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33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农耀斌 黄鸿娜 +9 位作者 黄晶晶 郭礼 董芷辛 周伟 周雁 龚玉芳 陈琦华 蓝施乐 董杏娟 杨婷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9-73,共5页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慢性实质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持续激活等。肝纤维进展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白细胞介素(IL)-33是IL^(-1)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在肝纤维化相关肝脏疾病中充当“警报器”,可通过与其唯一受体肿瘤生成抑制因子...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慢性实质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持续激活等。肝纤维进展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白细胞介素(IL)-33是IL^(-1)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在肝纤维化相关肝脏疾病中充当“警报器”,可通过与其唯一受体肿瘤生成抑制因子2结合或单独发挥促/抗纤维化作用。近年来,IL-33在无菌性肝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IL-33在无菌性肝脏疾病中既能抗炎、促进伤口愈合和修复组织,又有促进炎症的作用。本文就IL-3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不同无菌性肝脏疾病所致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肝纤维化 无菌性炎症 机制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中药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小勋 潘向荣 +1 位作者 周永醇 张兆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997-998,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简称腹腔镜手术)术后联合中药在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3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加用中药治疗(联合组),44例单纯行腹...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简称腹腔镜手术)术后联合中药在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3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加用中药治疗(联合组),44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结果:2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联合组较优;2组手术日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术后第1,第2,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0)。长期随访腔镜组腹痛6例、联合组2例,但腔镜组2例需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中药是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较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黏连性肠梗阻 腹腔镜手术 中药治疗
下载PDF
急需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小勋 周永醇 潘向荣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第5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急需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219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组(A组)、传统开腹手术联合中药治疗组(B组)、腔镜手术治疗组(C组)、腔... 目的探讨急需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219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组(A组)、传统开腹手术联合中药治疗组(B组)、腔镜手术治疗组(C组)、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组(D组)。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A组86例、B组67例、C组31例、D组35例。4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5.151、290.237、106.878,P=0.000),A组最差,D组较优。4组术日(术前)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5,P=0.983),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442、38.689、28.182,P=0.000),D组恢复最快,A组最差。术后随访A组常伴腹痛21例(24.42%),需再次手术治疗12例(13.95%);B组腹痛9例(13.43%),需再次手术5例(7.46%);C组腹痛3例(9.68%),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3.23%);D组腹痛2例(5.71%),无再手术病例。4组腹痛及需再手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549、7.958,P分别0.039、0.047),D组优于其它各组。结论有适应证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首选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腔镜手术失败或无适应证者选择开腹手术辅助中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中药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关系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意义和潜在价值
4
作者 农耀斌 黄鸿娜 +4 位作者 黄晶晶 杨树栋 董芷辛 陈绮华 周伟 《肝脏》 2025年第3期398-402,共5页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间充质干细胞(MSC)可在肿瘤微环境与多细胞联系,在肝癌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证实,MSC与免疫调节存在一定联系,且对于肝细胞癌(HCC)有潜在应用价值,与以...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间充质干细胞(MSC)可在肿瘤微环境与多细胞联系,在肝癌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证实,MSC与免疫调节存在一定联系,且对于肝细胞癌(HCC)有潜在应用价值,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在联合免疫靶向及多种现代化方式治疗方面中,有着可逆转耐药性、高效率、提高放射治疗潜力及安全性。在肝癌发展的肿瘤微环境中相互作用,免疫细胞调节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转移与复发,MSC通过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或产生可溶性因子介导,其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对免疫调节在肝癌中的作用,以及MSC与免疫调节的关系、MSC在肝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及MSC的HCC疗法进行综述,并为肝癌的诊疗、药物研发拓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肝细胞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