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1
作者 王丹 李谢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利用25个气象站1990~202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地理国情和历史灾情数据,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暴雨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百分位数法通过建立由... 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利用25个气象站1990~202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地理国情和历史灾情数据,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暴雨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百分位数法通过建立由暴雨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组成的综合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的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中东部和南部暴雨灾害风险较高,其中昆明中部及南部、曲靖南部、红河南部、西双版纳南部等地区暴雨灾害风险最高;暴雨灾害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曲靖北部、文山西南部、普洱西部、保山北部、楚雄西北部等地,而西北部的迪庆和怒江两州的暴雨灾害风险较低。区划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云南暴雨灾害的分布情况,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害 风险区划 AHP法 GIS技术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宽度学习系统的云南省多源降水数据融合模型研究
2
作者 周媛媛 杨晓辉 肖天贵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491,共17页
准确的降水量是精准预报降水引发的相关灾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获取准确的降水量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宽度学习系统(Broad learning system,BLS)的多源降水融合模型,以获取更准确的降水数据。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 准确的降水量是精准预报降水引发的相关灾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获取准确的降水量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宽度学习系统(Broad learning system,BLS)的多源降水融合模型,以获取更准确的降水数据。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选用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的3B42V7、IMERG、GSMaP、CMORPH、PERSIANN卫星数据以及雨量计数据作为源数据,加入经纬度信息,进行多源数据融合。留一年交叉验证法(Leave-one-year-out cross validation,LOYOCV)用于验证所提融合模型的性能,并使用相关系数(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of efficiency,NSE)和克林-古普塔效率系数(Kling-Gupta efficiency,KGE)等统计指标量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融合降水量的准确性。同时,分别对比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的融合模型,评估了经纬度信息在所提融合模型中的效力。在LOYOCV中,BLS融合降水的日平均CC、RMSE、MAE、NSE均优于5个卫星产品。在时间尺度上,融合降水能够捕捉实际雨量计降水的时间趋势,且能较准确地估计2017年云南省的暴雨量;BLS融合降水在雨季(5-10月)和干季(11月到次年4月)均优于5个卫星产品中表现最好的CMORPH降水产品。在空间尺度上,相比5个卫星产品,BLS融合降水能在大部分地区表现出最高的CC、NSE以及最小的RMSE、MAE。BLS融合模型对实际降水的模拟能力高于SVM融合模型,且相对于DNN模型用时更短、更高效。此外,经纬度信息的加入能提升融合降水的准确性。总之,考虑了经纬度信息的基于BLS的多源降水融合模型能够提升云南省降水量的准确性,在多源降水数据融合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数据 数据融合 宽度学习系统 经纬度信息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法的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3
作者 农雅月 肖天贵 +1 位作者 李跃清 王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137-144,共8页
利用1991—2020年云南省11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和云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基于投影寻踪法对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云南省西南部的降水强度和持续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降水总量多且暴雨发生频率高的区... 利用1991—2020年云南省11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和云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基于投影寻踪法对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云南省西南部的降水强度和持续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降水总量多且暴雨发生频率高的区域主要在云南省东南部。(2)云南省南部边缘和西部边缘致灾因子危险等级最高,云南省西北部孕灾环境敏感性较低,昆明市和曲靖市承灾体脆弱性等级较高,而中部具有较好的防灾减灾能力。(3)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特征,高风险、次高风险、中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8.3%、14.7%、19.8%、25.5%和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害评估 云南 投影寻踪法 RAGA
下载PDF
影响云南航空安全的四类气象要素分析
4
作者 吴宝军 陈明升 +1 位作者 宋敏红 向卫国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2-506,共15页
为了研究云南地区影响航空安全的四类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区域变化特征,利用2010-2021年云南125个气象站逐日逐时地面观测数据与2013-2019年腾冲驼峰机场的机场地面观测数据,首先分析了云南地区关键气象要素四季的主要变化特征,接着针对15... 为了研究云南地区影响航空安全的四类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区域变化特征,利用2010-2021年云南125个气象站逐日逐时地面观测数据与2013-2019年腾冲驼峰机场的机场地面观测数据,首先分析了云南地区关键气象要素四季的主要变化特征,接着针对15个机场城市典型季节短时强降水和大风事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进一步选取典型高原山地机场-腾冲驼峰机场和腾冲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夏季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年发生日数、春季大风事件的日频发时段,最后分析了四类气象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了云南地区航空安全日和危险日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夏季最为显著,自保山、腾冲经临沧至普洱等地为短时强降水的高发区;大风春季最为显著,宁蒗和昆明两地为春季大风日数高值区且均呈增多趋势;秋季低能见度最为显著,主要发生在临沧、沧源、普洱、西双版纳的滇西南地区,并呈增加趋势;低云四季空间分布相似且变化较平缓,夏、秋季的发生日数和分布区域均高于冬、春季;(2)夏季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日数与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发生时段与机场主要航运时段相吻合,春季大风各机场差异明显,且多发于14:00-23:00(北京时);(3)天气系统的局地性使机场地区发生的天气现象同所在地区之间存在频数差异,但在变化规律上存在相关性;(4)大理-昆明一线以北地区的航空飞行安全日显著多于云南南部地区,云南多数地区安全日呈减少趋势;危险日则集中在普洱以东至文山以西的云南边缘地区,且沿迪庆-丽江-昆明以西地区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航空安全 关键气象因子 时空特征 安全日 危险日
下载PDF
基于镇(街道)的成都双流区降水精细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龚平 姚鹏 +1 位作者 涂朝勇 廖利娟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85-88,共4页
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2019—2023年双流区9个镇(街道)气象降水监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双流区降水变化特征。通过收集的实况降水数据及采用数理方法计算的平均值,运用经典统计学、线性回归方法探究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学方法... 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为例,2019—2023年双流区9个镇(街道)气象降水监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双流区降水变化特征。通过收集的实况降水数据及采用数理方法计算的平均值,运用经典统计学、线性回归方法探究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学方法对降水量空间分布进行评估分析。此次对双流区降水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解读,有利于弥补地区研究的不足,强化本地气候背景认知,为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和背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精细化特征分析 全球变暖
下载PDF
近50年云南省降水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安冉 肖天贵 +2 位作者 鄢晓茜 李跃清 王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81-588,共8页
为分析云南省降水时空特征,利用云南省115个国家气象站1971-2020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REOF)对降水变化特征开展空间分区讨论,结合累积距平分析、Mann-Kendall法、Bernaola-Galvan分割算法、滑动t检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为分析云南省降水时空特征,利用云南省115个国家气象站1971-2020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REOF)对降水变化特征开展空间分区讨论,结合累积距平分析、Mann-Kendall法、Bernaola-Galvan分割算法、滑动t检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各空间型所对应的时间序列,对降水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变化周期及未来趋势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近50年来云南降水可分为5个主要区域,1区为滇中以东区、2区为滇南区、3区为滇西区、4区为滇西北区、5区为滇东北区。(2)云南省5个降水分区均存在有显著的变化周期:总体上看,大部分区域(1、3、4、5区)有显著的准3 a、准6 a的年际尺度变化周期;(3)各分区突变发生时间有所不同,2002、2008、2018年为全部区域均发生突变的主要时间节点;(4)各个空间型降水的主要周期及突变时间有一定差异,但近50年年均降水均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3区(滇西区)减少最为显著,5个降水分区均在未来呈现出与历史相一致的减少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 REOF EEMD 云南
下载PDF
云南一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多尺度分析
7
作者 邓意学 肖天贵 肖藜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6-1549,共14页
基于再分析资料、多源观测资料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5月31日午后出现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一次EF0级龙卷的环流背景、环境潜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基于再分析资料、多源观测资料和文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5月31日午后出现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一次EF0级龙卷的环流背景、环境潜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过程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偏西气流,700 hPa风速辐合区,850 hPa切变线上,且中层大气有干冷空气的侵入,具备龙卷发生所需的热力和水汽条件,但动力条件不利于龙卷出现,即低层和深层垂直风切变均显著弱于我国中东部的非超级单体龙卷。(2)较高的地面温度、云图上的水汽边界和中尺度辐合线共同导致了滇东南地区对流风暴的触发。受复杂地形影响,对流单体出现分裂并加强,不断向西北方向海拔较高的广南县城推进。(3)龙卷形成的可能机制是:广南盆地内较高的地面温度形成对流性不稳定,盆地东侧对流单体下方的冷池出流进入盆地并向西扩张,冷暖空气的交汇使新的单体开始沿辐合切变线触发,其下方的冷池与环境温度差有利于龙卷生成。随后该对流单体沿盆地西侧的地形发展成狭长形态,并在风暴低层形成初始涡旋,地形强迫作用加强了初始涡旋上空的抬升运动,使其向上倾斜拉伸的同时涡度增加,最终形成此次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环境潜势 复杂地形 初始涡旋
下载PDF
8月高原季风对成都降水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吴尧 肖天贵 假拉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选取高时空分辨率的融合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8月高原季风影响成都降水的规律及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成都8月降水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4个8月高原季风指数与同期成都降水均呈负相关,说明8月高原季风增强(减弱),对应同期成都... 选取高时空分辨率的融合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8月高原季风影响成都降水的规律及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成都8月降水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4个8月高原季风指数与同期成都降水均呈负相关,说明8月高原季风增强(减弱),对应同期成都降水减少(增多);两者的负相关性在8月中旬最强,表明这一时段高原季风对成都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高原季风指数TPMI强年,西太副高偏南,孟加拉湾槽偏东较强,500 hPa距平场呈“+−”为主的经向分布,高原低压加强,四川东部上空受偏北气流影响,成都地区受下沉运动控制并且整层水汽辐散,对流稳定,不利于产生降水;TPMI弱年,西太副高偏北,孟加拉湾槽偏西较弱,500 hPa距平场呈“−+”为主的纬向分布,高原低压减弱,四川东部受偏南气流影响,有明显的水汽辐合且以上升运动为主,对流不稳定,利于产生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成都降水 相关关系 影响机制
下载PDF
西南地区暴雨灾害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指数的关系
9
作者 鄢晓茜 肖天贵 王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选取1971—2020年西南地区95个气象站点日降水资料,以降水集中指数(PCI)为基础,构建了暴雨灾害集中指数(PDCI),分析了该指数在西南地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变换方法探究了西南地区PDCI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 选取1971—2020年西南地区95个气象站点日降水资料,以降水集中指数(PCI)为基础,构建了暴雨灾害集中指数(PDCI),分析了该指数在西南地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变换方法探究了西南地区PDCI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西南地区PDCI呈现增加趋势,其递增率为0.09/10 a,暴雨灾害发生的机率增长;西南地区75%的站点未来PDCI指数呈现增加趋势,预测暴雨灾害发生将会更为频繁;西南地区PDCI与AO、NAO、NINO1+2、NINO3.4、NINO4、PDO、SOI均存在共振周期,在不同时间段内PDCI与上述多种大气环流指数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对应的相关系数介于−0.27~0.31之间,得到上述多种大气环流指数均对西南地区暴雨灾害集中度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害集中度 变化特征 大气环流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昆明-万象航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影响分析
10
作者 陈梅 文小航 +1 位作者 白爱娟 宋敏红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2020年3月23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26日08:00在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国际航线途经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以冰雹、雷暴大风为主并伴随有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本文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4.2(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 2020年3月23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26日08:00在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国际航线途经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以冰雹、雷暴大风为主并伴随有局地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本文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4.2(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资料,模拟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并利用中国气象局逐小时气象站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此外,对WRF模式输出的多种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期为云南昆明-老挝万象航线的航空气象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气温、可降水量等要素,但在白天期间近地面风场的模拟值偏大。(2)模拟输出的物理量场可以指示强雷暴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一定的时空预报预警作用,可根据其判断强对流天气对飞行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3)此次强对流主要是受南支槽东移影响,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空气上,形成不稳定结构,被地面辐合线触发而引起。航线途经地区的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不稳定能量大,水汽条件充沛,9 km高度以下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交替出现,容易对航班造成颠簸。加之0℃层位于3 km左右的高度,航班在飞行时容易造成机身覆冰或遭遇冰雹天气,给飞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万象航线 WRF模式 强对流天气 CAPE 航空气象
下载PDF
拉萨-林芝铁路沿线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龙 肖天贵 +1 位作者 假拉 坚参扎西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4期127-135,共9页
基于1980~2010年拉萨-林芝铁路沿线17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2019年西藏统计年鉴和西藏自治区地理信息数据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处理技术,分析了孕灾环境脆弱性、灾害因子危害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建立了... 基于1980~2010年拉萨-林芝铁路沿线17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2019年西藏统计年鉴和西藏自治区地理信息数据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处理技术,分析了孕灾环境脆弱性、灾害因子危害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建立了拉萨-林芝铁路沿线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研究模型,完成了拉萨-林芝铁路沿线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区划。结果表明:拉萨-林芝铁路沿线闪电高发季节是夏季和早秋,占91.23%;暴雨高发季节是盛夏和秋季,占93.60%;暴雪主要发生在冬季,占87.06%;大风主要发生在春季,占74.59%。拉萨-林芝铁路沿线暴雪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林芝东南部和米林以东,大风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加查和朗县附近,闪电和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林芝市和山南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林芝铁路 气象灾害 风险研究 GIS 高风险区
下载PDF
西北酿酒葡萄物候模型优选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琰琰 史学家 +4 位作者 杜宏娟 徐佩瑶 李芳 王静 张晓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147,共10页
为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物候期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2007—2022年西北地区地表温度数据及酿酒葡萄(赤霞珠、黑比诺、美乐和霞多丽)物候观测数据(萌芽期、开花期和转色期),对酿酒葡萄物候模型(积温模型,包含生长日度模型(gr... 为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物候期变化规律,该研究利用2007—2022年西北地区地表温度数据及酿酒葡萄(赤霞珠、黑比诺、美乐和霞多丽)物候观测数据(萌芽期、开花期和转色期),对酿酒葡萄物候模型(积温模型,包含生长日度模型(growing degree day model,GDD)及葡萄开花转色期模型(grapevine flowering veraison model,GFV),BRIN模型、WE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和模拟比较,选取最适模型结合气候模式数据预测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酿酒葡萄物候期的变化。结果表明:1)萌芽期,BRIN模型最适用于赤霞珠、美乐和霞多丽,GDD5模型最适于黑比诺;2)开花期,GDD10模型最适用于赤霞珠和美乐,GFV和WE模型分别适用于黑比诺和霞多丽;3)转色期,WE模型最适用于赤霞珠、黑比诺和美乐,GFV模型则最适于霞多丽;4)在SSP245情景下,西北地区2035—2065年与2055—2085年4种葡萄的3个物候期分别平均提前2 d与4 d;在SSP585情景下,西北地区2035—2065年4种葡萄的3个物候期平均提前5 d,2055—2085年除了天山北麓地区的酿酒葡萄转色期因夏季高温影响而平均延后6 d外,其他酿酒葡萄物候期平均提前10 d,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高温是导致转色期延迟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适应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障西北地区酿酒葡萄生产优势地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气候变化 物候学 酿酒葡萄 西北地区
下载PDF
热带气旋影响下2007—2021年苏皖地区龙卷活动情况及环境特征统计分析
13
作者 邓意学 肖天贵 +2 位作者 汤志亚 史朝 肖藜芸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663-672,共10页
本文收集并统计了2007—2021年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影响下苏皖地区的65次龙卷记录,其中TC(登陆)龙卷24次,TC(海上)龙卷41次。江苏龙卷多于安徽,呈南多北少分布,低海拔平原郊区为易发地带,7、8月的午后至傍晚为易发时段。登陆T... 本文收集并统计了2007—2021年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影响下苏皖地区的65次龙卷记录,其中TC(登陆)龙卷24次,TC(海上)龙卷41次。江苏龙卷多于安徽,呈南多北少分布,低海拔平原郊区为易发地带,7、8月的午后至傍晚为易发时段。登陆TC引发龙卷时,强度级别主要为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多以西北向路径在福建及浙江沿海登陆,龙卷多出现在以TC为中心300~550 km的东北象限,该区域内存在中等强度的不稳定能量、强的低层切变以及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能量螺旋度。海上TC引发龙卷时的强度级别主要以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为主,有3种主要移动路径: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偏北路径。TC(海上)龙卷发生时TC多在25°N以南,此时苏皖地区受副高和TC的共同影响,西南暖湿气流不断输送,配合中纬度的低槽活动,冷暖空气对峙,有利于龙卷生成,虽动力条件弱于TC(登陆)龙卷,但热力条件更好,能量螺旋度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热带气旋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危险度研究
14
作者 刘寅 肖天贵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4期90-98,107,共10页
本文基于地面观测数据与CMORPH卫星反演产品融合得到的逐时降水资料,筛选出2017—2021年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过程,利用突发性暴雨发生频率、平均过程降雨量、平均持续时间和最大小时降雨量表征突发性暴雨危险程度,并以各因子的灰色关联... 本文基于地面观测数据与CMORPH卫星反演产品融合得到的逐时降水资料,筛选出2017—2021年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过程,利用突发性暴雨发生频率、平均过程降雨量、平均持续时间和最大小时降雨量表征突发性暴雨危险程度,并以各因子的灰色关联度作为权重值构建突发性暴雨危险度模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突发性暴雨发生次数的90%以上;(2)突发性暴雨起始时间主要集中在15时—次日06时,占70%以上,在18—21时达到峰值;(3)突发性暴雨在四川盆地都有发生,但频次不高,大多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南部(雅安)和北部(绵阳);(4)川北地区的突发性暴雨具有发生频次少、过程持续时间长、平均过程降雨量较大的特征,而西南地区的突发性暴雨则有发生频次高、过程持续时间短、平均过程降雨量较小的特征;(5)7、8月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高危险度区域分布范围广,以西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为主,5、6、9月较高危险度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南部和四川盆地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危险度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近60 a广汉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经济影响初步分析
15
作者 廖丞蕊 陈永仁 +1 位作者 肖天贵 坚参扎西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选取近60 a广汉地区逐日降水资料,结合当地经济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年、季降水趋势及多时间尺度下降水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化。并引入经济模型研究县域经济产出对... 选取近60 a广汉地区逐日降水资料,结合当地经济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年、季降水趋势及多时间尺度下降水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化。并引入经济模型研究县域经济产出对天气变化的反应。结果表明:近60 a广汉地区年降水量近似呈正态分布且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5 mm/10a,四季降水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在较大时间尺度下,广汉地区呈现“多雨~少雨~多雨”的交替变化,并且近两年降雨呈集中分布,夏涝和冬旱发生频率增多。另外,年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存在3个明显的主周期,分别为6 a、12 a和28 a。在这种降水气候背景下,降水量变化会显著影响广汉地区经济总产出,相关程度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日降水量介于0~20 mm的低强度降水天气的减少会导致当年地区经济出现下滑,而日降水量>50 mm的极端降水天气并不会对当年地区经济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突变分析 经济趋势分析 多时间尺度 广汉地区
下载PDF
1960-2020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与环流指数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马海岩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为了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安徽省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采用极端气候指标法、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近61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 为了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安徽省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采用极端气候指标法、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近61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对极端降水而言,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增多趋势;对极端气温而言,高温日数、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均呈现增大趋势,低温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对极端降水而言,主要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极端气温而言,主要呈现出南部的高温日数多于北部,北部低温日数多于南部;南部的高温极值高于北部,低温极值主要集中在中部;在大气环流相关性上,当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北极涛动较强时,对安徽省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起到增强作用;当极涡、东亚和南亚夏季风较强时,安徽省极端降水减弱,极端低温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极端降水 极端气温 大气环流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