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损伤的膝关节后交叉韧带20例
1
作者 张晓东 葛艺苑 +3 位作者 朱耿耀 马超 冯仕明 那键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6-89,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效果。方法20例PCL损伤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腓骨长肌腱双股单束韧带重建术,术后采用膝关节X线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患者膝关节韧带...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效果。方法20例PCL损伤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腓骨长肌腱双股单束韧带重建术,术后采用膝关节X线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患者膝关节韧带位置及形态,采用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评价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判定疗效,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骨隧道位置良好,MRI检查显示患者重建韧带信号均匀、无迂曲,张力良好;术后20例患者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结果均为阴性。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P均<0.05),踝关节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血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双股单束韧带重建术治疗PCL损伤效果较好,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重建术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腓骨长肌腱 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手术
下载PDF
“情感账户”在骨科手术后患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海侠 王慧 +1 位作者 徐炼 孟庆芳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110-1111,共2页
目的探究"情感账户"在骨科手术后患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研究及护理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0例骨科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究"情感账户"在骨科手术后患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研究及护理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0例骨科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为每位患者建立一个"情感账户",记录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各种"存取款"行为,并在护理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患者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感账户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大大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账户 骨科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情景模拟对提高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秦瑞云 张勇奇 王海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8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提高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3月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阶段。其中2010年4月~2011年3月为对照阶段,骨科护理安全管理采用常规的安全文化宣教、护理技能考核等方法。2011年4月~2012年... 目的探讨使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提高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3月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阶段。其中2010年4月~2011年3月为对照阶段,骨科护理安全管理采用常规的安全文化宣教、护理技能考核等方法。2011年4月~2012年3月为观察阶段,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采用情景模拟方法与常规方法联合。观察对比两阶段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阶段护理质量均高于对照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阶段护理差错共发生5例,对照阶段发生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阶段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情景模拟方法能够提高顾客安全管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 骨科 护理安全 安全管理
下载PDF
责任制带教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秦瑞云 张勇奇 王海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2期373-374,共2页
目的对责任制带教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进行实习的护士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名护士。对对照组中的护士进行常规带教,而对观察组中的护士进行责任制带教。... 目的对责任制带教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进行实习的护士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名护士。对对照组中的护士进行常规带教,而对观察组中的护士进行责任制带教。后对两组护士带教后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操作知识、以及实习积极性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对两组进行带教前,两组实习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操作知识以及实习积极性等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进行带教后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实习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操作知识评分均明显更高,并且观察组中的实习人员的实习积极性明显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护理带教中采取责任制带教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实习人员对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操作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其实习积极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制带教模式 骨科护理带教 常规带教
下载PDF
丹七软胶囊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雷会宁 程建 +1 位作者 胡志宏 霍维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689-691,共3页
目的 探讨丹七软胶囊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01~2014-06我院收治的30例骨科下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术后8 h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8 000U/d,1次/d,疗程7... 目的 探讨丹七软胶囊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01~2014-06我院收治的30例骨科下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术后8 h开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8 000U/d,1次/d,疗程7-10 d;观察组采用丹七软胶囊口服治疗,3 g/次,3次/d。观察两组血小板计数、抗X因子活性峰值、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栓复发率、生存率及缓解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及抗X因子活性峰值分别为(8.31±1.10)×1012个/L、(60.54±11.98)μmol/L、(57.02±9.26)ng/L、(0.71±0.09)IU/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缓解14例(93.3%),对照组12例(78.3%);观察组复发0例(0%),对照组1例(8.3%);观察组生存15例(96.7%),对照组13例(85.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丹七软胶囊可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七软胶囊 低分子肝素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效韦 王明宇 +3 位作者 韩良 邵长青 张杨梅 李瑾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4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 目的观察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强化平衡训练,两组均康复治疗4周,比较两组不同时点Berg平衡量表评分、重心摆动轨迹长(SL)、外周面积(S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VAS评分、骨密度及术后1年跌倒、二次骨折情况。结果与同组训练前比较,两组训练4周和术后1年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SL、SA、ODI评分、VAS评分减小(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4周和术后1年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SL、SA、ODI评分减小(P均<0.05)。与同组训练前比较,两组术后1年骨密度增加(P均<0.05)。观察组术后1年0次跌倒25例、1次跌倒10例、2次跌倒4例、≥3次跌倒1例,对照组分别为14、16、7、3例,两组跌倒次数比较,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年发生二次骨折2例(5%)、8例(20%),两组比较,P<0.05。结论OVCF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以强化平衡训练可改善OVCF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降低再骨折率、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平衡训练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和疗效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王春增 赵猛 +5 位作者 张建伟 胡孟子 拾坤 张兆川 刘光旺 马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5期639-644,共6页
目的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 目的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34例]。比较两组颈椎矢状面参数[C_(2~7) Cobb角、T_(1)倾斜角(T_(1)S)、C_(2~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_(2~7) SVA)、胸廓入口角(TIA)]及临床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①颈椎矢状面参数:各项颈椎矢状面参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C_(2~7) Cobb角、C_(2~7) S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术前,JOA评分与C_(2~7) Cobb角、T_(1)S呈正相关,JOA评分与疼痛VAS评分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与C_(2~7) Cobb角呈正相关、与C_(2~7) SVA呈负相关,T_(1)S与C_(2~7) Cobb角呈正相关。结论ACDF和ACCF均可有效改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压迫症状,且短期内ACDF较ACCF在患者主观感受方面更具优势。颈椎矢状面参数与临床疗效相关,故采用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时,要尽可能将颈椎矢状面参数恢复至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 矢状面参数 疼痛
下载PDF
早期离床活动方案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
8
作者 王宁 季节 +1 位作者 马超 刘光旺 《中国临床护理》 2023年第10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离床活动方案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实施早期离床活动方案。比... 目的探讨早期离床活动方案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实施早期离床活动方案。比较2组离床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离床时间短于对照组(t=10.560,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4.388,P=0.001),出院时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t=-5.883,P<0.001)。结论早期离床活动方案可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离床活动 老年 髋部骨折 日常生活能力 并发症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预测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转归的价值
9
作者 年晶晶 邵国庆 +3 位作者 邢燕 刘帅 李德春 辛慧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10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预测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转归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的小肠梗阻患者67例,根据肠梗阻导管置入前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将患者分为高降钙素原...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预测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转归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的小肠梗阻患者67例,根据肠梗阻导管置入前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将患者分为高降钙素原组(H组)与正常降钙素原组(N组)。统计两组患者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67例患者中高降钙素原组15例,正常降钙素原组52例。肠梗阻导管置入后肠梗阻解除患者46例(H组6例,N组40例),治疗欠佳并中转外科手术患者21例(H组9例,N组12例)。肠梗阻解除患者中,N组患者置管后出现排气排便的中位时间(4 d)较H组(8 d)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是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患者效果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00,95%CI为1.479~16.900,P=0.010)。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够预测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转归,PCT水平正常的小肠梗阻患者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获益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小肠梗阻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 小肠减压
下载PDF
两种评分系统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价值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国磊 闫楚奇 《安徽医学》 2023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 探讨并比较改良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与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POSSUM)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 探讨并比较改良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与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POSSUM)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为发生组(n=42)和未发生组(n=104),对比两组改良DORSSSP与改良POSSUM评分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的价值。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实际发生并发症者42例;发生组改良DORSSSP为(37.78±3.50)分、改良POSSUM评分为(36.19±5.16)分,均高于未发生组[(30.89±3.21)分、(28.89±4.31)分](均P<0.05);改良DORSSSP得分越高(OR=5.181,95%CI:2.634~7.539),改良POSSUM评分越高(OR=4.586,95%CI:2.105~7.357),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改良DORSSSP、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3、0.850,灵敏度分别为97.62%、88.10%,特异度分别为87.50%、84.62%,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AUC高于改良POSSUM评分(P<0.05)。结论 两种评分系统均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 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 术后并发症 预测价值
下载PDF
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分析
11
作者 闫楚奇 吴晓东 张国磊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3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A组(n=54... 目的探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3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A组(n=54,采用PFNA-Ⅱ)与B组(n=49,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大腿疼痛程度(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VDL评分)及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5),2组步态、功能性活动、运动范围、下肢畸形情况维度评分、Harri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R值较术前明显降低,α角明显增高,A组R值明显高于B组,α角低于B组(P<0.05)。2组手术前后K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VAS评分明显较术前降低,ADL评分明显较术前增高,且A组VAS评分低于B组,ADL评分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有利于减少术后血栓形成,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髋关节功能 高龄 效果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兆川 马超 +6 位作者 吴德慧 吴继彬 戴维享 王兆红 韩猛 冯杰 刘光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0期6451-6458,共8页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方...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 骨折 传统正中入路 GSS内固定系统 AF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Pemberton手术与Salter手术治疗学龄前发育性髋脱位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明 黄建华 +1 位作者 王晖 吴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511-1512,共2页
[目的]探讨Salter手术与Pemberton手术治疗学龄前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随访采用Salter手术31例40髋与Pemberton手术26例33髋治疗的学龄前发育性髋脱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a,从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和X线片形态3方面进行评价,两术... [目的]探讨Salter手术与Pemberton手术治疗学龄前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随访采用Salter手术31例40髋与Pemberton手术26例33髋治疗的学龄前发育性髋脱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a,从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和X线片形态3方面进行评价,两术式均获得良好的效果,且术式之间无差异。Salter手术组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结论]Pemberton手术应作为学龄前发育性髋脱位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髋关节发育不良 Salter髂骨截骨 关节囊周围髂骨截骨 PEMBERTON手术 发育性髋脱位 SALTER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学龄前 随访时间 手术情况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补肾填精中药血清对去势小鼠骨髓干细胞Wnt/β-catenin成骨分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光旺 高娟 +5 位作者 郭含军 霍维玲 马超 陈明 干耀恺 郝永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探讨补肾填精中药血清对小鼠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矿化功能的影响,并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深化"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以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培养去势小鼠骨髓干细胞,MTT观察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补肾填精中药血清对小鼠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矿化功能的影响,并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深化"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以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培养去势小鼠骨髓干细胞,MTT观察细胞增殖,连续培养1周后,检测成骨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培养28天后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的形成,Elisa及Western-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主要信号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T细胞因子(TCF)的表达水平。结果补肾填精含药血清促进了去势小鼠BMSCs的增殖、成骨基因的表达和钙结节的形成,β-catenin、LRP-5、TCF显著上调。结论补肾填精中药血清促进了小鼠BMSCs的成骨分化与矿化能力,这种促进作用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补肾填精 成骨分化 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下载PDF
Waveflex弹性固定与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重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脊柱稳定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兆川 姜效韦 +6 位作者 戴维享 吴德慧 马超 王兆红 韩猛 冯杰 刘光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4期7131-7136,共6页
背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其病理的特殊性,对治疗要求更高,传统的髓核摘除及刚性固定融合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结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可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提高临床... 背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其病理的特殊性,对治疗要求更高,传统的髓核摘除及刚性固定融合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结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可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提高临床满意率。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其中弹性固定组18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2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12-20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JOA评分、腰痛ODI均优于治疗前(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JOA评分、腰痛ODI评分优于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中,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大于治疗前,而手术节段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减小(P<0.05)。提示与传统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腰椎功能恢复更为满意,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间盘突出症 Waveflex弹性固定系统 髓核摘除 纤维环修复 近期疗效
下载PDF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9
16
作者 刘军 霍维玲 +2 位作者 潘政军 黄彰 江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916-4917,共2页
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20%,而老年患者常常并发骨质疏松,使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以往治疗多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由于约1/4的骨折累及关节面,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关节面的良好复位与坚强固定,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和... 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20%,而老年患者常常并发骨质疏松,使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以往治疗多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由于约1/4的骨折累及关节面,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关节面的良好复位与坚强固定,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和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最终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最佳术式的选择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建华 陈明 +2 位作者 熊传芝 王晖 吴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750-1752,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两种常用术式治疗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最佳选择。方法随访采用手术治疗62例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按照术式分为Salter手术32例41髋与Pember-ton30例40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年,从手术情况,... 目的通过分析两种常用术式治疗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最佳选择。方法随访采用手术治疗62例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按照术式分为Salter手术32例41髋与Pember-ton30例40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年,从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和X线形态3方面进行评价,两种术式均获得良好的效果,但Salter手术纠正髋臼指数在15°以内并且需要手术再次取内固定,而Pemberton手术可纠正髋臼指数在15°以上。结论Pemberton手术应作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Salter髂骨截骨 Pemberton髋臼周围髂骨截骨
下载PDF
氨甲环酸关节腔周围注射与关节腔灌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军 满家政 +2 位作者 冯仕明 马超 王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788-1792,共5页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关节腔周围注射与关节腔灌注在减少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1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关节腔周...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关节腔周围注射与关节腔灌注在减少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1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依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关节腔周围注射)和对照组66例(关节腔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24 h引流量、术后第3天隐性失血量,以及术后第5天、第10天NRS疼痛评分、大腿、髌上及小腿周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失血量和术后第3天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引流量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及第10天两组NRS疼痛评分、下肢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周围注射氨甲环酸在减少术后出血方面并没有优于关节腔灌注,但考虑引流管存在的风险,关节腔周围注射氨甲环酸仍是不错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腔周围注射 关节腔灌注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复发性脱位的治疗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凤朝 李子荣 +4 位作者 张念非 岳德波 马超 程立明 刘丙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7月~2007年1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病人47例,其中复发性脱位13例。对该13例病人做CT及X线检查,了解假体是否松动及假体位置,分析脱位原因...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7月~2007年1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病人47例,其中复发性脱位13例。对该13例病人做CT及X线检查,了解假体是否松动及假体位置,分析脱位原因。利用稳定实验判断假体稳定情况。根据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分别采取手法复位、假体部件调整及翻修治疗。[结果]13例患者均有假体位置异常,11髋稳定实验显示有异常。8例保守治疗中,5例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假体脱位;3例手法复位后仍出现脱位,每年脱位1~2次,患者认为可以接受。5例手术治疗中,4例通过组件调整而显示稳定,其中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调整防脱位内衬位置并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采用防脱位内衬及加长股骨头治疗。1例经部分假体组件调整治疗仍不稳定,更换髋臼和股骨假体。随访6个月~5年,平均2.7年,均未再出现假体脱位。[结论]假体位置异常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主要原因,稳定实验显示有不稳定。治疗应根据脱位原因、关节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脱位 治疗
下载PDF
双排缝合技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肩袖损伤中的疗效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军 满家政 +2 位作者 冯仕明 马超 王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051-2055,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治疗肩袖全层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78例肩袖全层撕裂行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富血小板血浆),对照组39例(关节腔灌洗液);比较...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在治疗肩袖全层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78例肩袖全层撕裂行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富血小板血浆),对照组39例(关节腔灌洗液);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6、12、18个月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6、12、18个月Constant、UCLA肩关节评分及术后12个月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VAS、Constant、UCLA评分存在时间效应、分组效应、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术后12、18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观察组Constant、UCL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RI结果显示:观察组再撕裂2例(撕裂率5.1%),对照组5例(撕裂率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肩袖撕裂安全性良好,短期内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双排缝合技术 富血小板血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