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日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研究
1
作者 何如 李广桃 +1 位作者 罗红磊 何洁琳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1期162-166,共5页
利用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照观测数据、广西和14个市的森林覆盖率资料,运用Sufer空间插值、低频滤波、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广西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日照与森林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76 h~2217 h,... 利用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照观测数据、广西和14个市的森林覆盖率资料,运用Sufer空间插值、低频滤波、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广西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日照与森林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76 h~2217 h,日照百分率为27%~50%。日照时数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为37.9 h/10 a;年变化具体表现为两个高峰期(1960年-1980年、2000年)和两个低谷期(1990年、2010年)。日照以夏季最充沛,冬季最少,一般在8月-9月最高,2月-3月最低。广西的日照呈现出南多北少、平原多于丘陵山地的特点。日照与森林覆盖率二者非线性关系,呈现动态变化,相互影响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时空分布 森林覆盖率
下载PDF
南宁市暴雨洪涝灾害过程影响查询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2
作者 刘思宇 区富有 +2 位作者 梁坤梅 陈剑飞 梁玉莲 《现代信息科技》 2025年第5期89-94,共6页
文章采用南宁市1984—2020年的灾情损失信息数据,并结合降雨数据,创建了一个以.mdb为后缀的灾情信息数据库,并设计了一个以灾情损失信息为研究主线的系统。该系统基于C#编程语言,利用ArcGIS Engine(AE)组件作为开发平台,结合GIS技术,同... 文章采用南宁市1984—2020年的灾情损失信息数据,并结合降雨数据,创建了一个以.mdb为后缀的灾情信息数据库,并设计了一个以灾情损失信息为研究主线的系统。该系统基于C#编程语言,利用ArcGIS Engine(AE)组件作为开发平台,结合GIS技术,同时访问Access数据库并调用SQL查询语言,实现了对南宁市暴雨洪涝灾害过程影响的查询与分析。系统设计结果表明:基于ArcGIS Engine的暴雨洪涝灾害过程影响查询与分析系统能够基本实现数据整理、信息查询、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使用ArcGIS Engine开发的系统安装了Runtime和Software Development Kit后,可以脱离ArcGIS Desktop独立运行,具有操作简单、可视化程度高、人机交互性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情数据 数据库 C# AE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广西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如 罗红磊 +1 位作者 伍丽泉 唐鹤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23-27,共5页
采用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稳定度、直射比三个指标对太阳能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建立一套适用于广西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的精细化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广西太阳总辐射年辐照量实际分布状况,将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指标进行分级细化,将覆盖广西... 采用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稳定度、直射比三个指标对太阳能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建立一套适用于广西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的精细化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广西太阳总辐射年辐照量实际分布状况,将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指标进行分级细化,将覆盖广西大范围的C等级细化为C1、C2、C3三个级别。结果表明,广西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划分为B、C1、C2、C3、D五个等级,其中B级资源很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广西沿海东部区域,C1一级丰富区在22.5°N附近以南地区和右江河谷一带,C2二级丰富区在桂中大部分地区,C3三级丰富区集中分布在桂北大部。太阳能资源稳定度划分为B、C两个等级,其中B级较稳定区集中分布在桂西北、桂东南部分地区以及上思县等地。全区各地直射比均为C级(中等级),以散射辐射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资源 评估指标 等级划分
下载PDF
近60年广西日照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分析
4
作者 何如 罗红磊 +2 位作者 黄卓 李广桃 陆芊芊 《红水河》 2024年第3期62-68,共7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广西光照资源状况,笔者利用1961—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开展近60年广西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年日照时数呈波动... 为了更好地掌握广西光照资源状况,笔者利用1961—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开展近60年广西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变化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日照时数属于偏多期,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属于偏少期;广西年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分别在1981年、1974—1976年间出现突变;日照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日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日照时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大部分地区秋季多于春季;日照百分率全区大部分地区以秋季最高,夏季次高,冬春季最少。研究成果可为广西光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规律 日照 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广西
下载PDF
广西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5
作者 郑凤琴 卢小凤 +3 位作者 钟利华 伍丽泉 陈伟斌 曾鹏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4期107-113,共7页
专业气象服务是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数十年来在专业气象技术研究及业务服务方面,尤其是在电力气象、交通气象、海洋气象服务等,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中从专业气象的观测与分析技术、专业气象预报预测方法、预... 专业气象服务是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数十年来在专业气象技术研究及业务服务方面,尤其是在电力气象、交通气象、海洋气象服务等,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中从专业气象的观测与分析技术、专业气象预报预测方法、预警产品发布及服务等多个方面,综述了广西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指出:未来需要重点加快专业气象服务的观测站网建设、研发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预报技术、建设智能化专业气象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广西专业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专业气象 服务技术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广西雷电综合监测预警技术在气象防灾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7
6
作者 阳宏声 植耀玲 伍华丽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回顾了2001年以来广西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历程,简述雷电预警预报技术、雷电活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雷电公共服务、专业服务中的应用,指出广西雷电综合监测预警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雷电监测 预警预报 雷电活动规律 雷电服务
下载PDF
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孙崇智 李有华 王振国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2期87-92,共6页
基于广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发布的2016—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资料,运用分类统计方法,对预警信号发布时间、类别、等级、发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暴雨、大风、高温、大雾... 基于广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发布的2016—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资料,运用分类统计方法,对预警信号发布时间、类别、等级、发布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暴雨、大风、高温、大雾是广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多集中于黄色和橙色预警等级,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最多的暴雨灾害,占所发红色预警信号的97%;预警落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西北,预警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 信息发布原则
下载PDF
广西农村雷电灾害特征及其成因探析——以宾阳县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陈丹 黄梅丽 朱彦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2期97-100,共4页
基于宾阳县国家气象站1957-2013年雷暴气候资料以及1995-2018年雷电灾害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宾阳县雷电活动、雷电灾害特征和雷击受损情况,探讨当地农村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近八成雷电灾害发生在农... 基于宾阳县国家气象站1957-2013年雷暴气候资料以及1995-2018年雷电灾害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宾阳县雷电活动、雷电灾害特征和雷击受损情况,探讨当地农村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近八成雷电灾害发生在农村,农村雷灾具有事故多、人员伤亡重、灾害损失大的特点;雷电灾害与雷暴发生的时数月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均在6月达到峰值,6-8月雷电活跃期与雷电灾害高发期有较好对应关系;雷电活动频繁、强度大,防雷减灾知识匮乏、防雷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广西宾阳农村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数 雷电灾害 农村防雷
下载PDF
广西石化行业气象灾害影响阈值初探
9
作者 龙振兴 史彩霞 +2 位作者 黄燕波 胡定 朱丽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2期92-97,共6页
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调查和采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多种方法,通过对钦州市、北海市石化行业各环节(炼油厂、石化码头、油库、加油站)受主要气象灾害(暴雨、大风、雷电)影响情况调研,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广西石化行业... 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调查和采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多种方法,通过对钦州市、北海市石化行业各环节(炼油厂、石化码头、油库、加油站)受主要气象灾害(暴雨、大风、雷电)影响情况调研,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广西石化行业气象灾害影响阈值的探讨,以期为广西开展石化行业天气影响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行业 气象灾害 影响阈值 风险预警
下载PDF
大气河背景下的广西暖区暴雨机理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覃皓 覃月凤 +2 位作者 吴玉霜 王志毅 刘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97,共17页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暖区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暖区...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暖区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暖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暖区暴雨个例伴随大气河。当大气河通过广西区域并维持在约1000 kg·m^(-1)·s^(-1)以下时,大气河强度增强有利于暖区暴雨降水强度增强。大多数个例中大气河呈西南-东北向,在经过广西时方向角在15°~65°。(2)典型个例中东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异常活跃,造成副高总体被压制,位置偏南,使得大气河维持在孟加拉湾-南海-华南-北热带太平洋一带,为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充足水汽。副高维持而低涡东移造成的气压梯度增大以及夜间季风气流加速共同作用使得局地大气河增强。(3)大气河夜间增强促进了局地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使得湿层不断增厚,大气可降水量增大,有利于降水效率增大。同时,持续的暖湿输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使大气对流不稳定结构贯穿整个降水过程。(4)山脉地形的辐合抬升、侧向摩擦促进了上升运动、垂直涡度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山前堆积的暖湿空气被迫抬升而触发对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流系统维持,造成更多水汽凝结致雨。此外,暖湿空气堆积产生持续的锋生强迫也有利于降水维持和增强。(5)大气河影响下的强上升造成大量水汽不断凝结释放潜热,大气受热后又加强了上升运动,在该正反馈机制下对流持续发展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大气河 对流不稳定 潜热
下载PDF
2022年广西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伍华丽 卢炳夫 +3 位作者 植耀玲 何宽 黄丹 陈小艳 《暴雨灾害》 2024年第6期702-712,共11页
基于2022年广西三维闪电监测资料、雷达三维拼图数据,融合利用风暴识别追踪技术(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SCIT)和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识别提取1131个雷暴单体构... 基于2022年广西三维闪电监测资料、雷达三维拼图数据,融合利用风暴识别追踪技术(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SCIT)和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识别提取1131个雷暴单体构建雷暴特征数据集,并基于该数据集研究广西雷暴单体的时空分布、移动方向、持续时间、移动速度、移动距离等特征,并进一步对雷暴发生环境下雷达基本反射率、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回波顶高等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雷暴呈南多北少的特征,南部沿海地区的雷暴活动最强;夏季(6—8月)雷暴高发,占全年雷暴数的65.3%,冬季(12—2月)雷暴占比仅为0.18%。一天之中雷暴活动主要发生在11—19时。(2)雷暴单体的移动速度集中在2~16 m·s^(-1),以4~6 m·s^(-1)为最多;移动距离集中在100 km以内,以10~20 km为最多;移动方向以东北向、北向、西北向和东向为主。不同移动方向的雷暴单体移动距离、速度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朝东方向移动的雷暴单体速度偏快(8~16 m·s^(-1)),移动距离较远(10~40 km);朝南方向移动的雷暴单体速度总体偏慢(2~10 m·s^(-1)),移动距离较短(0~30 km);其他移动方向的雷暴单体速度集中在4~12m·s^(-1),但峰值区间略有差异。(3)雷暴内初闪常发生于雷达反射率大于45 dBz且VIL小于30 kg·m-2的区域中,初闪之后的闪电主要分布在雷达反射率为45~65 dBz且VIL≤40 kg·m-2的区域内;45 dBz的雷达强回波核顶高达到6 km可作为闪电预警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追踪 雷暴识别 三维闪电定位仪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的广西能源气象融合发展与深化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剑飞 曾鹏 朱丽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结合“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广西清洁能源的发展实际,分析气象与清洁能源发展的紧密相关性,阐述近年来广西能源“产-供-消”全产业链的气象需求,重点分析在电力生产调度(面雨量和径流量)、...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结合“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广西清洁能源的发展实际,分析气象与清洁能源发展的紧密相关性,阐述近年来广西能源“产-供-消”全产业链的气象需求,重点分析在电力生产调度(面雨量和径流量)、防灾减灾(覆冰、雷电、大风等)和风光资源评估的能力发展及实践成效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提出未来广西能源气象服务在支撑保障能力、灾害预警技术、资源评估应用和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的重点方向和研究领域,为广西能源气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辅助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能源气象 融合发展 路径
下载PDF
广西大明山康养气候资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绍毅 林彬 +1 位作者 潘春江 罗红磊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利用大明山天坪气象站2007—2020年逐日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和上林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以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温湿指数法、风效指数法、最大合成法、像元线性分... 利用大明山天坪气象站2007—2020年逐日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和上林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以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温湿指数法、风效指数法、最大合成法、像元线性分解法等方法分析广西大明山康养气候资源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大明山夏季平均气温21.3℃,适宜避暑,冬季会出现0℃以下的天气,可观冰雪,年降水量2 011.5 mm,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时数1 485.9 h,光照充足,年平均风速2.8 m·s-1;5—9月气候舒适度等级为3级,人体感觉舒适,具备气候宜人、四季温和等康养气候资源;(2)广西大明山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2003个·cm-3,全年保持在I级标准以上,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洁净,森林覆盖率与绿化率98.9%,植被覆盖度87.6%,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高、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宜旅游康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气候资源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舒适度 植被覆盖度 广西大明山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广西新能源气象服务发展思考
14
作者 罗红磊 周绍毅 +2 位作者 苏志 黎琮炜 何如 《红水河》 2024年第5期51-54,82,共5页
为了探索“双碳”目标下广西新能源气象服务发展的思路,笔者通过分析广西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的现状,找出当前广西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从资源监测站点的建设、监测评估预报业务体系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服务团队的打造... 为了探索“双碳”目标下广西新能源气象服务发展的思路,笔者通过分析广西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的现状,找出当前广西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从资源监测站点的建设、监测评估预报业务体系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服务团队的打造和多部门的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提升广西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新能源 融合发展
下载PDF
广西不同下垫面轨温对比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伍丽泉 曾鹏 郭晓薇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30-37,共8页
利用广西水体、林地、城市、耕地4种下垫面的钢轨温度(轨温)和常规气象要素,研究不同下垫面轨温的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在不同条件下建立多元回归拟合方程。结果表明:轨温与气温日最高(最低)值的差值为0~18℃(0~5℃)。不同下垫... 利用广西水体、林地、城市、耕地4种下垫面的钢轨温度(轨温)和常规气象要素,研究不同下垫面轨温的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在不同条件下建立多元回归拟合方程。结果表明:轨温与气温日最高(最低)值的差值为0~18℃(0~5℃)。不同下垫面的逐日轨温极值与气温极值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气温是影响轨温变化的决定性因子之一。典型高温、低温过程中,轨温与气温极值变化的同步性较好。与不区分天空类型相比,雾天、多云到阴天、晴天到少云3种不同天空类型下轨温与气温极值的相关性有所提升。在3种条件下利用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对4种下垫面的轨温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所得轨温拟合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0,平均绝对误差为0.42~3.33℃,除晴天到少云类型,其余类型的相关值为0.94~0.99,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2.58℃,拟合预测效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温 气温 不同下垫面 回归拟合
下载PDF
引发广西一次区域性暴雨的低涡发展机制
16
作者 覃皓 王志毅 +2 位作者 郭晓薇 刘晓梅 朱丽云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415-425,共11页
低涡是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关键系统,了解其发展维持机制对于暴雨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源观测数据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引发2022年6月10—11日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生... 低涡是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关键系统,了解其发展维持机制对于暴雨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源观测数据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引发2022年6月10—11日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生成于桂西北后稳定少动,为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热、动力条件,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南侧。涡度方程诊断表明,低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其中地转风分量使局地涡度不断减小,而非地转风分量则使局地涡度不断增加,水平散度项是造成低涡发展维持的主要原因。在惯性振荡机制影响下,低涡中心偏北一侧非地转风场随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特征。非地转风旋转为偏北风时与低涡中心附近的偏南非地转风辐合,造成非地转风分量水平散度项对局地涡度的显著贡献,使得低涡发展维持。对流层中层附近的潜热加热正反馈也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机制 涡度方程 惯性振荡 非地转 潜热加热
下载PDF
基于FALMA的广西全州县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17
作者 植耀玲 何启明 +2 位作者 荣健霄 靳亮 黄丹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4期89-94,共6页
利用在全州县搭建的快天线闪电定位阵列(Fast Antenna Lightning Mapping Array,FALMA)所观测到的闪电资料,统计并分析全州县2023年上半年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2023年上半年闪电辐射源数量在4月达到最大值,其数量占62.6%(96599/1542... 利用在全州县搭建的快天线闪电定位阵列(Fast Antenna Lightning Mapping Array,FALMA)所观测到的闪电资料,统计并分析全州县2023年上半年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2023年上半年闪电辐射源数量在4月达到最大值,其数量占62.6%(96599/154205)。全州县2023上半年云闪与地闪辐射源的主要分布位置存在差异,其中云闪辐射源密度在全州县南部地区较大,平均值约为40次·(km)^(-2)·a^(-1);而地闪辐射源在全州县中部偏北一带更为集中,其密度平均值约为12次·(km)^(-2)·a^(-1)。研究地形因素坡向对地闪辐射源密度的影响,发现地闪辐射源密度在东南侧和南侧坡向较高,最大值为4.82次·(km)^(-2)·a^(-1);在东北侧和北侧坡向较低,最小值为4.20次·(k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LMA 闪电 全州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港口行业高影响天气等级划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燕波 曾鹏 +3 位作者 史彩霞 钟利华 朱丽云 龙振兴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4期85-90,共6页
统计分析2016—2021年广西北部湾各主要港口的海上交通管制事件资料,结合广西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资料和北部湾沿岸近海的气象观测数据,定量测算影响港口航运的气象条件等级,分别制订港口航运和码头作业的大风、低能见度、雷电及降... 统计分析2016—2021年广西北部湾各主要港口的海上交通管制事件资料,结合广西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资料和北部湾沿岸近海的气象观测数据,定量测算影响港口航运的气象条件等级,分别制订港口航运和码头作业的大风、低能见度、雷电及降水等高影响天气的等级划分指标,为广西港口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港口航运 气象服务 高影响天气 风险等级划分
下载PDF
极端寒潮天气过程风机凝冰受限容量分析
19
作者 蓝浩宸 卢炳夫 +3 位作者 李仲怡 黄丹 李勇 赵金彪 《南方能源建设》 2025年第2期26-35,共10页
[目的]针对寒潮天气下风机凝冰容量受限预测困难,造成风功率预测不准、风电调度决策依据不足等问题。[方法]通过风机凝冰受限容量预测模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机停机实况数据及数值模式等资料对广西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下风机凝... [目的]针对寒潮天气下风机凝冰容量受限预测困难,造成风功率预测不准、风电调度决策依据不足等问题。[方法]通过风机凝冰受限容量预测模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机停机实况数据及数值模式等资料对广西一次极端寒潮天气过程下风机凝冰受限容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果表明:通过融合数值预报产品与凝冰受限容量的实况数据,并应用回归分析进行实时订正,有效提升了凝冰预测的参考价值和准确性。此外,凝冰预测模型能够对较强冷空气系统南下影响广西风电场做出有效反应,但对转折性天气反应不足,预测结果比实况偏大。同时,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存在幅值偏差和相位偏差,在本次过程中预测值偏大于实况。在预测效果上,模型在气温预测方面表现优于相对湿度和风速,且高海拔地区气象要素预测效果普遍好于低海拔地区。[结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加强寒潮预警预测能力、开展凝冰容量预测系统升级改造工作等建议,以提高极端寒潮天气下风机凝冰预测受限容量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寒潮 风机凝冰 凝冰受限容量 预测模型 风电
下载PDF
2020年6月广西持续性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蔡悦幸 何慧 +2 位作者 陆虹 朱丽云 陆芊芊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1期113-117,共5页
2020年5月30日至6月10日广西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西江流域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及其衍生灾害。基于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持续性暴... 2020年5月30日至6月10日广西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西江流域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及其衍生灾害。基于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持续性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稳定控制在华南及南海地区,青藏高原上不断有高空短波槽东移。广西位于短波槽槽前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大量水汽沿短波槽前和南海季风槽槽前的西南气流向广西输送,有利于暴雨天气维持。(2)暴雨期间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增加,冷空气势力增强。弱冷空气持续南下到达广西北部与暖空气交汇,诱发暴雨发生。(3)高温高湿高能使广西大气变得异常不稳定,为广西持续性暴雨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过程 副热带高压 短波槽 对流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