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花生复合种植花生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1
作者 唐秀梅 廖露露 +7 位作者 吴海宁 熊军 黄友访 黄志鹏 郑希 李忠 贺梁琼 唐荣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的复合种植模式,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本研究通过花生品种筛选及高效复合栽培模式研究,并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2023年与甘蔗复合种植的花生品种中...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的复合种植模式,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本研究通过花生品种筛选及高效复合栽培模式研究,并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2023年与甘蔗复合种植的花生品种中,桂花376、桂花65产量较高,2022年产量分别为3207.65、2774.07 kg/hm^(2),2023年产量分别为2537.33、2450.37 kg/hm^(2),得出桂花376与桂花65更适宜与甘蔗复合种植。与单纯种植花生相比,复合种植花生的百果质量、百仁质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其中1.2 m+2.4 m宽窄行甘蔗下种植4行花生的增幅较大,分别提高9.72%、16.36%、7.46%和7.83%。1.2 m+2.4 m宽窄行甘蔗种植4行花生、2.0 m等行距甘蔗种植2行花生与同年其他种植模式相比,土地当量比(LER)值最大(分别为1.52、1.82),复种优势最大,种植效益最高,分别为71848.28和73737.03元/hm^(2)。综上,选取花生品种桂花376、桂花65与甘蔗复合种植,采用2.0 m等行距甘蔗套种2行花生及1.2 m+2.4 m宽窄行甘蔗套种4行花生的复合种植经济效益最好,且1.2 m+2.4 m宽窄行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更适合机械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甘蔗 复合种植 品种筛选 栽培模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植物茎尖再生与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封捷 曾文丹 +2 位作者 严华兵 吴正丹 韦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3,共13页
植物茎尖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强,是良好的植物再生和遗传转化外植体。建立简单高效的茎尖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在植物基因功能验证、性状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基因工程发展。本文介绍了茎尖分生组织的形态结构,... 植物茎尖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强,是良好的植物再生和遗传转化外植体。建立简单高效的茎尖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在植物基因功能验证、性状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基因工程发展。本文介绍了茎尖分生组织的形态结构,并简述了影响茎尖干细胞分化的调节因子及其在茎尖中的调控机制,以期加深人们对植物茎尖发育调控的认识,为植物茎尖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综述了外植体苗龄、茎尖处理方式、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温度等因素对植物茎尖再生体系的影响,并重点讨论和概述了当前影响植物茎尖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原因,包括预培养、茎尖处理方式、侵染方式、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浓度、共培养时间、筛选剂等因素。结果表明,对茎尖外植体进行适当预培养和处理、在侵染过程中辅助AS或超声波、选择合适的侵染菌液浓度和共培养时间有利于提高植物茎尖的遗传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选择合适的基因转化方法、载体类型和优化载体元件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可行性,发现在转化载体上添加发育调节因子是促进植物再生的一种有效策略,推测该方法在植物茎尖研究中具有应用潜力。此外,本文简述了基因编辑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发育调节因子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并对目前遗传转化技术优化和应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讨论,对未来茎尖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尖 再生 遗传转化 细胞分化 基因工程
下载PDF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玑 韦宽 何虎翼 《市场论坛》 2022年第12期39-43,共5页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总结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效,剖析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发展质量不高、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介绍国内外推动地理标...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总结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效,剖析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发展质量不高、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介绍国内外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启示,提出健全发展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补齐流通领域短板、谋划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等对策,加快推进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产品 产业化 规模化 品牌化 对策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张文龙 邵金华 +3 位作者 黄凯 陈立民 韦本辉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8-1679,共12页
【目的】针对南方旱坡地犁底层上移、土壤水肥流失严重、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构建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选择有效的耕作方式和作物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针对南方旱坡地犁底层上移、土壤水肥流失严重、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构建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选择有效的耕作方式和作物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旱坡地主栽甘蔗品种“桂糖44号”为供试作物,在广西钦州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种耕作方式(粉垄耕作、旋耕、免耕),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甘蔗地0~40 cm土层中土壤的粒径分布。通过对土壤粒径组成、土壤质地、粒度参数特征和粒度频率分布的研究,阐明不同耕作措施对调控土壤粒径分布的作用。【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中土壤主要以中砂粒、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占比高达75.10%~87.59%;土壤质地类型可以划分为砂土、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2)各土层土壤整体分选效果极好,土壤平均粒径在2.66~4.58 mm;偏度表现为极负偏,表明土壤粒度中粗粒物质占比远大于细粒物质;土壤峰度等级在很宽平和中等之间,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峰度等级趋于宽平。(3)与旋耕和免耕相比,粉垄耕作增加土壤耕层深度,降低了表层土壤中粘粒、粉粒和细砂粒含量,使其在耕作底层累积;同时土壤粒径分布频率曲线由双峰分布变为单峰分布,且峰值高度、峰值范围对应粒径大小和土壤粒度累计频率曲线斜率也远大于旋耕和免耕处理,表明粉垄耕作使得土壤粒径分布更加集中。【结论】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可以显著的改变土壤粒径分布,进而促进构建合理的土壤耕层结构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粉垄耕作处理对构建土壤耕层结构效果较好,土壤粒径整体趋于粗粒化,促进土壤的不均匀性,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在广西地区旱坡地种植管理中推广应用,确保农作物增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旱坡地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质地 土壤粒度参数
下载PDF
药用植物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东亮 钟楚 简少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2-1402,共11页
穿心莲为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癌、抗HIV病毒、抗炎、保肝等功效。然而,穿心莲内酯人工合成难度较大,主要从人工栽培的植物原料中提取,栽培植物原料的质量因受土壤、气候、水肥管... 穿心莲为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癌、抗HIV病毒、抗炎、保肝等功效。然而,穿心莲内酯人工合成难度较大,主要从人工栽培的植物原料中提取,栽培植物原料的质量因受土壤、气候、水肥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参差不齐,穿心莲生长周期长且占用土地资源。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种苗快繁及活性成分积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是实现穿心莲活性成分快速、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穿心莲组织离体再生技术体系日益完善,从外植体到完整植株的组织离体再生技术日渐成熟,已在种苗繁育、倍性育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应用。同时,在穿心莲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不定根培养、毛状根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使用适宜的诱导子可大幅增加培养物中穿心莲内酯等活性成分的积累。该文分别从穿心莲组织、细胞、不定根及毛状根培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其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离体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还提出了未来在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及通过该技术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3个方面:(1)熟化完善穿心莲组织离体再生技术体系,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2)优化培养条件和高效诱导子联用,进一步提高穿心莲内酯等重要活性成分产量;(3)开展通过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 组织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 穿心莲内酯 进展
下载PDF
粉垄技术“活土增粮提质保水减灾降碳及高效”促进农业发展
6
作者 韦本辉 周灵芝 +6 位作者 周佳 申章佑 韦元波 李艳英 劳承英 黄渝岚 张宪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8期102-105,108,共5页
世界首创的农耕新技术——粉垄技术,通过特殊耕具深垦活土提升耕地生产力和改良盐碱地释放农业巨大新质生产力,实现10%~50%粮食增产,同时叠加提质、保水、减灾、降碳和省工、高效新效应,被袁隆平誉为“农耕革命”。新发明的粉垄耕具用... 世界首创的农耕新技术——粉垄技术,通过特殊耕具深垦活土提升耕地生产力和改良盐碱地释放农业巨大新质生产力,实现10%~50%粮食增产,同时叠加提质、保水、减灾、降碳和省工、高效新效应,被袁隆平誉为“农耕革命”。新发明的粉垄耕具用于系列智能化粉垄整机实现高效耕作,替代“现行农业”传统耕作模式,可活化各种宜耕土地资源和进入粉垄耕作与高效种植快速推广新时代,极大增加耕地来源和提高农业生产率,解决目前耕地与水资源短缺、农业与民生及健康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土、水、气、温、光等“五大资源”再度倍数增用,提出和阐明“粉垄定律”等粉垄技术新理论;“粉垄农业”高低纬度和高原地区均适应而可全球通用,引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引发千年农业之大变局。若中国实施耕地10亿亩和盐碱地5亿亩改造可新增生产能力7亿亩,增产粮食将可多养活几亿人口,年增贮天然降水2000亿m3,降碳数量巨大,扩筑中国发展之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和盐碱地改良 增粮保水减灾降碳 智能粉垄整机 粉垄技术 农业科技革命
下载PDF
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熊军 闫海锋 +5 位作者 韦绍丽 覃维治 唐秀桦 李韦柳 韦民政 郑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5-168,共4页
为揭示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进一步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木薯+花生2∶2模式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和田间调查测定方法,研究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 为揭示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光能利用率及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进一步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木薯+花生2∶2模式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和田间调查测定方法,研究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间种花生光合速率在下针期显著高于纯作,而在结荚期和成熟期显著低于纯作,分别减少3.26、0.6μmol/(m2·s);而间作木薯在不同时期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除苗期外均达到显著水平,增幅在2.50%~3.29%。间作花生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除成熟期高于纯作外,其余时期均低于纯作;而间作花生与纯种的蒸腾速率在苗期和下针期差异均不显著,在结荚期和成熟期则差异显著;间作木薯在不同时期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纯作。间作提高了花生的株高、单株结果数,减少了分枝数,降低了百荚果鲜质量、单株鲜荚果质量、单株地上部质量;同时降低了木薯的株高、茎粗及单株产量、薯长等性状。木薯+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土地利用率提高了8%,间作复合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综合产量提高3 951.6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产量 光合作用
下载PDF
用GGE双标图分析广西旱藕品种产量稳定性和试点代表性 被引量:2
8
作者 何虎翼 杨鑫 +3 位作者 谭冠宁 何新民 唐洲萍 李丽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04,共5页
为了筛选适合广西种植的旱藕新品种,用GGE双标图分析了5个旱藕品种在广西4个不同海拔区域的产量稳定性和试点代表性。结果表明,兴芋3号属高产稳产型;兴芋2号稳定性好,产量较高;田林旱藕产量最低,稳定性较差;马山旱藕产量较高,但稳定性... 为了筛选适合广西种植的旱藕新品种,用GGE双标图分析了5个旱藕品种在广西4个不同海拔区域的产量稳定性和试点代表性。结果表明,兴芋3号属高产稳产型;兴芋2号稳定性好,产量较高;田林旱藕产量最低,稳定性较差;马山旱藕产量较高,但稳定性差。从品种对试点的特殊适应性分析,兴芋3号特殊适应性最广。从产量水平来看,兴芋3号表现较好,其次为兴芋2号,可加大力度推广。田林县和大化县试点区分能力强,都安县试点代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E双标图 旱藕品种 产量稳定性 试点代表性
下载PDF
木薯间作套种西瓜高产高效栽培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陆柳英 陈仲南 +3 位作者 梁华源 谢向誉 曾文丹 严华兵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1期42-46,共5页
为促进木薯产业的发展,提高木薯种植比较经济效益,2012—2015年在广西桂平开展了木薯间作套种西瓜高产高效栽培试验及示范。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木薯间作套种西瓜栽培技术,分析了2014—2015年木薯间作套种西瓜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表明,... 为促进木薯产业的发展,提高木薯种植比较经济效益,2012—2015年在广西桂平开展了木薯间作套种西瓜高产高效栽培试验及示范。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木薯间作套种西瓜栽培技术,分析了2014—2015年木薯间作套种西瓜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示范基地采用木薯间作套种西瓜栽培模式大约比纯种木薯增收110.1%,比纯种西瓜增收90.8%;辐射区间作套种大约比纯种木薯增收129.0%,比纯种西瓜增收77.5%。研究结果为木薯间作套种规范化栽培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西瓜 间作套种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桂花27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翠球 韩柱强 +3 位作者 钟瑞春 唐荣华 李忠 贺梁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264-10264,10286,共2页
桂花27(原编号026/7)是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粤油99作母本、天府10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7年连续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具有荚果均匀、果形美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2002~2003年2年品种比较试验,平均... 桂花27(原编号026/7)是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粤油99作母本、天府10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7年连续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具有荚果均匀、果形美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2002~2003年2年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4609.5 kg/hm2,比对照种桂花17(平均产量3 477.0 kg/hm2)增产1 132.5 kg/hm2,居第1位;2004~2005年参加广西花生新品种试验示范,平均产量4 245.0 kg/hm2,比对照种桂花17(3 817.5 kg/hm2)增产427.5 kg/hm2,增产率11.2%。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选育 试验示范
下载PDF
木薯嫩枝茎不同贮藏方式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向誉 陆柳英 +2 位作者 曾文丹 赖大欣 严华兵 《中国热带农业》 2016年第1期48-51,共4页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方式对木薯嫩枝茎发芽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新选048木薯嫩枝茎为材料,采用棚内稻草珍珠岩覆盖浅沟贮藏(A)、棚内稻草覆盖浅沟贮藏(B)和露天浅沟贮藏(C)3种不同贮藏方式对其进行贮藏,研究嫩枝茎生理生化特性。结果...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方式对木薯嫩枝茎发芽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新选048木薯嫩枝茎为材料,采用棚内稻草珍珠岩覆盖浅沟贮藏(A)、棚内稻草覆盖浅沟贮藏(B)和露天浅沟贮藏(C)3种不同贮藏方式对其进行贮藏,研究嫩枝茎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A处理贮藏效果最好,与B、C处理在失水率、芽点存活率、最长芽长、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上表现差异显著,与C处理在枯萎率、丙二醛含量上表现差异显著;其嫩枝茎存活率与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100.00%和6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贮藏方式 木薯 嫩枝茎 生理特性
下载PDF
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磷限制的影响
12
作者 付越 黄智刚 +6 位作者 吴丽雪 张天 巩怡斐 黎玉婷 唐秀梅 唐荣华 孙婷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基于甘蔗/花生间作、花生单作和甘蔗单作3个种植体系,通过测定土壤碳(β-1,4-葡萄糖苷酶,BG)、氮(氨基葡糖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磷(酸性磷酸酶,AP)相关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并用碳、氮和磷相关酶活性化学计量比... 基于甘蔗/花生间作、花生单作和甘蔗单作3个种植体系,通过测定土壤碳(β-1,4-葡萄糖苷酶,BG)、氮(氨基葡糖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磷(酸性磷酸酶,AP)相关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并用碳、氮和磷相关酶活性化学计量比表征微生物养分限制程度的方法,分析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磷的限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甘蔗单作外,其他单作、间作ln(NAG+LAP)/lnAP和lnBG/lnAP均<1,基于土壤酶活性比值计算的矢量角度>45°,表明花生和甘蔗单作、间作主要土壤微生物磷限制。花生和甘蔗间作土壤氮和磷养分显著高于单作;花生间作土壤AP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甘蔗则相反;花生间作矢量角度显著低于单作(P<0.05),甘蔗单作和间作差异不显著,表明间作有利于改善花作中土壤微生物磷的限制。相关分析表明,矢量角度与MB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MBN/MBP显著正相关,与N/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磷限制主要受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及其相对比值的调控。本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主要受磷限制,间作体系通过调控土壤养分以及微生物量相对比值从而缓解花生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磷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微生物磷限制 酶化学计量比 矢量分析
下载PDF
广西第十一周期春大豆区试概况及参试品种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清源 梁江 +4 位作者 汤复跃 陈文杰 曾维英 覃德斌 陈渊 《广西农学报》 2015年第4期12-16,共5页
目的: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桂147、桂393、桂616、桂0737-1、桂0508-1、桂0513-3、桂0346-1、粤春2011-3、粤春2011-4、粤春2011-5和华严1号等品系(种)的增产潜力、经济性状、抗性反应、区域适应性等表现,评选出比对照种"桂春1号&... 目的: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桂147、桂393、桂616、桂0737-1、桂0508-1、桂0513-3、桂0346-1、粤春2011-3、粤春2011-4、粤春2011-5和华严1号等品系(种)的增产潜力、经济性状、抗性反应、区域适应性等表现,评选出比对照种"桂春1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春大豆品种。方法:试验时间为2012-2014年,每年一季,其中2012-2013年两年区域试验,2014年一年生产试验。区域试验统一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三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2;生产试验采用小区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34m2。通过田间记载及室内拷种等方法,鉴定参试品种的小区产量、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倒伏性及抗病抗虫性等性状,并通过软件进行分析,确定它们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等。结果:11个参试种中,桂0513-3和桂147两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春1号",通过广西春大豆区试,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区域试验 品种评价
下载PDF
南方大豆种质资源的耐荫性鉴定及综合评价
14
作者 谭玉荣 陈东亮 +4 位作者 杨守臻 赖振光 唐向民 曾维英 孙祖东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为挖掘南方大豆种质资源中的耐荫种质资源,筛选出耐荫性较强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播种后50 d测定大豆株高和主茎节间长并计算耐荫指数,对1033份南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耐荫性鉴定。结果表明:在遮光30%处理下,通过计算耐荫指... 为挖掘南方大豆种质资源中的耐荫种质资源,筛选出耐荫性较强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播种后50 d测定大豆株高和主茎节间长并计算耐荫指数,对1033份南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耐荫性鉴定。结果表明:在遮光30%处理下,通过计算耐荫指数筛选出253份耐荫材料。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这253份耐荫材料的育种性状进行分析,10个质量性状(花色、叶形、茸毛色、结荚习性、生长习性、倒伏性、裂荚性、落叶性、种皮色和脐色)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00~0.640,其中脐色、倒伏性、花色等遗传多样性较高;10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4.46%~31.52%,存在丰富的变异性,有效荚数变异系数最大(31.52%);主成分分析将10个数量性状(开花期、生育期、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百粒重、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转化为3个主成分,贡献率累计为74.779%,分别反映株型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聚类分析将253份耐荫种质分为4个类群,分别具有高产、高蛋白、高油、早熟等特性。共筛选出20份适合南方种植的优异耐荫材料,为培育出适合南方地区间套作的大豆新品种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荫 育种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广西地方食用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谢向誉 尚小红 +5 位作者 严华兵 曹升 王颖 肖亮 陆柳英 曾文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97-2406,共10页
为研究广西地方食用木薯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以48份广西地方食用木薯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指数、聚类分析、多态性和遗传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收集的木薯材料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37.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07,其中... 为研究广西地方食用木薯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以48份广西地方食用木薯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指数、聚类分析、多态性和遗传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收集的木薯材料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37.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07,其中主茎分叉角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6.7%,块根内皮颜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842。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18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6个,多态性比率为86.23%;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发现,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15~1.000之间;通过对比发现表型聚类和分子聚类结果不一致,其中表型聚类发现类群划分与地理来源之间没有关联,但与株型性状有一定的关联;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时,SSR分子标记聚类为两类材料,第一类材料地理分布无规律,第二类材料大多分布在桂南。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方食用木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丰富度,可为创制优异食用木薯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地方食用木薯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濒危药用植物金毛狗脊的资源现状与保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东亮 钟楚 +5 位作者 密克 简少芬 缪剑华 韦坤华 李林轩 郭晓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122-129,共8页
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J.Sm.﹞为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多年生高大树状蕨类药用植物,根茎入药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功效,药用价值极高。近年内外部致濒因子共同作用加剧金毛狗脊濒危程度,须通过人工保育实现资源可持... 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J.Sm.﹞为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多年生高大树状蕨类药用植物,根茎入药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功效,药用价值极高。近年内外部致濒因子共同作用加剧金毛狗脊濒危程度,须通过人工保育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保育在保护其野生原种免于濒危或灭绝的同时要保持其药效不丧失。为金毛狗脊的回归保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促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分析金毛狗脊资源现状、濒危成因和迁地保护现状基础上,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野生原种适生环境及濒危原因提出金毛狗脊回归保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毛狗脊 野生资源 迁地保育 回归保育
下载PDF
甘薯糖转运蛋白IbSWEET15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旭莉 吴正丹 +7 位作者 晚传芳 杜叶 高艳 李賾萱 王志前 唐道彬 王季春 张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SWEET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甘薯SWEET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开展甘薯SWEET蛋白功能研究,揭示其在糖转运及淀粉与糖代谢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不同淀粉性状甘薯块根中差异... SWEET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甘薯SWEET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开展甘薯SWEET蛋白功能研究,揭示其在糖转运及淀粉与糖代谢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不同淀粉性状甘薯块根中差异表达的SWEET编码基因转录本,设计引物进行RACE克隆,获得IbSWEET15全长cDNA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对IbSWEET15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其分类。通过在本氏烟草中瞬时表达IbSWEET15-GFP融合蛋白,明确IbSWEET15的亚细胞定位;以酵母突变体互补试验,验证IbSWEET15蛋白在酵母中的糖转运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IbSWEET15在甘薯各器官中的表达特征;构建IbSWEET15表达载体并通过蘸花法转化拟南芥野生型Col-0,获得IbSWEET15异源表达拟南芥株系,比较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淀粉和糖含量差异,以明确IbSWEET15在淀粉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功能。IbSWEET15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79 bp,编码292个氨基酸组成的SWEET蛋白,具有2个MtN3_slv保守结构域及7个跨膜结构域,属于SWEET蛋白家族第III分支成员。IbSWEET15定位于质膜,在酵母中无蔗糖和己糖转运功能,其编码基因在甘薯侧枝中表达量最高,主茎、叶次之,块根中最低。IbSWEET15的拟南芥过表达株系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而种子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推测IbSWEET15可能在光合产物源-库运输过程中的韧皮部装载以及植株淀粉和糖积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揭示IbSWEET15在甘薯淀粉和糖代谢及重要品质性状形成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IbSWEET15 可溶性糖 淀粉
下载PDF
广西葛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被引量:6
18
作者 尚小红 曹升 +6 位作者 肖亮 严华兵 王颖 曾文丹 谢向誉 陆柳英 赖大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1307,共7页
为了系统评价广西葛种质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特色薯类研究团队对广西全区50个县市,67个乡(镇)的153个村进行考察,共收集到葛种质资源283份。对收集的葛种质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葛种质资源主要分... 为了系统评价广西葛种质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特色薯类研究团队对广西全区50个县市,67个乡(镇)的153个村进行考察,共收集到葛种质资源283份。对收集的葛种质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葛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山区较多的桂北、桂西和桂东南各地。垂直分布结果显示:广西葛种质资源分布最集中的为海拔100~199 m的低海拔区域,占收集资源总数的44.52%。植物学鉴定表明,广西葛种质资源以粉葛及葛麻姆两个变种为主,其中粉葛数量占所有收集资源的62.20%,且形态学差异比葛麻姆丰富。鉴定评价获得了适用于食用、淀粉加工、药用及开发花茶的各类优异葛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收集到的广西葛种质资源的分布、植物学分类、差异性及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广西葛地方品种现状,为广西葛种质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种质资源 调查与收集 优良种质
原文传递
160份广西春大豆种质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和SC18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唐向民 杨守臻 +5 位作者 陈怀珠 孙祖东 蔡昭艳 智海剑 李凯 赖振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188,197,共9页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大豆花叶病(SMV) 抗性评价 抗源筛选
原文传递
濒危药用植物八角莲保育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东亮 钟楚 +3 位作者 简少芬 李林轩 韦坤华 缪剑华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3期395-402,共8页
八角莲以根茎入药,能够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化痰散结,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各种内部和外部致濒因子的共同作用加重了八角莲的濒危程度,须通过人工保育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八角莲资源现状、濒危成因、就地保护和迁地... 八角莲以根茎入药,能够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化痰散结,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各种内部和外部致濒因子的共同作用加重了八角莲的濒危程度,须通过人工保育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八角莲资源现状、濒危成因、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野生原种适生环境及濒危原因提出八角莲回归保育策略,旨在为其回归保育实践、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莲 种质资源 就地保育 迁地保育 回归保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