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鹏飞 李国平 +1 位作者 王旻燕 白爱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2-1110,共9页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 通过统计1998年和2003年5-9月500 hPa高原低涡出现的时空位置和频数,确定出1998年和2003年的低涡群发期,着重讨论1998年夏季500 hPa相对涡度场、射出长波辐射(OLR)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群发性特点,低涡群发期的出现具有周期性特征。低涡群发期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有密切联系,尤其是10-30天振荡对低涡的群发具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高原低涡出现在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气旋性)位相期和对流扰动的负位相(对流性)位相期,高原低涡群发期几乎都对应相对涡度10-30天振荡的气旋性位相期。10-30天大尺度正涡度的扰动为高原低涡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气旋性旋转的动力条件,促使高原低涡在扰动正位相期频繁发生,大气相对涡度的10-30天振荡对高原低涡的群发性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10-30天振荡的对流性位相是以低涡的群发为主要特征,高原低涡在对流位相期反复、连续地发生、发展,促使对流扰动活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发期 10-30天振荡 相对涡度 OLR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对川渝盆地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赖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2-1189,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变化对川渝盆地夏季西涝东旱及东涝西旱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地区以及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附近地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变化对川渝盆地夏季西涝东旱及东涝西旱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地区以及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减弱时,引起高纬冷空气和低纬暖湿气流向川渝盆地西部汇合,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而东部地区的环流形势则不利于水汽辐合,最终导致西涝东旱;相反,青藏高原东部经长江流域到渤海附近、中南半岛经中国南海到菲律宾附近地区和中国西北部及蒙古国附近地区的热源加强时,引起高纬冷空气及低纬暖湿气流向川渝盆地东部汇合,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川渝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形成降水,西部地区环流形势也不利于水汽辐合,造成东涝西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川渝盆地 旱涝异常
下载PDF
近50年四川省水稻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玉芳 庞艳梅 +2 位作者 刘琰琰 陈超 董孝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3-820,共8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的四川。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4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数据和20年的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侯光良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的四川。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4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数据和20年的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侯光良法分析了四川省7个水稻种植区的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北低南高中部最低,光温生产潜力呈现北高南低,气候生产潜力为南北低中间高。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减少使得水稻光合生产潜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偏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水稻光温生产潜力的增加,尤其在2006年出现高值;降水量的减少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明显。四川省水稻存在增产潜力,但增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升水稻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增产潜力 四川省
下载PDF
春季南支槽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永莉 范广洲 +4 位作者 周定文 向卫国 谢清霞 王霄 赖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5,共9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同期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南支槽总体呈强度减弱、位置逐渐西移的趋势。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小(大),则南支槽越强(弱);春季南支槽位置指数值越大(小),则南支槽位置越偏东(西),出现长江中游及其以南部分地区降水越多(少),而西南的部分地区降水越少(多)的现象。另外,对两个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与环流的关系比较显著,能够合理地给出中国降水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南支槽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强降水的湿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2 位作者 牛金龙 罗玲 张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7-1434,共8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原理,对2009年7月30~31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湿z-螺旋度负值区水平分布与相应时段降水落区和...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原理,对2009年7月30~31日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湿z-螺旋度负值区水平分布与相应时段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对应较好,强降水时段,湿z-螺旋度负值有显著的增加;湿z-螺旋度垂直分布反映出暴雨发生时的大气动力特征,暴雨区上空低层正涡度、水汽辐合旋转上升与高层负涡度、辐散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有利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与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配合较好,并与未来6h降水落区及分布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强降水中心通常出现在相对螺旋度梯度的大值一侧,这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分布的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暴雨 湿螺旋度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谢清霞 范广洲 +3 位作者 周定文 朱丽华 王轶 张永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3-151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600hPa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整个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80°-102.5°E范围内,定义该范围内...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600hPa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整个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80°-102.5°E范围内,定义该范围内位势高度场的平均值为高原夏季低压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2年夏季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夏季高原低压总体呈减弱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夏季高原低压指数均处于低值范围,并在1962年出现最小值,在1979年左右出现最大值,之后在高值范围内上下振荡;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压在高原大部分区域均为由南向北递增,呈明显的纬向分布;低压在1976年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减弱突变。小波分析表明,低压具有1~2年和13年周期。利用中国596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低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高原低压增强时长江流域和新疆地区的降水偏多,而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低压 降水
下载PDF
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宋雯雯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9年7月29~31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结果表明,TBB卫星资料显示出在低涡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热带气旋类低涡相似的涡眼结构。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低涡的降水落区、强度以及内部结构,正位涡区随着低...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9年7月29~31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结果表明,TBB卫星资料显示出在低涡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热带气旋类低涡相似的涡眼结构。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低涡的降水落区、强度以及内部结构,正位涡区随着低涡的东移而东移。在动力结构上,低涡发展过程中,涡心处散度和涡度的变化不大,垂直速度由上升运动变为下沉运动。涡眼处涡度的垂直分布与位涡较一致,即涡心位于一个倒Ω型的区域内,两侧各有一个正涡度(正位涡)柱;涡心从低层到高层有辐散下沉运动;在热力结构上,涡区为"南暖北冷"结构,涡眼位于相当位温垂直剖面上的相对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数值模拟 涡眼 位涡 相当位温
下载PDF
2012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研究成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朝林 陈权亮 金啟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06-1410,共5页
1 2012年项目受理、送审与资助情况 2012年地球科学五处共受理各类项目1134项,比2011年增加了138项。其中,面上、青年和地区3类项目共989项,比2011年增加88项。面上项目530项,比2011年增加56项,增长率为11.81%;青年基金416项... 1 2012年项目受理、送审与资助情况 2012年地球科学五处共受理各类项目1134项,比2011年增加了138项。其中,面上、青年和地区3类项目共989项,比2011年增加88项。面上项目530项,比2011年增加56项,增长率为11.81%;青年基金416项,比去年增加28项,增长率为7.22%;地区基金43项,比2011年增加4项,增长率为9.3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3项,与2011年相同。2012年新增青年一面上连续资助项目11项,新增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2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基金项目评审 成果与研究
原文传递
2013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研究成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朝林 陈权亮 王鑫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85-1388,共4页
12013年项目受理、送审与资助情况1.1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受理与通讯评议情况2013年度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都在减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增长的速度也有所放缓。2013年3类项目申请单位共210... 12013年项目受理、送审与资助情况1.1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受理与通讯评议情况2013年度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都在减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增长的速度也有所放缓。2013年3类项目申请单位共210个,较2012年(213个)减少3个。申请者中45岁以下的有832人,占总数的80.78%,与2012年(79.98%)相比有所增加。申请人中博士学位获得者813人,占总数的78.93%,比2012年(80.59%)稍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基金项目评审 成果与研究
原文传递
黄河源鄂陵湖地区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唐恬 王磊 文小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2-1473,共12页
利用2010年6-7月鄂陵湖野外试验的近地层观测数据,分析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黄河源鄂陵湖地区辐射分量、地表能量分量、土壤温度和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和地表能量各分量日变化差异较大,晴天、阴天和雨天的地表... 利用2010年6-7月鄂陵湖野外试验的近地层观测数据,分析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黄河源鄂陵湖地区辐射分量、地表能量分量、土壤温度和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和地表能量各分量日变化差异较大,晴天、阴天和雨天的地表反照率依次递减,平均反照率约为0.21;观测期内,平均辐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向上长波、向下长波、向下短波、向上短波,日积分值分别为31.4MJ·m-2、25.6MJ·m-2、22.4MJ·m-2、4.2MJ·m-2,净辐射(12.5MJ·m-2)占向下短波辐射的55.7%;平均地表能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较晴天小,感热、潜热、0cm土壤热通量的平均日积分值分别占净辐射的21.2%、43.1%、8.2%;平均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浅层土壤温度峰值较晴天低2℃,深层土壤温度相差不大.云和降水的扰动削弱了向下短波辐射,导致平均感热通量和0cm土壤热通量的峰值比晴天小,而平均潜热通量的峰值大于晴天.由于湖泊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鄂陵湖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变小,附近地表温度升高缓慢.鄂陵湖区的地表能量平衡中,潜热通量占主导,感热和地表土壤热通量次之.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湖泊的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为促进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鄂陵湖 辐射收支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温度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雅安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泽 范广洲 +1 位作者 周定文 母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32-1340,共9页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8月21日发生在雅安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和实况发现,WRF模式较好的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人而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此次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8月21日发生在雅安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和实况发现,WRF模式较好的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人而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此次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副热带高压西南缘的暖湿气流持续向四川盆地输送,在雅安地区上空700 hPa形成气旋性环流中心;主要降水时段内强降水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均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暴雨中心上空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高空为负涡度、低空为正涡度,且随暴雨过程发展对流层正涡度的加强作用为暴雨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接近饱和的空气、强烈的水汽输送以及水汽通量散度高低层的配置,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大气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层结,中层为中性层结,这种对流性不稳定的维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暴雨 数值模拟 WRF模式
下载PDF
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2012.7.21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海文 全美兰 +1 位作者 朱玉祥 孙艳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1-92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站逐时的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分别分析了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发生时刻并不一致。2...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站逐时的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使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分别分析了锋生及其次级环流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最大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降水增幅和最大降水发生时刻并不一致。21日14时为北京最大降水增幅时刻,而次大降水增幅时刻的19时却为北京降水最大时刻。北京降水不论是增幅最大还是降水最大都与锋生处于北京的具体位置有关。21日14时,伴随着锋生函数正值区伸展到北京地区,其总锋生函数开始增大,此时高空急流导致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与冷锋前的上升支重合,使得地面锋前形成一深厚的上升运动,北京地区出现最大降水增幅;但在北京降水最大时刻,锋生函数大值中心移动到北京上空,其总锋生函数达到最大,在急流-锋系所产生的次级环流中,主要表现为在暖区一侧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这和经典的急流-锋系所揭示的次级环流并不相同。同时,来自孟加拉湾从高原西侧经过河套地区到达北京的准"s"型异常水汽通道,则为北京7.21最大降水增幅时刻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而北京最大降水时刻,南海水汽通道成为主要水汽来源,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则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幅 锋生作用 次级环流 北京
下载PDF
引入地基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西南涡暴雨水汽场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邓佳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0-408,共9页
利用成都地区4个地基GPS站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雨量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一次由高原涡诱生西南涡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开始前GPS-PWV有一个急升过... 利用成都地区4个地基GPS站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雨量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7月20~22日一次由高原涡诱生西南涡引发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水汽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开始前GPS-PWV有一个急升过程,且与过程1h最大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GPS-PWV的增幅和所达到的最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南暖湿气流对四川盆地水汽的影响程度;而GPS-PWV的骤降则预示降水即将结束。西南涡在GPS-PWV急速上升之后形成于盆地;在其发展强盛时段,盆地处于低空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随着西南涡的东移,GPS-PWV逐渐减小至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可降水量 暴雨 西南涡 水汽输送
下载PDF
能见度反演PM_(2.5)质量浓度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蕾 倪长健 +2 位作者 孙欢欢 刘昆 张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8-341,共4页
着眼于能见度对细颗粒物反演的准确表征,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2月28日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 PM_(2.5)质量浓度以及大气能见度的监测数据,对比研究了基于能见度推算 PM_(2.5)质量浓度的直接与间接方法。前者利用幂函数直接构建能... 着眼于能见度对细颗粒物反演的准确表征,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2月28日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 PM_(2.5)质量浓度以及大气能见度的监测数据,对比研究了基于能见度推算 PM_(2.5)质量浓度的直接与间接方法。前者利用幂函数直接构建能见度与 PM_(2.5)质量浓度的函数关系;后者则通过能见度对消光系数的求取,进一步以线性函数反演 PM_(2.5)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表明:(1)2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演 PM_(2.5)质量浓度,反演结果与地面监测数据具有一致的统计特征;(2)相比基于能见度反演 PM_(2.5)质量浓度的直接方法,间接方法物理意义更为清晰,同时反演结果也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PM2.5 消光系数 能见度 反演
下载PDF
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贾志军 吴文心 赵海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 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数时模拟值均大于测量值,尤以Penman模型最为明显,平均高估1...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 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数时模拟值均大于测量值,尤以Penman模型最为明显,平均高估174.6%.Penman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模拟效率均小于0,表明其模拟效果较差,不能用于估算大豆田间蒸散量.Penman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的作物系数Kc值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riestley-Taylor模型α值与叶面积指数和风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修正Kc或α值后,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估算精度均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变化范围为-0.10~0.00 mm·d-1,均方根误差均为0.67 mm·d-1,模拟效率均为0.61.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3个模型模拟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相对而言,Priestley-Taylor模型的截距、斜率和平均偏差略优于其他2个模型,因此Priestley-Taylor模型修正式是估算三江平原大豆田实际蒸散量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模型 作物系数 α值 大豆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基于CMIP5模式集合预估21世纪中国气候带变迁趋势 被引量:14
16
作者 程志刚 张渊萌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101,共9页
本文选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数据,结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20世纪末期气候带分布;以此为基础,模拟并分析了RCP2.6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中国21世纪中期和末期气候带的变迁趋势。结果... 本文选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数据,结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20世纪末期气候带分布;以此为基础,模拟并分析了RCP2.6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中国21世纪中期和末期气候带的变迁趋势。结果表明:CMIP5模式集合数据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形态,CRU分析资料描述的气候带分布与柯本气候分类吻合较好。21世纪中期、末期与20世纪末期相比,RCP2.6情景下,气候类型及分布变化并不显著,RCP8.5情景下,热夏冬干温暖型分别增加了28.2%(中期)、86.9%(末期),草原气候分别增加了24.1%(中期)、49.4%(末期)。热夏冬干冷温型到21世纪末期有明显的增加,但苔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类型所占比重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数据 典型浓度路径 柯本气候分类 气候带
下载PDF
应用OMI卫星资料监测蒙古戈壁沙尘的传播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科艺 彭志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803,共6页
利用2005—2007年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卫星的气溶胶指数AI(Aerosol In-dex),分析了沙尘传播的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戈壁与北美西海岸地区(40°-50°N,120°-130°W)的AI指数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两地具有源... 利用2005—2007年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卫星的气溶胶指数AI(Aerosol In-dex),分析了沙尘传播的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戈壁与北美西海岸地区(40°-50°N,120°-130°W)的AI指数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两地具有源区和被影响区的关系。通过计算沙尘传播时间的滞后相关系数,得到从蒙古戈壁到美国西海岸的沙尘传播时间约为6~7天,且通过了99%信度。利用滞后相关系数,获取了沙尘传播信号,并对沙尘的远距离传播进行了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传播 蒙古戈壁 OMI卫星资料
下载PDF
基于QuikSCAT资料的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季风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连帆 巩远发 +1 位作者 刘佩佩 万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7月南海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南部向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2)2001、2003年的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近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的;(3)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 SCAT 南海季风 江淮流域旱涝 低频振荡
下载PDF
三江平原稻田蒸散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贾志军 姬兴杰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0-388,共9页
基于2005-2007年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Penman、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对三江平原稻田5-10月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规参数时,Penman模型模拟值明显大于测量值,平均高估10... 基于2005-2007年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Penman、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对三江平原稻田5-10月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规参数时,Penman模型模拟值明显大于测量值,平均高估103.5%;但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平均偏差分别为0.26和0.02mm·d-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8和0.71mm·d-1。Penman和PenmanMonteith模型作物系数(Kc)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riestley-Taylor模型修正式参数α值与叶面积指数、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均为正相关关系,且与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校正模型参数后,Penman模型模拟精度显著提高,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8和0.64mm·d-1,模拟效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0.75。而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模拟精度没有明显改变。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校正模型参数后3个模型的估算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稻田蒸散量的估算精度一致。由此可见,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无论是否校正作物系数或参数α,均适于估算三江平原稻田蒸散量,而Penman模型需在修正作物系数后方可用于估算三江平原稻田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模型 作物系数 α值 稻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诱发川南特大暴雨的综合诊断 被引量:8
20
作者 陶丽 李国平 《气象科技进展》 2011年第3期45-49,共5页
利用NCEP/NCAR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10日发生在川南地区的西南低涡暴雨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度场上小槽与700hPa西南低涡缓慢东移;流场上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垂直速度... 利用NCEP/NCAR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10日发生在川南地区的西南低涡暴雨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度场上小槽与700hPa西南低涡缓慢东移;流场上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垂直速度场上维持有较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些都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降低,有不稳定能量的存在,易于触发暴雨。(3)湿位涡分析得出,MPV1垂直结构呈正负值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强降水落区基本位于MPV1正负值交界的等值线密集带;MPV2的增大可使对流运动和降水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暴雨 诊断 湿位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