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估种质资源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评定为易危物种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褐石斑鱼西太平洋海区的中国海南岛...为评估种质资源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评定为易危物种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褐石斑鱼西太平洋海区的中国海南岛(HN)、福建厦门(XM)和韩国济州岛(HG)3个地理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谱系结构和群体扩张历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石斑鱼3个地理种群(88个个体)共检测出18个多态位点,共有7种单倍型;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且单倍型在群体间分布不均,韩国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中国海南和厦门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距离最远的韩国群体和中国海南群体遗传分化最高(F_(ST)=0.177 5),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国海南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分化最低(F_(ST)=0.013 4)。Mantel检验结果显示,3个褐石斑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距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是褐石斑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褐石斑鱼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F_(ST)=0.097 1)。褐石斑鱼Cytb基因单倍型网络图表现为简单星形结构,符合群体扩张的历史特征。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也证实西太平洋海区褐石斑鱼群体存在扩张的历史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区的褐石斑鱼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野生种质资源极易受到渔业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衰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急需加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研究柱状角孔珊瑚(Goniopora columna)水螅体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柱状角孔珊瑚水螅体粗提物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对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549 cells, NSCLC)的抗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从柱状角孔珊瑚水螅体中分离鉴定出8种化合物,分别为alkalgoniopora A (1)、茶碱(2)、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3)、尿嘧啶(4)、胸腺嘧啶(5)、pregna-5,20-dien-3β-ol(6)、cinnamicacid(7)和原儿茶酸(8),其中化合物1为新发现的生物碱。初步细胞毒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2和6对NSCLC增殖有较弱的抑制活性,其余化合物对NSCLC增殖无明显抑制活性。
文摘为评估种质资源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评定为易危物种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褐石斑鱼西太平洋海区的中国海南岛(HN)、福建厦门(XM)和韩国济州岛(HG)3个地理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谱系结构和群体扩张历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石斑鱼3个地理种群(88个个体)共检测出18个多态位点,共有7种单倍型;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且单倍型在群体间分布不均,韩国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中国海南和厦门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距离最远的韩国群体和中国海南群体遗传分化最高(F_(ST)=0.177 5),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国海南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分化最低(F_(ST)=0.013 4)。Mantel检验结果显示,3个褐石斑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距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是褐石斑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褐石斑鱼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F_(ST)=0.097 1)。褐石斑鱼Cytb基因单倍型网络图表现为简单星形结构,符合群体扩张的历史特征。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也证实西太平洋海区褐石斑鱼群体存在扩张的历史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区的褐石斑鱼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野生种质资源极易受到渔业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衰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急需加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