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钦州地区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情况分析
1
作者 檀润先 柳明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224-225,共2页
本文旨在研究广西钦州地区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出生的2719例新生儿脐带血的G6PD活性水平,并与邻近地区比较,以了解本地区人群G6PD缺乏率情况。结果:本地区总体人群G6PD缺乏患病率为7.8%(211/2... 本文旨在研究广西钦州地区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出生的2719例新生儿脐带血的G6PD活性水平,并与邻近地区比较,以了解本地区人群G6PD缺乏率情况。结果:本地区总体人群G6PD缺乏患病率为7.8%(211/2719),男性缺乏患病率11.9%(171/1272)显著高于女性G6PD缺乏患病率3.1%(40/1236),钦州地区G6PD缺乏率与南宁地区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6PD缺乏男性患病率远高于女性,男性以重度缺乏为主,女性则以中度缺乏为主。广西钦州G6PD缺乏患病率与南宁地区相当,同属G6PD缺乏的高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 患病率
下载PDF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阮学雨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了解本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85例革兰氏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情况。结果 785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目的了解本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85例革兰氏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情况。结果 785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较高耐药,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最为严重,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并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常出现多重耐药,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应加强防范、监测与控制,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杆菌 老年人 交叉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16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柳明波 熊彪 黄素兰 《广西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LIA-ANAs)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抗核抗体(ANA)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LIA-ANAs检测161例AID患者血清ANA,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8例、干燥综合征(SS)24例、类风湿关节炎(RA)69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5...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LIA-ANAs)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抗核抗体(ANA)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LIA-ANAs检测161例AID患者血清ANA,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8例、干燥综合征(SS)24例、类风湿关节炎(RA)69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5例、系统性硬化症(SSc)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例。并与175例非AID作对照(对照组),其中炎症性疾病126例,肿瘤49例。结果两组患者共336例,ANA阳性检出率为44.3%,其中男性阳性检出率为30.5%,低于女性的51.8%(P<0.01)。AID组患者ANA阳性率为78.3%,高于对照组的13.1%(P<0.01);SLE的阳性率最高为96.6%(P<0.05)。结论免疫印迹法检测ANA对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某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抗-HIV抗体阳性率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素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3期1740-1741,1744,共3页
目的:了解住院及门诊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并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对2009~2012年99979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抗-HIV 抗体检测,并分析其阳性结果。结果初筛阳性1269例,确证阳性1130例,符合率为89.05%,阳性率为1.1... 目的:了解住院及门诊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并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对2009~2012年99979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抗-HIV 抗体检测,并分析其阳性结果。结果初筛阳性1269例,确证阳性1130例,符合率为89.05%,阳性率为1.13%。1130例感染者中男767例,女363例,男性感染者主要分布于大于30~50岁年龄段(67.14%);女性感染者主要分布于大于30~40岁和>60岁2个年龄段(60.05%);内科、外科、妇科、门诊抗-HIV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74%、1.40%、1.07%和1.25%;HIV 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已婚者占多数,文化程度越低,感染率越高,职业分布以无业、农民和经商者居多。结论对全民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能有效降低 HIV 感染率,医务人员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使用核酸检测可提高检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在大肠癌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233-1233,1235,共2页
大肠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恶性肿瘤中由第4位上升为第3位。在进行了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中,术后复发的比例仍较高。大肠癌的术后复发已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术后患者有无复发,并及时进... 大肠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恶性肿瘤中由第4位上升为第3位。在进行了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中,术后复发的比例仍较高。大肠癌的术后复发已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术后患者有无复发,并及时进行治疗足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手段。大肠癌至今为止尚无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不同类型的肿瘤标志物可以出现于不同类型的肿瘤,而同一种肿瘤也可以出现2个以上的肿瘤标志物。所以,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检测55例大肠癌患者及25例健康人的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CA199)的水平,以探讨其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CA-19—9抗原 肠肿瘤
下载PDF
酶偶联法测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方法学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熊彪 蔡其浩 蒙凯 《中外医疗》 2008年第23期56-,共1页
目的建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酶偶联测定法。方法用葡萄糖-6-磷酸作为底物启动酶促反应,于波长340nm连续监测NADPH生成速率。结果酶的反应的最适pH9.0,线性可达1000U/L,批内变异为3%~5%,回收率为98.9%~101.5%,与既往所述的方法具有... 目的建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酶偶联测定法。方法用葡萄糖-6-磷酸作为底物启动酶促反应,于波长340nm连续监测NADPH生成速率。结果酶的反应的最适pH9.0,线性可达1000U/L,批内变异为3%~5%,回收率为98.9%~101.5%,与既往所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r=0.99,Y=0.989X+0.035。结论应用酶偶联法测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能较好的排除干扰、结果准确,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应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酶偶联法 葡萄糖-6-磷酸
下载PDF
肝病180例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结果分析
7
作者 熊彪 陈智平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837-183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炎患者、60例肝硬化、60例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的含量。结果AFP阳性率乙型肝炎患者为13.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10%,原发性肝癌患者为71.7%。...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炎患者、60例肝硬化、60例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的含量。结果AFP阳性率乙型肝炎患者为13.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10%,原发性肝癌患者为71.7%。结论血清AFP含量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避免对肝病的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下载PDF
HIV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仕娟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7期399-400,共2页
本文综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实验室检测进展。
关键词 HIV 病原学 抗体 P24抗原 病毒 核酸
下载PDF
4项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9
作者 鲍金圭 熊彪 陈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272例冠心病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个亚组,其中稳定...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272例冠心病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个亚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9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92例;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对象的血浆D-D、FIB水平,血清Hcy及全血hs-CRP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的D-D、FIB、Hcy及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随着Killip分级的增加,AMI患者D-D、FIB、Hcy及hs-CRP水平亦逐渐升高,其中D-D、FIB和Hcy水平在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hs-CRP在各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D-D、FIB、Hcy及hs-CRP 4项指标可提高冠心病早期诊断的阳性率。结论 D-D、FIB、Hcy及hs-CRP 4个实验室指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该4项指标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TCT联合阴道镜在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瑞军 李祟健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联合阴道镜在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采用TCT和阴道镜检查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982例,同时在阴道镜下对患者宫颈进行多位点活检送病...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联合阴道镜在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采用TCT和阴道镜检查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982例,同时在阴道镜下对患者宫颈进行多位点活检送病理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TCT和阴道镜在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在982例妇女中,TCT细胞学检查出异常者有118例,对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特异性为96.5l%,敏感性为58.55%,漏诊率为6.42%;阴道镜检查出异常者有163例,对诊断CIN的特异性为97.47%,敏感性为93.42%,漏诊率为1.02%;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其诊断CIN的特异性为98.80%,敏感性为96.03%,漏诊率为0.71%。【结论]TCT联合阴道镜检查能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能较早期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从而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癌前状态 阴道镜检查
原文传递
宫腔分泌物SIgA抗体在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学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8期3252-3253,共2页
目的:分析不孕不育女性疾病应用宫腔分泌物SIgA抗体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女性患者138例,其中原发性不孕组89例(原发组),继发性不孕组49例(继发组),应用宫腔分泌物SIgA抗体,进行血... 目的:分析不孕不育女性疾病应用宫腔分泌物SIgA抗体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女性患者138例,其中原发性不孕组89例(原发组),继发性不孕组49例(继发组),应用宫腔分泌物SIgA抗体,进行血清型抗生殖抗体检测,同时进行分泌型IgA抗体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抗体阳性率。结果:继发组AHCGAb等五项血清型IgG、IgM阳性率均高于原发组(P<0.05);血清型IgG阳性率原发组AOVAb高于继发组(P<0.05);原发组血清型IgA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分泌物型SIgA抗体(P<0.05)。结论:宫腔分泌物SIgA抗体是造成妇女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主要抗体;导致原发性不孕主要是血清AOVAb抗体;导致继发性不孕症主要是AHCGAb等抗体;临床上应用SIgA诊断不孕不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殖抗体 免疫性不孕 分泌物SIgA抗体
下载PDF
某院血流感染患儿血培养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学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5期2298-2299,共2页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患儿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中分离到的76株病原菌构成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菌株分布中597份血培养标本分离...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患儿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中分离到的76株病原菌构成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菌株分布中597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76株,阳性率12.73%;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6株占60.53%,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44.74%(34/76)、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29株占38.16%,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黏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等;真菌1株占1.32%。革兰阳性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未发现耐环丙沙星菌株。结论:小儿血流感染菌种复杂,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较强,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方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患儿 血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孕妇中期唐氏筛查联合外周血游离胎儿DNA检测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学明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8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孕中期女性唐氏筛查联合外周血游离胎儿DNA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孕中期孕妇1 426例,先行唐氏综合征筛查,对阳性患者再纳入外周血游离胎儿DNA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结果:1 426例孕妇筛查出高危孕妇38例,其中检出10... 目的:探讨孕中期女性唐氏筛查联合外周血游离胎儿DNA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孕中期孕妇1 426例,先行唐氏综合征筛查,对阳性患者再纳入外周血游离胎儿DNA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结果:1 426例孕妇筛查出高危孕妇38例,其中检出10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4例,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2例21三体综合征及2例18三体综合征,经检测,与细胞遗传学的核型分析相符。结论:孕妇中期唐氏筛查联合外周血游离胎儿DNA检测能够早期诊断高风险孕妇,预防和减少唐氏儿及其他缺陷儿的出生,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中期检查 唐氏综合征 外周血游离胎儿DNA检测
下载PDF
经治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分型及其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少燕 柳明波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478-480,共3页
目的分析经治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分型及其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纳入335例经治HBV感染者,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患者外周血HBV基因分型,并分析HBV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335例患者中,255例HBV-DNA阳性,其中182例的基... 目的分析经治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分型及其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纳入335例经治HBV感染者,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患者外周血HBV基因分型,并分析HBV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335例患者中,255例HBV-DNA阳性,其中182例的基因型为C型(71. 4%),62例为B型(24. 3%),4例为B/C混合型(1. 6%),2例为D型(0. 8%),5例为未分型(2. 0%)。255例HBV-DNA阳性标本中共30例检出耐药株,耐药率为11. 8%;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耐药率分别为11. 4%、5. 5%; 26例(10. 2%)对多种药物耐药。结论经治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且其HBV耐药形势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核苷类药物 耐药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血清肌红蛋白及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鹏 洪庆超 吴媚 《微创医学》 2019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清肌红蛋白(Mb)及超敏肌钙蛋白T(hs-Tn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招募的健康成年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研究对象的Mb...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清肌红蛋白(Mb)及超敏肌钙蛋白T(hs-Tn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招募的健康成年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研究对象的Mb、hs-TnT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D-Dimer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D-Dimer、Mb、hs-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PCI术后即刻的D-Dimer、Mb、hs-TnT水平均高于PCI术前(P <0. 05); D-Dimer在PCI结束后第6小时左右达峰值; Mb在第6~12小时达峰值; hs-TnT在第12~24小时达峰值,三项指标在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D-Dimer在PCI术后第3天基本达到对照组水平,Mb、hs-TnT在PCI术后第7天基本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D-Dimer、Mb、hs-TnT的检测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可作为患者是否行PCI治疗的指标之一,还可辅助观察PCI是否成功,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 血清肌红蛋白 超敏肌钙蛋白T 急性心肌梗死 PCI
下载PDF
血清心肌标记物在室间隔缺损患儿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黄鹏 洪庆超 吴媚 《微创医学》 2019年第3期298-300,31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标记物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6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如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标记物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6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如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69例患儿中67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7.10%,手术时间为(82.15±26.37)min。1例患儿因封堵器不能完全覆盖缺损而收回封堵器,另1例在建立轨道时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封堵。与术前比较,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6hcTnI明显升高,术后12h开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cTnI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24h、48hCK、CK-MB、LDH、AS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24h、48h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患儿cTnI和hs-CRP水平呈现一定的波动,可能与介入治疗的预后有关,需进一步的随访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心肌标记物 室间隔缺损 介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