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发生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并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缬沙坦在防治应激性心肌病的作用。方法 18只2周龄的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干预组,在0、7和14 d抽血,酶联免疫法吸附试验(enzymelinke...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发生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并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缬沙坦在防治应激性心肌病的作用。方法 18只2周龄的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干预组,在0、7和14 d抽血,酶联免疫法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浓度变化;第14天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angiotensinⅡreceptor t y pe 1,AT1)、血管紧张素Ⅱ二型受体(angiotensinⅡreceptor type 2,AT2)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组织变化情况。结果在0、7和14 d,实验组和干预组的血清中A ngⅡ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实验组心尖组织AT1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干预组AT2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动物心尖部游离壁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而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尖部心肌组织可见典型的应激性心肌病心肌改变,干预组无此变化。结论 AngⅡ可能参与了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AT1受体拮抗药缬沙坦可以防治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2007年...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70.23±7.86)岁。根据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2组:CCC形成良好组和CCC形成不良组,并同时测定2组血中以下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及浓度:ACE,Ang Ⅱ,ALD,ET和NO。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患者血中ACE活性[(38.07±6.25) vs (27.02±4.15)U/L],AngⅡ浓度[(90.27±10.31) vs (70.13±7.30)ng/L], ALD浓度[(170.75±23.46) vs (130.34±11.23)ng/L],ET浓度[(74.78±7.35) vs (57.23±6.04)ng/L]明显高于CCC形成良好组(P<0.05),而NO浓度则相反[(34.8±6.24) vs (49.34±6.67)μmol/L;P<0.05]。结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病变的老年患者中ACE,AngⅡ,ALD和ET不利于CCC的形成,而NO有利于CCC的形成。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发生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并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缬沙坦在防治应激性心肌病的作用。方法 18只2周龄的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干预组,在0、7和14 d抽血,酶联免疫法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浓度变化;第14天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angiotensinⅡreceptor t y pe 1,AT1)、血管紧张素Ⅱ二型受体(angiotensinⅡreceptor type 2,AT2)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组织变化情况。结果在0、7和14 d,实验组和干预组的血清中A ngⅡ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实验组心尖组织AT1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干预组AT2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动物心尖部游离壁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而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尖部心肌组织可见典型的应激性心肌病心肌改变,干预组无此变化。结论 AngⅡ可能参与了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AT1受体拮抗药缬沙坦可以防治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
文摘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与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70.23±7.86)岁。根据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2组:CCC形成良好组和CCC形成不良组,并同时测定2组血中以下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及浓度:ACE,Ang Ⅱ,ALD,ET和NO。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患者血中ACE活性[(38.07±6.25) vs (27.02±4.15)U/L],AngⅡ浓度[(90.27±10.31) vs (70.13±7.30)ng/L], ALD浓度[(170.75±23.46) vs (130.34±11.23)ng/L],ET浓度[(74.78±7.35) vs (57.23±6.04)ng/L]明显高于CCC形成良好组(P<0.05),而NO浓度则相反[(34.8±6.24) vs (49.34±6.67)μmol/L;P<0.05]。结论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病变的老年患者中ACE,AngⅡ,ALD和ET不利于CCC的形成,而NO有利于CCC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