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静脉置管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毕玉红 吴刚 朱金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04年第1期56-56,共1页
近年来,深静脉血管输液法已逐渐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在输血、化疗、输液、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能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 近年来,深静脉血管输液法已逐渐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在输血、化疗、输液、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能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深受护患的喜爱.我科自1996-2002年对156例患者采取了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置管 急诊科 护理 导管 预防 空气栓塞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诊胸痛、卒中、创伤中心患者特征分析及应对 被引量:4
2
作者 陆明峰 嵇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扬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疫情暴发期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简称“三大中心”)患者特征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统计2021年7月28日—8月27日(扬州COVID-2019疫情暴发期)、2019年7月2... 目的探讨扬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疫情暴发期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简称“三大中心”)患者特征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统计2021年7月28日—8月27日(扬州COVID-2019疫情暴发期)、2019年7月28日—8月27日(无疫情期)和2020年7月28日—8月27日(疫情常态防控期)急诊抢救室救治的“三大中心”患者的资料,观察“三大中心”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主要效率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至接受再灌注治疗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和严重创伤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分析可能的变化原因并拟定对策。结果扬州疫情暴发期,本院急诊抢救室胸痛、严重创伤患者占危重患者比率均低于前2年同期,且胸痛中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占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暴发期,“三大中心”80岁及以上患者占比、患者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前2年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抢救效率指标与前2年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疫情局部暴发时,三级医院急诊抢救室“三大中心”的救治重点需向高龄患者及危重症患者方向倾斜,且急诊抢救室可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流程保证“三大中心”患者的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胸痛中心 卒中中心 创伤中心 急诊抢救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同阶段的急诊危重患者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嵇玲 徐继扬 陆明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8期29-33,共5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早期(应急处置阶段)和此后常态化防控期间地市级医院急诊危重患者的特征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统计自江苏省扬州市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2020年1月26日—2021年1月25日)和应急响应前同期(...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早期(应急处置阶段)和此后常态化防控期间地市级医院急诊危重患者的特征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统计自江苏省扬州市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2020年1月26日—2021年1月25日)和应急响应前同期(2019年1月26日—2020年1月25日)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抢救例次变化情况,并观察住院占比和死亡占比变化。分别对疫情发生前后不同阶段急诊危重患者疾病种类构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能的变化原因并拟定对策。结果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本院急诊抢救室抢救危重患者15002例次,应急响应前同期为15139例次。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危重患者住院占比、死亡占比与应急响应前同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早期(2020年1月26日—3月26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创伤和中毒占比低于上年同期(2019年1月26日—3月26日),而精神急症和未分类疾病占比高于上年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常态化防控期(2020年3月27日—2021年1月25日)急诊抢救室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占比低于常态化防控前同期(2019年3月27日—2020年1月25日),未分类疾病占比高于常态化防控前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地市级医院急诊抢救室需将工作重点向危重症急救方向倾斜,建议加强对多系统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的处置能力,而疫情早期临床尚需多关注精神急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急诊抢救 危重患者 特征 应对策略
下载PDF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卢阳 耿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128-132,共5页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血流感染的致死率较高。本研究综述了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现状、致病机制、感染危险因素以及新的治疗策略,为血流感染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多重耐药 中药
下载PDF
大黄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林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8期990-991,共2页
目的探讨大黄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ICU的200例危重病人,85例列入大黄预防治疗组,非大黄预防治疗组115例。两组病人病情及其他治疗方法无差异。统计观察两组病人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200例危重病... 目的探讨大黄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ICU的200例危重病人,85例列入大黄预防治疗组,非大黄预防治疗组115例。两组病人病情及其他治疗方法无差异。统计观察两组病人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200例危重病人发生MODS 34例,MODS的发生率治疗组11.76%,对照组20.87%,MODS病人死亡21例,其中治疗组4例,死亡率40.00%;对照组17例,死亡率70.83%。两组病人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黄治疗危重病病人可降低MODS的发生率,提高MODS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S 大黄 病人 发生率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预防治疗 对照组 结论 差异 显著性
下载PDF
急性碳酸钡集体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刚 毕玉红 叶小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04年第1期50-50,共1页
急性碳酸钡中毒临床上很少见,多为误服所致.我院于2001年9月25日收治了40例集体中毒患者,大部分表现为低钾麻痹和心律失常,经江苏省检验中心查证为面粉中误掺入碳酸钡所致,经积极抢救,其中1例死亡,39例治愈.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 急性碳酸钡中毒 抢救 临床护理 硫代硫酸钠 心理护理
下载PDF
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1
7
作者 戴雪梅 谢萍 +2 位作者 郭晓娟 陈月莉 秦颖 《护理管理杂志》 2019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通过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构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管理的有效模式。方法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对所有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录入,筛选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因素,系统自动推出每日安全评估提醒及安... 目的通过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构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管理的有效模式。方法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对所有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录入,筛选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因素,系统自动推出每日安全评估提醒及安全措施,患者出院后系统结束提醒功能,从而达到对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的前瞻闭环管理。结果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预警提醒系统实施后,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跌倒、意外拔管发生率等和重症监护病房导管感染率与实施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闭环式预警评估系统提高了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及风险管理意识,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能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风险 预警评估系统 闭环式管理
下载PDF
伴有心房颤动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转归 被引量:3
8
作者 姜超 陈丹妮 +3 位作者 陈蓓蕾 王现民 左霞 李晓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心房颤动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3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 目的探讨伴有心房颤动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3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97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26例,比较2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差异。结果心房颤动组平均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73.6±6.9)岁vs(70.9±7.1)岁,P=0.006],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非心房颤动组[(275.4±94.9)min vs(332.4±188.0)min,P=0.004],2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颅内出血比例高于非心房颤动组(43.3%vs 30.2%,P=0.043),但2组在90 d预后良好、再通良好、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内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影响血管内治疗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不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循环闭塞、再通良好是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内治疗再通不良、症状性颅内出血是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同时也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高基线NIHSS评分、血管内治疗再通不良、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可能导致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心房颤动 支架 球囊取栓术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5年以上患者随访分析
9
作者 吕天懿 曹雪松 +1 位作者 范璐 陆明峰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1-254,共4页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5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毒后存活5年以上的57例患者采用电话询问或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按不同中毒程度描述患者远期生存状况。15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5年57例(...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5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毒后存活5年以上的57例患者采用电话询问或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按不同中毒程度描述患者远期生存状况。15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5年57例(37.5%),其中轻度中毒16例、中度中毒30例、重度中毒11例。重度中毒组6 min步行距离低于轻、中度中毒组,Borg评分高于轻、中度中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毒患者远期肺部影像无明显异常,中、重度中毒患者可遗留肺纤维化病灶并呈动态演变,合并肺野透亮度增高、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等多样化结构性改变。多数患者肺功能良好,仅少数中、重度中毒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长期随访发现,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运动耐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肺功能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11例的非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华 施斌斌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4年第10期1235-1235,共1页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治疗情况 感染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非手术疗法 阶段 基础 演变
原文传递
百草枯中毒肺部影像及运动耐力5年随访报道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陆明峰 徐继扬 范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5,共4页
我们对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长达5年的随访,胸部CT发现该患者肺间质病变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并于中毒后6个月不再明显变化,其后病变区密度逐渐降低,并可见缓慢增多的囊性气腔。随时间推移,该患者运动耐力逐渐提高,中毒后第5年检查... 我们对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长达5年的随访,胸部CT发现该患者肺间质病变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并于中毒后6个月不再明显变化,其后病变区密度逐渐降低,并可见缓慢增多的囊性气腔。随时间推移,该患者运动耐力逐渐提高,中毒后第5年检查肺功能已接近正常水平。本例随访报道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百草枯中毒的远期转归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CT 运动耐力 随访
原文传递
急性碳酸钡中毒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凤珍 夏仲芳 徐继扬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35-36,共2页
急性碳酸钡中毒临床上很少见,多为误服所致.我院于2001年9月25日收治了40例集体中毒患者,大部分表现为低钾麻痹和心律失常,经江苏省检验中心查证为面粉中误掺入碳酸钡所致.
关键词 急性碳酸钡中毒 临床分析 临床表现 实验检查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