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Ⅲ型前列腺炎患者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勇刚 孙毅海 +3 位作者 陶卫琦 刘昕 黄才胜 黄超斌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817-1818,共2页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Ⅲ型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RP治疗BPH合并CP/CPPS患者41例,对比术前、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Ⅲ型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RP治疗BPH合并CP/CPPS患者41例,对比术前、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IPSS、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NIH-CPS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PKRP是治疗BPH合并CP/CPPS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症 慢性前列腺炎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良性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研究及腔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勇刚 孙毅海 《微创医学》 2018年第4期485-487,共3页
良性输尿管狭窄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与损伤、缺血、感染、结石及先天性因素有关。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医源性损伤成为良性输尿管狭窄发生的原因。输尿管损伤后狭窄与局部瘢痕相关因子的参与,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中胶... 良性输尿管狭窄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与损伤、缺血、感染、结石及先天性因素有关。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医源性损伤成为良性输尿管狭窄发生的原因。输尿管损伤后狭窄与局部瘢痕相关因子的参与,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多糖等物质过度沉淀,导致输尿管壁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同时,输尿管损伤后尿液的外渗也促进了纤维瘢痕形成,加速输尿管狭窄的发生。对于良性输尿管狭窄的治疗,目前腔内各种治疗,包括输尿管支架置入扩张术、输尿管镜狭窄扩张术、输尿管球囊扩张术、输尿管狭窄(电刀、冷刀、激光)内切开术、输尿管记忆金属支架置入术等已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狭窄 腔内治疗 综述
下载PDF
CT三维成像诊断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及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陶卫琦 孙毅海 +7 位作者 刘勇刚 李兰 黄才胜 刘昕 陆善金 黄超斌 黄慧宁 谢阳 《微创医学》 2019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价值,并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静脉性ED患者的螺旋CT阴茎海绵体造影结果,患者均根据螺旋CT三维成像行阴茎静脉结扎术(观察组),并与30例传统阴茎海绵体...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价值,并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静脉性ED患者的螺旋CT阴茎海绵体造影结果,患者均根据螺旋CT三维成像行阴茎静脉结扎术(观察组),并与30例传统阴茎海绵体造影行阴茎静脉结扎术的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手术成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分、阴茎勃起硬度和女性性满意度均满足球形假设检验(P>0.05)。观察组IIEF-5、阴茎勃起硬度和女性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各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对阴茎静脉进行系统的解剖性重建,对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静脉做到精确的定位诊断,在静脉性ED患者中的诊治价值优于传统阴茎海绵体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 CT 三维成像 海绵体造影 阴茎静脉结扎术
下载PDF
醋酸阿比特龙联合ADT治疗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何源 孙毅海 +5 位作者 黄超斌 欧阳明月 谢阳 黄慧宁 陶卫琦 黄才胜 《右江医学》 2024年第10期883-889,共7页
目的探讨醋酸阿比特龙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在治疗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30例新诊断的高危mHSPC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接受醋酸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与醋酸戈舍瑞... 目的探讨醋酸阿比特龙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在治疗高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30例新诊断的高危mHSPC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接受醋酸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与醋酸戈舍瑞林治疗,而对照组则接受比卡鲁胺联合醋酸戈舍瑞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睾酮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水平、PSA进展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6、9、12个月的PSA及睾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血清ALP与PSA在治疗6个月后呈正相关(P=0.046),而在其他时间点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观察到血清ALP水平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未出现PSA明显进展,而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PSA进展并达到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诊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3例及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均无患者因不良反应暂停或更换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阿比特龙联合ADT治疗方案相较于传统比卡鲁胺联合ADT治疗方案,在降低PSA及睾酮水平方面更为迅速和深入,能够延缓进展至mCRPC的时间,且未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 醋酸阿比特龙 比卡鲁胺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