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大学学生网络行为与意识调查 被引量:4
1
作者 谭筱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0-82,共3页
本文根据对成都大学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管理和展开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行为 成都大学学生 学生上网情况
下载PDF
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叙事学解读——以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立 赵可嘉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122,136,共3页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以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为例,从其新闻文本中的叙事角度、叙述人物、叙事策略等方面分析民生新闻报道模式是如何高效引导舆论并创新舆论引导艺术的。
关键词 舆论引导艺术 民生新闻 叙事学 成都全接触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社交媒体中的城市形象研究——以“2020微博百大视频号”对成都的言说为例
3
作者 彭涛 杨勉 李韬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1-147,共7页
近年来,城市形象塑造的实践与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但关注重心局限在主体塑造,对公众如何认知城市形象却甚少措意,因而难以对城市形象塑造成效作出准确判断.鉴此,借助“他者”视角,通过公众在社交媒体的日常言说分析其形象.结果显示,成都... 近年来,城市形象塑造的实践与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但关注重心局限在主体塑造,对公众如何认知城市形象却甚少措意,因而难以对城市形象塑造成效作出准确判断.鉴此,借助“他者”视角,通过公众在社交媒体的日常言说分析其形象.结果显示,成都形象塑造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公众言说的成都与媒体描绘的成都,以及能真实感知的成都,都有一定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社交媒体 微博
下载PDF
时代性主题 全媒体生产 故事化表达——2016年广播新闻创新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谭筱玲 黄娟娟 《中国广播》 2017年第2期18-22,共5页
2016年,广播新闻在内容选取、生产和传播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主题内容的选取上,广播媒体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主流作用;在生产和传播模式方面,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全媒体制作平台的搭建,积极拥抱新媒体,深化供... 2016年,广播新闻在内容选取、生产和传播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主题内容的选取上,广播媒体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主流作用;在生产和传播模式方面,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全媒体制作平台的搭建,积极拥抱新媒体,深化供给侧改革;在表达方式上,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新闻 创新 舆论引导 供给侧改革
下载PDF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之林捷篇 被引量:1
5
作者 万平 李轼华 +1 位作者 徐仲旭 李建峰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8-92,共5页
林捷作为儿童时期就参加抗日文化活动的老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我党、我军组织领导的文艺演出;建国以后,长期从事川剧艺术院团的建设、管理工作。他熟悉川剧表演工作,遵循艺术规律,热爱川剧事业,尊重演职人员,为成都... 林捷作为儿童时期就参加抗日文化活动的老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我党、我军组织领导的文艺演出;建国以后,长期从事川剧艺术院团的建设、管理工作。他熟悉川剧表演工作,遵循艺术规律,热爱川剧事业,尊重演职人员,为成都市川剧院(团)的组建,演员的培养,曲目的整理,剧目的推出、川剧的传承与振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捷 川剧艺术 抗日的戏
下载PDF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之阳荣华篇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轼华 蔡少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阳荣华,川剧变脸第一人,川剧脸谱艺术家。主攻川剧武生、老生,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主要代表剧目:《战袁林》、《战汉水》、《八仙过海》、《双八郎》等。采访中阳荣华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及对川剧振兴传承的看法。
关键词 阳荣华 川剧 变脸 川剧脸谱 艺术人生
下载PDF
从春到夏:何其芳的成都体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建锋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4期62-67,共6页
1938年2月至8月,何其芳在成都。在何其芳的成都体验里,成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间,处在循旧与趋新之间,处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外在的两极对立与内在的心理动因合力将何其芳引向了苏醒、趋新和"工作"。如... 1938年2月至8月,何其芳在成都。在何其芳的成都体验里,成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间,处在循旧与趋新之间,处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外在的两极对立与内在的心理动因合力将何其芳引向了苏醒、趋新和"工作"。如果说在山东莱阳,何其芳思想发生了初步的变化,那么从春到夏的成都体验,则让何其芳开始以行动去追寻自己理想,从而完成了诗歌与人生的双重"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成都体验 诗歌转型 人生转型
下载PDF
拒检运动与新闻自由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昌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2-104,共3页
拒检运动是一场争取新闻、言论自由的斗争。新闻从诞生起就受到严厉的控制,国民党政府对新闻的严厉控制,引发了新闻出版界人士的不满和抗争。争取新闻言论的自由需要业界的一致行动,需要仁人志士的挺身而出。争取新闻、言论自由道路充... 拒检运动是一场争取新闻、言论自由的斗争。新闻从诞生起就受到严厉的控制,国民党政府对新闻的严厉控制,引发了新闻出版界人士的不满和抗争。争取新闻言论的自由需要业界的一致行动,需要仁人志士的挺身而出。争取新闻、言论自由道路充满曲折和艰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检运动 新闻自由 四川新闻出版界
下载PDF
“诗性历史”的最充分而绚丽的文学形态——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看“诗史”
9
作者 曾永成 《杜甫研究学刊》 2009年第4期1-7,17,共8页
杜甫的诗歌之为"诗史",应当从恩格斯在评论历史悲剧时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这个文学批评的"最高的标准"来加以审视。所谓"诗史",不能局限于以诗记史的含义,而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 杜甫的诗歌之为"诗史",应当从恩格斯在评论历史悲剧时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这个文学批评的"最高的标准"来加以审视。所谓"诗史",不能局限于以诗记史的含义,而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性历史",是对历史的真正的审美反映和艺术掌握。它生动地表现"属于历史"的生活内涵及其气运,抒发了植根于热烈仁心的历史感和审美感融合为崇高的历史情怀。杜诗还从审美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透视历史,在对各种审美文化的描述中生动地表现出历史的气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诗史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诗性历史 历史情怀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杨慎书写评议
10
作者 刘咏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46-54,共9页
杨慎对诗、文、词、散曲、杂剧及赋、弹词等文学创作都有涉猎,创作十分丰富。历代对其创作尤其是对其诗、散曲、词的评价较高。截至201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般都对杨慎及其创作有介绍书写,评价或高或低,但也有个别《文学史》对杨... 杨慎对诗、文、词、散曲、杂剧及赋、弹词等文学创作都有涉猎,创作十分丰富。历代对其创作尤其是对其诗、散曲、词的评价较高。截至201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般都对杨慎及其创作有介绍书写,评价或高或低,但也有个别《文学史》对杨慎只字不提。杨慎的文学史书写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学史中呈起伏不平状态,这样的起伏不平主要有其身份、大礼议事件、作品书写内容及对其研究不够等原因。杨慎文学史书写篇幅偏少、评价偏低,这与其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不相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文学史 书写 地位
下载PDF
从华裔美国文学看少数族裔文化的商品化
11
作者 寇才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10,21,共4页
本文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讨论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的商品化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文化整体都面临商品化的挑战,少数族裔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在于商品审美化的潜在过程遮盖了民族间的不平等关系。物质形态是少数族裔从属于主流文化的形... 本文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讨论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的商品化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文化整体都面临商品化的挑战,少数族裔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在于商品审美化的潜在过程遮盖了民族间的不平等关系。物质形态是少数族裔从属于主流文化的形态,但同时也是少数族裔或者族裔认同和文化反抗的基础。在美国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制度之下,族裔个体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的自由,但作为商品消费主体的选择自由又以“去地域化”、“去民族化”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少数族裔 文化商品化
下载PDF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之唐思敏篇
12
作者 殷晓燕 吴念群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百篇,共计百万字。其评论、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不同奖项,显示了他对川剧浓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思敏 川剧 艺术评论
下载PDF
爱伦·坡名诗《乌鸦》的早期译介与新文学建设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乌鸦》 新文学建设
下载PDF
台湾文学的成熟与巴蜀作家的贡献
14
作者 师恭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6,共6页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文学本体 回归 巴蜀作家
下载PDF
台湾文学的成熟与巴蜀作家的贡献
15
作者 師恭叔 《蜀学》 2009年第1期200-207,共8页
一20世纪下半叶,为配合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反攻大陆'的政治斗争需要,'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国民党当局为了控制文艺走向,采取建立文艺团体,出版文艺刊物,颁发文艺奖金,制定文艺政策,公开徵求反共抗俄的歌曲及作品,扶植... 一20世纪下半叶,为配合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反攻大陆'的政治斗争需要,'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国民党当局为了控制文艺走向,采取建立文艺团体,出版文艺刊物,颁发文艺奖金,制定文艺政策,公开徵求反共抗俄的歌曲及作品,扶植有'反共意识'的作家等一系列措施,试图使台湾文学成为反共政治的工具。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湾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但主要目标是反共。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启蒙,应该永远在路上——关于“第二次启蒙”的思考
16
作者 曾永成 《鄱阳湖学刊》 2023年第1期38-44,124,共8页
王治河和樊美筠的重要著作《第二次启蒙》勾勒的未来蓝图,可以说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纲要。第一次启蒙对理性的高扬,在科学和工业的推动下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对象,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第二次启蒙是对第一... 王治河和樊美筠的重要著作《第二次启蒙》勾勒的未来蓝图,可以说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纲要。第一次启蒙对理性的高扬,在科学和工业的推动下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对象,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第二次启蒙是对第一次启蒙的启蒙,强调整合思维在理性中应有的本体地位,其思想基础是从怀特海过程哲学出发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应当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在科学的基础上推进东西方文化的整合。思维离不开抽象,必须警惕抽象思维对整体的屏蔽,美和艺术有助于抵抗抽象的魔障。由于人们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探究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对绝对真理的把握也只是一个逐渐接近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启蒙永远在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启蒙 整体性 自然向人生成 生态逻辑
下载PDF
康德美学从“宇宙之美”起步的壮丽开篇--《宇宙发展史概论》的美学内容
17
作者 曾永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8期14-20,共7页
康德早期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对“宇宙之美”及其生成本质的论述,是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他把宇宙视为多层级的系统,描述宇宙自我生成的趋向,赞赏其崇高的景象,指出其向美向人生成的目的,并从自然自身的“最高智慧”探究其生成... 康德早期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对“宇宙之美”及其生成本质的论述,是康德美学思维的壮丽开端。他把宇宙视为多层级的系统,描述宇宙自我生成的趋向,赞赏其崇高的景象,指出其向美向人生成的目的,并从自然自身的“最高智慧”探究其生成的根源,实现了对目的论的批判性跃升。其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自然的整体性的美的观念,彰显出康德美学中生态思维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之美 自然秩序 最高智慧 整体的美
下载PDF
杨·史云梅耶实验动画里的身体意象表达
18
作者 李婷 刘晓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8期126-129,共4页
作为捷克新浪潮电影的异类,杨·史云梅耶以先锋艺术介入的影像方式继续着对捷克国家命运议题的关注。他的作品不讲究叙事,更偏重通过对身体修辞的重构,以行为艺术式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普通行为--吃、观看电视等进行奇异化、... 作为捷克新浪潮电影的异类,杨·史云梅耶以先锋艺术介入的影像方式继续着对捷克国家命运议题的关注。他的作品不讲究叙事,更偏重通过对身体修辞的重构,以行为艺术式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普通行为--吃、观看电视等进行奇异化、疏离化、傀儡化的再现,呈现出达达主义式的破坏姿态,从而引起观众的紧张不安,继而生发出对社会生存样貌的反思。从艺术史、电影史和身体美学的跨学科视野出发,结合捷克新浪潮电影创作的社会语境、普遍作品特征,对杨·史云梅耶实验动画里的身体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史云梅耶 身体意象 现代化身体
下载PDF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艺术学话语体系
19
作者 杨玉华 罗静 谭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0-108,共9页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比较艺术学传统、丰富多样的比较艺术学资源和数量颇丰的比较艺术学文献资料,并在长期的各艺术门类的比较通观中形成了诸如“诗乐舞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感”等规律性认识,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比较艺术学传统、丰富多样的比较艺术学资源和数量颇丰的比较艺术学文献资料,并在长期的各艺术门类的比较通观中形成了诸如“诗乐舞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感”等规律性认识,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具有比较视野的艺术范畴、概念和独特的理论方法、言说方式。但在“全盘西化”的价值导向下,我们渐渐丢掉了自己的传统,而只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接续中国艺术学传统血脉,在众声喧哗的国际比较艺术学学界发出自己独特声音、建构自己的独特理论、彰显自己独特价值,就成了广大比较艺术学研究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即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以期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艺术学话语体系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艺术学 中国传统文化 诗画异同论 话语体系
下载PDF
宋代两首悼亡词的文化意蕴比较——苏轼《江城子》与贺铸《鹧鸪天》探微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勋宗 张起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2-96,共5页
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两首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词坛悼亡双绝"。它们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方面都结合得天衣无缝,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宋代诸多文士以戏谑的文笔乐此不疲地描述怨妇、弃妇和青楼女子时,作... 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两首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词坛悼亡双绝"。它们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方面都结合得天衣无缝,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宋代诸多文士以戏谑的文笔乐此不疲地描述怨妇、弃妇和青楼女子时,作者却饱含深情、细腻地追忆了他们过往家庭的温馨生活场景,深情地表达了他们不因岁月流逝而消减对亡妻浓浓的相思情愫。可以说这两首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是最具有悲剧情怀的悼亡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词 悼亡词 《江城子》 《鹧鸪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