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任彩丽 付娟娟 +15 位作者 王红星 夏楠 蔡德亮 伊文超 金娟 刘守国 陈伟 潘化平 苏敏 项洁 王德强 万春晓 冯玲 沈光宇 吴传军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n=143)。临床路径组入组后进入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一般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分别于入组前和临床路径介入后第三周末(即出院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MBI后-MBI前)(/100-MBI前)×100%)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FMA后-FMA前)/(100-FMA前)×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脑卒中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明 王斌 +2 位作者 贾凡 陈杰 唐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86,共6页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脑卒中、脑电图、脑机接口、上肢、虚拟现实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外骨骼”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stroke、brain-computer interface、computer assistance、upper limb、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exoskeleton”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22年。结果与结论: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被证明可以产生常规治疗无法实现的效果,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但是其机制尚未被完全阐释清楚。同时从脑机接口系统采集患者脑电信号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解码上肢运动的所有自由度以提供灵活和自然的控制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脑机接口技术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恢复的特定神经机制,并确定脑机接口与外接设备相结合等康复方案,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脑电图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综述
下载PDF
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亚男 刘鹏 +5 位作者 王海侠 巩尊科 苏春 邵磊 贾梦怡 田斯辕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期孤... 目的:研究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ARS、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RS、ATEC的语言、社交、感知觉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WeeFIM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语言、社交和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自然情境 结构化教学 康复
下载PDF
加强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翟宏伟 巩尊科 周敬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20-1121,共2页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康复中最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类型.经常发生于膝关节及其邻近组织外伤或手术治疗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目前的康复治疗技术使大部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能得到...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康复中最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类型.经常发生于膝关节及其邻近组织外伤或手术治疗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目前的康复治疗技术使大部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但对肌力的训练不够重视,结果影响整体功能的恢复。我们对加强伸膝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做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膝关节功能障碍 临床康复 康复治疗技术 关节活动度 手术治疗 邻近组织 肌力下降
下载PDF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巩尊科 翟宏伟 +2 位作者 陈伟 尉志刚 孙海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6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 功能评定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伟 巩尊科 +1 位作者 王济红 王海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23-1124,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32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促醒疗法、运动疗法、日常活动训练,以及支具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0天后,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32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促醒疗法、运动疗法、日常活动训练,以及支具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0天后,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苏醒时间也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肯定的效果,应早期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康复治疗 日常活动能力
下载PDF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金凤 李笑 巩尊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166-116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MA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服药依存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脑卒中 偏瘫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静态平衡仪在国内临床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翟宏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88-889,共2页
静态平衡仪在国内应用已有10余年。由于其可以定量、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平衡功能,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因此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对平衡仪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康复 静态平衡仪 应用 综述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伟 巩尊科 孙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5期1808-1809,共2页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56例合并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口面部肌群训练、吞咽动作训练、食物形状的调节、进食体位和电刺激等综合措施,对患者的吞咽功...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56例合并吞咽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0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口面部肌群训练、吞咽动作训练、食物形状的调节、进食体位和电刺激等综合措施,对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0天后,两组吞咽障碍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P<0.01);但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治疗组增幅3.99±1.45,1.79±1.78,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吞咽肌群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误吸的可能性,使患者尽早建立良好的吞咽反射,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治疗 吞咽功能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笑 王金凤 李宁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866-867,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重症脑卒...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的康复护理,记录并比较2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神经功能、物质生活和心理功能等的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统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发生明显的改善,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重症脑卒中患者 生活质量 活动能力
下载PDF
早期综合康复对高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济红 张玉明 +1 位作者 陈伟 张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5期84-85,共2页
目的:观察临床药物治疗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高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对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病人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病人还同时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如被动... 目的:观察临床药物治疗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高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对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病人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病人还同时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如被动上肢活动,局部的肌力训练,多功能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按摩,冰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等。结果:经过3个月临床观察与评估,观察组30例,显效26例,有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显效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表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方法治疗高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能明显提高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和ADL能力,降低偏瘫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ADL)
原文传递
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毕迎立 翟宏伟 +1 位作者 张锦黎 王世雁 《中国康复》 2025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5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假刺激组、5Hz治疗组和10Hz治疗组,每组15例。对...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5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假刺激组、5Hz治疗组和10Hz治疗组,每组15例。对3组患者患侧M1区分别进行不同频率(假刺激、5Hz、10Hz)的rTMS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VAS、HAMA、HAMD和S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VAS、HAMA、HAMD、SR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5Hz治疗组和10Hz治疗组的VAS、HAMA、HAMD、SRSS评分与假刺激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10Hz治疗组较5Hz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更低(P<0.05)。结论:5Hz和10Hz高频rTMS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10Hz的rTMS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情绪 睡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代谢当量与心脏变时功能水平及其相关性
13
作者 秦存宇 贾欣欣 +2 位作者 葛书萍 孟晴 李瑾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ET)中最大代谢当量(maxMETs)、心脏变时功能(CR)的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根据心血管反射试验(CRT)结果将入选的T2DM患者分成CAN-组(T2DM,共37例)、CAN+组...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ET)中最大代谢当量(maxMETs)、心脏变时功能(CR)的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根据心血管反射试验(CRT)结果将入选的T2DM患者分成CAN-组(T2DM,共37例)、CAN+组(T2DM合并CAN,共4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症状限制性EET,观察其maxMETs及CR,包括运动中最高心率与预测最大心率值之比(rHR)、心率储备率(HR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axMETs与rHR、HRR相关性。结果CAN+组maxMETs、rHR、HRR(6.19±1.31、0.74±0.06、0.68±0.11)均低于CAN-组(7.42±1.97、0.80±0.05、0.7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xMETs与rHR、HRR呈正相关(r=0.474、0.487,均P<0.05)。结论合并CAN的T2DM患者EET中maxMETs、CR水平较未合并CAN者差,且maxMETs与CR相关,CR可共同作为T2DM患者康复评定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代谢当量 心脏变时功能
下载PDF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实习带教中的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 王济红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期111-113,共3页
近年来康复医学发展很快,由于康复的特殊性,使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紧缺,那么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各医学院校都相继开办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治疗师)。由于治疗师是治疗手段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因此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治疗人才迫... 近年来康复医学发展很快,由于康复的特殊性,使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紧缺,那么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各医学院校都相继开办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治疗师)。由于治疗师是治疗手段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因此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治疗人才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临床实习带教 技术人才 医学发展 医学院校 治疗师 操作者 执行者
原文传递
脑卒中患者系统化康复护理对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王金凤 李笑 +3 位作者 秦丹 李成 张明 巩尊科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B11期166-167,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坨月腑卒中患者120例(均经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慕础上实施系统化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坨月腑卒中患者120例(均经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慕础上实施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墩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等指标。结果Barthel指数比较显示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娃著优于对照组(P〈0.05).认知功能恢复实验组明姓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艘提高(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以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娃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
下载PDF
冷热交替中药浸浴对手指屈肌腱损伤手功能康复的影响
16
作者 张玉明 张秀芳 +2 位作者 张小林 陈杰 张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对手指屈肌肌腱损伤的手外伤患者进行冷热交替的中药浸浴在改善手功能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徐州市康复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手指屈肌肌腱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对手指屈肌肌腱损伤的手外伤患者进行冷热交替的中药浸浴在改善手功能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徐州市康复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手指屈肌肌腱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行常规手部康复训练,包括手指关节松动治疗、超声波治疗和作业治疗。对照组治疗前行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则先行冷热交替中药浸浴。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患手肿胀程度、疼痛、握力、患手指总活动范围以及Carroll手功能评定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患侧手肿胀程度、疼痛、手指握力、患侧手指总活动范围以及Carroll手功能评定方面的结果均有明显提高,而观察组在患侧手肿胀程度、疼痛、患侧手指总活动范围以及Carroll手功能评定方面评估结果较对照组疗效改善更明显,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指握力相比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冷热交替中药浸浴可显著改善手指屈肌腱损伤者手部肿胀,缓解疼痛,提高手指关节活动总范围,并能显著提高患者手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浸浴 手指屈肌肌腱损伤 手功能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发展及现状 被引量:7
17
作者 范秋季(综述) 陈伟 +1 位作者 李瑾 高民(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7期1877-1883,共7页
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后续的心脏康复治疗特别是运动康复发展滞后。心脏康复现已变成多方面综合的干预措施,它能够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日常... 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后续的心脏康复治疗特别是运动康复发展滞后。心脏康复现已变成多方面综合的干预措施,它能够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提高冠心病患者无事件生存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目前心脏康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心脏康复事业仍处于相对迟缓、停滞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开展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脏康复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孟晴 陈伟 +1 位作者 高民 钱贞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3期634-640,共7页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在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制定心肺康复运动处方、评价康复效果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心肺康复在2型糖尿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CPET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在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制定心肺康复运动处方、评价康复效果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心肺康复在2型糖尿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CPET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康复中的应用,包括CPET的基础理论、评估糖尿病运动风险的必要性、应用于糖尿病运动评估的安全性、客观定量评估糖尿病整体功能、精准指导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评定心肺运动康复治疗效果和预测预估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功能,可引起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康复,更好地应用CPET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运动康复及强调糖尿病患者整体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康复
下载PDF
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加速康复外科方案江苏专家共识 被引量:17
19
作者 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江苏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会 +22 位作者 江苏省康复医学会 徐州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冯仕明 翟宏伟 周敬杰 张秋阳 王凯 蒋逸秋 顾加祥 芮云峰 田建 丁文鸽 孙克富 陈伟 赵建宁 刘璠 郝跃峰 桂鉴超 王青 糜菁熠 徐炜 许光旭 马超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术已成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常用术式。通过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到手术中,能够优化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为了规...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术已成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常用术式。通过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到手术中,能够优化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中的应用,通过总结前期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目前的文献证据,经江苏省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本专家共识,供全国足踝外科相关医务人员参考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术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加速康复外科 专家共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