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坡高冠层植被大气间的储存项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刘禹辰 李茂善 +3 位作者 常娜 江永濠 王婷 胥佩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44,共10页
近地层能量不闭合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山地湖泊等复杂下垫面,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能量闭合情况较差,其中山地高冠层植被大气间能量储存项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往往被忽略。本文基于2022年6-10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峨眉山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 近地层能量不闭合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山地湖泊等复杂下垫面,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能量闭合情况较差,其中山地高冠层植被大气间能量储存项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往往被忽略。本文基于2022年6-10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峨眉山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峨眉山站”)梯度塔气象资料、辐射观测资料和涡动协方差系统湍流观测资料。利用Ogive函数分析了适合于该森林站点湍流通量计算的平均时间,计算了地表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各植被大气间的能量储存分项,并分析了考虑植被大气间的储存项后近地面能量平衡的变化。结果表明:延长计算湍流通量平均时间至60 min,一定程度上能够捕捉到某些时刻更大的湍涡,但和平均时间30 min相比,能量平衡比率降低,因此认为以30 min的平均时间计算湍流通量仍然适用于峨眉山站。植被大气间能量储存项对能量平衡比率的提升幅度约为3.65%,考虑此项在绝大部分时间有提升能量闭合度的作用,其中光合作用的能量储存项对提升能量闭合度的贡献最大,植被冠层储热项次之,然后是感热储存项,潜热储存项的贡献最小。高冠层植被大气间的能量储存项各项均具有明显的单峰日变化特征,植被冠层储热项峰值最高可达26 W·m^(-2),考虑植被冠层储热项的情况下能够提升1.57%的能量平衡比率;光合作用储存项峰值可达8 W·m^(-2)左右,日平均存储量约为141.6 W·m^(-2),是主要的能量储存项,考虑光合作用储存项后能够提升1.65%的能量平衡比率,占总体影响效果的45%。感热储存项峰值5 W·m^(-2)左右,潜热储存项量级很小,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效果也很小。植被能量储存项除量级很小的潜热储存项外,其余项也不可忽略。在考虑植被大气间能量储存的情况下,能量闭合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除了能量储存项外,山地下垫面诱发的大尺度涡旋的对近地面的能量收支等的影响也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闭合度 能量储存项 涡动相关法 光合作用 森林下垫面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大气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研究
2
作者 王超 肖天贵 +2 位作者 张婕 向卫国 文小航 《教育进展》 2022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推进教学信息化和数字化并建立优质金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部署。本文以大气科学核心课程《大气物理学》为例,介绍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以期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其他相关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虚拟仿真 大气科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干湿西南涡个例大气环境效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婉露 冯鑫媛 +5 位作者 王式功 苏秋芳 罗彬 杜云松 韩晶晶 胡钰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42,共13页
针对关注较少的西南涡大气环境效应问题,使用2014-2016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气象探空数据及NCEP的CFSv2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4-2016年冬春季的西南涡及其对应时段的空气质量,发现在冬春季由于水汽缺乏,西南涡多... 针对关注较少的西南涡大气环境效应问题,使用2014-2016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气象探空数据及NCEP的CFSv2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4-2016年冬春季的西南涡及其对应时段的空气质量,发现在冬春季由于水汽缺乏,西南涡多属于不引发降水的干性低涡,其活动期间易造成四川盆地重空气污染过程。在此基础上又选取了四川盆地2015年两次干、湿西南涡活动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对2015年12月29日至2016年1月3日重污染过程的探析发现,12月30日盆地上空形成干西南涡,其强度弱、厚度薄,其前部的弱下沉运动所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成都上空形成脱地强低空逆温,产生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锅盖效应",从而导致最大混合层厚度和近地面风速非常小,静稳型天气特征凸显,造成代表城市成都的细颗粒物PM10、PM2. 5的日间浓度均值分别上升为398μg·m^-3和268μg·m^-3,达到此次重空气污染过程中的峰值。与之相对比,研究发现2015年8月16-18日的湿西南涡活动过程中,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及其引发的强降水,产生了极有利的大气扩散和湿清除效应,迅速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浓度,与干西南涡加重大气污染的环境效应截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干、湿西南涡 大气污染物 逆温层 湿清除
下载PDF
2013-2017年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成效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誉晓 张云秋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8-395,共8页
收集和整理四川省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2013-2017年成都平原、川东北地区、川南、川西及攀西地区各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结果表明, CO、NOx、VOCS、SO2、PM2.5和PM10的减排量分别为3.53×106、1.54×105... 收集和整理四川省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2013-2017年成都平原、川东北地区、川南、川西及攀西地区各种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量.结果表明, CO、NOx、VOCS、SO2、PM2.5和PM10的减排量分别为3.53×106、1.54×105、7.70×104、9.80×105、1.55×105和1.09×105t,减排率分别为23%、23%、5%、61%、21%和14%.其中成都平原为各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大贡献地区,减排效果最明显.四川省减排期间,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对CO的减排贡献率最大,也是NOx减排的最大贡献者;VOCS专项整治对VOCS的减排力度最大;燃煤锅炉整治对SO2的减排影响最显著,占比达到57%;颗粒物减排的主要贡献来自其他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通过研究各种污染物减排量和污染物质量浓度差之间的相关性发现, PM10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其减排所产生的环境改善敏感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大气污染防治 减排措施 成效评估
原文传递
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谢辉 王磊 肖国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6期85-88,共4页
应用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08年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培养目标和... 应用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08年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设置、学生规模和就业率、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几个方面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的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借鉴对比后,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发展现状 思考建议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大气科学课程中的应用——以大气长法为例
6
作者 王超 肖天贵 +2 位作者 向卫国 贾志军 文小航 《创新教育研究》 2020年第4期590-594,共5页
在大气科学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使得复杂的大气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消除了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本文以大气物理学中大气长法观测实验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目... 在大气科学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使得复杂的大气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消除了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本文以大气物理学中大气长法观测实验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目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以期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在其他课程和专业中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大气科学 大气长法观测
下载PDF
基于大气科学的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7
作者 张莹 胡文东 《创新教育研究》 2023年第7期1745-1749,共5页
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简洁高效的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在大气科学专业中被广泛使用。文章在充分厘清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后,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及专业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激发学生... 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简洁高效的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在大气科学专业中被广泛使用。文章在充分厘清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后,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及专业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加速相关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期为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以后顺利开展业务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高等院校涉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其他专业进行类似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TRAN语言 程序设计 专业融合
下载PDF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孙欢欢 倪长健 +2 位作者 崔蕾 周智敏 周如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60,共6页
利用成都市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的PM10和PM2.5浓度监测数据,分析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并探讨其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成都市大气PM2.5污染较严重;PM10和PM2.5浓度及超标率均表现为冬季〉秋... 利用成都市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的PM10和PM2.5浓度监测数据,分析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并探讨其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成都市大气PM2.5污染较严重;PM10和PM2.5浓度及超标率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为大气颗粒物污染高发期;PM2.5对PM10贡献显著;气温超过10℃时,PM10和PM2.5最高浓度大体随气温升高而降低;相对湿度为40%~80%时,PM10和PM2.5浓度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升高;相对湿度超过80%时,易发生降雨,PM10和PM2.5浓度降低;降雨对PM10的清除量高于PM2.5,但降雨后PM10和PM2.5浓度较快回升;PM10和PM2.5浓度在偏西风下高于其他风向;PM10主要受局地源影响,而PM2.5主要受西北方向上的外来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大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气象因子 关联性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鹏飞 李国平 +1 位作者 王旻燕 白爱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2-1110,共9页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涡群发期的出现具有周期性特征。低涡群发期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有密切联系,尤其是10-30天振荡对低涡的群发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高原低涡出现在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气旋性)位相期和对流扰动的负位相(对流性)位相期,高原低涡群发期几乎都对应相对涡度10-30天振荡的气旋性位相期。10-30天大尺度正涡度的扰动为高原低涡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气旋性旋转的动力条件,促使高原低涡在扰动正位相期频繁发生,大气相对涡度的10-30天振荡对高原低涡的群发性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10-30天振荡的对流性位相是以低涡的群发为主要特征,高原低涡在对流位相期反复、连续地发生、发展,促使对流扰动活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发期 10-30天振荡 相对涡度 OLR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对川渝盆地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赖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2-1189,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变化对川渝盆地夏季西涝东旱及东涝西旱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地区以及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附近地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变化对川渝盆地夏季西涝东旱及东涝西旱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地区以及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减弱时,引起高纬冷空气和低纬暖湿气流向川渝盆地西部汇合,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而东部地区的环流形势则不利于水汽辐合,最终导致西涝东旱;相反,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中南半岛经中国南海到菲律宾附近地区和中国西北部及蒙古国附近地区的热源加强时,引起高纬冷空气及低纬暖湿气流向川渝盆地东部汇合,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川渝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西部地区环流形势也不利于水汽辐合,造成东涝西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川渝盆地 旱涝异常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信息在林火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婕 张文煜 +3 位作者 王研峰 范广洲 韩婷婷 刘海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7-803,共7页
由于现有MODIS火点检测算法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适应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关注复杂地表条件下对森林火灾伴生烟羽的识别问题,以提高明火点和低温焖烧火点的检测精度。本文基于烟羽扩散对大气气溶胶分布产生的影响,通过提取火灾区域的大... 由于现有MODIS火点检测算法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适应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关注复杂地表条件下对森林火灾伴生烟羽的识别问题,以提高明火点和低温焖烧火点的检测精度。本文基于烟羽扩散对大气气溶胶分布产生的影响,通过提取火灾区域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信息来描述区域内潜在火点的烟羽扩散特征,作为判识火点的辅助手段。利用MODIS资料,借助暗像元法通过6S模式反演了多个火点及周围区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并对明火点和低温火点在不同扩散范围和不同方位角条件下AOD的累积效应对烟羽的敏感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暗像元法反演出的AOD能明显地表征火灾伴生烟羽的分布特征,指示烟羽扩散方向及大致扩散范围。当以火点为中心,取32位方位角,扩散半径为10 km时,下风向与上风向的AOD累积效应差异最为显著,其累积值之比均>10,对烟羽检测最为敏感。由此建立烟羽识别条件,为判识火点提供辅助依据,有效规避了MODIS火点检测算法对离散火点,特别是低温火点的漏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气溶胶光学厚度 烟羽检测
下载PDF
四川雅安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吴亚平 张琦 +2 位作者 王炳赟 王式功 邵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898,共10页
基于四川雅安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控的需求以及冬季以颗粒物(PM2.5和PM10)污染为主、夏季以臭氧(O3)污染为主的特点,本文利用雅安市2015-2018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重点分析雅安市空气污染物PM2.5、PM10和O... 基于四川雅安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控的需求以及冬季以颗粒物(PM2.5和PM10)污染为主、夏季以臭氧(O3)污染为主的特点,本文利用雅安市2015-2018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重点分析雅安市空气污染物PM2.5、PM10和O3浓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上述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两者的数学建模,构建了雅安市空气质量短期预报模型,并进行了试预报检验。研究表明:雅安市2015-2017年期间污染物O3、PM2.5、PM10浓度呈上升的趋势,空气质量达标率自2015年的92.7%降低到2017年的82.2%,2018年达标率略有上升为88%,但仍出现了9天中度污染和1天重污染。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变化相关密切,其中,降雨量和气压与PM2.5和PM10污染关联最大,表明雅安作为四川盆地的"雨城",其降水对颗粒物的湿清除效应是很显著的;而气温和风速与O3污染关联最大,恰好反映了高温和由高温所隐含的强辐射对O3生成的促进作用。由BP神经网络所建立的雅安O3预报模型,其准确度较稳定,各季7天平均相对误差都<19%,并且预报效果排序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由BP神经网络所建立的雅安PM2.5预报模型,其在春季和夏季预测准确度较好,两季7日平均相对误差都<16%,秋季相对误差略高一点,其四季预报准确度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气象要素 灰色关联度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姚秀萍 张硕 闫丽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1-651,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其热源效应对东亚以及全球的天气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认识,提高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预报能力,提升高原地区降水的预报水平。本... 青藏高原及其热源效应对东亚以及全球的天气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影响的认识,提高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预报能力,提升高原地区降水的预报水平。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相关研究,涉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获取与特征,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计算和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季风、对降水的影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原低涡以及高原切变线的影响。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做出一定展望,提出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研究 进展
下载PDF
高原季节转换时期大气环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思睿 范广洲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4期8-15,共8页
利用1961~ 2007年NCEP/NCAR的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高原主体上空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受到高原影响的东亚大型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以此证明本文得到的“高原普适性划分方法”的合理性.得到的初步结论概括如下:高原主体上空的位势高度... 利用1961~ 2007年NCEP/NCAR的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高原主体上空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受到高原影响的东亚大型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以此证明本文得到的“高原普适性划分方法”的合理性.得到的初步结论概括如下:高原主体上空的位势高度、风场、高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高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三个特征指数季节变化和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变化一致,这些结论都说明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划分的高原四季是合理的;风场季节率(500hPa、100hPa)显著区随高度升高向赤道靠近,风场季节率的变化主要和东亚季风的变化有关,大气环流系统季节率的显著说明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同时也证明了高原普适性季节划分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季节转换时期 季节变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活动与大气热源/汇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曾钰婵 范广洲 +2 位作者 赖欣 华维 张永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8-1156,共9页
利用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和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大气冷热源转换日期与高原季风爆发日期及二者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6年来高原<Q1>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热汇最强在1月,热源最强在7月;高原由热汇转变为... 利用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和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大气冷热源转换日期与高原季风爆发日期及二者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6年来高原<Q1>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热汇最强在1月,热源最强在7月;高原由热汇转变为热源的日期大致在15候,而热源转变为热汇则大致在58候;高原热力作用与高原夏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大气热源强(弱)时,高原夏季风强(弱);热源强(弱)年高原主体气流辐合较强(弱),而高原四周辐散较强(弱);高原主体与四周大气热力差异也呈明显的季节转变,7月高原主体与其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和高原季风呈正相关,即当高原主体热源较四周大气强(弱)时,高原夏季风就越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 热力差 季节转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边界层高度与地表能量输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苏彦入 吕世华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0-1485,共16页
利用NCEP-FNL大气边界层高度资料和NCEP/DOE(NECP2)的地面感热、潜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00-2016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及感热、潜热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地表能量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 利用NCEP-FNL大气边界层高度资料和NCEP/DOE(NECP2)的地面感热、潜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00-2016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及感热、潜热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地表能量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影响大气边界层高度与地表能量输送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夏季高原整体呈大气边界层高度显著下降,潜热通量显著上升,感热通量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2009年是高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气候突变时间点,其他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也在2009年发生了转折变化。大气边界层高度和地表能量输送的线性变化趋势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91°E为界将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东部、西部地区的变化特征2009年前后也有很大差异。影响西部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和地表热通量的主要因子是0~10 cm土壤含水率和10 m风速;影响东部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和地表热通量的主要因子则是云量。在2009年气候突变时间前、后,各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变化。夏季高原低层热低压辐合、高层南亚高压辐散的环流形式,为地表能量输送影响高原大气边界层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有利于上升运动。上升运动的气流能将水汽相变中释放的凝结潜热输送至对流层上层,有利于形成潜热通量和南亚高压的正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边界层高度 地表能量输送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对地表能量和大气边界层影响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马英赛 孟宪红 +4 位作者 韩博 余晔 吕世华 栾澜 李光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5-715,共11页
利用黄土高原区域甘肃平凉地区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2016-2017年夏季(6-8月)晴好天气下的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平凉地区土壤湿度在干、中、湿三种不同状况下对地表辐射和地表能量分配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并根据总体变化趋势,将... 利用黄土高原区域甘肃平凉地区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2016-2017年夏季(6-8月)晴好天气下的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平凉地区土壤湿度在干、中、湿三种不同状况下对地表辐射和地表能量分配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并根据总体变化趋势,将土壤湿度进一步分为干、中区间(0.158~0.220 m^3·m^-3)和中、湿区间(0.179~0.325 m^3·m^-3),与波文比、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土壤湿度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分配和大气边界层进而影响降水的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土壤湿度变化对反照率影响相对较小,对波文比影响显著,主要是影响感热、潜热变化,即影响地表能量分配过程。随着土壤湿度增加,潜热增大,感热减小,波文比显著降低;土壤湿度变化对地表净辐射影响显著,主要影响净长波辐射变化,随着土壤湿度增加,净短波辐射呈现略微增加,净长波辐射显著增加。(2)土壤湿度分区间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湿度在干、中区间(0.158~0.220 m^3·m^-3)对潜热通量以及边界层高度的影响相比土壤湿度在中、湿区间(0.179~0.325 m^3·m^-3)的影响更大,即土壤偏干情况下,地表通量变化和大气边界层发展更显著。此次观测数据定量分析结果与理论机理较为一致,表明该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可为数值模式在黄土高原区域的模拟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湿度 波文比 地表辐射通量 地表湍流通量 大气边界层高度
下载PDF
黄石市大气PM_(10)环境暴露的人群健康及经济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柯懿 康平 +5 位作者 欧奕含 张小玲 冯浩鹏 向卫国 刘江 王九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220,231,共11页
为揭示黄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_(10))环境暴露的人群健康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收集2015—2020年黄石市逐日PM_(10)浓度数据,全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数据,气象和人口及经济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GAM)模... 为揭示黄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_(10))环境暴露的人群健康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收集2015—2020年黄石市逐日PM_(10)浓度数据,全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数据,气象和人口及经济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GAM)模型定量评价了PM_(10)对黄石市死亡人数的影响,并选用环境效益评估模型(BenMAP-CE)量化评估PM_(10)污染的人体健康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大气中PM_(10)浓度每增加10μg/m^(3),全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在lag0、lag0、lag07达到最佳滞后时间,死亡人数增加百分比(ER值)分别为1.75%(95%CI:0.61%,2.89%)、2.80%(95%CI:-0.43%,6.15%)、3.88%(95%CI:1.60%,6.22%);在季节分层下,冷季PM_(10)环境暴露对于人群的健康效应高于暖季;在性别分层下,女性群体对PM_(10)环境暴露更为敏感;在年龄分层下,全因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老年人群(≥65岁)对PM_(10)环境暴露更为敏感,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中青年人群(<65岁)对PM_(10)环境暴露更敏感;基于BenMap-CE模型的评估结果显示,6年间黄石市若能控制大气中PM_(10)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均标准限值(15μg/m^(3)),可避免死亡9110人,可避免经济损失62.90亿元;若能控制大气中PM_(10)浓度达到国家一级年均标准限值(40μg/m^(3)),可避免死亡5788人,可避免经济损失39.56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 环境暴露 人群健康效应 经济效应 GAM模型 BenMap-CE模型 黄石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和四川盆地的夏季雨滴谱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艳霞 文军 谢晓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a谱形状参数-斜率参数关系和反射率因子-雨强关系。结果表明:因更多强对流降水的贡献,盆地和邻近地区(成都和泸定)的雨滴谱整体比高原地区(那曲、玉树、林芝和巴塘)的更宽,中大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而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层云和弱对流,整体雨滴谱更窄,小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6个地区的雨滴谱均随雨强增大而变宽,数浓度也逐渐升高。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差异也会随雨强变化而改变,当雨强超过0.1 mm·h-1后,那曲和林芝的小雨滴数浓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比其他地区更大;当雨强达到5 mm·h-1后,成都和泸定的中大雨滴数浓度与其他高原地区的差异也逐渐变大。在谱形状参数相同情况下,成都和泸定的谱倾斜率更小,反映了这两个地区雨滴数浓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高原地区的更慢。在相同雷达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情况下,那曲和林芝层云降水的雨强比其他地区大;林芝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低于40 dBZ时,雨强也比其他地区的大,而那曲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大于40 dBZ后,雨强比其他地区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雨滴谱 降水微观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气氨与氮氧化物排放对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及减排潜力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显玉 吕雅琼 +7 位作者 邵平 潘月鹏 樊晋 王式功 张小玲 易家俊 乔玉红 吴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02-3511,共10页
基于IASI、OMI与TROPOMI卫星数据识别了2008~2019年四川盆地氨与氮氧化物柱浓度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对2019年冬季四川盆地氨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了氨与氮氧化物单独减排及氨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情景... 基于IASI、OMI与TROPOMI卫星数据识别了2008~2019年四川盆地氨与氮氧化物柱浓度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对2019年冬季四川盆地氨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了氨与氮氧化物单独减排及氨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情景下对四川盆地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2012年四川盆地氮氧化物排放逐年升高随后在2013~2019年迅速下降,而氨柱浓度在2008~2013年期间较为稳定,自2014年起迅速增长.四川盆地氨排放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强烈的成都及周边地区和川南城市群以及农业源氨排放主导的川西北地区.铵根离子在川南城市群的PM_(2.5)当中占比高达11.4%,而对川西地区城市的PM_(2.5)贡献较低.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氨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50%能有效降低大气中硝酸铵与硫酸铵的浓度,从而减少细颗粒物污染,改善四川盆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四川盆地 WRF-CMAQ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