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学》课程的中医药“象思维”能力塑造
1
作者 马骁 黄立华 +1 位作者 蒋淼 徐世军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3期104-106,117,共4页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如何将现代科学的知识与传统中医药思维系统结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命题。“象思维”是认知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核心路径之一,因此将“象思...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如何将现代科学的知识与传统中医药思维系统结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命题。“象思维”是认知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核心路径之一,因此将“象思维”的培养融入到《中药学》课程教学环境中,将促进学生能力与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本文针对象思维的概述与范畴、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系统阐释,为《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象思维”提供了可能的契机。进一步提出通过“知识讲授-实践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路径,形成“象思维”的思考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象思维 取象比类 整体观念 学习能力
下载PDF
中医药院校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养老的嵌入关系研究:逻辑框架与现实情境
2
作者 扈婧 于红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解决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健康服务问题成为一项重点任务。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和特有的医疗健康资源,在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养生服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志愿者作为重要的补充性力量参与社区... 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解决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健康服务问题成为一项重点任务。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和特有的医疗健康资源,在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养生服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志愿者作为重要的补充性力量参与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中医药医养模式的社会压力和供需矛盾,但这一模式处于起步阶段,想要实现常态化和长效化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实践困境。依托嵌入性理论的研究视角,能够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现状和困境等实然状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嵌入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 中医药院校 学生志愿者 嵌入关系
下载PDF
基于泛在学习的《中药学+》创新课程构建与实践
3
作者 马骁 黄立华 曾进浩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1期88-91,共4页
《中药学》课程承载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但由于当前医与药相对割裂,中药理论缺乏形象思维,呈现出横向不拓展、纵向不深入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技术突破与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传统课堂教育迎来前... 《中药学》课程承载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但由于当前医与药相对割裂,中药理论缺乏形象思维,呈现出横向不拓展、纵向不深入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技术突破与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传统课堂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泛在学习旨在突破时间、空间与信息维度限制,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充足条件。基于此,笔者提出基于泛在学习理论构建《中药学+》创新课程的培养思路,以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微创新”能力养成,将理念根植、能力养成、课外延伸、思维塑造等教学方法系统融合,形成创新课程的学习闭环,铸就学生“我主人随”的高度文化自信,培养卓越的拔尖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泛在学习 学习支架 创新能力
下载PDF
“微时代”背景下“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党史教育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4
作者 郑勇凤 黄凤 +2 位作者 周渝川 王若涵 佘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8期062-065,共4页
党史学习教育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环节。当前,各高校通过课堂教育、党团组织生活等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而学生学习党史的... 党史学习教育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环节。当前,各高校通过课堂教育、党团组织生活等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而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党史教育与学生的贴合度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本文提出在“微时代”背景下,通过构建“微课堂-微平台-微活动-微队伍”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党史教育新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党史教育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的相关指标研究进展
5
作者 符玲萍 黄友 +4 位作者 王慕晨 刘萌淇 侯中琴 余欣懋 赖文静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193-198,共6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的非特异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之重要法则,是取得临床疗效之关键。目前,UC证候诊断已存在...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的非特异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之重要法则,是取得临床疗效之关键。目前,UC证候诊断已存在一系列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其辨证分型多为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等。然而,UC证名的不规范性和证候分类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医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标准无法统一。本文通过对UC中医证型与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表现、肠道菌群、免疫指标、凝血指标及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将微观的生物化学指标与宏观的中医认识相结合运用于UC辨证论治,进而为不同UC中医证型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论治 免疫指标 凝血指标
下载PDF
绿豆大曲活性成分对急性醉酒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损伤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6
作者 刘依欣 廖郑悦 +6 位作者 李耀光 高廷会 王松涛 黄张君 刘思静 沈才洪 国锦琳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探究绿豆大曲的活性成分及其对急性醉酒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的具体影响与机制。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绿豆大曲中潜在活性成分;建立急性醉酒小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 探究绿豆大曲的活性成分及其对急性醉酒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的具体影响与机制。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绿豆大曲中潜在活性成分;建立急性醉酒小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自动生化分析技术探究绿豆大曲及活性成分对小鼠乙醇代谢和肝脏的具体影响;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进一步探究绿豆大曲影响急性酒精性肝病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绿豆大曲存在32种潜在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小鼠乙醇代谢和醒酒的作用潜力,可减轻小鼠饮酒带来的肝脏负担,例如氧化应激、血脂紊乱、转氨酶升高及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这可能与其中活性成分协同抑制PI3K/AKT/MAPK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大曲 急性醉酒 乙醇代谢 液相色谱-质谱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在川芎降镉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诗蓉 刘朝辉 +3 位作者 王雷 李敏 杨望飞 陈云子 《中药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5,22,共6页
目的:探索有效降低川芎镉含量的一种高效环保的土壤改良措施,为保障川芎用药安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川芎栽培前期一个星期,采用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改良,并设计不同用量处理(JD1:300 kg·667 m^(-2)、JD2:600 kg·6... 目的:探索有效降低川芎镉含量的一种高效环保的土壤改良措施,为保障川芎用药安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川芎栽培前期一个星期,采用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改良,并设计不同用量处理(JD1:300 kg·667 m^(-2)、JD2:600 kg·667 m^(-2)、JD3:900 kg·667 m^(-2))和对照组(CK:空白对照、T1:传统栽培、T2:生石灰),考察川芎采收后药材镉含量及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并对川芎农艺性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考察,分析该土壤调理剂对川芎药材镉含量、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可显著降低川芎药材镉和土壤中有效态镉的含量,以JD2组效果最好,较CK组降幅分别为22.22%、23.08%;该土壤调理剂可提高川芎株高、分蘖数,显著提高川芎产量,且产量随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JD1组较CK组增产幅度为15.38%,较T1增产7.06%、较T2增产14.05%,但JD2和JD3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该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川芎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其中JD2组川芎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最高较CK增幅为49.33%,同时川芎中其他有效成分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及藁本内酯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综上,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以600 kg·667 m^(-2)的用量效果最好。结论: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绿色环保高效且对川芎降镉效果显著,可为川芎镉低富集绿色种植技术集成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有机源土壤调理剂 川芎 农艺性状 产量 有效成分
下载PDF
茯苓药材现代应用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黎智 廖雯訢 +7 位作者 马彦红 种叶敏 杨永泓 蔡晓洋 王浩涵 李敏 段琪 郑龙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4期900-906,共7页
茯苓Poria为我国第一批药食同源中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药用方面茯苓自古有“十方九苓”之盛誉,食用方面茯苓民间食用历史逾千年。现已形成了包含中成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兽药等在... 茯苓Poria为我国第一批药食同源中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药用方面茯苓自古有“十方九苓”之盛誉,食用方面茯苓民间食用历史逾千年。现已形成了包含中成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兽药等在内的综合运用体系,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中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系统梳理了茯苓在以上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参考相关文献加以分析与归纳,以期为茯苓产业的良性发展与传承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中成药 食品 化妆品 中兽药 应用现状
下载PDF
四川省中药材生产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
9
作者 黎智 董浜贤 +4 位作者 廖雯訢 颜雨豪 王浩涵 蔡晓洋 李敏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11-2917,共7页
四川省中药资源丰富,自古便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盛誉。通过对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广元、达州等10个区域的中药材生产信息进行实地调研与采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SWOT法对四川省中药材生产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 四川省中药资源丰富,自古便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盛誉。通过对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广元、达州等10个区域的中药材生产信息进行实地调研与采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SWOT法对四川省中药材生产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四川省中药材生产现状,提出注重科学规划、打造百亿龙头品种、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川产道地优良品种、推广生态种植、规范生产基地建设等对策建议,其中应着重提升“川药”品质,讲好“川药”故事,以期为四川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与传承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川产道地药材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香草醛“促膜通窍”提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陈思敏 唐小懿 +4 位作者 赵元静 王辉 徐浩然 徐世军 谌立巍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48-57,共10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开窍药安息香中主要成分香草醛能降低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渗透率,基于此考察香草醛能否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其一线用药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增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PA标准菌...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开窍药安息香中主要成分香草醛能降低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渗透率,基于此考察香草醛能否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其一线用药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增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PA标准菌株ATCC27853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PA(PA2019~32)为实验对象,倍比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香草醛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测定联合用药指数(FIC);基于所得FIC指数,测定联合用药的时间杀伤曲线;采用illunima二代测序平台,比较ATCC27853在有无香草醛干预下的转录组改变,采用基因组比对、差异鉴定、通路分析和表型分析确定核心靶标;结合亚胺培南进入PA菌体机制,RT-qPCR检测香草醛对转运通路pae01501中oprD基因表达的影响;尾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MLD)PA2019~32构建小鼠细菌感染模型,造模后分别灌胃给予140mg/kg香草醛,31.2mg/kg庆大霉素及相同剂量香草醛+庆大霉素,262.4mg/kg的亚胺培南以及等剂量香草醛+亚胺培南,通过考察120h内各组动物死亡率进一步验证药物联用是否增强药物的体内抗感染保护作用。结果:单用香草醛对PA基本无抗菌作用(MIC>512μg/mL);针对ATCC27853,亚胺培南单用及与香草醛联用的MIC值分别为2和1μg/mL,针对PA2019~32两者MIC值分别为4和2μg/mL;两者联用时,针对ATCC27853及PA2019~32的FIC值均为0.5625;单用亚胺培南时两菌株从8h至48h均呈现明显增殖;1/2MIC亚胺培南+1/16MIC香草醛联用时,两菌株均出现增殖停滞;转录组学共组装比对出7134个基因,香草醛可显著改变ATCC27853转录本的整体轮廓,其中差异性表达基因共623,含425个上调基因和198个下调基因;GO和KEGG分析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ABC转运体和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应激通路,下调通路中显著富集的有多种糖和核酸原料代谢等通路;香草醛显著增强两菌株外膜孔蛋白oprD基因表达量,并且呈现出显著的量效关系;在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120h内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8.3%,香草醛为16.7%;单用亚胺培南和庆大霉素小鼠存活率分别为33.3%和8.3%,当香草醛与亚胺培南及庆大霉素联合使用后小鼠存活率可提高至50.0%和41.7%,药物联用后明显提高了模型小鼠生存率。结论:香草醛与亚胺培南联用虽为相加作用,但联用具有显著的时间杀伤优势,能停滞两菌株的生长繁殖。这一作用与香草醛抑制多种糖和核酸原料代谢有关。最为重要的是,香草醛可改变细菌外膜转运体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亚胺培南进入胞体所需要的OprD蛋白的基因表达。因此“促膜开窍”很可能是香草醛提高药物抗菌效应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安息香 香草醛 耐药 转录组 外膜通道蛋白OprD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增效机制
11
作者 陈思敏 周婧 +3 位作者 赵元静 王辉 徐浩然 谌立巍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5期44-52,共9页
目的: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探索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抗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llunima二代测序平台,比较PA标准菌株ATCC27853在有无Andr干预下的细菌转录组改变,采用基因组... 目的: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探索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抗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llunima二代测序平台,比较PA标准菌株ATCC27853在有无Andr干预下的细菌转录组改变,采用基因组比对、差异鉴定、通路和表型分析确定核心靶标;考察在不同浓度穿心莲内酯(100、50、25μg·mL^(-1))干预下ATCC27853绿脓毒素(Pyocyanin,PYO)的分泌量;结合Andr可能的作用机制,RT-q PCR检测其对PA代谢过程中关键基因phz M、phz H、phz S和pvd I表达的影响;尾静脉注射临床分离耐药PA(PA2019-32)构建小鼠急性细菌感染模型,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阳性对照组)、左氧氟沙星联合Andr(联合用药组),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存活情况,连续观察5 d,绘制生存曲线,测评Andr联合抗菌药物的体内抗感染保护作用。结果:转录组学共组装对比出289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145个基因显著上调,144个基因显著下调。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代谢过程、细胞组成及“铁离子结合”;KEGG分析差异基因在42条通路中高度富集,主要涉及各类抗菌药物抗性通路,能量代谢相关通路以及毒力因子相关通路,其中色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泛醌、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β-内酰胺抗药性、离子抗菌肽(CAMP)抗药性显著下调(pvalue<0.01~0.05)。RT-q PCR检测结果显示,Andr对pvd I无影响,但显著降低phz H和phz S的表达,同时phz M的表达升高,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YO的生物合成过程。验证实验证实Andr降低了PYO的生成,并且体内感染模型实验表明Andr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感染小鼠的存活率。结论:通过干扰PYO的合成,调控Fe转运,增强CAMPs活性,可能是Andr最终实现“减毒”和“增效”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穿心莲内酯 铜绿假单胞菌 绿脓毒素 抗菌增效
下载PDF
基于UPLC-Q-Orbitrap-HRMS技术的葛根-丹参药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洋 邓小惠 +5 位作者 吴梦瑶 陈萱 陈祥雯 杨宇辉 曹纪亮 万丽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9期2380-2386,共7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技术分别对以水和50%甲醇溶液为溶剂提取的葛根-丹参药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_(18)色谱柱(150 mm×2.1 ...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技术分别对以水和50%甲醇溶液为溶剂提取的葛根-丹参药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_(18)色谱柱(150 mm×2.1 mm,1.9μm),以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30℃。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H-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结果从水提和50%甲醇醇提样品溶液中均鉴定出104个化合物,其中103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各有1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水提样品中的刺槐苷与50%甲醇醇提样品中的降丹参酮(或其同分异构体)。共鉴定出的105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成分36个、苯丙素类成分20个、萜类成分24个和其他类成分25个。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UPLC-Q-Orbitrap-HRMS技术对葛根-丹参药对的主要成分进行鉴定,可为葛根-丹参药对的药效成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丹参药对 UPLC-Q-Orbitrap-HRMS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靶向线粒体: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策略
13
作者 马理园 陈思吟 +3 位作者 尹少平 罗开沛 孟宪丽 杨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2030,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常见极具破坏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尽管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其病理进程中的部分机制,但这对IS治疗远远不够。近年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是IS防治的潜在靶点。该...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常见极具破坏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尽管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其病理进程中的部分机制,但这对IS治疗远远不够。近年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是IS防治的潜在靶点。该文就脑缺血背景下线粒体稳态失调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及死亡的主要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浅析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氧化应激、凋亡信号传导的作用;同时以重塑线粒体功能为切入点,聚焦线粒体抗氧化剂、线粒体自噬调控、线粒体转移技术等线粒体干预或外源性治疗新方法,为IS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线粒体 凋亡 自噬 线粒体转移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基于炮制前后质量一致性的清半夏炮制新工艺评价
14
作者 颜雨豪 殷莉丽 +5 位作者 黎智 蒋孟莲 杨转珍 万子玉 赖月月 李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98,共14页
为研究半夏与清半夏的质量传递关系,并评价新工艺蒸法所得炮制品与清半夏的质量一致性,本研究检测了生半夏及3种炮制品的浸出物、有机酸、多糖、核苷、蛋白质含量,使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3种炮制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生半夏相比,浸... 为研究半夏与清半夏的质量传递关系,并评价新工艺蒸法所得炮制品与清半夏的质量一致性,本研究检测了生半夏及3种炮制品的浸出物、有机酸、多糖、核苷、蛋白质含量,使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3种炮制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生半夏相比,浸、煮制清半夏的浸出物减少,而蒸制品浸出物增加了264.76%;总酸、多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蒸制品的增幅最大;核苷、蛋白质含量均大幅降低;综合分析方法均表明蒸制品与传统方法所得清半夏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由此可知,浸、煮制清半夏质量一致性较好,而蒸法炮制品仍需对其加工工艺、药效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清半夏 炮制工艺 质量传递 主成分分析 一致性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僵蚕5个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及聚类分析
15
作者 杨永泓 苟琰 +4 位作者 种叶敏 齐景梁 杨蕾 殷莉丽 李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141,I0004,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僵蚕药材中5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来源僵蚕药材中上述成分的差异性,为僵蚕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月旭AQ-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纯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僵蚕药材中5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来源僵蚕药材中上述成分的差异性,为僵蚕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月旭AQ-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纯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为26℃;进样量为20μL。以21批不同来源的僵蚕药材为样品,测定上述5种成分含量,并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21批不同来源的僵蚕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鸟苷及腺嘌呤分别在1~32μg/mL(r=1.0000)、0.3~9.6μg/mL(r=0.9999)、2~64μg/mL(r=0.9999)、5~160μg/mL(r=0.9998)、5~160μg/mL(r=0.9999)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结果的RSD<3.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6%~101.73%,RSD<3.00%。不同来源僵蚕之间5个成分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聚类分析,21批样品共聚为3类,产地样品即S1、S4、S5、S7、S8、S9聚类第Ⅰ类,市场样品聚为第Ⅱ类,产地样品S2、S3、S6聚为第Ⅲ类。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僵蚕药材中上述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同一产区僵蚕质量较为稳定,含量较高,市场僵蚕来源复杂,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蚕 核苷类成分 含量测定 质量评价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中药饮片包装与贮藏养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先蕊 郑雯 +4 位作者 赵文琪 兰志琼 黄勤挽 蒋桂华 卢先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9-688,共10页
中药饮片包装与贮藏养护技术相较于饮片本身,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整体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水平较落后,缺乏明确的中药饮片分类贮藏条件、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且保质期规定亦一直缺失,也尚未建立起饮片包装贮藏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 中药饮片包装与贮藏养护技术相较于饮片本身,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整体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水平较落后,缺乏明确的中药饮片分类贮藏条件、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且保质期规定亦一直缺失,也尚未建立起饮片包装贮藏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本研究在整理和分析中药饮片的包装与贮藏养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科学发展策略。为全面提升中国中药饮片的质量,本研究提出引入现代食品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结合贮藏养护技术,开发绿色、环保、经济的新型中药饮片包装材料及贮藏养护技术,同时加快智能中药饮片贮藏养护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使用,从而制定科学的中药饮片包装与贮藏养护技术标准及质量追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饮片 包装技术 贮藏养护技术 研究现状
原文传递
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化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
17
作者 蒋孟莲 徐俊 +6 位作者 颜雨豪 杨转珍 杨永泓 康晋梅 陈怡璇 蔡晓洋 李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建立了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俄色叶(变叶海棠)中的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浸泡时间、料液比、提... 目的:建立了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俄色叶(变叶海棠)中的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浸泡时间、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上述7种成分含量、总黄酮、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俄色叶饮片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15倍量水,浸泡30 min,煎煮45 min;第二次加13倍量水,煎煮45 min,滤过,合并煎液,即得。经过3次实验验证,所得平均综合评分为0.91(RSD=0%,n=3),与预测综合评分(0.938)的相对误差较小(3.08%)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可用于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提取工艺优化,且所得最佳提取工艺稳定、简单、重现性好,可为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制备及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色叶 配方颗粒 Box-Behnken响应面法 综合评分 提取工艺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血管张力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洁 王小博 +1 位作者 孟宪丽 陈小睿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2期96-100,共5页
红景天苷是从藏药红景天根及根茎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在现代研究中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以及保护重要脏器血管的作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是血管类疾病诊断中的常见症状,也是此类疾病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中药在防治血管舒缩... 红景天苷是从藏药红景天根及根茎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在现代研究中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以及保护重要脏器血管的作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是血管类疾病诊断中的常见症状,也是此类疾病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中药在防治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红景天中的有效成分红景天苷对血管张力调节具有良好作用。本文通过内皮依赖性途径和非内皮依赖性途径对红景天苷影响血管舒缩状态的机制研究展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红景天苷防治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红景天苷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羚羊角多肽提取工艺研究
19
作者 吴雨柔 王成维 +2 位作者 李金虎 冉东 吴纯洁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制备羚羊角多肽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方法:以羚羊角多肽提取率为指标筛选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酶解羚羊角多肽作用较佳的蛋白酶。采用单因素法初步考察胰蛋白酶用量、酶解温度、pH、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多肽提取率的... 目的:探讨制备羚羊角多肽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方法:以羚羊角多肽提取率为指标筛选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酶解羚羊角多肽作用较佳的蛋白酶。采用单因素法初步考察胰蛋白酶用量、酶解温度、pH、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多肽提取率的影响;再以响应面法考察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羚羊角多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酶解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响应面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3.4 h,胰蛋白酶用量5400 U/mL。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羚羊角多肽提取工艺简单快捷、稳定,成本低廉,安全性高,为羚羊角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角 多肽 酶解 响应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