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明 王斌 +2 位作者 贾凡 陈杰 唐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86,共6页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脑卒中、脑电图、脑机接口、上肢、虚拟现实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外骨骼”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stroke、brain-computer interface、computer assistance、upper limb、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exoskeleton”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22年。结果与结论: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被证明可以产生常规治疗无法实现的效果,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但是其机制尚未被完全阐释清楚。同时从脑机接口系统采集患者脑电信号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解码上肢运动的所有自由度以提供灵活和自然的控制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脑机接口技术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恢复的特定神经机制,并确定脑机接口与外接设备相结合等康复方案,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脑电图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综述
下载PDF
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姜效韦 刘娜 +4 位作者 张杨梅 马超 刘磊 拾坤 井贵龙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05-308,316,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 目的探讨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0±8.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胸腰椎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及早期康复治疗,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局部后凸角、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8±8.6)个月,术前腰背部VAS评分(3.2±1.2)分,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1.1±0.4)分,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较术前减轻(P<0.05);患者术前局部后凸角(16.85±6.22)°,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14.54±5.34)°,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JOA评分(5.23±1.12)分,末次随访JOA评分(8.15±1.34)分,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疗效:优15例,良8例,一般7例,无改善2例。结论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减少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发生,有效减少术后腰背疼痛,远期疗效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 椎管后壁切除内固定术 早期康复
下载PDF
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线上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鹏 张玉明 +2 位作者 张明 陈伟 钟卫权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索线上教学方式在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治疗学324名本科学生应用在线教学的方式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喜好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面授教育方式,其... 目的探索线上教学方式在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治疗学324名本科学生应用在线教学的方式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喜好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面授教育方式,其次是线上和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41.04%的学生认为刚接触线上教学时出现的难题现在已经解决了;44.75%的学生认为这学期的线上教学提高了自学能力;47.23%的学生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满意;52.16%的学生支持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结论在线教学加速了师生掌握在线教学和学习技能的进程,但要根据年级、性别对在线教学的态度采取调整教学方案,为今后实施混合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学 本科专业 线上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研究 问卷调查
下载PDF
体质量指数对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晨辰 殷缘 +3 位作者 周迎基 马婷婷 苏丽垚 张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08-2813,共6页
背景:人体足底压力能反映下肢乃至全身的健康状况,是步态分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量指数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对人体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20名青年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19-21岁... 背景:人体足底压力能反映下肢乃至全身的健康状况,是步态分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量指数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对人体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20名青年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19-21岁,根据体质量指数值分为3组: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 kg/m2,n=3)、偏瘦组(体质量指数<18 kg/m2,n=4)、正常组(体质量指数18-25 kg/m2,n=13)。采用Zebris压力分布测量平板对3组受试者进行自然行走步态测试,获取完整步态周期参数,分析双足支撑时相各分期时间占比、压强峰值、峰值压力出现时间、峰值压力、冲量,并对各参数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进行Person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超重组受试者足弓支撑期时间占比相较其他两组相对较小,而足跟着地期和前掌蹬伸期时间占比相对较大;足跟着地阶段、前掌蹬伸期时间占比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足弓支撑期时间占比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②超重组受试者左足弓和前掌部的压强峰高于正常组,偏瘦组受试者左右足前掌部的压强峰值低于正常组;在足跟着地期,压强峰值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在足弓支撑期,左足压强峰值与体质量指数、前掌蹬伸期双足压强峰值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③3组受试者足底峰值压力出现时间由短到长为足跟<足弓<跖骨<足趾,在足跟着地期,峰值压力出现时间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但在前掌蹬伸期两者呈现正相关,在足弓支撑阶段,左足弓峰值压力出现时间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④足底峰值压力大小主要表现为足跟内侧>趾骨/中间2-4跖骨>足跟外侧>内外侧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峰值压力最大,足弓最小;除左足的足趾外,其余各区域峰值压力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⑤偏瘦组和超重组地面冲量最大在足跟着地期,地面冲量最小在前掌蹬伸期,正常组足弓地面冲量最小;受试者足底不同分期的地面冲量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⑥结果显示,青年人群应控制体质量指数、穿合适的鞋、保护好足踝,预防扁平足等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体质量指数 步态分析 差异显著性 峰值压力 冲量 压强
下载PDF
盆底磁刺激治疗初产妇产后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吴洁 袁梦 +5 位作者 陈伟 于丹 马敬 杨洋 姚瑶 马黎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5-388,共4页
性功能障碍是以性交痛、性高潮困难、性欲低下为表现特征的临床疾病[1]。女性分娩后,性功能障碍较孕前明显增加[2—4],尤其初产妇更是高达70.6%[5],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女性在孕期,子宫不断增大,压迫盆底肌,致使盆底筋膜和韧带... 性功能障碍是以性交痛、性高潮困难、性欲低下为表现特征的临床疾病[1]。女性分娩后,性功能障碍较孕前明显增加[2—4],尤其初产妇更是高达70.6%[5],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女性在孕期,子宫不断增大,压迫盆底肌,致使盆底筋膜和韧带逐渐被拉伸,压力不断增大,再经阴道分娩后,引起纤维、筋膜、韧带的进一步损伤,导致弹性下降,阴道紧缩度降低[6],从而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盆底磁刺激是利用变化的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盆底肌,产生盆底神经电兴奋,强化盆底肌深、浅层肌肉的感觉刺激,提高肌肉收缩能力,加速盆底血液流动,使肌纤维的数量不断增多,达到改善盆底肌功能的目的。目前,国内在治疗产后性功能障碍方面多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电刺激以侵入性刺激为主,易产生疼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盆底磁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在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探讨磁刺激对初产妇产后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旨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性功能障碍 感觉刺激 盆底肌 性交痛 血液流动 电刺激 磁刺激
下载PDF
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马黎黎 陈伟 +6 位作者 张明 周敬杰 于丹 袁梦 姚瑶 杨洋 乔书韵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52-1157,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产后6~8周复查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12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60例,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对... 目的:探讨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产后6~8周复查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12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60例,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对照A组、剖宫产对照B组)、实验组(经阴道分娩实验A组、剖宫产实验B组)。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实验组给予盆底肌训练+体外磁波盆底治疗,治疗前后各组分别比较临床疗效、盆底肌电Glazer评估、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变化情况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A组和实验B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A组和实验B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χ^(2)=14.471,P<0.05);治疗前,各组之间快肌收缩最大值、10s慢肌收缩平均值及60s慢肌收缩平均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组快肌收缩最大值、10s慢肌收缩平均值及60s慢肌收缩平均值均显著升高,且实验A组和实验B组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t=3.629,4.983,4.991,3.774,5.199,4.669,P<0.05),且实验A组在10s慢肌收缩平均值及60s慢肌收缩平均值增加高于实验B组;治疗前对照B组和实验B组前、后静息肌张力较对照A组和实验A组高,经治疗后,实验B组前后静息盆底肌张力明显降低,其余各组变化不大;治疗前,各组之间PFIQ-7、PFDI-20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组PFIQ-7、PFDI-20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各组之间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A组和实验B组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显著(χ^(2)=9.629,11.193,P<0.05)。结论:体外磁波盆底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均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且均优于单独盆底肌训练,且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优于剖宫产产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磁波盆底治疗 盆底肌训练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
下载PDF
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邵磊 张明 +3 位作者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 2022年第10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仿生训练 粗大运动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明 张秀芳 +3 位作者 张玉明 陈杰 周敬杰 陈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4-846,共3页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传统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等,实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关节活动数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平衡功能评测(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关节范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0.93±8.27)分、(12.26±5.92)分和(70.92±11.56)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活动范围和平衡功能,进而有效地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核心稳定性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