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7
1
作者 马顺圣 陈京都 +5 位作者 唐建鹏 张明伟 姚义 胡雅杰 谢成林 刘绍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8-32,共5页
扬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作历史源远流长,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hm2,以粳稻为主要栽培类型,具有较高的稻作科技水平。近年来,围绕“提质增效、生态保优、品牌兴稻”,水稻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品种布局逐步优化,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应... 扬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作历史源远流长,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hm2,以粳稻为主要栽培类型,具有较高的稻作科技水平。近年来,围绕“提质增效、生态保优、品牌兴稻”,水稻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品种布局逐步优化,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应用面积占50%,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应用普及,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迅速,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培育和宣传了一批知名稻米品牌,创成省“味稻小镇”9家,稻作文化被赋予了新时代符号,优质稻米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种稻收益不高、优质不优价、稻作方式粗放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从水稻产量水平、稻作方式、规模化经营以及品牌培育等方面,充分调研了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从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出促进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的对策与建议,持续提升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市 优质稻米 产业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优良食味水稻南粳3908机插同步侧深施肥减氮增效技术示范与应用
2
作者 陈京都 唐建鹏 +6 位作者 胡雅杰 张明伟 辛海滨 姚义 刘绍贵 杨晓东 谢成林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4期50-54,共5页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重大引领农业技术,具有节本增效、高效环保的突出优势,是今后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是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示范和推广优良食味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重大引领农业技术,具有节本增效、高效环保的突出优势,是今后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是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示范和推广优良食味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优质稻米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示范在水稻常规生产施氮量减少15%以上的基础上,总结了机插同步侧深施肥下南粳3908产量达9 750~10 500 kg/hm^(2)的生产指标和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开展了应用实例分析,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食味 水稻 南粳3908 机插 侧深施肥
下载PDF
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长青 李伟玮 +5 位作者 朱相成 刘菁 李刚华 许轲 江瑜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0-2257,共8页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1)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增温特征 物候特征 积温生产效率
下载PDF
机插条件下南粳5718生育特性及稻米品质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军 刘忠红 +4 位作者 周冬冬 方书亮 周年兵 李必忠 张永进 《中国稻米》 2020年第4期81-83,共3页
2017-2019年,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品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南粳5718的丰产绿色高效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3年机插示范,南粳5718表现出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害能力强... 2017-2019年,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品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南粳5718的丰产绿色高效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3年机插示范,南粳5718表现出高产、生育期适宜、抗病害能力强、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较好等特点,可在当地进一步扩大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南粳5718 生育特性 品质特征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胡雅杰 钱海军 +7 位作者 吴培 朱明 邢志鹏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许轲 张洪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7-824,共8页
【目的】秸秆全量还田和毯苗机插技术在水稻种植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氮(N)、磷(P)、钾(K)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应该条件和特定水稻品种的施肥技术。【方法】2014—2015年,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为材... 【目的】秸秆全量还田和毯苗机插技术在水稻种植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氮(N)、磷(P)、钾(K)肥用量对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应该条件和特定水稻品种的施肥技术。【方法】2014—2015年,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大田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设置氮、磷、钾肥3种类型肥料,各类型肥料设置0、1、1.5、2、2.5、3等6个用量水平,其中2水平为肥料常规用量,氮、磷、钾肥常规用量分别为270 kg/hm^2、108 kg/hm^2、216kg/hm^2。分析了不同肥料用量下软米粳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值。【结果】软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对不同肥料的响应程度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在供试氮肥水平范围内,粳稻产量以N2水平最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短,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降低,热浆黏度和消减值增大,且高氮(N3)与低氮(N1)处理间差异显著。在供试磷肥水平范围内,粳稻产量以P2水平较高;增施磷肥能提高稻米加工品质,而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胶稠度对磷肥用量的响应无明显变化规律,淀粉RVA谱特征值有变劣趋势。在供试钾肥水平范围内,随着钾水平提高,机插软米粳稻产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先增加后减少,产量以K2水平最高,加工品质以K2.5水平最高,蛋白质含量有增加趋势,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增后减,消减值呈先减后增。【结论】在秸秆全量还田和毯苗机插栽培条件下,软米粳稻增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品质,而减少氮肥、稳施磷肥、增加钾肥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综合考虑,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软米粳稻肥料用量以N 270 kg/hm^2、P 108 kg/hm^2、K 216 kg/hm^2水平能较好地协调高产与优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磷肥 钾肥 软米粳稻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氮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6
作者 赵灿 刘光明 +3 位作者 戴其根 许轲 高辉 霍中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2,57,共6页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粮食安全更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过去50多年间,氮肥的使用虽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也日益提...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粮食安全更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过去50多年间,氮肥的使用虽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最佳用量、培育优质稻米是目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我国氮肥使用情况、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氮代谢生理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提出并讨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运筹 氮利用效率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盐胁迫对2个不同盐敏感性水稻品种(系)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荆培培 任红茹 +1 位作者 杨洪建 戴其根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5,共9页
研究盐胁迫对不同盐敏感性水稻品种(系)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为耐盐品种选育和盐碱地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武运粳30(盐敏感性品种)和振稻23309(耐盐性品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不同盐分梯度(0%、0.07%、0.14%... 研究盐胁迫对不同盐敏感性水稻品种(系)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为耐盐品种选育和盐碱地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武运粳30(盐敏感性品种)和振稻23309(耐盐性品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不同盐分梯度(0%、0.07%、0.14%、0.21%、0.28%、0.35%)对水稻产量和抽穗期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浓度的提高,两个品种(系)产量呈现递减趋势,且武运粳30的降幅更大。在盐胁迫条件下,武运粳30的穗数、穗粒数、结实率显著降低且降幅显著大于振稻23309,两个品种(系)千粒重变化都不明显。与对照相比,在低盐胁迫(0.07%)下,振稻23309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叶肉导度(AMC)、荧光参数(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显著上升;0.14%盐浓度处理下,两个基因型水稻除qN显著提高外,其余各参数均呈下降趋势,且振稻23309的降幅要小于武运粳30;盐浓度大于0.14%时,两个基因型水稻各参数均显著降低,且武运粳30的降幅更大。由此可见,盐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不仅与盐浓度有关,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向非气孔限制转变慢、植株水分利用率高、光合系统Ⅱ非辐射能耗散增加、光保护能力强等因素是耐盐品系振稻23309表现出较强耐盐性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差异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京都 唐建鹏 +4 位作者 张明伟 姚义 陆佩玲 胡雅杰 谢成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期7-12,共6页
以‘南粳9108’‘、南粳3908’和‘南粳5055’为材料,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研究不同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群体生长特性以及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南粳3908’产量最高,比‘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高9.02%和6.87%,主要表现为穗... 以‘南粳9108’‘、南粳3908’和‘南粳5055’为材料,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研究不同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群体生长特性以及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南粳3908’产量最高,比‘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高9.02%和6.87%,主要表现为穗大、粒重、结实率高。‘南粳5055’早期发苗快,分蘖能力强,但拔节后消亡速度快,最终成穗率较低;‘南粳9108’和‘南粳3908’分蘖能力相对较弱,但最终成穗率较高。分蘖期‘南粳5055’叶面积指数最高,拔节期后‘南粳3908’最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南粳3908’最低。‘南粳5055’抽穗前干物质积累最快,抽穗至成熟逐渐放缓;‘南粳3908’分蘖期干物质积累慢,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加快,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比例最高。对稻米品质而言,‘南粳9108’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显著高于‘南粳3908’和‘南粳5055’;‘南粳9108’的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短,而‘南粳3908’和‘南粳5055’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长;‘南粳5055’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南粳9108’和‘南粳3908’;‘南粳9108’峰值黏度高、崩解值大、消减值小,食味表现最佳。综合来看,‘南粳3908’的产量表现最佳,适宜大田常规种植;‘南粳9108’品质表现最佳,适宜使用有机方式种植,打造中高端稻米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粳稻 品种 产量 群体动态 品质
原文传递
水稻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厚存 张洪程 +4 位作者 魏海燕 郭保卫 胡群 孙亚军 秦广建 《中国稻米》 2019年第3期33-36,共4页
为解决现有的固体水稻苗床调理剂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与床土拌和花工费时、不容易拌匀施匀等问题,经多年攻关研究,成功开发出可拌种/包衣、播时洒施、播后芽前喷施、立针期喷施的液体水稻苗床调理剂——苗壮丰。产品除N、P2O5、K2O总养分... 为解决现有的固体水稻苗床调理剂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与床土拌和花工费时、不容易拌匀施匀等问题,经多年攻关研究,成功开发出可拌种/包衣、播时洒施、播后芽前喷施、立针期喷施的液体水稻苗床调理剂——苗壮丰。产品除N、P2O5、K2O总养分≥210(140-45-25)g/L,有机质含量≥30g/L,pH值≤6,微量元素≥5.5g/L(其中Zn≥2.0)之外,还添加了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光合效率、控制养分流失等成分。跟现有产品相比,不仅使用方便、省事省工,且对出苗较为安全,能达到比较好的壮苗效果,根系发达、株高适中、假茎增粗、干物质量增加、秧龄弹性增大。2017年海安试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播后芽前喷施苗壮丰的处理白根数增40.5%,株高矮1.98cm,茎基宽增38.9%,SPAD值增55.1%,百苗干物质量增44.9%。为了更好的使用该新产品,文中最后给出水稻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的使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床调理剂 开发与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