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1
作者 黄远泽 胡彬 +5 位作者 张凌睿 徐武 蒙检 卢峰 金恒 覃林 《环境生态学》 2025年第1期46-52,130,共8页
研究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常绿阔叶林(660 m)、针阔混交林(1430 m)和高山矮林(1750 m)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森林类型土壤(0~10 cm)室... 研究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常绿阔叶林(660 m)、针阔混交林(1430 m)和高山矮林(1750 m)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森林类型土壤(0~10 cm)室内25℃矿化培养试验,探讨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0 d培养期内,高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均显著高于低海拔森林土壤(p<0.05)。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矿化速率正相关,含量更高的土壤有机碳提供了更多的矿化底物能够支持更高的微生物量,同时还有利于惰性土壤有机碳向易分解有机碳转化从而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全氮(TN)增加会显著降低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并促进微生物分泌获取能量的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能用一阶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潜在矿化量(C_(p))高海拔森林土壤显著高于低海拔森林土壤,但土壤矿化速率常数(k)却是高海拔森林显著小于低海拔森林(p<0.05)。Mantle test和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N和SOC是影响C_(p)的重要因素,而k主要受硝态氮(NO_(3)^(-)-N)和SOC的制约。总之,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趋势下,该保护区高海拔森林土壤预计将释放更多的CO_(2),从而对大气条件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有机碳 海拔 有机碳矿化 一阶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动态评价——以金海湾景区为例
2
作者 张云兰 潘良浩 +2 位作者 苏治南 邱广龙 范航清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77-287,共11页
红树林生态旅游是协同推进红树林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产业,而当前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评价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金海湾景区为例,开展广西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动态评价的量化研究。研究采用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 Ecolog... 红树林生态旅游是协同推进红树林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产业,而当前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评价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金海湾景区为例,开展广西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动态评价的量化研究。研究采用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TEF)模型测算2016-2023年金海湾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通过旅游生态盈亏、旅游生态可持续指数和旅游生态压力指数动态评价景区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同时,利用GM(1,1)模型预测2024-2028年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并采用回归函数核算景区游客接待量的临界值。结果表明,2016-2023年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快速增长了58.71%,旅游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能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求;但如果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景区红树林生态旅游发展已处于安全状态的临界值。2028年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将达到4.86平方米/人;景区每年游客接待量的临界值为73.95万人次,根据目前发展态势,2026年的游客接待量将达79.77万人次。因此,要控制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游客接待量,进而保障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旅游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安全评价 价值实现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屹立 刘绮 +2 位作者 陆雪干 刘铭 李先琨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5,共13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凋落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等质量特征,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土壤分解者的种类与活性等。同时,该文还深入梳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凋落物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这对深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推动物质循环研究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对主场效应、土壤动物作用、光降解等话题的认识,并建立系统的分解机制研究框架。此外,构建一个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凋落物处理(包括添加与去除)的长期固定实验网络平台,对于深入揭示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文为进一步探索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响应机制提供了生态学视角的见解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 气候 土壤分解者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径向生长速率与功能性状的相关性
4
作者 张军 黄佳莉 +4 位作者 万春燕 张峰 余俊瑞 王宏翔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阐明树木功能性状与生长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的生长动态。该研究在3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样地共测定5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枝条抗栓塞能力(P50)、导水率(ks)、木材密度(WD)、比叶面积(SLA)和导管解剖特征等性状,同时,... 阐明树木功能性状与生长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的生长动态。该研究在3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样地共测定5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枝条抗栓塞能力(P50)、导水率(ks)、木材密度(WD)、比叶面积(SLA)和导管解剖特征等性状,同时,基于群落学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大径级(DBH≥15 cm)、小径级(5~15 cm)和不区分径级(≥5 cm)的胸径生长速率(DGR),分析了性状与DGR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径级乔木种的DGR与ks均显著正相关,但与SLA、P50和导管特征等性状均不相关。小径级树种的WD与DGR负相关,而大径级树种的WD与DGR不相关。该研究表明相较于经济学性状,木质部导水率能更好地预测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部解剖 水力效率 栓塞抗性 生长速率 木材密度 比叶面积
下载PDF
广西地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山地森林树木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结构比较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文豪 石慰 +2 位作者 唐一思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08-8716,共9页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差异及其与年均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含有4种以上的科比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多24科,比喀斯特森林多18科,其中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等都是两种非喀斯特森林生境的重要组成科;大戟科为喀斯特森林含有种数最多的科,其中出现在非喀斯特森林的山茶科和杜鹃花科等没有在喀斯特森林出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指数与年均温不相关或相关不强;海拔≤1000 m的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指数比另外两种生境显著高。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PD指数比中山地带的非喀斯特生境的森林高。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非喀斯特的绝大部分样地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大部分样地都表现出系统发育结构聚集,推测生境过滤在广西地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喀斯特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两种生境森林群落发生系统发育发散的比例都比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低,揭示生境过滤在这两个生境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非喀斯特 物种多样性 群落构建 系统发育结构
下载PDF
中国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4
6
作者 温远光 周晓果 +2 位作者 王磊 孙冬婧 朱宏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0,共10页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态资源评估与生态产业发展理论。在技术方面,凝炼了岩溶天然次生林封育改造与结构功能提升技术、岩溶石漠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技术体系、岩溶地区森林景观修复与空间经营技术和岩溶生态资源评估与生态产业规划经营技术。形成了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未来岩溶地区老龄林、天然次生林和石漠化治理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化与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理论与技术 生态产业 岩溶森林 石漠化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广西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及系统发育多样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一思 石慰 +2 位作者 曾文豪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50-8757,共8页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植物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m以下的非...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植物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以上的非喀斯特森林)为基础,结合气候数据,分析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不同生境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关系、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关系,以及系统发育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广西天然林藤本植物中,热带分布的含藤属占比最大(75.4%),温带分布含藤属占比较低(12.3%),世界广布含藤属和亚洲分布含藤属占比最小,海拔1000 m以下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都有一些专有的含藤科属;(2) 3个生境藤本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年均温都不相关,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是系统发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中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最低;(3)非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离散,暗指竞争排斥作用是藤本植物组合在该生境群落主要构建机制,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聚集,暗指藤本植物组合由生境过滤作用为主形成。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热带亚热带森林藤本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其共存机制提供了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群落构建机制 喀斯特森林 非喀斯特森林 亚热带地区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改造下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土壤磷转化的调控机制
9
作者 贺明霞 黄雪蔓 +6 位作者 尤业明 王博 童慧 杨欣然 明安刚 招礼军 栾军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4,共12页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53μm(仅菌丝)孔径根际限制装置,解析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磷循环的影响。【结果】(1)引入红锥和格木混交改造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41.34%、44.42%,使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36.84%、40.26%。(2)较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格木-马尾松混交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磷总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1.21%、79.52%,酸性磷酸酶总活性分别显著增加86.25%、103.46%;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亮氨酸氨基肽酶是调控土壤磷组分转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仅增加菌丝参与后,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格木-马尾松混交林3种林分土壤中磷素活化系数显著升高了24.37%、20.24%、20.69%。(4)与仅增加菌丝参与相比,根系输入导致纯林中总活性磷和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下降35.55%、30.25%,导致红锥和格木混交林中活性无机磷含量分别下降28.14%和34.59%。【结论】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循环和转化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氮素共同影响,根系对土壤中磷的转化起主要作用,根系和菌丝的相互作用能使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互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影响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酶活性 根际 菌根真菌
下载PDF
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
10
作者 何江 覃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选出杉木天然林样地784块,选取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作为协变量,以负二项(NB)模型为基础模型,考虑到进界数据过度离散的特点,引入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构建零膨胀泊松(ZIP)模型、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Hurdle-泊松(HP)模型和Hurdle-负二项(HNB)模型。为解决重复测量和分层导致可能存在的数据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问题,在上述5种模型基础上,引入样地所在县域作为随机效应,构建广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Bai)、土层厚度(ST)、海拔(EL)和年均降水量(MAP)均显著影响杉木林分进界。负二项复合模型(NB、ZINB和HNB模型)在模拟杉木林分进界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泊松复合模型(ZIP和HP模型);ZINB和HNB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NB模型,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HNB模型;引入县域随机效应后,NB、ZIP、ZINB和HP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显著优于基础模型,其中以ZINB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基础模型。【结论】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土层厚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林木进界概率和数量的重要因子,构建的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可为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然次生林生态修复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分进界 零膨胀模型 Hurdle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种木质部经济学谱分析
11
作者 甘晶僖 张峰 +1 位作者 黄冬柳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南亚热带中山地带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简称山地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对山地林树种的环境适应策略仍缺乏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山地林固定监测样地,对25种代表性常绿树种的木质部解剖结构、饱和含水量、机械强度以及水力结构等性... 南亚热带中山地带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简称山地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对山地林树种的环境适应策略仍缺乏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山地林固定监测样地,对25种代表性常绿树种的木质部解剖结构、饱和含水量、机械强度以及水力结构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木质部经济学谱系,阐明山地林树种的生理生态策略。结果表明,边材比导率与导管密度和导管腔比例显著相关,但是其他木质部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缺乏共同的结构基础导致木质部水力学性状、饱和含水量和机械强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山地林树种不支持木质部经济学谱系关系。边材比导率和栓塞抗性之间无权衡关系,可能与山地林较低的环境选择压力有关。群落重要值较高的树种具有较低的木材密度以及较高的边材比导率和饱和含水量,说明提高木质部水分运输能力和储水能力有利于适应山地环境。该研究揭示了山地林常绿树种木质部性状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树种共存和应对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结构 机械强度 水力学 木材密度 饱和含水量
下载PDF
评估径阶距对天然林空间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12
作者 韦丽婷 黎明慧 李远发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以2、3、4 cm和5 cm为径阶距划分树木直径,并分析径阶距与样方水平、径阶水平上树木的分布格局、大小分化和树种混交的关系。结果表明:1)角尺度很少受径阶距影响;2)在样方水平上,混交度的分布受径阶距的影响也很小,但当径阶距为2~4 cm时原始林的混交度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P_(KW)<0.05)。在径阶水平上,原始林的混交度和2块次生林的差异明显;3)样方水平上各径阶距的树木大小分化曲线几乎重叠。当径阶距为2、3 cm时,原始林的大小比数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而原始林和2块次生林的大小分化度则是在2~4 cm径阶距上差异显著。大小分化度在径阶水平上的结果与样方水平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径阶距对林分内空间结构多样性几乎没有影响,但森林演替会加大其影响程度,同时小径阶距能更敏感地反映林分之间的结构差异,对指导异龄林的经营和评估其经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径阶距 直径分布 大小分化度 角尺度 树种混交
下载PDF
森林土壤细菌群落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玉凤 覃林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2期178-183,193,共7页
由于土壤细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分子生态网络分析(MENs)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工具,通过模拟和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分子生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和整体属... 由于土壤细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分子生态网络分析(MENs)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工具,通过模拟和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分子生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和整体属性及其变化规则。因此,利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对森林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整体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基于此,对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的起源、构建方法与特征、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土壤细菌群落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桉树生态营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2
14
作者 温远光 周晓果 +6 位作者 朱宏光 刘世荣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59-175,252,共17页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体系。文中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生态营林原则和生态营林的理论体系。6年的生态营林实践表明,采取“低干扰、低投入、低污染”的生态营林方式,获得“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率”的营林效果,实现长短结合、一般用材与珍贵用材结合、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营林目标。该理论是解决当今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失衡以及生物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生态营林理论 生态营林实践 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林内穿透雨收集器与雨量计的选配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路 尤业明 +3 位作者 李朝英 李华 刘士玲 闵惠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6,共6页
通过选取0.5 mm和1.0 mm分辨力的2种翻斗雨量计,换算穿透雨收集器3种规格承雨口尺寸,设定五级穿透雨强,建立蠕动泵转速–流量回归方程,对不同穿透雨强的穿透雨量模拟。结果表明:392.5 mm×200 mm尺寸穿透雨收集器配置0.5 mm和1.0 m... 通过选取0.5 mm和1.0 mm分辨力的2种翻斗雨量计,换算穿透雨收集器3种规格承雨口尺寸,设定五级穿透雨强,建立蠕动泵转速–流量回归方程,对不同穿透雨强的穿透雨量模拟。结果表明:392.5 mm×200 mm尺寸穿透雨收集器配置0.5 mm和1.0 mm 2种分辨力雨量计,均可达到单点准确观测;但承雨口面积较小,单点代表性较差。785 mm×200 mm尺寸配置0.5 mm分辨力雨量计,仅能单点准确观测1.0 mm/min穿透雨强以下的穿透雨量;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在0.0~3.0 mm/min穿透雨强范围内可以单点观测,但需要对穿透雨强大于2.0 mm/min部分的穿透雨量进行误差修正。1570 mm×200 mm尺寸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在0.0~2.0 mm/min穿透雨强下可正常观测,对于1.0~3.0 mm/min穿透雨强部分的穿透雨量需进行误差修正。综合分析,大暴雨发生较少的地区,集水器承雨口尺寸1570 mm×200 mm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穿透雨量分辨力0.1 mm,具有单点最大代表性,基本满足观测精度要求,兼顾仪器购置经济性,为最适宜配置。若条件许可,定制翻斗容量更大的流量计,观测稳定性和准确性会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 蠕动泵 穿透雨量 降水分配 翻斗雨量计
下载PDF
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志成 温远光 +4 位作者 周晓果 王磊 孙冬婧 朱宏光 李景文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由HL阶段的最低值8.44种持续增至SCAF阶段的32.67种,至CAF阶段又降至17.33种。(2)随着森林的恢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显著增加,土壤pH值显著降低,由HL阶段的7.51降至CAF阶段的6.45,而土壤容重呈“V”形变化,HL最高,SAF最低,CAF次高。(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和生物量磷(MBP)含量均随着森林的恢复而显著增加,其中MBC和MBN含量分别由HL的(425.53±51.05)mg·kg^(-1)、(61.26±16.96)mg·kg^(-1)持续上升,至SCAF达到峰值,分别为(1015.36±46.69)mg·kg^(-1)、(310.45±11.90)mg·kg^(-1),至CAF又分别回落到(901.95±75.29)mg·kg^(-1)、(242.55±26.60)mg·kg^(-1);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也呈类似的规律,随着森林恢复持续增加。(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物种丰富度指数外,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同一多样性指数两两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5)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多种调控路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共同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90%的变异。综上所述,岩溶地区森林的恢复能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有利于加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森林恢复 植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GF-1遥感数据预测区域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莹莹 赵正勇 +3 位作者 杨旗 丁晓纲 孙冬晓 韦孙玮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1-197,共7页
为探索国产卫星GF-1预测土壤有机质(SOM)的能力,本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的罗定市为研究区,以GF-1多光谱遥感影像衍生的9个遥感变量和DEM提取的9个地形水文变量为预测因子,建立2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模型:地形水文;B模型:地形水文+遥感),对... 为探索国产卫星GF-1预测土壤有机质(SOM)的能力,本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的罗定市为研究区,以GF-1多光谱遥感影像衍生的9个遥感变量和DEM提取的9个地形水文变量为预测因子,建立2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模型:地形水文;B模型:地形水文+遥感),对5个土壤深度(L1:0~20 cm,L2:20~40 cm,L3:40~60 cm,L4:60~80 cm,L5:80~100 cm)的SOM进行预测。结果表明:5个深度的B模型全都比A模型的精度高,尤其是L1、L2土层,精度提升明显,其R^(2)分别提高了13%和10%;而深层土壤(L3、L4、L5)的精度提升较小,仅提高了4%、5%和4%。另外,两个评价指标RMSE和ROA±10%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总体而言,GF-1遥感数据显著改善了上层(0~40 cm)森林土壤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对下层(40~100 cm)森林土壤模型改善尺度较低,是预测森林土壤SOM含量可观的新遥感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GF-1 遥感数据 多层土壤
下载PDF
7种园林绿化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霍灿灿 朱栗琼 +1 位作者 龙孟元 招礼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研究南宁市大学东路分车绿带7种绿化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类似环境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及城市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种灌木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含水量(LWC)... 研究南宁市大学东路分车绿带7种绿化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类似环境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及城市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种灌木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含水量(LWC)和叶绿素含量(Chl)平均值分别为15.68 cm^(2)、136.33 cm^(2)/g、0.24 g/g、76.42%和9.36 mg/g;叶片N、P、K含量,N∶P、N∶K和K∶P的平均值分别为21.23 mg/g、0.39 mg/g、9.37 mg/g、55.48、2.28和25.14。不同灌木种叶片功能性状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N、N∶P、N∶K与SLA、Chl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P与LWC呈显著正相关,叶片K与LWC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第1、2排序轴共同解释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93.51%,其中对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影响显著的叶功能性状因子为SLA、LWC、Chl。主成分综合分析表明:金叶假连翘、朱槿和台琼海桐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对研究区的环境有更好适应能力,因此适合作为城市园林规划所需的重要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灌木 叶片 功能性状 生态化学计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广西盾翅藤花芽分化过程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苗艺明 覃永华 +2 位作者 梁小春 黄松殿 刘世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05,共8页
为探究广西盾翅藤花芽分化进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与内源激素间的关系,以不同时期的花芽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和徒手解剖法观察分化过程中的花芽形态变化,并使用HPLC-MS/MS液质联用法对花芽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广西盾翅藤花... 为探究广西盾翅藤花芽分化进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与内源激素间的关系,以不同时期的花芽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和徒手解剖法观察分化过程中的花芽形态变化,并使用HPLC-MS/MS液质联用法对花芽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广西盾翅藤花芽分化可划分为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形成期以及花器官成熟期共6个时期。(2)广西盾翅藤花芽分化过程中,GA_(3)、BR整体呈下降趋势,GA_(4)、Me-JA含量呈波浪状变化趋势,IAA、ABA含量先下降后升高,ZR、IPA含量呈“降-升-降”的趋势;ZR/GA_(3)、ZR/IAA、GA_(3)/IAA比值先升高再下降,ABA/GA_(3)、(IAA+ZR)/GA_(3)、(GA_(3)+IAA+ZR)/ABA比值先下降后上升。研究结果表明:低水平的GA_(3)、BR、ABA、IAA、Me-JA和高比值的ZR/GA_(3)、ZR/IAA、GA_(3)/IAA有利于花芽分化启动;低水平GA_(4)和高水平的ZR、ABA/GA_(3)、(IAA+ZR)/GA_(3)、(GA_(3)+IAA+ZR)/ABA有利于花器官的形成与发育。广西盾翅藤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关系密切,受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花期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盾翅藤 花芽分化 形态结构 内源激素
下载PDF
广西植被调查、分类与植被志研编方案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远光 周晓果 +1 位作者 王磊 孙冬婧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45-253,F0003,共10页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志 植被调查 植被分类 数字植被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