)+1叶叶表蜡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下同)。39份甘蔗野生材料间叶表蜡质含量差异显著,割手密92_3叶表蜡质含量(18.8 mg/g)最高,割手密87_6(2)叶表蜡质含量(8.3 mg/g)最低。参试品系(种)GT08-223和GT08-68叶表蜡质含量(均为8.1 mg/g)最高,GT08-13叶表蜡质含量(3.9 mg/g)最低。不同甘蔗材料群体间株高等性状均差异明显。各参试品系(种)中,GT08-120宿根蔗产量最高,ROC22、GT08-13、GT08-223和GT08-68较抗梢腐病,GT08-56、GT08-120和GT08-68受霜冻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甘蔗的叶表蜡质含量均与叶长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聚类分析可将不同甘蔗材料均分成两大类,聚类结果与多年试验结果高度一致。【结论】甘蔗叶表蜡质含量的检测以采用氯仿浸提甘蔗+1叶30 s较适宜。野生材料叶表蜡质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系(种),叶片较短的甘蔗叶表蜡质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表蜡质 农艺性状 耐寒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化学调控剂对甘蔗节间伸长及糖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含敏 周慧文 +6 位作者 闫海锋 陈荣发 范业赓 罗霆 周忠凤 吴建明 丘立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62-1670,共9页
【目的】探讨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对甘蔗节间伸长和糖分积累的影响,分析甘蔗产量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定向化学调控甘蔗农艺性状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甘蔗优良栽培品种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 【目的】探讨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对甘蔗节间伸长和糖分积累的影响,分析甘蔗产量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定向化学调控甘蔗农艺性状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甘蔗优良栽培品种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以不同促生长化学调控剂[硝酸钙(A)、硼酸(B)、磷酸二氢钾(C)、复硝酚钠(D)、赤霉素(E)、赤霉素+复硝酚钠(F)和赤霉素+硝酸钙+硼酸+磷酸二氢钾+复硝酚钠(G)]为化学调控剂处理组,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组(CK),开展两年新植蔗田间小区试验,于节间伸长期喷施化学调控剂后在甘蔗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测定其株高、节间伸长速率、糖分和产量。【结果】不同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处理甘蔗后,节间伸长速率表现为1.22~1.67 cm/d;平均节间数为21.30~23.90节;平均节间长为11.41~12.41 cm,且以含赤霉素调控剂的E和G处理极显著高于CK(P<0.01,下同)。含赤霉素调控剂的E和G处理甘蔗的株高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茎径显著低于CK,有效茎数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最终产量均高于CK。在甘蔗节间糖分积累过程中,含赤霉素调控剂处理组(E、F和G处理)均可促进糖分在蔗茎中部和上部节间积累,促使不同部位节间的糖分含量快速达到工艺成熟期水平,还原糖含量快速降低至CK以下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处理组甘蔗的茎径与产量呈弱负相关,Pearson系数仅为-0.082,有效茎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结论】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可通过调控甘蔗节间伸长促进甘蔗株高形成,改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产量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含赤霉素调控剂可有效促进节间伸长及糖分从中部节间至上部节间快速积累,增产增糖潜力巨大,可在甘蔗农艺性状的定向化学调控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化学调控 节间伸长 糖分积累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