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尝试--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管理模式研究
1
作者 胡仁传 周迎 +1 位作者 董亦非 罗斌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8-1436,共9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2)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该文还探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小区 社区参与 自然保护区 渠楠
下载PDF
夏季广东省鲎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银康 鲍虞园 +3 位作者 林吴颖 KWAN Kit Yue 饶义勇 颉晓勇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83-94,共12页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查 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下载PDF
广西恩城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文华 宋晴川 +3 位作者 黄蓉 赵家新 李友邦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3-629,共7页
黑叶猴是栖息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7年10—12月,我们采用样方法调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黑叶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保护现状,分析其致危因素,为制定有效... 黑叶猴是栖息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7年10—12月,我们采用样方法调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黑叶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保护现状,分析其致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管理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叶猴夜宿地89处,其中有43处夜宿地下方有新鲜排泄物。结合本次调查和访问,确定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18群100~105只,包括1只全白化黑叶猴成年雌性个体;其中11群分布在保护区内,7群分布在保护区外。猴群由3~12只个体组成。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是威胁恩城保护区黑叶猴种群生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种群 保护现状 恩城保护区
下载PDF
认识鲎保护鲎 从不吃鲎做起
4
作者 郭晓奇 马志洲 +2 位作者 颉晓勇 林吴颖 关杰耀 《海洋与渔业》 2023年第5期76-78,共3页
鲎是“活着的古生物”,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物种价值。鲎的自然地理分布狭窄,因鲎试剂无可替代又不可或缺,对于我国医疗检测行业安全至关重要。鲎的生理生化特性具有潜在药用价值,但不可随意食用。民间对食鲎滋补的传说,不仅没有科学依据... 鲎是“活着的古生物”,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物种价值。鲎的自然地理分布狭窄,因鲎试剂无可替代又不可或缺,对于我国医疗检测行业安全至关重要。鲎的生理生化特性具有潜在药用价值,但不可随意食用。民间对食鲎滋补的传说,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而且食鲎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检测 鲎试剂 安全隐患 生理生化特性 无可替代 古生物 药用价值
下载PDF
北部湾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幼鲎生态位及种间竞争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清扬 左娅 +6 位作者 林吴颖 肖晓波 赵心忆 李银康 应紫薇 周传江 颉晓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9-118,共10页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鲎 生态位 种间联结 滨海湿地 生境保护
下载PDF
任鸟飞:让鸟儿与人类共享美好家园
6
作者 刘陈男 《新西部》 2019年第13期19-22,共4页
2018年,在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发布的"2018年优先保护湿地名单"里新增了广西防城港市的山心沙岛。优先湿地名单由"任鸟飞"项目组与科研机构共同筛选、设定,可与官方投入形成协作,覆盖需要民间资源及力... 2018年,在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发布的"2018年优先保护湿地名单"里新增了广西防城港市的山心沙岛。优先湿地名单由"任鸟飞"项目组与科研机构共同筛选、设定,可与官方投入形成协作,覆盖需要民间资源及力量的区域,让项目的保护与投入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资助民间组织在有保护空缺的湿地上开展湿地巡护。优先保护湿地,是政府、民间环保组织、专家等多方合作保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 美好 共享 人类 民间环保组织 防城港市 科研机构 民间资源
下载PDF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圆尾蝎鲎种群动态 被引量:1
7
作者 应紫薇 林吴颖 +3 位作者 肖晓波 赵心忆 李银康 颉晓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3-978,共6页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本研究于2014—2020年在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展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种群动态调查。总计观察到圆尾蝎鲎990只,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第6个调查年相比第1个调...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本研究于2014—2020年在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展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种群动态调查。总计观察到圆尾蝎鲎990只,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第6个调查年相比第1个调查年下降94.60%,表明圆尾蝎鲎资源保护已势在必行;雄鲎占80.28%,雌鲎占17.50%。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呈现显著季节规律性,种群数量与温度及北风和南风风向状态值(0和4)呈显著正相关,显示出滨海风向标生物特征。本研究揭示了圆尾蝎鲎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区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尾蝎鲎 风向 种群数量 季节规律
原文传递
中国南海北部近海鲎资源调查及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鲍虞园 李银康 +3 位作者 林吴颖 周志琴 肖晓波 颉晓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6,共11页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鲎资源和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本研究对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和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幼鲎进行调查,并...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鲎资源和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本研究对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和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幼鲎进行调查,并基于幼鲎调查结果,运用MaxEnt模型对北部湾沿岸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进行预测。2018年和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成鲎资源分布稀疏,两次调查的99个站点中,仅在15个站点累计发现18只成年中华鲎,且主要集中在北部湾海域;潮间带幼鲎调查显示,2019年10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33 ind./100 m2,2020年14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65 ind./100 m2,其中北部湾海南沿岸海域发现鲎育幼场。根据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结果,最湿季均温(bio 8)和平均海表温度(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北部湾中国沿岸海域潮间带的幼鲎高适宜区占比达18.39%,主要为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广东遂溪县沿岸海域和海南新英湾,这些区域值得重点保护。本研究结果可丰富中华鲎种群本底数据,为今后鲎资源保护和恢复行动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鲎 北部湾 资源现状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