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过敏 李仲东 +2 位作者 杜少林 刘树平 李兴文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总矿化度为13831mg/L~89445mg/L,属于盐水和卤水的范畴,pH值在4.37~7.3,在强酸性一弱碱性之间,地层水水型基本为CaCl2型水。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矿化度、PH...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总矿化度为13831mg/L~89445mg/L,属于盐水和卤水的范畴,pH值在4.37~7.3,在强酸性一弱碱性之间,地层水水型基本为CaCl2型水。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矿化度、PH值及离子含量等的分析发现,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及其以南、以北地层水特征差异明显: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地层水矿化度最高(47061mg/L-89445mg/L)、pH值最低(4.37~6)及Mg^2+离子含量最高,最高达7024mg/L;断裂带以南地层水阴离子主要为Cl^-和HCO3^-,不含SO4^2-离子;断裂带以北含SO4^2-离子,而且往北SO4^2-离子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采用Davission地层水Nadeficit与Caexcess之间关系及其作用过程的地层水成因模式和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泊尔江海子断裂带的地层水成因为混合作用,主要是由断裂带热液活动导致深部偏酸性的高温、高Mg^2+含量、高矿化度水与上古生界地层水混合所致。现令实测表明断裂带地温梯度2.72℃/hm~2.9℃/hm,为研究区最高;断裂带以北地温梯度只有2.27℃/hm~2.36℃/hm,与后期地表水的渗入降温有关。断裂带以外主要的流体一岩石相互反应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过程。地层水特征变化与油气特征的关系显示热液活动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SO4^2-离子往北逐渐增加表明受大气淡水影响,保存条件逐渐变差;热流影响区可能成为油气有利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地层水 成因 混合作用 热液活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区块油气水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永章 卢刚 +2 位作者 王毅 王洪辉 段新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区块油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建立油气水层的测井识别标志。在应用多组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油气水层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单井油气水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以及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指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区块油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建立油气水层的测井识别标志。在应用多组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油气水层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单井油气水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以及横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指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得出储集层的岩性、生储盖的组合配置关系、局部构造的发育情况以及断层分布是影响研究区内油气水层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杭锦旗 油气水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永昭 郭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造活动性与龙门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析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晚新生代构造 喜马拉雅运动 大邑砾岩 雅安砾石层
下载PDF
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那读组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威 徐国盛 +1 位作者 黄科 李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通过对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主力产层那读组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盆地内主力烃源层那读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低,且有机质的烃转化率较小,生烃潜力较低,油气远景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储集空间有限;圈闭类型复杂多样且圈闭面积较... 通过对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主力产层那读组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盆地内主力烃源层那读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低,且有机质的烃转化率较小,生烃潜力较低,油气远景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储集空间有限;圈闭类型复杂多样且圈闭面积较小;油气生成量少而运移和聚集方式繁多,油气呈散射状分布。百色盆地为典型的残留盆地,盆地形成后遭受了非常强烈的抬升剥蚀,破坏了盆内的油气盖层,并且由此引起的地层孔隙压力释放和油气的散失,断层更多充当油气运移通道的角色,大部分油气逸散到地表,保存条件差。百色盆地现今仅能存在少量而分散的残留油气藏,油气勘探前景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那读组 残留油气藏 东部坳陷 百色盆地
下载PDF
注水开发对储层砂岩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永林 黄思静 +2 位作者 单钰铭 刘传喜 林雄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对中国东部某油田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中亚段砂岩储层注水开发前后粒度分布特征的对照研究 ,以及研究区块内由生产井带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对照研究 ,认为注水开发过程造成了储层砂岩极细砂粒级沉积物的丢失。由于这些极细砂... 通过对中国东部某油田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中亚段砂岩储层注水开发前后粒度分布特征的对照研究 ,以及研究区块内由生产井带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对照研究 ,认为注水开发过程造成了储层砂岩极细砂粒级沉积物的丢失。由于这些极细砂的主要赋存状态是粗砂、以及砾级碎屑颗粒间的充填物 ,因而极细砂沉积物丢失可造成岩石物性和孔隙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尤其是渗透率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也说明注入水的压差、流速、流体粘度和流动方式等物理学特征 ,以及储层本身的孔隙大小、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储层 砂岩粒度分布特征 孔隙度 渗透率 油田开发
下载PDF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 被引量:48
6
作者 郑荣才 朱如凯 +2 位作者 戴朝成 高红灿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77-1087,共11页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基准面旋回 沉积序列 层序-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来自岩石结构与Sr同位素和Sr含量的证据 被引量:25
7
作者 郑荣才 文华国 +3 位作者 郑超 罗平 李国军 陈守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59-2468,共10页
研究了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结构Sr的含量和Sr同位素组成,讨论了它的成因,飞仙关组优质储层为成岩期埋藏交代白云化作用的产物,来自岩石结构和Sr同位素和Sr含量的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与准同生白云岩比较... 研究了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结构Sr的含量和Sr同位素组成,讨论了它的成因,飞仙关组优质储层为成岩期埋藏交代白云化作用的产物,来自岩石结构和Sr同位素和Sr含量的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与准同生白云岩比较,埋藏白云岩的岩石结构和Sr同位素和Sr含量地球化学特征与前者有显著差别;(2)飞仙关组所有各类碳酸盐岩(或矿物)具有早三叠世海水Sr同位素组成特征,^(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为0.706588~0.708187,覆盖了全球早三叠世海水Sr同位素的变化范围(0.7076~0.7078),平均值0.707656与全球早三叠世平均值(0.707743)基本一致;(3)埋藏白云岩^(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为0.707122~0.707419,平均值0.707421,都略低于全球早三叠世海水Sr同位素变化范围和平均值,但与已报道的川东北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海水Sr同位素变化范围(0.707330~0.707383)和平均值(0.707350) 都非常接近,说明白云石化流体具有强烈的川东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海水Sr同位素组成特征;(4)综合岩石结构、Sr同位素和Sr含量地球化学特征,证明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为成岩期埋藏交代作用产物,白云石化流体来自地层中高Sr和高盐度的海源地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普光气田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白云岩成因 岩石结构 同位素组成 含量 证据 Genesis Sichuan basin isotopic composition strontium content structure 早三叠世 平均值 地球化学特征 海水 白云岩储层 组成特征 飞仙关期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郑荣才 史建南 +2 位作者 罗爱君 李爽 李瑰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1,133,共6页
埋藏白云岩化是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流体来源、交代过程、溶蚀期次和成因特征等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以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 埋藏白云岩化是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流体来源、交代过程、溶蚀期次和成因特征等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以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划分成岩阶段,对比各成岩阶段的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以下认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上二叠统长兴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关键;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埋藏白云岩化过程具有相对应的多期次交代和多期次溶蚀特点;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具有高含锶、高盐度热流体性质的飞仙关组海源地层水,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的埋藏白云岩为同源流体的白云岩化产物。进而得出结论:以不整合面和断裂为流体输导系统的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滩、礁相地层的埋藏白云岩化过程,在时空展布和演化过程中耦合关系密切,属于以同一流体和同一流体输导体系为主导因素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68
9
作者 李仲东 惠宽洋 +3 位作者 李良 周文 张哨楠 过敏 《矿物岩石》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3,共7页
运用石油地质动态分析及综合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古压力恢复、包裹体、成岩作用资料为基础,对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的地质背景、天然气运移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对储层致密化、古高压异常对天然气运移、成藏的... 运用石油地质动态分析及综合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古压力恢复、包裹体、成岩作用资料为基础,对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的地质背景、天然气运移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对储层致密化、古高压异常对天然气运移、成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上古生界砂岩致密化发生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于大规模油气运移时期,天然气呈连续相运移需要的临界气柱高度远大于砂岩的单层厚度,受压力封存箱的封闭以及封存箱内不均匀分布的高压泥质岩阻隔,天然气难以沿构造上倾方向作大规模运移,主要为就近垂向运移聚集成藏;成藏特征研究显示,只有毛管中值压力平均值小于6.21 MPa、厚度大于4 m以上的优质储层段能够允许天然气成藏,而且气水分布主要受构造部位、储层非均质控制。故此,上古生界气藏主要为致密储层条件下的岩性和构造-岩性气藏类型;根据各时期、各地区、各层段不同的天然气运移、成藏特征,将上古生界压力封存箱划分为非烃源岩和烃源岩两个成藏子系统,前者具自生自储、短距离运移、早期(J2—K1)源内成藏特点,形成原生气藏,而后者属近-远距离运移、晚期(K1—K2,K2末—Q)源外成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上古生界 天然气运移 成藏特征 成藏过程分析
下载PDF
川东-渝北地区黄龙组白云岩储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3
10
作者 胡忠贵 郑荣才 +4 位作者 胡九珍 文华国 李瑜 文其兵 徐发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2-790,共9页
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储层是川东—渝北地区天然气藏最重要的储集岩类型之一,依据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川东—渝北地区石炭系广泛发育的白云岩划分为准同生白云岩、成岩埋藏白云岩、古表生期淡水白云石和深埋藏热液异形... 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储层是川东—渝北地区天然气藏最重要的储集岩类型之一,依据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川东—渝北地区石炭系广泛发育的白云岩划分为准同生白云岩、成岩埋藏白云岩、古表生期淡水白云石和深埋藏热液异形白云石4种成因类型,其中具备储集意义的仅为成岩期交代成因的埋藏白云岩和古表生期形成的岩溶岩,岩性主要为颗粒和晶粒白云岩及白云质岩溶角砾岩。白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为①弱溶蚀、强溶蚀准同生和成岩埋藏白云岩具有相似的ΣREE值、ΣLREE/ΣHREE比、REE配分模式和δCe、δEu负异常,但弱溶蚀白云岩各参数值相对较低;②淡水白云石具有很低的ΣREE值、弱Ce负异常和中等—较强的Eu负异常;③热液异形白云石ΣREE、REE配分模式和δCe特征与淡水白云石相似,而δEu最高。上述特征进一步表明各成因类型白云岩的稀土元素各项参数和配分模式差异明显,与较晚期次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点为准同生期和早—中成岩期埋藏白云岩受表生期岩溶作用影响较大,而深埋藏期热液异形白云石明显叠加有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渝北地区 石炭系黄龙组 白云岩 稀土元素 岩溶作用
下载PDF
酒西盆地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73
11
作者 郑荣才 文华国 +3 位作者 范铭涛 汪满福 吴国瑄 夏佩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27-3038,共12页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首次发现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以其复杂的矿物组分和丰富的沉积构造业已引起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深入系统的岩石学研究,按物质组分的组合特征,从此类喷流岩中划分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铁白...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首次发现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以其复杂的矿物组分和丰富的沉积构造业已引起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深入系统的岩石学研究,按物质组分的组合特征,从此类喷流岩中划分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分别为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钠长石组合、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石英-方沸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和单一铁白云石组合,根据热水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征,可将下沟组喷流岩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分别为脉状充填型、水爆角砾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不同成因类型的喷流岩具有不同的热水矿物组合特征和热水沉积地质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热水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下白垩统下沟组 喷流岩 岩石学特征 热水沉积模式
下载PDF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 被引量:24
12
作者 耿威 郑荣才 +3 位作者 李爽 李瑰丽 郑超 胡忠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9-647,共9页
在岩心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套储层以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 在岩心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套储层以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最为发育;储层物性中等-较差,但裂缝和溶缝较发育,对改善储层孔渗性有重要贡献,为典型的低孔中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的质量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以及构造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以礁、滩相最有利储层发育。区域上礁、滩相沉积的分区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埋藏白云石化是储层发育的基础;而溶蚀和破裂扩大作用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 上二叠统长兴组 滩微相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65
13
作者 蔺宏斌 侯明才 +1 位作者 陈洪德 董桂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4-680,共7页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及测井、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深入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及测井、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深入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湖泊浊积扇六大类沉积体系。长8期湖盆开始形成,主要发育神木-乌审旗、安塞和正宁-合水等三角洲沉积体系;长7期湖盆进一步扩展,三角洲规模萎缩;长6期湖水大面积退缩,三角洲前缘连片,面积最大,东北三角洲前缘已推进至吴旗-甘泉一线,西南缘推进至华池-庆阳一带;长4+5期以浅湖亚相为主;长3、长2期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长1期湖盆继续萎缩至消亡,局部出现沼泽环境。盆地沉积体系的演化,在纵向上构成了五套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延长组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戴荔果 郑荣才 +2 位作者 李爽 郑超 胡忠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层序-岩相古地理 鲕滩 储层 川东-渝北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大地电磁深部结构及汶川地震(M_S 8.0) 被引量:17
15
作者 朱迎堂 王绪本 +3 位作者 余年 高树全 李坤 石岩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69-1777,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MS 8.0地震使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通过震前完成的穿过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松潘-中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反演解释,揭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其两侧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前陆盆地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MS 8.0地震使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通过震前完成的穿过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松潘-中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反演解释,揭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其两侧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前陆盆地地壳内部30km深处电性结构。龙门山构造带东侧四川盆地为上部较厚低阻沉积盖层之下存在连续稳定高阻的扬子基底特征,而以西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分上部和下部两部分,上部为高阻古生界夹低阻中新生界,下部(中下地壳)呈连续低阻层,推测可能存在一个连续稳定的壳内高导层。而龙门山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联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上部高阻及下部基底高阻,中间夹西倾低阻带,低阻带最厚10km,其深度从地表10km连续向西延伸至20km深处,与松潘-甘孜褶皱带15~20km的低阻层相连。这个异常低阻带可能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向上移动的传输带,北川-映秀断层逆冲分量显然大于右行走滑分量,因此汶川地震属于右行平移-逆冲断裂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内低阻层 逆冲构造 大地电磁 汶川地震 龙门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时期沉积体系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俊兴 陈洪德 +2 位作者 申晓莉 李凤杰 陈义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6-501,共6页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盆地两侧的沉积模式。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三角洲、湖泊及浊流沉积。在沉...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盆地两侧的沉积模式。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三角洲、湖泊及浊流沉积。在沉积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加积型-进积型三角洲,浊流为南部三角洲前缘垮塌成因。根据研究区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特点,结合盆地形态,认为北部为浅水型缓坡三角洲,而南部为深水陡坡型三角洲及浊流沉积,长6时期从早到晚表现为一个强烈进积作用过程。沉积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体系 三角洲 浊流
下载PDF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礁滩相储层识别标志及其预测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兵 郑荣才 +4 位作者 文华国 胡忠贵 罗爱军 文其兵 朱宜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284,共12页
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体位于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研究区发育有台内海槽(深水盆地)、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四个相带,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地层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长兴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礁... 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体位于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研究区发育有台内海槽(深水盆地)、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四个相带,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地层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长兴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厚度较大的特点。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并以岩芯观察描述、薄片鉴定和沉积相分析为依据,建立了识别礁滩相储层的测井相和地震相模型。在地震相模型中,确定地震剖面中波阻杂乱、中断和下拉的烟囱效应,是寻找礁滩相储层和气藏的有效标志。在此基础上,以建立礁滩体地质模型作为预测有利生物礁滩相带的地震反演约束条件,结合地质资料预测的有利生物礁滩储集体及白云岩厚度分布图,最终圈定出有利储层发育区和优选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 上二叠统长兴组 生物礁滩 测井相 地震相 下拉现象 烟囱效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窦伟坦 田景春 +1 位作者 王峰 夏青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资料,研究了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的特征。长6储集砂体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好。储...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资料,研究了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的特征。长6储集砂体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好。储层发育粒间孔隙、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其中以剩余粒间孔隙最为发育。储集砂岩岩性致密,孔隙结构总体上属于细小孔隙微细喉道,具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但在大面积低渗背景下存在低-中渗透高产区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影响盆内三叠系砂岩物性及孔隙发育程度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在成岩过程中溶解作用和绿泥石胶结环边有利于盆内优质储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被引量:31
19
作者 周刚 郑荣才 +3 位作者 王炯 李瑜 文其兵 徐发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15-21,共7页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发育有台内海槽(深水盆地)、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个相带,其中环绕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发育有台内海槽(深水盆地)、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个相带,其中环绕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以沉积相分析为依据,以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为技术方法,通过已知礁、滩体的岩-电转换测井相响应特征与地震反射和地震属性分析,建立了礁、滩相白云岩储层的测井相和地震相模型,确定地震剖面中的烟囱效应是寻找礁、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气藏的有效标志。在此基础上,以建立的礁、滩体地质模型作为预测有利相带的地震反演约束条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预测有利生物礁、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区及白云岩厚度分布图,圈定出有利储层发育区的优选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测井相 地震相 储层预测 上二叠统长兴组 川东-渝北地区
下载PDF
塔东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岩作用特征及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胡九珍 刘树根 +2 位作者 冉启贵 孙玮 张长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6,共9页
通过对塔东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7口井岩心观察及薄片分析鉴定,发现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对储层形成有建设性作用的有白云石化、溶蚀、破裂作用;具破坏性的成岩作用有黄铁矿化、硅化、压实和充填作用等。... 通过对塔东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7口井岩心观察及薄片分析鉴定,发现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对储层形成有建设性作用的有白云石化、溶蚀、破裂作用;具破坏性的成岩作用有黄铁矿化、硅化、压实和充填作用等。以白云石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结合构造背景,认为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断裂系统为热液白云石化提供了热源流体。随着成岩作用演化的加深,岩层演化的总趋势是越来越致密,最终使孔隙度偏低,储层性能较差;但经过热液白云石化成岩演化过程比未经过此过程的岩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更有利于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地区 寒武系—下奥陶统 成岩作用 构造热液白云石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