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主要城市疫情管控期间大气环境改善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家熙 韩晶晶 +3 位作者 尹立 郑甲炜 甘亚男 王式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2)、SO_(2)、CO平均质量浓度降幅分别达到22.46%、60.13%、13.71%、17.64%;疫情管控期间全国主要城市PM_(2.5)与PM_(10)偏相关系数为0.952,PM_(2.5)与SO_(2)、NO_(2)、CO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791、0.831。复工复产初期相较疫情管控期间仅有NO_(2)平均质量浓度上升;随着复工复产进程深入,PM_(10)、SO_(2)、NO_(2)平均质量浓度则均有大幅度上升。采暖区S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在疫情管控期分别为非采暖区的2.6倍及1.6倍,两大区域在复工复产后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情况有所差异,也反映出采暖区与非采暖区的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中国主要城市 疫情管控 大气污染物变化 统计学分析
下载PDF
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优势及其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雷应朝 胡孟然 +5 位作者 龙怀聪 赵婉露 李永军 吕艳 林颖仪 王式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选取2010-2019年攀枝花地区气象数据,采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分析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并与南北方典型城市对比探析其优势;分析2015-2019年攀枝花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特征及其受当地同期气候... 选取2010-2019年攀枝花地区气象数据,采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分析攀枝花地区气候康养资源,并与南北方典型城市对比探析其优势;分析2015-2019年攀枝花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特征及其受当地同期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同时与北方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日平均气温14.6℃~26.8℃、日平均气压876.2~885.3 hPa、相对湿度59%~74%、冬季月均日照时数217.5~247.2 h。气候上属于无冬区,具有避寒康养优势;夏季最热月在5月,而盛夏时(7-8月)比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宜人,具有避暑康养优势。舒适度研究显示,当地“舒适”、“凉爽”等级天数最多,无“严寒”、“寒冷”和“冷”等级天气,多年平均年广义舒适期可达246.4天,宜居利养。当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呈现低温效应,“舒适”、“微热”等级天气康养效果最佳,21℃~23℃气温范围及6-9月雨季气候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相对危险度(RR)研究显示,若北方候鸟人群冬季前往相对温暖的攀枝花避寒旅居,此气候趋利行为对应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次占比降低,降幅在24.62%及以上,表明攀枝花“暖冬”气候对相关候鸟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效应,即避寒康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康养资源 舒适度 呼吸系统疾病 康养效应 攀枝花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两个代表城市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要素关系及其发病风险预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郑甲炜 王式功 +4 位作者 尹立 吴千鹏 张祥健 杨燕 黄开龙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60-168,共9页
选取华南地区深圳市、西南地区攀枝花市2个不同气候区的当地医院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逐日就诊病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和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对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进... 选取华南地区深圳市、西南地区攀枝花市2个不同气候区的当地医院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逐日就诊病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和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对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研究,分别构建了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深圳市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人数峰值出现在6—8月,谷值出现在1—2月,呈现以热不舒适的效应为主;而攀枝花市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人数峰值出现在11月—次年1月,谷值出现在3—7月,呈现以冷不舒适效应为主。(2)逐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影响最明显,当日平均气温>25℃或者<10℃时,两地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风险明显上升。(3)日平均风速影响次之,它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温一起,通过对气候舒适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群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4)在上呼吸道感染与气象要素关联性分析及预测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基于RNN深度学习方法构建的两城市上呼吸道感染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可为当地相关疾病风险预测及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 气象条件 滞后响应关系 随机森林模型 RNN深度学习模型
下载PDF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虹玫 尹立 +3 位作者 孙羽 苏春芳 李愉 王式功 《中国医药导刊》 2022年第4期350-357,共8页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冬半年疫情更为严重的态势,这与天气气候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2020年1月9日至2022年2月28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分析我国疫情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与2...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冬半年疫情更为严重的态势,这与天气气候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2020年1月9日至2022年2月28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分析我国疫情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前期气候背景,同时将新冠肺炎确诊高峰与环境空气温度(以下简称“温度”)展开统计分析,进而对确诊达到峰值的当日温度与当地纬度进行二次函数拟合,并利用国内反弹疫情事件(奥密克戎毒株除外)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次重大疫情发生之前,都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且都突发于暖冬期间,由此产生“温床效应”。据统计,我国(未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会城市疫情达到峰值(拐点)时当日对应温度阈值在5.0~14.8℃之间,其中,温度为9.2℃时累加确诊病例数达最多,总体上疫情高发时对应的温度阈值与当地的纬度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即高纬度地区疫情发生对应的温度阈值较低,低纬度地区则较高,且该二次函数同样适用于我国2020、2021年冬季反弹疫情。这一方面对国内外其他学者发现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与空气温度之关系不一致的现象给出了科学阐释,另一方面可为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气候环境风险预测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气象条件 空气温度阈值 纬度二次函数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成都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邓徐慧 杜敏 +4 位作者 龙怀聪 尹立 王式功 陈旭 陆美静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4期435-443,共9页
目的:基于四川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21日至2022年1月20日呼吸系统疾病每日就诊人数以及同期成都温江气象站气象要素和成都地区空气污染数据资料,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方法: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开... 目的:基于四川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21日至2022年1月20日呼吸系统疾病每日就诊人数以及同期成都温江气象站气象要素和成都地区空气污染数据资料,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方法: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开始时间2020年1月21日将数据划分为两段,2018年1月21日至2020年1月20日为疫情前,2020年1月21日至2022年1月20日为疫情期间;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前和疫情期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变化和气象环境条件变化特征,阐述戴口罩等一系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成都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与疫情暴发前相比,成都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总人数骤降,由672519人次降至416488人次,总降幅达38.1%,其中肺炎就诊人数降幅最大,为48.1%。(2)与疫情前同比,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月份和季节)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其中,在月份中2月就诊人数降幅最大(54.9%),9月降幅最小(17.2%);在季节中冬季降幅最大(47.9%),秋季降幅最小(24.6%)。(3)疫情发生前后相比,气象要素变化幅度甚小,可忽略其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而空气质量情况略有改善,其对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整体贡献率为-5.3%。(4)扣除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之后,成都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使得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总体减少幅度为32.8%。结论: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还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带来连带效益,其戴口罩等措施较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 气象条件 空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两县域气象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分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蹇宛霖 尹立 +3 位作者 郭勇 赵笑颜 谭元文 王式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41-49,共9页
利用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2015—2016年医保住院病例数据,细化我国东、西部两县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群年龄分层,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与相关性分析方法,探析两地各年龄段人群住院人数分布及其地域差异。结果表明:(1)两县9岁以下儿童... 利用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2015—2016年医保住院病例数据,细化我国东、西部两县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群年龄分层,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与相关性分析方法,探析两地各年龄段人群住院人数分布及其地域差异。结果表明:(1)两县9岁以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20~39岁人群住院率较低。(2)两县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入院高峰基本出现在2—3月(立春—清明、第10—20候)和11—12月(大雪—冬至)。除个别人群外,两县均是夏、秋两季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较少。(3)阜南县50~59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秋季入院风险的增加与当地同期气温日较差增大和相对湿度降低有关,滞后5 d左右影响明显。(4)干冷环境可能会造成两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增多。此外,锦屏县居民还需格外防范春季相对低温高湿天气及暖季较低气温日较差所带来的呼吸系统疾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不同人群 气温 湿度 湿焓
下载PDF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和人体舒适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宋旭萍 罗棋尹 +4 位作者 韩云则 胡月 王锐 马盼 王式功 《干旱气象》 2023年第6期961-971,共11页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是人体舒适度在气候康养旅游中的应用,旨在表征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状态,是综合衡量旅游者气候幸福感的指标。本文检索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阐释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内涵,总结气...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是人体舒适度在气候康养旅游中的应用,旨在表征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状态,是综合衡量旅游者气候幸福感的指标。本文检索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阐释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内涵,总结气候康养旅游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历史演进,探讨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为未来气候康养旅游指数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英文研究更关注旅游满意度和竞争力,而中文研究更关注人体舒适度、气候舒适度和康养旅游。(2)人体舒适度指标主要由气象因子和服装热阻等构成,旨在反映人体对环境舒适度的感受,而气候康养旅游指数不仅涵盖了气象因子、审美因素,还考虑了空气质量、氧含量等康养因素,旨在综合评估旅游活动的适宜性和旅行者气候康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康养旅游指数 人体舒适度 可视化分析 内涵
下载PDF
人体舒适度与气候康养相关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磊磊 孙羽 +5 位作者 尹立 张葵 宋旭萍 胡文东 王式功 魏晓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7-14,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加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日趋凸显,民众追求舒适环境进行旅居康养的需求逐年提高,气候康养产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产业。基于人体舒适度,概括了国内外气候量化表征的研究成果,归纳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加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日趋凸显,民众追求舒适环境进行旅居康养的需求逐年提高,气候康养产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产业。基于人体舒适度,概括了国内外气候量化表征的研究成果,归纳了不同舒适度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利弊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气候康养理念,康养气候资源及其康养效应,以及康养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梳理,展望了相关学科研究及产业发展动向,旨在促进气象医学发展,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气象敏感性疾病 气候康养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贵阳地区气候季节变化对心脑血管发病人数占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瞿冲 王式功 +6 位作者 李河利 周婕 郭勇 丁立国 尹立 贺前艳 陆美静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23-31,共9页
利用1961—2020年贵阳市所辖8个地面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对其进行气候季节划分并分析季节漂移现象,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分析贵阳地区人体舒适度等级变化,结合贵... 利用1961—2020年贵阳市所辖8个地面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对其进行气候季节划分并分析季节漂移现象,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分析贵阳地区人体舒适度等级变化,结合贵阳地区2016—2020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门诊资料就当地气候季节漂移和舒适度等级变化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占比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贵阳地区春季的起止时间呈提前态势,秋季的起止时间有推迟态势,由此造成当地夏季正逐渐延长,冬季正逐渐缩短,从年代际看,夏季从44 d增加到76 d,冬季从130 d缩短到100 d;春季和秋季在长度上无明显变化,但在时间段上有漂移现象,经计算,春季的起始时间漂移度为16.3%,结束时间漂移度为18.3%,秋季的起始时间漂移度为25.6%,结束时间漂移度为14.6%。(2)贵阳地区夏季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日占比为0.24%,冬季发病人数日占比为0.31%,随着气候变暖造成的夏季增长、冬季缩短,对贵阳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占-1.62%;不同舒适域等级日数的改变对心脑血管发病人数占-0.87%,两者均表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气候季节和舒适度等级变化均对贵阳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占比有降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地区 气候季节漂移 人体舒适度 心脑血管疾病 降低效应
下载PDF
气温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及未来变化预估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晓钰 龙怀聪 +4 位作者 尹立 孙羽 张莹 王式功 张磊磊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15-22,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相关人群健康的影响越发凸显。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人体健康关键的气象因素,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作为主要的气象敏感性疾病,受气温的影响显著。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气温对呼...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相关人群健康的影响越发凸显。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人体健康关键的气象因素,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作为主要的气象敏感性疾病,受气温的影响显著。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气温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影响及未来随气候变化的风险预估等相关研究,探明了气温对诱发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乃至死亡的共性和差异;适宜温度有利于降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这为气候趋利的候鸟式旅居康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中国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增加和强度增强,对老年人群及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将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候鸟式夏季避暑康养、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未来变化预估
下载PDF
季风转换对深圳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千鹏 尹立 +4 位作者 李兴荣 孙羽 黄开龙 苏春芳 王式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利用深圳地区2015—2016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和污染物资料,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构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每年9月开始,冬季风的冷胁迫效应使相关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波动式增加,... 利用深圳地区2015—2016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和污染物资料,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构建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每年9月开始,冬季风的冷胁迫效应使相关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波动式增加,直至次年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前的3月发病人数达到峰值;夏季风控制期间当地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呈波动式减少,比峰值期间减少35%;在不同季风控制期间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其主控因素也不相同;对比两种预测模型,总体上LSTM网络预报模型对深圳下呼吸道疾病风险预测准确率更高,可以满足健康气象预报服务业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转换 呼吸系统疾病 气象与污染条件 人工神经网络 LSTM网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气候带城市气温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影响及趋利降风险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美静 尹立 +5 位作者 孙羽 王式功 胥春云 樊晋 瞿冲 邓徐慧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6期50-59,共10页
基于元江、成都与西安3个不同气候带城市的逐日疾病死亡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了这3座不同气候带城市气温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使用归因分值(AFs)量化不同气温段对呼吸系统疾病所... 基于元江、成都与西安3个不同气候带城市的逐日疾病死亡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了这3座不同气候带城市气温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使用归因分值(AFs)量化不同气温段对呼吸系统疾病所造成的健康损失,并定量评估三地之间季节性气候趋利可获得的死亡风险降低效应。结果表明:(1)元江、成都与西安地区气温与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关系大致呈“W”、反“J”、反“J”型分布。(2)气温对元江老年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以高温即时性更为突出,成都、西安老年人群则以低温滞后性更为显著。(3)元江、成都与西安由气温造成的AFs分别为9.64%、11.25%和18.26%,其中冷效应对呼吸系统疾病产生的死亡风险更大。将气温进一步细分为4个气温段(极端低温、中等低温、中等高温和极端高温),中等低温造成的超额死亡累计人数最多,这与其发生频次多密切相关。(4)若元江、成都、西安有意愿有条件的老年人群采取候鸟式季节性气候趋利避暑或避寒康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当地季节性不适气候所产生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呼吸系统疾病 死亡风险 归因风险 超额死亡风险
下载PDF
春季沙尘天气对内蒙古地区颗粒物污染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蓉 杨丽桃 +1 位作者 柳志慧 王式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3期18-25,共8页
利用内蒙古11个环保监测站提供的2014—2016年颗粒物浓度监测日均值和同期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从统计分析和个例剖析两方面探究了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污染年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 a春季内蒙古沙尘天气的发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中西部是沙... 利用内蒙古11个环保监测站提供的2014—2016年颗粒物浓度监测日均值和同期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从统计分析和个例剖析两方面探究了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污染年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 a春季内蒙古沙尘天气的发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中西部是沙尘天气频发地带,与之相对应,中西部地区颗粒物浓度的年变化高于东部,表明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显著;春季沙尘天气对PM_(10)浓度的影响强于PM_(2.5),而当地供暖排放与之相反;沙尘输送以粗颗粒物为主,当地颗粒物污染排放以细颗粒物为主;沙尘暴过程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明显大于扬沙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沙尘天气 颗粒物污染 PM10与PM2.5 内蒙古地区
下载PDF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量化表征研究
14
作者 冯虹玫 尹立 +5 位作者 张葵 张思璇 甘建红 马盼 甘亚男 王式功 《中国医药导刊》 2022年第4期358-365,共8页
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举措得到众多国家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如何科学地量化表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成效成为亟需探究的课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2020年1月9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梳理分析了我国及全... 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举措得到众多国家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如何科学地量化表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成效成为亟需探究的课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2020年1月9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梳理分析了我国及全球疫情的演变特征;基于Logistic函数模拟出我国不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对比了我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7个地理分区和国外早期疫情最严重的前10个国家第一波疫情的发病人数增加速率r值;站在疫情拐点与持续时间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早期疫情主高发阶段与2021年多起零散性局地疫情反弹阶段的防控能力;统计分析了我国7个地理分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高峰和其治愈病例高峰的时间差以及患者群体治愈所需时长。结果表明,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发病速率较国外增长快,但由于控制及时、措施得力,所以早期国内疫情持续时间短;且我国2021年反弹疫情的发病日新增峰值病例数与疫情持续时间比值的平均值是我国早期疫情主高发阶段的5.1倍,表明2021年我国对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反弹的防控能力较早期更为成熟、防控成效也更为显著;我国7个地理分区从日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数达到峰值到治愈病例数达到峰值的时间范围为12~21 d,与国内外报道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所需的时间基本一致。本研究全面量化表征我国早期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成效,旨在为今后更科学有效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更好地推广抗疫经验和举措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防控成效量化表征 Logistic函数 治愈时长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寒潮避风港现象与气候康养资源分析
15
作者 王式功 李河利 +3 位作者 雷应朝 尹立 刘琦 李景鑫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强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北方老年候鸟人群冬季到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进行避寒旅居康养;随着国家全民大健康战略实施...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或强度不断增加,加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北方老年候鸟人群冬季到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进行避寒旅居康养;随着国家全民大健康战略实施力度的加大,此热潮方兴未艾。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究我国境内的寒潮避风港现象,既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避寒康养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民生意义。基于此,本文初步梳理了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中旬期间,影响我国大范围地区的数次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天气过程,东西部比较后,率先发现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川南滇北交汇区具有“寒潮避风港”现象,尤其是攀枝花地区在寒潮天气过程中能够保持气温相对稳定,日均气温变化幅度较小;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较,大部分情况下攀枝花地区的气温波动最小,变化幅度也最小。据此本文做了一点成因方面的粗浅探究,初步分析了其避寒康养气候等资源优势与挖掘潜力,其深层次的成因及其避寒康养效应与价值更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避风港 川南滇北地区 避寒康养 气候资源
下载PDF
辽宁省两县域城市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殷宁潞 李俊林 +2 位作者 洪也 郭勇 王式功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th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究了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极端低温、中度低温、中度高温、极端高温)范围内的患病风险。结果表明,两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全年峰值出现在冬春季,患病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群居多。北票市、西丰县人群的最适宜气温分别为26.2、22.2℃;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高温存在即时效应但并不显著。北票市和西丰县分别有27.0%(95%置信区间为20.3%~32.9%)和29.0%(95%置信区间为22.1%~35.0%)的呼吸系统住院人数归因于气温,且患病风险主要以中度低温为主,北票市和西丰县患病归因于中度低温分别占25.9%(95%置信区间为19.5%~31.5%)和28.1%(95%置信区间为21.5%~33.9%)。就年龄分布而言,与成年组相比,少儿组和老年组中归因于中度低温的患病百分比均较高,此外老年组对极端低温也较敏感。就性别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低温影响。辽宁省两县域城市的气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气温对女性与老年居民造成的发病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呼吸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归因分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