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发展路向——基于道德判断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天放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5,共9页
尽管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发展受到了诸多批评,然而人们依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认为,应该让机器可以像人那样有道德地行动。莫尔对于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分类就反映了这一看法,他相信一种“完全的伦理智能体”将是“明确的伦理智能体”的更高实... 尽管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发展受到了诸多批评,然而人们依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认为,应该让机器可以像人那样有道德地行动。莫尔对于人工道德智能体的分类就反映了这一看法,他相信一种“完全的伦理智能体”将是“明确的伦理智能体”的更高实现。但这一看法对于发展人工道德智能体是有误导性的,因为这两种智能体的设计并不相同,“完全的伦理智能体”的实现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机器意识”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在机器中植入道德规则的方案。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在于,人类道德判断能力包含有道德直觉和道德推理两种模式,而植入道德规则的方式只能够实现机器的道德推理,却不能够实现它们的道德直觉。因此,一种能够参与人类实践活动的道德实体才是道德智能体应被期待的发展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道德智能体 道德判断 机器伦理 伦理智能体
下载PDF
炼心积智:严复倡导逻辑学之目的及启示
2
作者 罗龙祥 XU Han-yu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0-56,共7页
严复在致力于介绍西学之时,最为看重的是西学中的逻辑学。不过,目前学界对于严复倡导逻辑学的理解尚不够深刻,没有明确揭示严复关于逻辑学的重要思想,即逻辑学具有“炼心积智”的功效,是开启民智、疗贫起弱的根本途径。由此,在实践效果... 严复在致力于介绍西学之时,最为看重的是西学中的逻辑学。不过,目前学界对于严复倡导逻辑学的理解尚不够深刻,没有明确揭示严复关于逻辑学的重要思想,即逻辑学具有“炼心积智”的功效,是开启民智、疗贫起弱的根本途径。由此,在实践效果上我们就只看到逻辑学作为工具学科的性质,而忽视了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的地位。应该说这种问题经过逻辑学界的不懈努力已经得到很大改观,但要彻底扭转依然尚需时日,深入阐释严复逻辑学思想的目的和启示,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显然,明确严复倡导逻辑学旨在“炼心积智”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开放广阔的视野来审视逻辑学的研究视域与实践功能,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着力培育民心民智以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逻辑学 即物穷理 炼心积智
下载PDF
信念与欲望的间隙:非认知主义如何应对道德的不确定性
3
作者 余天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6,286,共11页
道德的不确定性问题是一类由于描述性事实或规范性理由的不确定而导致我们无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已存在“我之最爱理论”“不确定主义”等多种方案。然而这些方案都是在道德认知主义的框架内被提出,在史密斯等人看来... 道德的不确定性问题是一类由于描述性事实或规范性理由的不确定而导致我们无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已存在“我之最爱理论”“不确定主义”等多种方案。然而这些方案都是在道德认知主义的框架内被提出,在史密斯等人看来,由于欲望结构的微小性,非认知主义对于道德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将是不可能的。与之相对的是,我们提出在放弃一种关于欲望和信念二元论看法的前提下,非认知主义能够很好地应对道德的不确定性,这类现象的必然存在也将支持非认知主义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立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欲望 道德非认知主义 道德的不确定性
下载PDF
孔子“仁”的思想微探
4
作者 杨芳 《哲学进展》 2023年第2期380-384,共5页
孔子乃儒家之开创者,“仁”为孔子哲学思想之核,研究孔子“仁”的思想是通达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研究“仁”可从“仁”之内涵与为“仁”之方来开展。“仁”之内涵包括:内圣之“仁”;外王之“仁”以及更高境界的天地之“仁”。为“仁”... 孔子乃儒家之开创者,“仁”为孔子哲学思想之核,研究孔子“仁”的思想是通达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研究“仁”可从“仁”之内涵与为“仁”之方来开展。“仁”之内涵包括:内圣之“仁”;外王之“仁”以及更高境界的天地之“仁”。为“仁”之方则由“孝悌”爱人、“忠恕”而行以及外束于“礼”来实现。且孔子“仁”具有内发性、实践性、整体性、超越性等特征。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仁”的思想亦发生着相应的改变,然在伦理、政治和社会方面仍具有巨大的价值,故研究与传承孔子“仁”的思想毋容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为仁之方 论语
下载PDF
论具现代与普世价值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国际传播(下) 被引量:9
5
作者 严三九 武志勇 +1 位作者 吴锋 郭恩强 《文化与传播》 2014年第2期8-19,共12页
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汰选,具现代和普世价值的文化价值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多种文化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化共生、和而不同;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文化价值理念:尊崇自然、贵生... 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汰选,具现代和普世价值的文化价值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多种文化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化共生、和而不同;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文化价值理念:尊崇自然、贵生;三是指引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谐、富裕、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冶、中道、包容;四是指引民众个人修养的文化价值理念: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诚信友善、勤俭自强、忠孝仁义、厚德博爱、明智明耻、廉洁正派、宽容和乐。审视挑战与机遇,推进文化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当从以下十个方面着力:由中央政府出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名目与阐释》,列明具有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做出科学、规范、简明和通俗的解释,同时出台《文化交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华文化价值理念表达指南》;建立"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国家平台,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效率;将外交活动纳入文化传播战略框架,借助政府外交活动,深度嵌入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进程,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对外传播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传播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传播人才;加强中华文化理念全球传播体系建设,调整和完善大众传媒的布局和结构,提高大众传媒的对外文化传播效能;分区域研究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需求,探索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模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争取学术领域的文化阐释权和话语权,促使中国文化价值理念成为全球文化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融入国际通行话语体系,用西方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话语讲述中华文化故事,促进中国文化价值理念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价值理念 现代价值 普世价值 国际传播
下载PDF
论具现代与普世价值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国际传播(上) 被引量:3
6
作者 严三九 武志勇 +1 位作者 吴锋 郭恩强 《文化与传播》 2014年第1期10-34,共25页
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汰选,具现代和普世价值的文化价值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多种文化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化共生、和而不同;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文化价值理念:尊崇自然、贵生... 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汰选,具现代和普世价值的文化价值理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多种文化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化共生、和而不同;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文化价值理念:尊崇自然、贵生;三是指引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谐、富裕、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道、包容;四是指引民众个人修养的文化价值理念: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诚信友善、勤俭自强、忠孝仁义、厚德博爱、明智明耻、廉洁正派、宽容和乐。审视挑战与机遇,推进文化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当从以下十个方面着力:由中央政府出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名目与阐释》,列明具有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做出科学、规范、简明和通俗的解释,同时出台《文化交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华文化价值理念表达指南》;建立"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国家平台,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效率;将外交活动纳入文化传播战略框架,借助政府外交活动,深度嵌入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进程,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对外传播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传播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传播人才;加强中华文化理念全球传播体系建设,调整和完善大众传媒的布局和结构,提高大众传媒的对外文化传播效能;分区域研究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需求,探索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模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争取学术领域的文化阐释权和话语权,促使中国文化价值理念成为全球文化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融入国际通行话语体系,用西方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话语讲述中华文化故事,促进中国文化价值理念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价值理念 现代价值 普世价值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四步教法”:阳明龙场条规教法的逻辑展现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海霞 单杨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7,共8页
基于龙场悟道之人己和乐如一之境界,阳明龙场条规教法涵盖“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大条目。此四者呈现出阳明心学的众多面相,在儒家教法史上,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彼此关联。其中,立志教法是根基,勤学教法是志向引导下的能力提... 基于龙场悟道之人己和乐如一之境界,阳明龙场条规教法涵盖“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大条目。此四者呈现出阳明心学的众多面相,在儒家教法史上,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彼此关联。其中,立志教法是根基,勤学教法是志向引导下的能力提升,改过教法是自我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修复,责善教法是自我修复力基础上的生态提升力。此四者实是循序渐进、体系完整的“四步教法”。龙场之后,阳明教法虽多变迁,然皆是此“四步教法”的具体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场条规教法 “立志” “勤学” “改过” “责善”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理论”对汉代政治合法性的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锋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2-30,共9页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历代统治者的忧虑,西汉初年也不例外。董仲舒为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从天为主宰和天人感应中寻找合法性依据,他确立了"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理论基础,将君王的品德置于政治合法性讨论的核心,指出新王改制的本...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历代统治者的忧虑,西汉初年也不例外。董仲舒为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从天为主宰和天人感应中寻找合法性依据,他确立了"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理论基础,将君王的品德置于政治合法性讨论的核心,指出新王改制的本质是奉天行事,顺时而为是传统合法性的表现,行政制衡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三纲的确定源于阴阳虚实关系。总之董仲舒构建汉代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思考在根本上是为时政寻找合法性的论证,为天下寻找安定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合法性 天人感应 品德 新王改制 顺时而为 五行 三纲
下载PDF
董仲舒孝道伦理观的逻辑向度
9
作者 吴锋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8-12,共5页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 孝道伦理思想是董仲舒哲学中的重要部分。董仲舒以天道论证孝道的合理性,用五行次序来说明父子之序,同时又认为孝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王道政治要重视孝悌的实施。孝悌是为人之道的重要德行,董子由"志"论孝,强调"志"是孝的本质内涵,最后用经权理论对孝行方法提出自己的权变思想,要求人们在坚守孝道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变礼守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孝道 伦理 以天论孝 孝治天下 孝行重志 经礼权变
下载PDF
泰州学派对传统孝观念的改造及现代性价值——“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
10
作者 吴锋 钱国平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泰州学派继承了王学的基本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传统孝观念的传承,从性命、化民成俗、修身、忠孝关系等角度创新性地阐释,提出了具有现代性价值的"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的新观念。其可借鉴的意义... 泰州学派继承了王学的基本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传统孝观念的传承,从性命、化民成俗、修身、忠孝关系等角度创新性地阐释,提出了具有现代性价值的"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的新观念。其可借鉴的意义是很显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哲学 传统孝观念 改造 劝谏
下载PDF
认知增强的规范性:多元主义本质及其导向
11
作者 余天放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74,193,共10页
在有关认知增强的讨论中,学者们普遍诉诸规范性概念来评判某项技术是否应当被发展或者被应用,然而其中存在的一种二律背反的境况是,某些概念能够同时提供支持和反对的理由。这种概念上的歧义性实则源于规范性判断的多元主义本质:为应对... 在有关认知增强的讨论中,学者们普遍诉诸规范性概念来评判某项技术是否应当被发展或者被应用,然而其中存在的一种二律背反的境况是,某些概念能够同时提供支持和反对的理由。这种概念上的歧义性实则源于规范性判断的多元主义本质:为应对不同的规范性管理问题,同一个规范性概念能够在不同的规范性系统内被使用。据此,一种规范多元主义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评价特定的认知增强技术时区分不同规范性系统下的理由类型,并且在政策上采取一种相适应的多元主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增强 规范多元主义 规范性系统 政策多元主义
原文传递
孔子孝观念的创见及孝行应用的理论预设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9,共7页
孔子是儒家孝观念首倡者,孔子关于孝观念的阐述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但为后人的孝行应用和孝理阐述做好了理论预设。孔子孝观念的基础是西周的德论,他承继了西周的敬祖、承祖业等等的孝观念。在《论语》和记载孔子言行的相关文献中... 孔子是儒家孝观念首倡者,孔子关于孝观念的阐述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但为后人的孝行应用和孝理阐述做好了理论预设。孔子孝观念的基础是西周的德论,他承继了西周的敬祖、承祖业等等的孝观念。在《论语》和记载孔子言行的相关文献中,孔子关于孝养和孝敬、行远与关切、报本与无改、孝顺与孝谏等等,都有自己的创见;关于孝与悌、忠、仁的关联和应用也有自己的明见。孔子并未给后人预设某种规范性教条,都是提出适时而为、尊礼行孝的人道观念,为后人孝行阐释预留了选择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祖 孝养和孝敬 行远与关切 报本与无改 孝顺与孝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