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2024年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全球研究进展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1
作者 王鹏凯 袁芳 +2 位作者 刘粲迪 杨圆 李昕 《药学前沿》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肾毒性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近10年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有关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毒性的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发文量以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对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69篇,其中美国(1113篇),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Li Jian教授团队(51篇)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Monash University(71篇)和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46篇)分别是该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和期刊。进一步的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多围绕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和β-内酰胺胺类这4类抗感染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机制展开。结论近10年抗感染药物相关AKI研究的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氧化应激、凋亡等分子信号通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铁死亡、坏死等分子机制以及早期肾毒性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药物 肾毒性 文献计量学 急性肾损伤 聚类分析 氧化应激 凋亡 铁死亡 万古霉素 多黏菌素 氨基糖苷
下载PDF
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2
作者 田淼梅 郭思维 +3 位作者 颜冰倩 蒋蓉 徐兵 李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多黏菌素B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下载PDF
多黏菌素类药物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锐 向德标 +3 位作者 袁芳 杨圆 王鹏凯 李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多黏菌素类药物是抗多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保障,但是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探讨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及该类药物的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机制、防治措施,指出已有研究对神经毒性报道的不足之处,以现有文献为基... 多黏菌素类药物是抗多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保障,但是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探讨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及该类药物的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毒性机制、防治措施,指出已有研究对神经毒性报道的不足之处,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尝试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每日剂量和神经毒性表现进行联系,以期为临床上多黏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神经毒性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菌素 多黏菌素B 分子结构 神经毒性 机制 保护剂
下载PDF
生物膜与牙周炎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龙豪 陆洁 +2 位作者 谷俊远 李昕 周中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3—2023年生物膜与牙周炎相关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生物膜与牙周炎相关文献,并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来分析国家/地区、作者、机构、期刊及关键词。...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3—2023年生物膜与牙周炎相关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生物膜与牙周炎相关文献,并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来分析国家/地区、作者、机构、期刊及关键词。结果共纳入1821篇文献,结果显示文献发文量逐年上升。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是美国、巴西和中国;排名前3位的机构是圣保罗大学、哈佛大学和福赛斯研究所;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Feres Magda;在发文量前10位的期刊中,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的发文量最多(87篇),其次是Plos One(69篇)和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51篇)。氧化应激、标志物、辅助治疗及药物缓释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前沿主要集中于群体感应、光动力疗法、活性氧、铜纳米颗粒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结论生物膜和牙周炎的研究在逐年增长,未来的研究方向可重点关注氧化应激、辅助治疗、群体感应及光动力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生物膜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药物缓释 氧化应激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下载PDF
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应用的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5
作者 苏奕晨 曹泽锟 +2 位作者 谷俊远 李昕 邓长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20期99-104,共6页
目的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发文年份、国家和主题术语、关键词、高频引用文献等情况为指标,统计分析WOS核心合集中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的相关... 目的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发文年份、国家和主题术语、关键词、高频引用文献等情况为指标,统计分析WOS核心合集中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领域的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604篇文献。2013—2015年,每年发文量均在55篇。2016—2023年,每年发文量稳定在60篇左右。近10年累计发文量呈线性增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93篇)。2013—2018年"brain microdialysis""mice""Parkinson disease"等关键词出现较多。2019—2023年"morbidly obese""children""cerebral microdialysis""bone""surgical site infection""antibiotic prophylaxis"等关键词出现较多。结论目前,微透析技术在基础药代动力学领域应用广泛,未来其可能在外周组织给药、药物浓度监测及神经危重症监护等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析 药代动力学 抗感染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
下载PDF
基于全血稳定性研究的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采样流程建立
6
作者 乔勇 徐兵 +4 位作者 童焕 邓阳 向德标 袁芳 李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707-2711,2717,共6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完善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并制订临床采样流程,以期为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抗感染药物TDM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方法:...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完善其全血稳定性研究并制订临床采样流程,以期为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抗感染药物TDM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方法:血浆样品加入内标物(头孢哌酮)经乙腈(含0.1%甲酸)沉淀蛋白,取上清液-水(1∶1,V/V)稀释后进样;以50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05%甲酸)-乙腈(75∶25,V/V)为流动相,经Shim-pack GIST C_(18)(4.6 mm×250 mm,5.0μm)分离,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分别考察利奈唑胺全血、血浆样本在不同温度、不同采血管等条件下的稳定性,基于全血稳定性结果制订临床采样及送检流程,并应用于临床TDM。结果:利奈唑胺在0.59~23.4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定量下限为0.59μg·mL^(-1),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在95.97%~111.35%范围内,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72%;肝素钠采血管的全血样本于室温(18~23℃)、4℃冰箱24 h内稳定,优于同等放置条件下EDTA-K_(2)采血管(12 h内稳定),血浆质控样品经预处理后于自动进样器(6℃)24 h稳定,血浆质控样品于4℃冰箱、室温(18~23℃)24 h、–80℃冻存65 d、–80℃反复冻融3次均稳定。结论:建立的利奈唑胺TDM方法及临床采样流程能确保利奈唑胺的稳定性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利奈唑胺的TDM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治疗药物监测 全血稳定性 临床采样流程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