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高糖素瘤的诊治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展 杨志英 +1 位作者 唐伟松 钟守先 《消化外科》 CSCD 2005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内文献报告的胰高糖素瘤病例,总结其在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定性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法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81.1-2004.5),检索出20年国内报道的胰高糖素瘤文...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内文献报告的胰高糖素瘤病例,总结其在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定性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法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81.1-2004.5),检索出20年国内报道的胰高糖素瘤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得到有效文献28篇,共34例,按肿瘤大小、部位、良恶性、胰外转移、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治疗方法、术式、转归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6岁,肿瘤单发33例,多发1例,30例位于胰体尾部,4例位于胰头颈部,平均直径5.23cm,恶性占82.8%,良性占17.2%,23例伴胰外转移,坏死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口角炎、贫血、消瘦是最常见的症状,血浆氨基酸谱分析有助于诊断,B超、CT等影像学检查阳性率较高,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本组治愈率为56%。结论胰高糖素瘤是罕见疾病,恶性居多,临床表现易与湿疹、糖尿病等混淆,致长期误诊,仔细分析配合理化检查可以定性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可望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糖素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灵 肖渝清 +1 位作者 陈矢明 张志刚 《腹部外科》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门静脉海绵样变 手术治疗 症状 手术方式 治疗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灵 肖渝清 +1 位作者 陈矢明 张志刚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 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 14次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例患者剖腹探查无法手术 ,其余 13次手术中 ,分流手术 5次 ,断流手术 8次 ,对于再出血时间的对比分析 ,断流手术发生再...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 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 14次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例患者剖腹探查无法手术 ,其余 13次手术中 ,分流手术 5次 ,断流手术 8次 ,对于再出血时间的对比分析 ,断流手术发生再出血时间长 ,并与断流的彻底性有关。结论 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方式以彻底的断流术为佳 ,最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食道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 门静脉海绵样变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肝再生增强因子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龙飞伍 李世红 +4 位作者 刘展 李云涛 刘雁军 侯康 张抒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4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后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急性排斥组及免疫耐受组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各12只。术后第1、3、5和7天取大鼠外周血浆及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外周血浆...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后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急性排斥组及免疫耐受组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各12只。术后第1、3、5和7天取大鼠外周血浆及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外周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脏移植物组织内ALR、干扰素-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分析ALR与INF-γ和IL-2表达变化关系。结果术后第1天急性排斥组INF-γ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第3、5、7天两组大鼠外周血ALT、AST及TBIL均高于术后第1天,且急性排斥组INF-γ、IL-2表达及ALR的表达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ALR和INF-γ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而与IL-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LR与大鼠肝移植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呈明显的负相关,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再生增强因子 肝移植 大鼠 急性排斥反应
下载PDF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明 李明 +5 位作者 郑振江 李川 蒋利 杨家印 张抒 文天夫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 31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 31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 319例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中,82例(6.2%)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其中表浅切口感染37例(2.8%),深部切口感染16例(1.2%),器官/腔隙感染29例(2.2%)。围术期空腹血糖>6.1mmol/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切除范围明显影响手术部位感染(P<0.05),以及器官/腔隙感染(P<0.05)。手术部位感染明显影响住院时间(P<0.05)和围术期病死率(P=0.021)。结论围术期血糖控制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胆漏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切除范围明显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特别是影响器官/腔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部位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围术期病死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手术部位感染 肝癌切除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减重手术不同摆放体位的护理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起胜薇 杨华武 +3 位作者 刘雁军 张元川 詹大方 廖敏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6期101-102,共2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减重手术不同摆放体位的护理体会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腹腔镜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字体位摆放5例,平卧位摆放5例,观察术前体位摆放时间。结果 "大"字位体位摆放时间平均(12... 目的总结腹腔镜减重手术不同摆放体位的护理体会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腹腔镜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字体位摆放5例,平卧位摆放5例,观察术前体位摆放时间。结果 "大"字位体位摆放时间平均(12.86±0.15)min,平卧位体位摆放时间平均(7.27±0.28)min,2种体位摆放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6~8个月,术后半年体质量下降30%~4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营养不良、出血、感染、消化道瘘等反应。结论腹腔镜减重手术术前使用平卧位可以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为患者树立手术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手术 肥胖 手术体位 腹腔镜 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霖 刘雁军 +2 位作者 张元川 杨华武 李云涛 《腹部外科》 2021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分析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保肛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人15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性别、年龄、术式、吻合口瘘发生率等资料,分析术式等不同因素对吻合口瘘发... 目的分析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保肛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人15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性别、年龄、术式、吻合口瘘发生率等资料,分析术式等不同因素对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单因素分析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94例病人中术后出现并发症者372例(23.34%),其中吻合口瘘186例(11.67%),占所有并发症的50.00%。单因素基础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OR=1.539,95%CI(1.164,2.093)],糖尿病[OR=1.612,95%CI(1.188,2.117)];保护因素为:血清白蛋白≥35.0 g/L[OR=0.672,95%CI(0.283,0.841)],吻合口肛缘距离≥5.0 cm[OR=0.605,95%CI(0.237,0.894)];手术方式非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BMI、糖尿病、血清白蛋白及吻合口肛缘距离有关,临床上可注意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开腹手术 结直肠癌 保肛术 吻合口瘘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美国糖尿病学会2024年糖尿病诊疗标准》更新要点解读
8
作者 王兵 严同 +1 位作者 王涵 刘雁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1-426,共6页
2023年12月11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正式颁布了《2024年糖尿病诊疗标准(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长期以来,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一直被视为国际糖尿病领域的风向标,对于各国糖尿病诊疗有... 2023年12月11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正式颁布了《2024年糖尿病诊疗标准(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长期以来,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一直被视为国际糖尿病领域的风向标,对于各国糖尿病诊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024年糖尿病诊疗标准》继续强调了“以降糖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模式的转变,突出强调了“合理控糖、管理体重、改善心肾预后”作为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继续肯定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物以及减重代谢手术在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方面的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监测 诊断 药物治疗 指南解读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一期行结直肠癌切除与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展 张抒 +1 位作者 彭秋生 杨枫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同时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术前确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癌,经CT发现肝脏有实性占位的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吻合器吻合肠段后,再在腹腔镜直视下行肝脏...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同时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术前确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癌,经CT发现肝脏有实性占位的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吻合器吻合肠段后,再在腹腔镜直视下行肝脏肿瘤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转移癌后,即经皮多电极针穿刺进入肝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6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4~72h。术后3个月CT复查发现肿瘤明显液化并完全坏死;存活4例,其中1例又再做肝移植至今;2例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腹腔镜下应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避免了二期手术的创伤和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一期 结直肠癌 切除术 多电极射频 治疗 肝转移癌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癌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枫 刘展 +3 位作者 李云涛 侯康 江山红 夏乡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同期RFA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12月至2006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22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同期RFA治疗肝转移癌,术后通过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灶...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同期RFA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12月至2006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22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同期RFA治疗肝转移癌,术后通过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灶固化效果。采用X^2检验分析疗效。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8例肝转移癌为多发,16例有合并症。对31个肝转移癌进行RFA治疗,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4±5)d,无手术死亡。5例因消融不完全进行重复RFA,4例消融灶复发(2例重复RFA);6例死亡(2例死于消融灶复发)。消融灶复发率为18%(4/22),病死率为27%(6/22)。肝转移癌直径/〉2.0cm者RFA后消融灶复发率高于直径〈2.0cm者(X^2=5.867,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同期RFA治疗肝转移癌,为多发性肝转移癌、合并基础疾病、高龄、手术耐受差和肿瘤切除困难的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癌 腹腔镜检查 导管消融术 射频
原文传递
早期反复间断血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姚欣敏 刘牧 +8 位作者 李云涛 黄德全 曹扬 程金川 文君 黄江涛 于澜 彭秋生 龚容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评价早期反复间断静脉-静脉血滤(repeated intermittent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RI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VVH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情具有可比性。... 目的评价早期反复间断静脉-静脉血滤(repeated intermittent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RI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VVH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情具有可比性。治疗除血滤外,基本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血糖、氧合指数、肝肾功能、淀粉酶、脂肪酶、TNF—α浓度、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阳性率、治疗前后Bahhazar CT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费用。结果发病后平均47.6h开始行RIVVH。RIVVH组治疗后1d生命体征、血糖、氧合指数、肝肾功能、淀粉酶、脂肪酶、TNF-α浓度、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IVVH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3、5、10d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5.5±5.2、9.7±2.6、8.0±1.9、7.2±1.5、5.5±1.0、4.0±0.8,均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的评分(P〈0.01)。治疗后14d RIVVH组Bahher CT评分为5.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1.3(P〈0.001),也较术前的8.0±1.8明显降低(P〈0.001)。RIVVH组淀粉酶及脂肪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手术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1.3±1.0)d、(2.0±1.0)d、(38.2±29.0)d、27.5%、10%、5%、(28.2±16.3)d和(42842.18±27372.49)元,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或降低(P〈0.05或P〈0.01);RIVVH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也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早期RIVVH治疗SAP疗效满意,有望成为SAP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静脉血液滤过 TNF—α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8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文杰 任海亮 +1 位作者 张彤彤 吴剑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8期775-778,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的超声及组织病理特征,探讨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83例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和超声下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声像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组织病理... 目的分析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的超声及组织病理特征,探讨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83例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和超声下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声像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52例和恶性病变组31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超声检查提示有恶性风险征象者(BI-RADS≥4级)62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恶性病变30例,良性病变32例;超声检查提示低风险者(BI-RADS 3级)21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恶性病变1例,良性病变20例。导管内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区域伴散在钙化比率(80.0%)高于浸润性小叶癌(33.3%)(P<0.05)。恶性病变组病变位于外上、外下象限比率(58.1%、32.2%)高于良性病变组(34.6%、21.2%)(P<0.05),病变位于内上、内下象限比率(6.5%、3.2%)低于良性病变组(19.2%、25.0%)(P<0.05),肿块直径≥5 cm(80.6%)、无周期性疼痛(67.7%)、发病时间<12个月(71.0%)及超声声像为低回声区域伴散在钙化点(54.9%)比率均高于良性病变组(36.5%、40.4%、42.3%、5.8%)(P<0.05)。无周期性疼痛(OR=4.572,95%CI:1.076~19.420,P=0.039)、肿块直径≥5 cm(OR=6.986,95%CI:1.496~32.623,P=0.013)、发病时间<12个月(OR=0.136,95%CI:0.030~0.614,P=0.009)、超声声像为低回声区域伴散在钙化点(OR=0.037,95%CI:0.001~0.992,P=0.049)是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无周期性疼痛、肿块直径≥5 cm、发病时间<12个月、超声显示低回声区域伴散在钙化点的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患者为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非肿块型乳腺疾病 乳腺癌 超声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原文传递
癌栓及D-二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欢 刘泽涵 李其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077-1082,共6页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癌栓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胃癌合并脉管癌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且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患者...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癌栓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胃癌合并脉管癌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且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5例胃癌切除术患者,不伴癌栓者250例,伴癌栓者45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二聚体水平是胃癌发生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原发胃癌淋巴结转移、TNM高分期、高D-二聚体水平、存在脉管癌栓是影响总体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淋巴结转移、TNM高分期、高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伴癌栓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不伴癌栓及D-二聚体水平低的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伴癌栓及D-二聚体水平高的胃癌患者(癌栓情况:50.3个月比40.5个月,χ~2=20.489,P=0.001;D-二聚体水平:53.3个月比43.0个月,χ~2=12.670,P<0.001)。结论术前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评估胃癌患者癌栓形成、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D-二聚体 脉管癌栓 预后
原文传递
多中心型Castleman病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华武 李旭光 赵海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6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疗过程及预后。结果本组16例病人病理学分型组成为透明血管型(H... 目的探讨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6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疗过程及预后。结果本组16例病人病理学分型组成为透明血管型(HV)50%、浆细胞型(PC)37%、混合型(Mix)13%。随访9例,随访率56%,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完全缓解7例(HV 5例,PC 2例),带病生存2例(均为HV);无死亡病例。结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常累及多个系统及器官,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早期诊断、治疗是关键,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等系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