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某高校大学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治疗效果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作者 赵颖 王雯 袁长永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769-774,共6页
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JDS)治疗效果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3年3月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治疗的346例TMJDS患者,按照3∶1比例分别纳入训练集(n=259)、验证集(n=87)。按照训练集患者治疗前... 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JDS)治疗效果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3年3月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治疗的346例TMJDS患者,按照3∶1比例分别纳入训练集(n=259)、验证集(n=87)。按照训练集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估其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有效、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张口度等,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完善模型内部验证、效能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CA)。结果训练集、验证集总有效率分别为88.03%、88.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治疗有效、无效患者病程、张口度、偏侧咀嚼情况、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每增加1个月、张口度每降低0.1 cm、偏侧咀嚼均为TMJDS患者治疗无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活络散外敷、红外线照射、心理疏导为保护性因素(P<0.05)。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验证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84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示模型校准度良好(χ^(2)=5.343,P=0.720)。DCA结果显示,在5%~60%阈值范围内,训练集、验证集决策曲线均位于都干预、都不干预上方。结论TMJDS患者治疗无效可能与病程、张口度、咀嚼习惯、治疗方案有关,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效能良好、净收益率较高,能够为患者疗效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治疗效果 预测模型 模型效能 列线图
下载PDF
褪黑素在口腔种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成 芦笛 +1 位作者 刘宗响 王鹏来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84-187,共4页
褪黑素是大脑松果体在夜间分泌的色氨酸衍生的激素,参与调控昼夜节律、体温、性发育和生殖周期等生命活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促进种植体的骨结合,减轻种植体周围炎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其在口腔种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 褪黑素是大脑松果体在夜间分泌的色氨酸衍生的激素,参与调控昼夜节律、体温、性发育和生殖周期等生命活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促进种植体的骨结合,减轻种植体周围炎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其在口腔种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褪黑素在骨代谢和炎症调节方面的具体机制以及褪黑素作为外源性化学因子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获得种植体早期骨整合,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种植体周围炎 骨整合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不同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上颌磨牙远移中支抗的影响
3
作者 王诗语 黄钖钖 +4 位作者 刘浩 杨丽 范典 袁长永 王鹏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4541-4546,共6页
背景: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磨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导致支抗牙移位,即支抗丢失。有关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支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上颌磨牙远移支抗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 背景: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磨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导致支抗牙移位,即支抗丢失。有关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支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上颌磨牙远移支抗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成年男性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矩形附件-隐形矫治器模型,双侧上颌第二磨牙设计0.25 mm的远移量,首先,根据第二前磨牙是否缺失分为双侧缺失组与双侧存在组;然后,根据牙弓形态再分为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安氏Ⅱ^(1)和方圆形安氏Ⅱ^(2)牙弓组,共计8组模型。在Ansys软件中计算各组模型支抗牙的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①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第二磨牙后,第一磨牙和前磨牙出现近中倾斜伴伸长,前牙唇倾伴压低;②双侧第二前磨牙缺失后,各组模型第一磨牙前移量明显上升,而第一前磨牙和前牙前移量均减少;方圆形安氏Ⅱ^(1)牙弓组的前牙唇倾量最少,尖圆形牙弓最多,卵圆形牙弓组与尖圆形牙弓组差异不明显,方圆形安氏Ⅱ^(2)牙弓组略高于方圆形安氏Ⅱ^(1)牙弓组;③各组支抗牙牙周膜应力均集中于牙颈部和根尖区,方圆形牙弓组的牙周膜应力水平最低,相较其他组,方圆形牙弓组前牙牙周膜唇侧颈部应力亦明显缓解;④结果提示,方圆形牙弓在前牙支抗控制以及牙周膜应力分布方面更有利,安氏Ⅱ^(2)牙弓病例设计前牙唇倾时若配合磨牙远移可增加唇倾效率,磨牙远移时若第二前磨牙缺失不利于缺牙区空间的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磨牙远移 支抗 牙弓形态 第二前磨牙缺失 有限元
下载PDF
矢状向过矫治对无托槽隐形矫治下前牙压低位移与应力的影响
4
作者 黄钖钖 王诗语 +3 位作者 刘浩 杨丽 王鹏来 袁长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593-4598,共6页
背景:下前牙区骨壁较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存在唇侧骨板吸收风险。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唇舌向控制产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特别是对牙颈部和根部位移和所受应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1例男... 背景:下前牙区骨壁较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存在唇侧骨板吸收风险。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唇舌向控制产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特别是对牙颈部和根部位移和所受应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1例男性志愿者锥形束CT,在MIMICS和GEOMAGICS软件中三维重建下颌骨与下牙列,并且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牙周膜、附件和矫治器模型。实验首先分为双侧下尖牙压低组和下切牙压低组,接着在双侧下中切牙和侧切牙上依次添加0°,1°,2°过矫治,共计6组模型。模型装配完成后,在ANSYS软件中分析计算位移量和应力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压低尖牙时,尖牙舌倾压低,切牙舌倾伸长;压低切牙时,切牙舌倾压低,尖牙舌倾伸长;②无过矫治时,切牙颈部舌向移动,根部唇向移动;加入过矫治后,切牙位移逐渐直立,继而唇倾,并且1°过矫治下牙颈部和根部唇舌向位移量最少;③加入过矫治后,尖牙压低组中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唇侧转为舌侧,切牙压低组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舌侧转为唇侧;④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时,切牙易伴发舌向倾斜移动;矢状向过矫治设计有利于维持切牙唇舌向位置的稳定,但过矫治应适量,过量的过矫治会加重下切牙的唇倾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下前牙压低 过矫治 生物力学性能 有限元
下载PDF
种植体周围炎大鼠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星佳 陈琪欣 +1 位作者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改良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简化造模步骤,缩短造模时间。方法:拔除16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1个月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骨结合4周后用丝线结扎诱导炎症并糖水喂养。结扎后2周观察炎症诱导情况。处死大鼠,取上颌骨拍摄X线... 目的:改良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简化造模步骤,缩短造模时间。方法:拔除16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1个月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骨结合4周后用丝线结扎诱导炎症并糖水喂养。结扎后2周观察炎症诱导情况。处死大鼠,取上颌骨拍摄X线片用于影像学分析。制作骨组织切片和提取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结扎2周后种植体周围炎诱导成功,种植体周围不仅有软组织炎症,还有不同程度骨组织吸收。结论: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改良成功,造模方便,造模周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大鼠 钛种植体 骨结合
下载PDF
过矫治设计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应用现状
6
作者 黄钖钖 刘浩 +3 位作者 王诗语 范典 王鹏来 袁长永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849-853,共5页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美观、舒适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牙齿移动趋势的复杂性及难预测性,矫治牙的预设位移量无法完全表达,且表达率因牙齿移动类型不同而异。因此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引入过矫治设计以提高牙齿移动...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美观、舒适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牙齿移动趋势的复杂性及难预测性,矫治牙的预设位移量无法完全表达,且表达率因牙齿移动类型不同而异。因此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引入过矫治设计以提高牙齿移动效率。该文就过矫治设计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扩弓、压低、纠正扭转和拔牙病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过矫治 矫治效率 应用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拔牙病例中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诗语 刘浩 +3 位作者 范典 黄钖钖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57-662,共6页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其美观及舒适的独特优势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拔牙病例中支抗控制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仍存在争议,临床中容易出现磨牙近中倾斜、支抗丢失等问题。本文从后牙支抗预备、前牙压低过矫...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其美观及舒适的独特优势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拔牙病例中支抗控制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仍存在争议,临床中容易出现磨牙近中倾斜、支抗丢失等问题。本文从后牙支抗预备、前牙压低过矫治、牙齿移动模式、颌间牵引、颌内牵引和垂直骨面型等6个方面阐述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拔牙病例 支抗控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下前牙压低过矫治的回归分析研究
8
作者 黄钖钖 王诗语 +3 位作者 刘浩 杨丽 王鹏来 袁长永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29-333,34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下前牙压低的最终实现值与方案预设值之间的关系,探究一种过矫治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例采用隐适美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的患者。将ClinCheck方案中的相对压低值记为压低预设值,经数字化模型重叠技术测得... 目的通过分析下前牙压低的最终实现值与方案预设值之间的关系,探究一种过矫治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例采用隐适美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的患者。将ClinCheck方案中的相对压低值记为压低预设值,经数字化模型重叠技术测得压低实现值。评估实现值与预设值的差异和关系,分析压低量等因素对压低效率的影响。结果下前牙压低的平均效率约为62.2%,中切牙效率最高,尖牙最低。压低量、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尖牙区附件类型均影响压低效率。压低预设值与实现值之间差异显著,存在线性关系。下前牙压低过矫治量计算公式为Z=(W-0.110)/0.533-W(Z为过矫治量,W为期望压低量)。结论矫治方案中的下前牙预设压低量不能完全实现,对于设计下尖牙压低,或压低量大,或初始位下切牙舌倾的病例应设计更多过矫治。与优化附件相比,下尖牙设计垂直矩形附件更有利于提高压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前牙压低 效率 线性回归 过矫治
下载PDF
基质刚度调控内皮细胞出芽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启予 王雯 +1 位作者 袁长永 王鹏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 综述基质刚度对内皮细胞出芽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不同细胞培养条件下,基质刚度对内皮细胞出芽的作用,详细阐述基质刚度在内皮细胞出芽中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结果 二维细胞培养... 目的 综述基质刚度对内皮细胞出芽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不同细胞培养条件下,基质刚度对内皮细胞出芽的作用,详细阐述基质刚度在内皮细胞出芽中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结果 二维细胞培养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基质刚度能促进内皮细胞出芽。然而,三维细胞培养条件下,基质刚度对内皮细胞出芽及成血管的作用尚不明确。现阶段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主要聚焦于YAP/TAZ及其上、下游信号分子的作用,基质刚度可通过激活或抑制信号通路调控内皮细胞出芽来参与血管生成。结论 基质刚度对内皮细胞出芽的调控起重要作用,但不同环境下的具体作用及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刚度 内皮细胞 出芽 血管生成 作用机制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裂纹尺寸对隐裂牙折裂模式和临床风险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翠 王鹏来 +1 位作者 谢妮娜 刘宗响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6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讨隐裂牙的裂纹尺寸对于其折裂模式及临床风险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0颗上颌前磨牙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前4组通过对试样进行测量调磨制备成隐裂牙模型,调模为颊尖斜度为59°、腭尖斜度为50°。隐裂牙模型根据不同的预... 目的探讨隐裂牙的裂纹尺寸对于其折裂模式及临床风险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0颗上颌前磨牙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前4组通过对试样进行测量调磨制备成隐裂牙模型,调模为颊尖斜度为59°、腭尖斜度为50°。隐裂牙模型根据不同的预裂纹尺寸进行分组,将牙冠近远中边缘嵴最外缘中点间的距离设为裂纹长度(a),该两点所在平面至近中釉牙骨质界最凸点的距离为裂纹深度(h),第1组至第4组的裂纹长度及宽度分别为(a/3⁃h/2)、(2a/3⁃h/2)、(a/3⁃h)、(2a/3⁃h)。第5组不做处理即对照组。所有试样采用压应力实验,记录抗折力、折裂模式及临床风险分级。采用单因素t检验比较各组间最大抗折力,利用统计图表对折裂模式分析,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折裂试样临床风险等级。检验水准α=0.05。结果每组抗折力分别为(1126±126)、(974±159)、(1114±240)、(608±105)和(1205±216)N。第2组与第4组最大抗折力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折裂模式:所有试验组多发生偏向腭侧的斜折,每组冠折与冠根折各占的比例分别50%~50%、40%~60%、20%~80%、0~100%、100%~0。对于临床风险评估:所有隐裂牙组(第1~4组)同对照组(第5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隐裂牙组,第1组同第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和第5组试样折裂后均可保留,第2组和第3组均有20%的试样发生了不可保留性冠根折。第4组临床评估风险最大,40%的试样为不可保留性的冠根折,并且折裂部位多位于根尖区。结论隐裂牙的抗折力显著低于正常牙,易发生折裂。并且隐裂牙的折裂情况同其裂纹尺寸有着密切关系,裂纹尺寸越深越宽,越易发生冠至根尖区方向的折裂,临床风险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裂综合征 牙模型 裂纹尺寸 折裂模式 临床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