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州市惠阳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奕强 陈敏敏 +1 位作者 黄惠玲 陈法辉 《慢性病学杂志》 2023年第6期821-826,共6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现状,分析主要危险因素,为当地制定慢性病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在惠阳区3个街道、6个乡镇抽取2个街道、4个乡镇;第二阶段在每个抽取的街道、乡...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现状,分析主要危险因素,为当地制定慢性病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在惠阳区3个街道、6个乡镇抽取2个街道、4个乡镇;第二阶段在每个抽取的街道、乡镇中各抽取1/3的村、居委会,共42个;第三阶段在42个村、居委会中各抽取1/3的村民小组,共150个;第四阶段在150个村民小组中各抽取7户,共1050户,共调查3216名成年居民。采用集中与入户相结合方式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文化程度、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家族史、吸烟、饮酒、运动状况等。结果3216名调查对象中,经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确诊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病者718名,未患慢性病2498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吸烟、饮酒、锻炼情况和超重肥胖与患慢性病有关,其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年龄(OR=2.41)、低文化程度(OR=0.87)、吸烟(OR=1.35)、饮酒(OR=1.53)、缺乏锻炼(OR=1.98)、家族史(OR=1.23)和超重肥胖(OR=1.63)均为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成人吸烟、饮酒、运动锻炼不足、新鲜水果摄入不足、乳或乳制品摄入不足所占比例分别为27.75%、17.27%、69.96%、68.75%、92.62%,且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口味习惯偏咸、新鲜蔬菜摄入不足、经常吃腌质肉所占比例分别为15.48%、75.83%、0.96%,在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州市惠阳区常住成人居民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仍流行广泛,应针对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和居民健康问题加强社区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危险因素 健康宣教
原文传递
基于因子分析的惠州市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敏敏 李霞 +1 位作者 琚雄飞 陈清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索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的影响因子,建立因子得分模型,通过综合得分和因子得分了解惠州市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惠州市成年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共获取6950份有效... 目的:探索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的影响因子,建立因子得分模型,通过综合得分和因子得分了解惠州市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惠州市成年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共获取6950份有效问卷。借鉴Likert评分等级法赋分,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问卷中的10个变量进行降维,对降维后的共性因子进行命名,并解释因子实际意义,客观评价该市成年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结果:影响惠州市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的因子有健康工具使用因子、健康生活方式知信因子、健康行为因子和烟草危害因子等4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达到74.090%;综合得分反映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高低,其中区级高于县级、女性高于男性、低年龄段高于高年龄段,但65岁及以上年龄段处于中游水平;健康生活方式知信因子、健康行为因子和烟草危害因子在各类别中的得分排名均与综合得分排名趋势一致,但健康工具使用因子排名较无规律。结论: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能够寻找出并解释该市成年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因子,客观评价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段下的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行为水平,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该市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认知和行为水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综合得分 健康生活方式 认知与行为水平
下载PDF
2012-2015年惠州市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影响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敏敏 肖文芳 +1 位作者 琚雄飞 陈清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6年第11期833-835,共3页
目的 通过了解惠州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示范创建工作现状,挖掘创建影响因素,对下一阶段如何做好示范创建工作提出对策。方法 收集惠州市2012-2015年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点考核资料,借鉴Likert评分等级法对考核的4个维度进行赋值,应用一般线... 目的 通过了解惠州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示范创建工作现状,挖掘创建影响因素,对下一阶段如何做好示范创建工作提出对策。方法 收集惠州市2012-2015年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点考核资料,借鉴Likert评分等级法对考核的4个维度进行赋值,应用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分别对创建点总得分及考核的4个维度平均得分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比较各创建点考核的总得分情况、4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分别与创建类别、创建时间是否存在联系。结果 共考核了33个创建点,创建点考核总得分为(86.21±3.82)分,其中80~89分占97.0%,90分及以上占3.0%。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各创建点总得分、环境建设和开展健康相关活动维度得分均与创建类别和创建时间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单位的总得分[(88.73±1.01)分]均比健康社区和健康食堂[分别为(85.45±1.01)、(84.45±1.01)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单位和健康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开展健康相关活动维度得分均比健康食堂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创建点2013-2015年的总得分均比2012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和2015年环境建设和开展健康相关活动维度的得分均比2012年和2013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创建类别和创建时间,组织管理和固有环境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惠州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示范创建水平与创建类别及创建时间有关,影响各维度得分情况存在差异的因素可能是组织架构、经费保障、能力建设和督导考核,今后在改善创建环境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支持性环境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肥胖判定指标及其组合对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效率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敏敏 邓文峰 +3 位作者 黄奕强 李霞 杨国平 陈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823-1828,共6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单项肥胖判定指标和各项肥胖判定指标联合使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调查地区3 216名成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结果进行横断面分析;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确立... 目的探讨和评价单项肥胖判定指标和各项肥胖判定指标联合使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调查地区3 216名成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结果进行横断面分析;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确立预测高血压的最优肥胖指标;分析各肥胖判定指标和各肥胖判定指标联合使用对预测高血压的ROC曲线,比较各ROC曲线下面积(AUC),探索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能力的最佳组合。结果 BMI、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均为检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男性OR值分别为1.46(95%CI:0.98~1.89)、1.72(95%CI:1.10~2.52)、1.81(95%CI:1.18~2.62)、2.05(95%CI:1.40~3.05);女性OR值分别为1.84(95%CI:1.34~2.52)、1.57(95%CI:1.08~2.43)、2.02(95%CI:1.24~3.10)、1.86(95%CI:1.21~2.78)。单项指标不同性别间AUC最大的指标均为腰高比,分别达到0.685和0.718,其AUC与BMI、腰围和腰臀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女性腰高比的AUC> 0.7,其余均在0.5~0.7之间,诊断准确度较低。对各指标组合后,AUC随指标组合增多而增大,准确度较高,BMI&腰围&腰高比与腰围&腰高比、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和女性的AUC均在BMI&腰围&腰高比组合达到最高值,分别达到0.703和0.740。结论单项指标中,腰高比为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最佳指标,但预测准确性不高;BMI&腰围&腰高比组合可能是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最佳组合;以腰高比为必选项的组合指标有助于提高高血压预测能力,同时应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中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指标 高血压 患病风险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障碍与促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敏敏 黄奕强 +3 位作者 杨国平 彭贵华 李霞 邓文峰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第2期11-15,27,共6页
目的分析单纯2型糖尿病(A组)、有并发症2型糖尿病(B组)及2型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患者(C组)3组间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障碍与促成因素,了解不同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4月335例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 目的分析单纯2型糖尿病(A组)、有并发症2型糖尿病(B组)及2型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患者(C组)3组间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障碍与促成因素,了解不同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4月335例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降维提取公因子,命名及解释其现实意义;借鉴Likert评分法,比较各组间总得分、各公因子的得分差异。结果大部分受访者对题目观点的认可度较高,平均同意比例达73.0%,但在“管理我的糖尿病比管理我的心理健康更重要”(18.6%)、“控制糖尿病需要特殊技能”(31.4%)、“我的精防医生帮助我管理好我的糖尿病”(57.7%)方面认可度较低。将27个变量降维后,共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解释方差达到70.019%,分别是管理糖尿病正向信念(F1)、管理糖尿病的社会及医学支持(F2)、管理糖尿病的能力(F3)、管理糖尿病负向信念(F4)、如果未管理好糖尿病的健康态度(F5)、管理糖尿病的心理健康需求(F6)。A组的总得分、F1、F4、F5得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F2得分低于B组;C组的F2、F3、F4和F5得分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F6的得分最高。结论有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患者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障碍较大,2型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患者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大;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应针对性解决不同人群特别是共病患者人群的自我管理障碍因素,予以更广泛的社会及医学关注,提高其自我管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精神分裂症 自我管理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