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被引量:355
1
作者 华仁民 陈培荣 +1 位作者 张文兰 陆建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7,共9页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_Zn、(Au)矿化为代表。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 0~139Ma) ...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_Zn、(Au)矿化为代表。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 0~139Ma) ,主要是南岭及相邻地区以W、Sn、Nb_Ta等有色_稀有金属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第三次是发生在燕山晚期12 5~98Ma的以南岭地区Sn、U矿化和东南沿海地带的Au_Cu_Pb_Zn_Ag矿化为代表的成矿作用。华南地区中生代这3次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是该地区岩石圈发展演化的产物,它们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_幔相互作用、深部热和流体的参与有着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中生代 燕山期 大规模成矿作用 岩石圈演化 华南 综述
下载PDF
南岭稀土花岗岩、钨锡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的对比 被引量:68
2
作者 华仁民 张文兰 +1 位作者 顾晟彦 陈培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21-2328,共8页
南岭地区的钨锡和稀土矿床都与花岗岩类有直接成因联系,但二者的成矿作用有许多不同之处。钨锡是典型的热液成矿,而稀土则主要形成于风化作用。随着花岗岩类的分异演化,岩石中的W、Sn等元素含量逐渐增加,因此钨锡等矿床主要与高度分异... 南岭地区的钨锡和稀土矿床都与花岗岩类有直接成因联系,但二者的成矿作用有许多不同之处。钨锡是典型的热液成矿,而稀土则主要形成于风化作用。随着花岗岩类的分异演化,岩石中的W、Sn等元素含量逐渐增加,因此钨锡等矿床主要与高度分异演化的晚阶段小岩体有关;但是稀土的表现与钨锡不同,由于花岗岩类的分异演化导致稀土载体黑云母及许多副矿物的减少,因此稀土元素含量在晚阶段岩体中反而降低。赣南的五里亭-大吉山岩体、桂东北的花山-姑婆山岩体等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南岭地区与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有关的岩石主要有:印支期准铝质花岗岩,燕山期A型花岗岩,燕山中-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钨锡 风化壳型稀土矿床 花岗岩 南岭
下载PDF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17
3
作者 华仁民 陈培荣 +6 位作者 张文兰 林锦富 姚军明 张展适 顾晟彦 刘晓东 戚华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1-601,共1页
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华南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本文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 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华南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本文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Ma)出现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减薄,地幔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形成大量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南岭地区 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背景 中生代 大陆动力学背景 岩浆活动 高钾钙碱性 A型花岗岩
下载PDF
赣南大吉山与漂塘花岗岩及有关成矿作用特征对比 被引量:58
4
作者 华仁民 张文兰 +1 位作者 陈培荣 王汝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09-619,共11页
对江西南部大吉山和漂塘两个钨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不同的成矿作用特征主要是由于大吉山花岗岩比漂塘花岗岩的分异演化程度更高而造成的。对前人提... 对江西南部大吉山和漂塘两个钨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不同的成矿作用特征主要是由于大吉山花岗岩比漂塘花岗岩的分异演化程度更高而造成的。对前人提出的含钨花岗岩、含钽铌花岗岩及花岗岩产出的动力学背景等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钨矿 大吉山 漂塘 赣南
下载PDF
华南两种类型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的差异 被引量:18
5
作者 华仁民 张文兰 +1 位作者 姚军明 陈培荣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27-130,共4页
华南地区主要产出两种类型的花岗岩类,一是壳源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二是壳-幔混源的钙碱型浅成花岗岩类。二者不仅在成因上有很大差别,在成矿作用上也明显不同。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这两种类型花岗岩在成岩-成矿关系上的差异。研究表... 华南地区主要产出两种类型的花岗岩类,一是壳源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二是壳-幔混源的钙碱型浅成花岗岩类。二者不仅在成因上有很大差别,在成矿作用上也明显不同。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这两种类型花岗岩在成岩-成矿关系上的差异。研究表明,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的成岩与对应的成矿作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以南岭地区为例,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达到高潮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其相关的钨锡等稀有金属矿化多发生在燕山中期第二阶段150~139Ma,成岩与成矿相差10~20Ma,这一时间差反映了这类花岗岩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之间在物质来源和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那些壳-幔混源的钙碱型浅成花岗岩类,由于其成岩时就具备这种条件,因此成岩-成矿基本同时,没有明显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高的热流值,以及深部流体的参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成因类型 成矿作用 时间差 地幔流体 华南
下载PDF
加里东-印支期钨锡成矿作用最新进展——来自苗儿山-越城岭成矿花岗岩最新年龄证据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迪 张文兰 王汝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77-278,共2页
南岭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上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些金属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燕山期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相关方面的研究较深入,且成果很多。而对印支期、加里东... 南岭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上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些金属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燕山期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相关方面的研究较深入,且成果很多。而对印支期、加里东期花岗岩成矿则探讨不多(华仁民等,2013);同样,在研究区域上,以往大多关注南岭东段与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儿山 印支期 钨锡 加里 南岭地区 越城岭 钨矿床 成矿关系 矿化类型 金属矿产资源
原文传递
赣南大吉山花岗岩成岩与钨矿成矿年龄的研究 被引量:94
7
作者 张文兰 华仁民 +2 位作者 王汝成 陈培荣 李惠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56-962,共7页
大吉山是赣南著名的钨—铌钽矿床,多年以来,由于受测试技术的限制,对该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大吉山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缺乏系统和精确的研究。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方法对大吉山补体花岗岩(铌—钽矿体的母岩)进行了成... 大吉山是赣南著名的钨—铌钽矿床,多年以来,由于受测试技术的限制,对该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大吉山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缺乏系统和精确的研究。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方法对大吉山补体花岗岩(铌—钽矿体的母岩)进行了成岩年龄测定,获得其侵位年龄为151.7±1.6Ma;利用快中子活化法对大吉山钨矿主矿脉中的云母进行了40Ar/39Ar地质年龄测定,获得了大吉山钨矿主矿脉的成矿年龄为144Ma和147Ma。根据这套数据,结合钨矿主矿脉、铌钽矿化和大吉山主体、补体花岗岩的空间产状,对它们的形成顺序进行了讨论。大吉山的花岗岩成岩与钨矿成矿年龄数据表明,它们是华南燕山中期陆壳重熔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及相关的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吉山钨矿 补体花岗岩 成矿年龄 成岩年龄
下载PDF
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构造环境和成矿流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8
作者 华仁民 李晓峰 +3 位作者 陆建军 陈培荣 邱德同 王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25-533,共9页
江西德兴地区是我国东部成矿带中的大型矿集区之一 ,集中了铜厂斑岩铜矿、银山多金属矿和金山金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它又处在中国东南部大地构造的关键部位 ,因此 ,对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的研究始终与该地区的构造背景及演化相伴随。... 江西德兴地区是我国东部成矿带中的大型矿集区之一 ,集中了铜厂斑岩铜矿、银山多金属矿和金山金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它又处在中国东南部大地构造的关键部位 ,因此 ,对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的研究始终与该地区的构造背景及演化相伴随。目前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认识以 NW侧的九岭地体与 SE侧的怀玉地体沿赣东北深大断裂带的碰撞拼贴为主流 ;在这两个地体于晚元古代碰撞拼贴之后 ,该地区所经历的主要是板内 (陆内 )的构造活动。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 ,而德兴地区的中元古界地层成矿元素含量较高 ,不同程度地为本区铜厂、金山、银山等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研究成果已表明不同的矿床有不同的流体过程 :铜厂斑岩铜矿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派生流体为主、而晚阶段 (主要成矿阶段 )有大气降水的大量参与 ;银山多金属矿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来源 ;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则以变质水为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演化 成矿流体 矿集区 金矿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油田卤水溶解金属元素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辉兰 华仁民 +1 位作者 饶冰 裘丽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4-448,共5页
本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型的油田卤水在低温(40~150℃)条件下对金、银等金属元素的溶解和迁移作用,以及不同络阴离子对金属元素溶解迁移的贡献。结果表明,油田卤水促进了含油气盆地中Au、Ag、Pb、Zn元素的淋滤、溶解和迁移,起... 本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型的油田卤水在低温(40~150℃)条件下对金、银等金属元素的溶解和迁移作用,以及不同络阴离子对金属元素溶解迁移的贡献。结果表明,油田卤水促进了含油气盆地中Au、Ag、Pb、Zn元素的淋滤、溶解和迁移,起到了成矿流体的作用,从而积极参与了沉积改造型矿床的成矿作用。CaCl_2型油田卤水易溶解Pb、Zn,而NaHCO_3型油田卤水溶解Au、Ag的能力较强;在油田卤水中HS^-及SO_4^(2-)离子对Au、Ag元素的络合能力强,而乙酸根离子及HS^-(或S^(2-))易络合Pb、Zn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迁移 水型 济阳坳陷 油田 卤水 溶解 金属元素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陆现彩 杨涛 +2 位作者 刘显东 蒋少涌 吴能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5,共7页
勘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多产出于细碎屑沉积物中, 其分布和赋存形式受温度、压力、水化学条件等多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前人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孔径尺度中的甲烷水合物稳定性有别于块状、层状水合物, 同时孔隙表面的润湿性也是影响因素... 勘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多产出于细碎屑沉积物中, 其分布和赋存形式受温度、压力、水化学条件等多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前人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孔径尺度中的甲烷水合物稳定性有别于块状、层状水合物, 同时孔隙表面的润湿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了孔隙的孔径、孔隙内表面润湿性对所含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总结了可能的内在机理; 并指出了当前应当尽快建立包括空间效应、温度、压力和组分等因素的综合天然气水合物相图, 查明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孔隙结构和表界面特征, 建立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模型, 将有助于精确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和规模, 对于水合物开发和甲烷存储技术的研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孔径结构 稳定性 表界面
下载PDF
362℃和差异应力条件下硫化物在NaCl溶液中的再活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顾连兴 汤晓茜 +5 位作者 王子江 郑远川 吴昌志 陆建军 倪培 吴学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9-1434,共6页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切成长40mm 直径17mm 的矿石圆柱用20wt%NaCl 溶液浸泡260小时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在362℃414MPa 围压下加1...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切成长40mm 直径17mm 的矿石圆柱用20wt%NaCl 溶液浸泡260小时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在362℃414MPa 围压下加1342MPa 轴压,13小时后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实验后试样长度压缩为32.3mm,算得应变速率为4.1×10^(-6)/s。实验产物中出现大量垂直应力轴的松弛裂缝。黄铁矿强烈脆性破裂,而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以塑性变形为主,局部也发生脆性破裂。再活化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分别充填同种矿物的碎粒间隙。再活化产物也呈细脉穿插脆性变形的黄铁矿碎斑,细脉中以黄铜矿为主,其次是磁黄铁矿,有时含极少量闪锌矿,在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塑性变形区内,以及变形的石英和其它脉石矿物中均无再活化硫化物产出。实验结果表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强干性矿物和地质体容易发生脆性变形,从而为再活化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析出矿质提供通道和空间,而韧性变形区较难提供流体通道和矿质沉淀空间。所以,再活化成矿作用容易发生在脆性变形区和韧-脆性转换部位。原生矿石中的黄铜矿在实验条件下比其它三种硫化物更容易再活化。脆性变形的黄铜矿和黄铁矿比起其它矿物来更容易接受含铜流体的叠加,因此地层中的含铜黄铁矿矿胚层最容易受叠加流体作用而形成层控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再活化 变形 块状硫化物矿床 层控矿床
下载PDF
湘中锑矿带断裂体系分维及其对成矿流体运移和矿床定位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卢新卫 马东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8-174,共7页
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湘中各锑矿带断裂体系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通过对各矿带断裂体系分维特征与锑矿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断裂体系的分维高值区与锑矿分布密集区相对应,这不仅表明断裂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同时也表明断裂... 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湘中各锑矿带断裂体系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通过对各矿带断裂体系分维特征与锑矿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断裂体系的分维高值区与锑矿分布密集区相对应,这不仅表明断裂是成矿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同时也表明断裂体系分维特征是定量描述锑矿床定位及成矿流体运移、聚集条件的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维断裂体系 成矿流体运移 矿床定位 湘中锑矿
下载PDF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二叠纪地质-成矿-热事件:幔源岩浆内侵及其地壳效应 被引量:52
13
作者 顾连兴 张遵忠 +4 位作者 吴昌志 唐俊华 三金柱 汪传胜 张光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69-2880,共12页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位于康古尔弧后盆地闭合带东段,该盆地于石炭纪末因弧-陆碰撞而闭合。二叠纪时本区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并形成了时代相近的、如下一组地质特征:1)20多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有一部分产有工业铜镍矿床);2)低压高... 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位于康古尔弧后盆地闭合带东段,该盆地于石炭纪末因弧-陆碰撞而闭合。二叠纪时本区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并形成了时代相近的、如下一组地质特征:1)20多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有一部分产有工业铜镍矿床);2)低压高温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3)形成深度较浅(8~12 km)的韧性剪切带;4)原地改造型片麻状花岗岩;5)块状过铝花岗岩;6)与过铝花岗岩有关的锂铍伟晶岩矿床。此外,黄山-镜儿泉位于一个被推测为巨大镁铁质岩体的区域布伽重力和航磁高值区的边部。该处在人工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个波速为6.99 km/s的高速层,其厚约22 km。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在二叠纪时期是一个热穹窿,其面积约5000~8000 km^2,而该热穹窿乃由地壳内部的一个幔源岩浆内侵体所引起。正是这个内侵体在黄山-镜儿泉地区造成了地壳岩石的低压高温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部分熔融。在内侵体热量和流体的影响下,韧性剪切得以在壳内较浅层次发生。与内侵有关的变质-超变质作用所释放出的流体和熔体强烈改造韧性剪切和细粒化的地壳岩石,即形成了片麻状花岗岩。部分熔融所产生的过铝花岗岩形成了以锂、铍等稀有金属为特色的伟晶岩矿床。本区存在同时代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表明底侵与内侵曾在这里相伴发生。众多的镁铁-超镁铁岩是底侵和内侵岩浆在地壳浅部的显示。侵入岩的年龄数据似乎表明,本区直接来自幔源岩浆的镁铁-超镁铁岩就位最早,与底侵有关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次之,而作为内侵产物的过铝花岗岩最晚。过铝花岗岩与镁铁-超镁铁岩之间的时差可能代表了从幔源岩浆结晶到由内侵产生的岩浆结晶之间的时差。康古尔断裂是一条超岩石圈断裂,在碰撞后伸展阶段为幔源岩浆提供了良好的上升通道,因此内侵很容易在此地此时发生。与底侵一样,内侵是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花岗岩浆生成的重要机制。区域重力和航磁异常、人工地震中部地壳高速层、时代相近的地表镁铁-超镁铁岩、低压高温变质岩、混合岩、浅层次韧性剪切带、原地改造成因片麻状花岗岩、异地过铝花岗岩和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过铝花岗岩中的幔源岩石包体或幔源流体可以用作为内侵体的识辨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生长 底侵 内侵 壳幔反应 天山 新疆
下载PDF
贵东花岗杂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及与铀成矿关系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展适 华仁民 +2 位作者 刘晓东 邓平 吴烈勤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9-756,共8页
贵东花岗杂岩体是一个由鲁溪岩体、下庄岩体、帽峰岩体、笋洞岩体、隘子岩体和司前岩体等组成的印支—燕山期复式花岗岩体,不同的岩体不仅在主要元素含量、铝过饱和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一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方面,如稀土总量、δEu... 贵东花岗杂岩体是一个由鲁溪岩体、下庄岩体、帽峰岩体、笋洞岩体、隘子岩体和司前岩体等组成的印支—燕山期复式花岗岩体,不同的岩体不仅在主要元素含量、铝过饱和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一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方面,如稀土总量、δEu值以及LREE/HREE、(La/Yb)N、(La/Sm)N、(Gd/Yb)N比值等,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铀矿体常常赋存在强过铝质、并且后期发生了强烈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花岗岩体中,这些岩体典型的稀土元素特征是稀土总量、δEu、LREE/HREE、(La/Yb)N、(La/Sm)N、(Gd/Yb)N比值等均较低,并具有M型四分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东花岗杂岩体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四分组效应 铀成矿 帽峰岩体 稀土
下载PDF
江西金山金矿成矿时代探讨--来自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35
15
作者 毛光周 华仁民 +1 位作者 龙光明 陆慧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2-539,共8页
本文测定了金山金矿含金石英脉型矿石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年龄,试图弄清金山金矿的成矿时代。结果显示,含金石英脉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为379±49Ma,所得Sr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i=0.7138±0.0011。根据笔者先前所测蚀变岩型矿... 本文测定了金山金矿含金石英脉型矿石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年龄,试图弄清金山金矿的成矿时代。结果显示,含金石英脉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为379±49Ma,所得Sr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i=0.7138±0.0011。根据笔者先前所测蚀变岩型矿体含金黄铁矿的黄铁矿Rb-Sr年龄及前人的定年工作,可以推测金山金矿的成矿作用是多期次的,并且在各期内部还有可能是多次脉动式成矿。但金山金矿主要的成矿时代是在晋宁期和海西期,其中晋宁期是蚀变岩型金矿体形成的主要时期,而海西期则是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体形成的主要时期。石英流体包裹体所得的Sr同位素初始比,明显高于玄武岩的值(0.704),而比陆源硅酸盐的值(0.720)偏低,表明成矿物质为壳源物质,并有深源物质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时代 石英流体包裹体 Rb—Sr定年 金山金矿
下载PDF
金山金矿热液蚀变粘土矿物特征及水-岩反应环境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华仁民 李晓峰 +2 位作者 张开平 季峻峰 张文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0,共8页
粘土矿物是流体作用过程中水 岩反应的产物 ,因此其特征反映了流体活动的特征和水 岩反应的环境。金山金矿蚀变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 ,其中 ,蚀变糜棱岩中的伊利石含量大于绿泥石含量 ;而蚀变超糜棱岩中的绿泥石含量大于伊... 粘土矿物是流体作用过程中水 岩反应的产物 ,因此其特征反映了流体活动的特征和水 岩反应的环境。金山金矿蚀变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 ,其中 ,蚀变糜棱岩中的伊利石含量大于绿泥石含量 ;而蚀变超糜棱岩中的绿泥石含量大于伊利石含量。蚀变糜棱岩中伊利石的多型为 2M1,超糜棱岩中为 2M1和 1M。金山金矿蚀变绿泥石的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富铁绿泥石 ,由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组成 ,绿泥石中Fe、Mg质组分不仅来自围岩 ,而且也有一部分来自流体。利用地质温度计计算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 2 0 6~ 2 5 8℃ ,流体的f(O2 )为 1 0 -2 9.56~ 1 0 -3 1.48。本文认为金山金矿热液蚀变为酸性蚀变 ,其环境为还原环境 ,流体作用的水/岩比较高 ;在水 岩反应过程中 ,流体中的Fe、Mg、Si为带出组分。粘土矿物的形成机制为溶解 迁移 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流体作用 水-岩反应 金矿床 伊利石 绿泥石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江西金山含金黄铁矿的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毛光周 华仁民 +4 位作者 高剑峰 龙光明 陆慧娟 李伟强 赵葵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9-418,共10页
稀土元素在地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查明稀土元素在地质体中的赋存状态,对应用稀土元素解决地学问题非常有意义。本文利用分步溶样ICP-MS测试方法对江西金山金矿含金黄铁矿中稀土元素作了详细的研究,试图弄清黄铁矿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 稀土元素在地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查明稀土元素在地质体中的赋存状态,对应用稀土元素解决地学问题非常有意义。本文利用分步溶样ICP-MS测试方法对江西金山金矿含金黄铁矿中稀土元素作了详细的研究,试图弄清黄铁矿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实验表明,金山金矿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黄铁矿的流体包裹体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很低;而具有高稀土元素含量的硫化物中的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硫化物所包含的富Zr微矿物中,如锆石、金红石、尖晶石、钛铁矿等。这些微矿物究竟是以包裹体子晶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捕虏晶的形式存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黄铁矿中包含的硅酸盐相对黄铁矿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的影响很大,直接制约了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组成。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与黄铁矿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虽然在含量上有差异,但其配分形式相似,所以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组成可以代表黄铁矿中液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组成,通过分析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可以示踪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性质,前提是实验中不要将黄铁矿样品全部溶掉,以保证黄铁矿中所包裹的硅酸盐相不参与黄铁矿REE组成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赋存状态 包裹体相 硅酸盐相 黄铁矿 金山金矿
下载PDF
辽东早元古代富镁质碳酸盐岩建造菱镁矿和滑石矿床成矿条件 被引量:39
18
作者 陈从喜 蒋少涌 +1 位作者 蔡克勤 马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大石桥组赋存有富镁质的碳酸盐岩建造 ,其中产有大型或超大型菱镁矿、滑石矿床。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 ,从大地构造背景、含矿建造、岩相古地理、成矿构造、成矿流体等几方面讨论了...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大石桥组赋存有富镁质的碳酸盐岩建造 ,其中产有大型或超大型菱镁矿、滑石矿床。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 ,从大地构造背景、含矿建造、岩相古地理、成矿构造、成矿流体等几方面讨论了辽东菱镁矿和滑石矿床的成矿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菱镁矿矿床是元古代海相蒸发沉积条件下形成的 ,而滑石矿床则是由埋藏海水演化而来的富硅质高盐度的变质流体对镁质碳酸盐岩交代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元古代 碳酸盐岩 菱镁矿床 滑石矿床 大地构造 岩相古地理 成矿构造 成矿流体 成矿条件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型锂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 被引量:36
19
作者 舒良树 朱文斌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99-3114,共16页
华南是我国花岗岩型铌钽锂等稀有稀土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以花岗岩型、蚀变花岗岩型矿床类型为主,也有少量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武夷、南岭和江南等地区。锂矿多呈弥散状产出,和钨锡铌钽铍铯等稀有金属矿共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本... 华南是我国花岗岩型铌钽锂等稀有稀土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以花岗岩型、蚀变花岗岩型矿床类型为主,也有少量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武夷、南岭和江南等地区。锂矿多呈弥散状产出,和钨锡铌钽铍铯等稀有金属矿共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本文对华南锂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锂矿带的分布受大地构造的制约。华南锂等稀有元素成矿物质的堆积与富集发生在具有古老基底的成熟陆壳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与物质循环过程,致使锂矿等稀有金属矿产不断富集。高成熟度的地壳、高分异高演化的花岗岩、富含挥发分流体的交代蚀变是锂矿物质迁移富集和成矿的三大因素,锂矿床多产在造山带中的背斜轴部和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锂矿体多赋存在复式岩体的晚期岩株和蚀变花岗岩以及伟晶岩脉中,出现在晚期岩体的顶部和边部。成矿集中在新元古代、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4个时期,尤以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的锂矿类型最多,规模最大,矿质最好。华南具有花岗岩型铌钽锂稀有金属成矿的良好条件,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稀有金属矿 含矿花岗岩 地质背景 成矿条件 华南
下载PDF
201和361铀矿床中绿泥石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张展适 华仁民 +3 位作者 季峻峰 张彦春 郭国林 尹征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绿泥石化是201和361铀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本文在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了绿泥石的共生组合与形貌特征,测定了87个代表性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并据此划分了绿泥石的化学类型,计算了绿泥石的形成温度、n... 绿泥石化是201和361铀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本文在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了绿泥石的共生组合与形貌特征,测定了87个代表性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并据此划分了绿泥石的化学类型,计算了绿泥石的形成温度、n(Al)/n(Al+Mg+Fe)值等相关指数,讨论了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岩石中绿泥石主要呈脉状、黑云母假象或团块状等产出,具有蠕虫状、叶片状等形貌特征;②绿泥石的Fe/Si图解显示201和361铀矿床中绿泥石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和蠕绿泥石,少数属密绿泥石;③根据Battaglia提出的经验方程式计算了201和361铀矿床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变化于179-276℃之间,且主要介于230-260℃之间;④绿泥石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是溶解-沉淀和溶解-迁移-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形成温度 溶解-沉淀 溶解-迁移-沉淀 201铀矿床 361铀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