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糖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β-葡萄糖苷酶基因鉴定 被引量:9
1
作者 陆坚 杜丽琴 +3 位作者 庞浩 马贵 韦宇拓 黄日波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构建了高糖土壤微生物的DNA文库,该文库约含9万个克隆,文库外源DNA总容量为3.1×10%^9bp。利用活性筛选策略,对文库进行筛选,获得11个β-葡萄糖苷酶的阳性克隆,并对其中2个表达β-葡萄糖苷酶的克隆进行亚克... 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构建了高糖土壤微生物的DNA文库,该文库约含9万个克隆,文库外源DNA总容量为3.1×10%^9bp。利用活性筛选策略,对文库进行筛选,获得11个β-葡萄糖苷酶的阳性克隆,并对其中2个表达β-葡萄糖苷酶的克隆进行亚克隆和序列分析,获得两个编码新型B一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分别命名为:Mn6印引和Mn6印3日。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unbgl3A基因由2241个碱基对组成,unbgl3B基因由2292个碱基对组成。在核苷酸水平上,unbgt3A、unbgl3B与已知数据库中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没有任何相似性。在氨基酸水平上,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β-葡萄糖苷酶的相似性分别为73%~1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土壤 未培养微生物 宏基因组文库 Β-葡萄糖苷酶
下载PDF
生物酶法合成1,5-戊二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邓洁 高震 +2 位作者 高华 吴巧芬 蒋承建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40-47,53,共9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每年对聚酰胺、聚氨酯等多聚物产品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5-戊二胺是合成聚酰胺等多聚物的重要单体,生物法合成1,5-戊二胺是一种具有潜在竞争力的绿色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本文将从代谢途径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每年对聚酰胺、聚氨酯等多聚物产品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5-戊二胺是合成聚酰胺等多聚物的重要单体,生物法合成1,5-戊二胺是一种具有潜在竞争力的绿色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本文将从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大肠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甲醇芽孢杆菌中戊二胺代谢途径工程改造的最新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戊二胺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 谷氨酸棒状杆菌 甲醇芽孢杆菌
下载PDF
操作模式和光生物反应器类型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董学卫 何庆芳 +4 位作者 彭振英 于金慧 边菲 毕玉平 李有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4-117,共4页
对分批和半连续模式下柱式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湛江等鞭金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征进行了评估。分批培养时平板式反应器可获得更高生物质质量浓度(2.06 g/L)、生物质产率[228.89 mg/(L·d)]和油脂产率[83.34 mg/(L·d)],且操... 对分批和半连续模式下柱式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湛江等鞭金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征进行了评估。分批培养时平板式反应器可获得更高生物质质量浓度(2.06 g/L)、生物质产率[228.89 mg/(L·d)]和油脂产率[83.34 mg/(L·d)],且操作简单,易于放大,适于工业化培养。平板式反应器半连续培养虽然稳定期生物质质量浓度低于批次培养,但可获得更高生物质产率[342.83 mg/(L·d)]。气相分析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果表明,平板式反应器中批次培养有利于湛江等鞭金藻油脂积累,半连续培养有利于生物质积累,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等鞭金藻 半连续培养 柱式光生物反应器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产率
原文传递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4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广西来宾市旱改水稻田水稻黄化病因调查与综合诊断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健平 卢洁 +9 位作者 兰志斌 李德越 陈仁钦 张大刊 陆秋萍 但雪 李一鸣 李天娇 邹承武 何勇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34-2342,共9页
【目的】开展旱改水稻田水稻黄化病因调查与综合诊断,为提高广西旱改水工程农田质量及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排除法、比较法和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策略,综合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诊断办法,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 【目的】开展旱改水稻田水稻黄化病因调查与综合诊断,为提高广西旱改水工程农田质量及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排除法、比较法和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策略,综合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诊断办法,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陶邓镇和高安乡典型旱改水黄化稻田土壤和水稻叶片的理化性质、农药残留、主要病害病原菌进行分析,综合诊断引起旱改水稻田水稻黄化的病因。【结果】理化分析结果显示,旱改水黄化稻田的土壤pH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镁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CK)(P<0.05,下同),锰、铜、锌、铝和砷含量均显著高于CK;黄化水稻叶片的氮、磷和镁含量明显低于CK,而锰和铜含量均高于CK;黄化稻田土壤中前茬除草剂残留量显著低于CK稻田土壤,黄化水稻叶片中未检出橙叶病和黄萎病病原,排除旱改水稻田水稻黄化是由植物病原微生物和除草剂残留引起。补肥简比试验结果显示,“复合肥+钙镁磷肥+尿素”组合未能有效纠正旱改水水稻的黄化问题,而将部分复合肥更换为新型测土配方水稻肥可有效纠正旱改水水稻的黄化病,具体表现为分蘖末期水稻黄化病株率和病叶率显著下降,水稻产量显著提高。【结论】土壤镁和氮素缺乏是引起广西来宾市旱改水稻田水稻黄化的主要原因,旱改水稻田土壤物理结构较差、有机质含量低,以及酸度和活性锰、铜、砷含量偏高等综合因素加剧了黄化症状,通过有针对性的补肥和多措并举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可有效改善水稻黄化症状,实现水稻稳产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 水稻黄化病 综合诊断 关联分析 广西来宾市
下载PDF
亚热带山区土壤未培养微生物L-赖氨酸脱羧酶Ldc1E中关键氨基酸残基的功能鉴定
6
作者 徐悦 邓洁 +3 位作者 莫雪艳 欧倩 武波 蒋承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14-2620,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L-赖氨酸脱羧酶Ldc1E关键氨基酸在底物识别和催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突变位点,并利用直接定点突变技术,完成了6个关键氨基酸残基突变和功能鉴定研究。突变酶D692N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40℃和6.5。突变酶... 本研究旨在探讨L-赖氨酸脱羧酶Ldc1E关键氨基酸在底物识别和催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选择突变位点,并利用直接定点突变技术,完成了6个关键氨基酸残基突变和功能鉴定研究。突变酶D692N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40℃和6.5。突变酶D692N比野生型Ldc1E对高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在40℃~55℃温浴1 h后剩余酶活力达到35%以上,在60℃温浴1 h后仍然保留20%的酶活力;而野生型酶Ldc1E在50℃以上温浴1 h后几乎失活。此外,50 mmol/L DMSO、5 mmol/L Al3+和Ca2+对突变酶的酶活力有激活作用,而Al3+对野生型酶Ldc1E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突变酶D692N的分子动力学常数Km升高了1.78倍,kcat下降了20.2倍。突变酶S221A、H245A、D330A、H366A、F607Y经检测酶催化活性丧失。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残基位点D692对酶与底物的结合具有重要影响;而S221、H245、D330、H366、F607是Ldc1E酶活性能够体现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不可替换。本研究为探究L-赖氨酸脱羧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赖氨酸脱羧酶 定点突变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结构和功能
原文传递
粉防己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细胞悬浮培养初探
7
作者 李萍 陈荣秀 李文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2,共6页
为促进粉防己的资源保护和利用,以茎段和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植物组织培养体系,并利用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悬浮培养。结果表明,以茎段为外植体直接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 mg/L,60 d不定芽诱导率为100%,单个外植... 为促进粉防己的资源保护和利用,以茎段和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植物组织培养体系,并利用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悬浮培养。结果表明,以茎段为外植体直接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 mg/L,60 d不定芽诱导率为100%,单个外植体分化不定芽数16个,90 d时分化数可达28个,该配方同时适用于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不定芽生根以培养基MS+IAA 0.2 mg/L为佳,30 d的生根率达92.5%,平均主根长7.78 cm,炼苗移栽15 d的成活率达88.00%;利用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可在较短的培养周期获得可观的生物积累量,干培养物提取液生物碱定性检测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防己 组织培养快繁 细胞悬浮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
下载PDF
罗非鱼饲料绿原酸发酵配比及时长的筛选研究
8
作者 程蔓 朱文虎 +3 位作者 古昌辉 韦云勇 樊宪伟 麻艳群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12期6-11,共6页
在罗非鱼商品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饲料,测定不同配比及时长下发酵饲料中绿原酸的含量。设置5个试验组,分别为A、B、C、D和E组。对应枯草芽孢杆菌液体积(mL)和商品饲料质量(g)的比例为1∶2、1∶3、1∶4、1... 在罗非鱼商品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饲料,测定不同配比及时长下发酵饲料中绿原酸的含量。设置5个试验组,分别为A、B、C、D和E组。对应枯草芽孢杆菌液体积(mL)和商品饲料质量(g)的比例为1∶2、1∶3、1∶4、1∶5,不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液的饲料为E组,饲料发酵时长分别为6,12,18,24,30,36,42和48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表明,42 h时,各组饲料中绿原酸含量均最高(P<0.05),6 h时均最低。C组和D组绿原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各发酵时长绿原酸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A、B、C、D组绿原酸含量随发酵时间增加总体呈“升→降→升→降”的趋势。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配比浓度(因素A)、发酵时长(因素B)及该双因素交互作用(因素A×因素B),均对绿原酸产量的合成有极显著影响(P<0.01);根据各因素F值大小,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因素A、因素B、因素A×因素B。指出,枯草芽孢杆菌液和饲料的最佳配比为1∶5,最佳的发酵时长为4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饲料 罗非鱼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产γ-聚谷氨酸发酵工艺 被引量:9
9
作者 贺杨扬 曾伟 +3 位作者 王青龙 王大芸 陈桂光 梁智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7-151,共5页
以1株谷氨酸依赖型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γ-PGA)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GXA-28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法系统优化其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ehnken试验... 以1株谷氨酸依赖型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γ-PGA)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GXA-28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法系统优化其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ehnken试验构建响应方程,利用该方程预测得到最优培养基:蔗糖33.65 g/L、酵母膏0.4 g/L、NH4Cl 1.6 g/L、谷氨酸钠15 g/L、KH2PO4 0.4 g/L、K2HPO4·3H2O 1.68 g/L、MgSO4·7 H2O 0.1 g/L、MnSO4·H2O 0.04 g/L。利用优化培养基,在40.2℃、160 r/min条件下摇瓶发酵22 h,γ-PGA产量达到16.63 g/L,底物谷氨酸钠转化率比优化前提高了20%,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枯草芽孢杆菌 响应面分析 发酵培养基
下载PDF
酸性木聚糖酶产生菌XYW5的筛选及酶学性质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仁智 黄俊 +6 位作者 芦志龙 陈小玲 陈英 陆琦 陈东 王青艳 黄日波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6期669-677,共9页
【目的】选育优良的产酸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考察酸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尤其是pH值为4.0),为实现纤维素乙醇低成本清洁生产打下基础。【方法】从广西大学农场采集土壤,富集后经产酸性木聚糖酶的培养,比较酸性木聚糖酶酶活力,选育酸性... 【目的】选育优良的产酸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考察酸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尤其是pH值为4.0),为实现纤维素乙醇低成本清洁生产打下基础。【方法】从广西大学农场采集土壤,富集后经产酸性木聚糖酶的培养,比较酸性木聚糖酶酶活力,选育酸性木聚糖酶高产菌株,鉴定菌种,分析酶学性质。【结果】筛选出产酸性木聚糖酶酶活力较高的菌株XYW5。扩增菌株XYW5的ITS rDNA序列,经测序分析比对,将其初步鉴定为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 XYW5。菌株XYW5产酸性木聚糖酶和酸性木糖苷酶的酶活力最高分别达(26. 26±0. 97)U/mL和(0.63±0.02) U/mL,比活力分别为(85.50±0.63) U/mg和(1.80±0.01) U/mg;其酸性木聚糖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65℃和6.5,酸性木糖苷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70℃和4.5;酸性木聚糖酶兼有酸性CMCase酶活力,达到8.54 U/mL。【结论】菌株XYW5所产的酸性木聚糖酶具有开发成为优良工业酸性木聚糖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曲霉 筛选 酸性木聚糖酶 酶学性质 纤维素乙醇
下载PDF
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智权 孙加雷 +1 位作者 单建伟 杨江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的基因组合导致原有功能丧失而造成细胞死亡。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系统,包含两个基本成分:杀手(killer)因子和护卫(protector)因子,此外还有增强子(enhancer)、抑制基因(repressor)等修饰因子。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有通用的遗传模型:具有传递优势的单倍型含有高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传递劣势的单倍型含有低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中性的单倍型(广亲和型)则含有killer-和protector+。该系统通过killer和protector间的紧密连锁、修饰因子的积累等途径得以在自然选择中保存下来。尽管不同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的遗传机理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分子机制则大相径庭。文章综述了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以及其与杂种不育的关系,以期为后续杂种偏分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分离 基因互作 广亲和 生殖隔离 杂种不育
下载PDF
木糖浓度及补料发酵对树干毕赤酵母乙醇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仁智 陈东 +5 位作者 黄俊 陆琦 芦志龙 陈英 陈小玲 黄日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探究不同浓度木糖及补料对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菌株1K-9发酵木糖产乙醇的影响,提高木糖产乙醇的发酵水平,为扩大规模发酵木糖产乙醇打下基础。结果表明,菌株1K-9先采用10%木糖进行乙醇发酵,36 h补加与10%木糖培养基等体积的20... 探究不同浓度木糖及补料对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菌株1K-9发酵木糖产乙醇的影响,提高木糖产乙醇的发酵水平,为扩大规模发酵木糖产乙醇打下基础。结果表明,菌株1K-9先采用10%木糖进行乙醇发酵,36 h补加与10%木糖培养基等体积的20%木糖培养基继续发酵,发酵至108 h时菌数也达到了(12.16±0.07)×10~8个/m L,较未补料发酵时有所提高;发酵108 h时醪液中残留的木糖含量为(1.03±0.02)g/L,较未补料发酵时有所降低;乙醇含量达到了6.56%vol,较未补料时提高了1.85%vol。因此补料发酵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毕赤酵母 乙醇 木糖 补料发酵
下载PDF
转拟南芥NPR1基因桂99 T3代植株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雪梅 罗荡平 +3 位作者 农清栋 冯家勋 李容柏 段承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以转拟南芥AtNPR1基因的恢复系品种桂99T3代纯合株系为材料,考查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并比较转基因植株与桂99侵染水稻白叶枯病菌后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77%以上;穗长、剑叶长、有效穗... 以转拟南芥AtNPR1基因的恢复系品种桂99T3代纯合株系为材料,考查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并比较转基因植株与桂99侵染水稻白叶枯病菌后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77%以上;穗长、剑叶长、有效穗数、一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和谷粒宽等农艺性状与未转基因桂99无显著差别。在受到水稻白叶枯病菌侵染后,转基因植株的一次枝梗数、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等方面均比对照桂99高出13%~78%。说明AtNPR1基因增强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了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转基因植株的恢复力不受影响,稻米品质比桂99更加优良。本工作为转基因水稻抗病育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AtNPR1基因 转基因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农艺性状表现
下载PDF
宏基因组中不依赖辅酶B12甘油脱水酶基因的筛选和表达
14
作者 韦旭钦 陈云来 +3 位作者 吴杰群 韦宇拓 杜丽琴 黄日波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9-733,共5页
通过特定的引物,以土壤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3.3 kb的DNA片段,该片段连接于pSE380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SE380-dhaB12用于测序和表达。序列分析表明,该DNA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导的丁酸梭菌不依赖辅酶B12甘油脱水酶... 通过特定的引物,以土壤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3.3 kb的DNA片段,该片段连接于pSE380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SE380-dhaB12用于测序和表达。序列分析表明,该DNA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导的丁酸梭菌不依赖辅酶B12甘油脱水酶的相似性达99%。通过IPTG诱导,dhaB1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SDS-PAGE分析表明有88 kD和34 kD两条蛋白质条带,在没有辅酶B12存在的情况下,所表达的酶具有明显的甘油脱水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不依赖辅酶B12 甘油脱水酶 筛选 表达
下载PDF
基于SNP和InDel标记的巴西木薯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倩 邹枚伶 +6 位作者 张辰笈 江思容 Eder Jorge de Oliveira 张圣奎 夏志强 王文泉 李有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了对巴西木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利用了7946个SNPs和1997个InDels分子标记,通过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GC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巴西木薯被划分为9个亚群。这与利用PHYLI... 为了对巴西木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利用了7946个SNPs和1997个InDels分子标记,通过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GC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巴西木薯被划分为9个亚群。这与利用PHYLIP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大概一致,其中亚群1、亚群2、亚群4、亚群6和亚群8能较好地分别聚在一起,而其他亚群中的样品大致能聚在一起,且样品间有一定的交叉。巴西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0.274)高于中国、尼日利亚等,其中巴西木薯亚群5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0.29)。巴西木薯各亚群的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群体分化指数在0.03~0.15之间),但高于中国木薯种质资源的群体分化指数。各木薯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84~0.297,平均遗传距离为0.228。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关联分析发掘优良等位基因及引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SNP INDEL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下载PDF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 HP35-3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艳梅 李瑞杰 +2 位作者 张慧杰 秦秀林 冯家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5-231,共7页
旨在优化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HP35-3原生质体制备和转化条件,便于对该菌株进行遗传操作以提高其纤维素酶产量。分别对制备深绿木霉原生质体的菌龄、酶解时间、酶组分及比例和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利用3mg/m L... 旨在优化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HP35-3原生质体制备和转化条件,便于对该菌株进行遗传操作以提高其纤维素酶产量。分别对制备深绿木霉原生质体的菌龄、酶解时间、酶组分及比例和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利用3mg/m L蜗牛酶、3 mg/m L溶菌酶和3 mg/m L裂解酶酶组分酶解菌龄10 h的菌丝2 h,获得的原生质浓度达到3.5×107个/m L以上,原生质体再生率为61%。利用原生质体进行PEG介导转化,当原生质体浓度为1×108个/m L、外源DNA为5μg时,转化率达到35个转化子/μg DNA。建立的高效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体系可用于深绿木霉的遗传转化及菌株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绿木霉 丝状真菌 原生质体制备 原生质体转化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油脂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学卫 李有志 +2 位作者 何庆芳 于金慧 毕玉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提高微藻油脂产率和优化培养条件,以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营养方式、光强和NaNO_3浓度对微藻生长和产物积累的影响以及培养过程中氮消耗与微藻生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生长越快,对... 为提高微藻油脂产率和优化培养条件,以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营养方式、光强和NaNO_3浓度对微藻生长和产物积累的影响以及培养过程中氮消耗与微藻生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等鞭金藻生长越快,对氮的吸收越多,兼养较光自养和光异养消耗更多的氮以满足生长需要。充足的氮源和兼养培养条件下,蛋白质积累较多;氮浓度和光强较低条件下,油脂积累较多。光强为100μmol/(m2·s)、NaNO_3质量浓度为75 mg/L、光异养条件下油脂含量最高为46%,生物量质量浓度为0. 46 g/L;光强为100μmol/(m2·s)、NaNO_3质量浓度为750 mg/L、兼养培养时生物量质量浓度最高为2. 20 g/L,油脂含量为32. 77%。综合考虑油脂产率和节约成本等因素,湛江等鞭金藻最高油脂产率80. 06 mg/(L·d),在光强为100μmol/(m2·s)、NaNO_3质量浓度为375 mg/L、兼养培养条件下获得,此时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也较高(30. 82%),因此是生产微藻油脂的合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等鞭金藻 兼养 生物量浓度 光强 油脂产率
下载PDF
植物气孔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青云 李有志 樊宪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2-312,共11页
气孔是陆生植物表皮上可以调节的小孔,也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气孔不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全球的碳循环和水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孔分布和形态结构在单、双子叶植物间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因植... 气孔是陆生植物表皮上可以调节的小孔,也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气孔不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全球的碳循环和水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孔分布和形态结构在单、双子叶植物间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因植物种类不同影响着气孔发育的精细调控。本文综述了调控气孔前体细胞命运的分子网络、细胞极性分裂和表观遗传机制,归纳了外界环境信号通过与内源信号通路互作介导气孔发育的过程,提出了气孔发育基于多水平控制的气孔发育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发育 信号转导 表观遗传 细胞不对称分裂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菌GX1329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含编码TAL效应物基因的克隆的分离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子宇 赵帅 +4 位作者 莫伟兰 罗雪梅 玉延华 段承杰 冯家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亚洲、北美以及非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可使水稻减产高达50%以上。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主要依靠三型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效应物。为了解水稻白叶枯病... 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亚洲、北美以及非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可使水稻减产高达50%以上。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主要依靠三型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效应物。为了解水稻白叶枯病菌广西菌株GX1329中含有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情况,本研究应用AluⅠ部分酶切其基因组DNA,构建了含有736个克隆的菌株GX1329的基因组文库。BamHⅠ酶切分析随机挑取的15个文库克隆表明,克隆的外源DNA随机性良好,克隆的最小片段为27.7kb,最大为58.5kb,平均大小为39.9kb,文库克隆容量约为2.8×103Mb,该文库中包含基因组中任一个基因的概率为99.4%。利用来自水稻白叶枯病菌菲律宾菌株PXO86的无毒基因avrXa10的第252位~第486位核苷酸序列作为探针,通过菌落原位杂交从GX1329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37个含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克隆。再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得到了17个独立克隆。这17个克隆中至少含有13个不同的avrBs3/pthA家族基因。这些基因在GX1329基因组中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串联存在。本工作基本上明确了菌株GX1329基因组中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数量,为进一步研究菌株GX1329中avrBs3/pthA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三型分泌系统 基因组文库 avrBs3/pthA家族基因
下载PDF
中蔗系列新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15
20
作者 殷世航 周赛 +3 位作者 黄霄宇 李文燕 李文兰 陈保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9-1345,共7页
【目的】研究中蔗系列新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进行抗旱性评价,为后续抗旱性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基础,也为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同一亲本(ROC25×云蔗89-7)的中蔗系列新品种(中蔗1号、中... 【目的】研究中蔗系列新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进行抗旱性评价,为后续抗旱性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基础,也为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同一亲本(ROC25×云蔗89-7)的中蔗系列新品种(中蔗1号、中蔗6号、中蔗9号)和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采用桶栽法,待甘蔗幼苗长至4~5叶时,浇灌20%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清水对照和3个干旱处理(分别干旱胁迫1、3和5 d),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甘蔗叶片的气孔特性、相对水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差异,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经干旱胁迫5 d后,参试甘蔗品种的气孔闭合率增加,气孔长宽比值增大,气孔密度整体下降。其中,中蔗9号的气孔闭合率最低(14.44%),气孔密度在干旱胁迫前后均相对较高。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参试甘蔗品种的相对水含量均逐渐下降,SOD活性整体增加,POD活性整体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MDA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中蔗1号的相对水含量在干旱胁迫后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16.5%(P<0.05);中蔗6号和中蔗9号的SOD活性相对较高;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均以中蔗1号的POD活性最低;中蔗9号可溶性糖的初始含量和干旱胁迫5 d后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ROC22的MDA含量高于3个中蔗系列品种,中蔗9号的MD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且含量最低。依据平均隶属函数值的甘蔗品种的抗旱性排序为:中蔗9号>中蔗6号>中蔗1号>ROC22,与大田表型观测结果一致。【结论】与ROC22相比,中蔗系列新品种的抗旱性相对较强。其中,中蔗9号在干旱胁迫下的气孔特性表现较好,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MDA含量最低,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气孔 生理指标 抗旱性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