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课堂思政背景下如何将塞罕坝精神导入人体解剖学课堂
1
作者 李海艳 耿丹丹 +1 位作者 程振宇 司丽娜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3期0051-0054,共4页
塞罕坝精神是我党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性。本文是在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大背景下把塞罕坝精神引入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播塞罕坝精神,使学生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塞罕坝精神是我党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性。本文是在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大背景下把塞罕坝精神引入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播塞罕坝精神,使学生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思政教育的洗礼。在传承塞罕坝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思政 塞罕坝精神 人体解剖学
下载PDF
系统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方法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付秀美 张乘云 +5 位作者 刘东慧 吴雪艳 付文亮 李海艳 谢红林 李英平 《解剖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期176-179,共4页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的一种教学理念,是高校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石课程,同时也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本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启蒙”意义。本文将重点...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的一种教学理念,是高校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石课程,同时也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本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启蒙”意义。本文将重点阐述系统解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构建系统解剖学思政育人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践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精神,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解剖学 课程思政 育人模式 方法与路径
原文传递
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神经节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周泽宇 马蕴涵 +5 位作者 李佳瑞 胡余梦 袁博 张银娟 于晓敏 付秀美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ANA)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脊神经节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50只雄性SD大鼠,10只制备ANA;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NA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分离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5 mm处去除1...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ANA)联合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脊神经节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50只雄性SD大鼠,10只制备ANA;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NA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分离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5 mm处去除10 mm制备SNI模型。ANA组将制备好的ANA连接在损伤神经的两断端处。联合组于ANA连接术后2 d采用电子针疗仪电针“环跳穴”和“阳陵泉穴”,15 min/d,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电生理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评估受损轴突再生情况;尼氏染色观察脊神经节中神经元的形态结构;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脊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P<0.01);神经节神经元中的尼氏体因肿胀、溶解导致结构不完整,数量显著减少(P<0.01);NGF和BDNF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ANA组和联合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P<0.01);神经节神经元中尼氏体损伤减弱,数量明显增加(P<0.01);NGF和BDNF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ANA组比较,联合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加(P<0.01);神经节神经元中尼氏体形态较规则,数量明显增加(P<0.01);NGF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ANA联合电针可提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节中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发挥对脊神经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神经元中NGF和BDNF蛋白的表达,尤其是NGF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 电针 脊神经节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坐骨神经损伤 免疫印迹法 大鼠
原文传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修复的研究
4
作者 李想 毕佳璇 +3 位作者 孙秋霞 于润泽 贾斯祺 付秀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坐骨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1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制备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取5只大鼠设为正常(N)组。另取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再随机分为模型(M)组、ANA组、LY29...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坐骨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1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制备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取5只大鼠设为正常(N)组。另取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再随机分为模型(M)组、ANA组、LY294002(LY)组、溶剂对照(LYC)组。M组不再处理,其余3组均桥接ANA于损伤神经的两断端处,LY组和LYC组分别于桥接术后第2日腹腔注射LY294002或DMSO(2.0 ng·mL^(-1)·kg^(-1)),连续注射4周。测定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胫前肌湿重比率,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内BDNF和p-Akt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M组比较,ANA组大鼠MNCV和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升高(P <0.05);与ANA组比较,LY组MNCV和胫前肌湿重比率显著降低(P <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各组脊髓内均可见蓝紫色呈斑块状的尼氏体,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NA组尼氏体数量明显多于M组(P <0.05),LY组尼氏体数量少于ANA组(P <0.05)。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NA组脊髓内BDNF和p-Akt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M组(P <0.05);LY组脊髓BDNF和p-Akt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ANA组(P <0.05)。结论 BDNF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促进大鼠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PI3K/AKT信号通路 脊髓 坐骨神经损伤
下载PDF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构建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内源性竞争性RNA网络
5
作者 李新洋 连相尧 +6 位作者 白璐 员文静 赵如涵 钮淋 刘镭 王阳 朱翠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miRNA被发现。文中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相关的内源性竞争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NSCLC中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miRNA芯片技术筛选NSCL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DEmiRNA),应... 目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miRNA被发现。文中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相关的内源性竞争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NSCLC中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miRNA芯片技术筛选NSCL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DEmiRNA),应用targetScan、miRtarBase、miRDB、miRCode和lncBase数据库预测DEmiRNA的靶mRNA和与之作用的lncRNA,整合miRNA-mRNA和miRNA-lncRNA作用对,构建NSCLC的ceRNA网络。进一步,将靶mRNA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模块和基因。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基于生存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取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的亚ceRNA网络。结果筛选在NSCLC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差异最显著的20个miRNA,根据数据库预测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有3个miRNA、130个mRNA和6个lncRNA的ceRNA网络。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共富集出有意义的861个生物过程、66个细胞组分、107个分子功能、32个KEGG条目。通过分析PPI网络结果,得到了3个关键模块和11个关键基因,其中8个关键基因与NSCLC患者预后有关。基于这8个基因,提取了包含有2个miRNA、5个lncRNA和8个mRNA预后相关的亚ceRNA网络。结论成功构建NSCLC预后相关的ceRNA网络,为NSCLC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内源性竞争性RNA
下载PDF
施万细胞样细胞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任旺 胡朔丹 +3 位作者 刘琳 刘茗宇 杜鹏飞 付秀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5-611,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施万细胞样细胞(SC-L)与幼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DRG细胞突起的生长情况以及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采用0.1%的I型胶原酶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并进行鉴定,然后将其诱导分... 目的:通过建立施万细胞样细胞(SC-L)与幼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DRG细胞突起的生长情况以及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采用0.1%的I型胶原酶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并进行鉴定,然后将其诱导分化为SC-L。分离培养DRG细胞,后将其分为单独培养组(DRG)和共培养组(DRG+SC-L)。DRG组将两份等体积的DRG细胞混合,常规培养;DRG+SC-L组将等体积的DRG细胞与SC-L进行共培养处理。7~10 d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DRG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RG细胞内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RG组相比,DRG+SC-L组DRG细胞的数量以及突起的数目和长度明显增加、细胞内BDNF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 <0.05)。结论:SC-L可增加DRG细胞的数量以及突起的数目和长度,并可提高细胞内BDNF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细胞 神经突起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施万细胞样细胞 脂肪源性干细胞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