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诗体《大白莲社经》残片缀合研究
1
作者 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 吐送江·依明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旧藏文献中D0018号、D0019号、D0020号、D0021号和D0022号等文献,其内容涉及中国净土宗的回鹘文头韵诗歌。这些文献的形状、字体和纸质基本相同,个别页面分栏线上附有序号,如“bir”“iki”“üc”和“tort”。...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旧藏文献中D0018号、D0019号、D0020号、D0021号和D0022号等文献,其内容涉及中国净土宗的回鹘文头韵诗歌。这些文献的形状、字体和纸质基本相同,个别页面分栏线上附有序号,如“bir”“iki”“üc”和“tort”。通过仔细观察、转写、解读和比对这批文献,初步推断它们均属《大白莲社经》回鹘诗体式译文。尽管这些诗歌是从汉文佛经转化而来的回鹘文,但是它们的节奏完整,逻辑严密,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可谓回鹘文头韵式诗歌的佳作。这些诗歌在回鹘文学与翻译领域以及古代民族交流交往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敦煌研究院 旧藏文献 《大白莲社经》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十业道譬喻故事花环》残卷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吐送江·依明 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55,共16页
敦煌研究院旧藏有敦煌出土汉文和少数民族文献写本数百件。这批文献主要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和莫高窟北区,一部分文献是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和民间收藏家赠于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文献的研究成果近几年陆续公布与众。本文对... 敦煌研究院旧藏有敦煌出土汉文和少数民族文献写本数百件。这批文献主要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和莫高窟北区,一部分文献是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和民间收藏家赠于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旧藏回鹘文文献的研究成果近几年陆续公布与众。本文对敦煌研究院旧藏两叶回鹘文《十业道譬喻故事花环》残卷进行释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藏 回鹘文 十业道譬喻故事花环
下载PDF
敦煌研究院舊藏回鶻文《大乘無量壽宗要經》殘卷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吐送江·依明 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23年第1期353-365,460,共14页
《大乘無量壽宗要經》是一部“經文”和“咒文”混合組成的密教佛經,原典爲梵文,現有漢文、於闐文、粟特文、藏文、回鶻文、西夏文和蒙古文譯本。《大乘無量壽宗要經》梵文作Arya-aparimitāyur-jnāna-nāma-mahāyāna Sūtra,藏文作p... 《大乘無量壽宗要經》是一部“經文”和“咒文”混合組成的密教佛經,原典爲梵文,現有漢文、於闐文、粟特文、藏文、回鶻文、西夏文和蒙古文譯本。《大乘無量壽宗要經》梵文作Arya-aparimitāyur-jnāna-nāma-mahāyāna Sūtra,藏文作phags pa tshe dang ye shes dpag tu m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 密教 蒙古文 西夏文 大乘 SHE 梵文 殘卷
下载PDF
三世热振呼图克图若干史实补缀--以敦煌研究院藏下密院铜釜铭文为中心
4
作者 万玛项杰 金鹏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3,共9页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 敦煌研究院藏拉萨下密院铜釜(即僧斋锅)内外皆阳刻藏文铭文,对研究西藏热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新释读铜釜铭文,判定铭文所涉及的“热振呼图克图”身份及铜釜铸造年代,校正文献中有关“三世热振呼图克图”生平事迹的若干误载,并对前贤研究中的若干疑论加以考订和补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釜 下密院 摄政热振呼图克图 历史疑点
下载PDF
敦煌论坛: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5
作者 彭晓静 刘拉毛卓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2023年9月5日-8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煌论坛:‘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韩国、伊朗等11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9月5日-8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煌论坛:‘敦煌学研究弘扬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韩国、伊朗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敦煌,共同探讨国际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与敦煌文化艺术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论坛 敦煌文化 综述
下载PDF
敦煌本《六门陀罗尼经》研究——中唐敦煌密教文献研究之四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晓星 勘措吉 万玛项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4,共8页
本文整理了敦煌遗书中的汉文和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对全部文献梳理后发现,现存敦煌遗书中此经有两个汉译本。其中,汉文甲本为玄奘译本,与传世本内容一致;乙本译者不详,是根据藏译本译出,与玄奘本出入较大。而敦煌遗书中的古藏文《... 本文整理了敦煌遗书中的汉文和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对全部文献梳理后发现,现存敦煌遗书中此经有两个汉译本。其中,汉文甲本为玄奘译本,与传世本内容一致;乙本译者不详,是根据藏译本译出,与玄奘本出入较大。而敦煌遗书中的古藏文《六门陀罗尼经》亦存两个版本,通过与现行的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比较,现行德格本可能是在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也就是说,敦煌本《六门陀罗尼经》中的汉译本存在传世本没有收录的新版本,古藏文的两个版本亦与传世本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六门陀罗尼经 吐蕃
下载PDF
文字材料在敦煌石窟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赵晓星 《文物春秋》 2018年第A01期14-19,45,共7页
从1900年发现被誉为"中古图书馆"的藏经洞至今,敦煌学的发展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得益于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献资料,敦煌石窟的研究能够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学者们也日益重视将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相结合进行研究。文章在此基础... 从1900年发现被誉为"中古图书馆"的藏经洞至今,敦煌学的发展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得益于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献资料,敦煌石窟的研究能够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学者们也日益重视将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相结合进行研究。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字材料(包括壁画题记、藏经洞文献、碑刻、传世史料等)在敦煌石窟研究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探讨文献与石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敦煌文献 文字材料 多重证据法
下载PDF
敦煌本法成讲授《瑜伽师地论》笔记的文献学考察
8
作者 彭晓静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敦煌本法成讲授的《瑜伽师地论》笔记文献主要包括《瑜伽论手记》和《瑜伽论分门记》两部分,以此为题的写本约65个卷号,分藏于国内外等多机构。通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写本形制、抄写形式以及文字特征等方面的梳理,概括出写本的基本面貌... 敦煌本法成讲授的《瑜伽师地论》笔记文献主要包括《瑜伽论手记》和《瑜伽论分门记》两部分,以此为题的写本约65个卷号,分藏于国内外等多机构。通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写本形制、抄写形式以及文字特征等方面的梳理,概括出写本的基本面貌。因听讲人不同,就有了不同版本的笔记形式,将各写本进行比对分析,以期进一步展现讲经笔记的理论特色和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成 《瑜伽师地论》 讲经笔记 敦煌文献 唯识
下载PDF
关于敦煌莫高窟西夏前期洞窟的讨论——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五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共18页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的补修重绘,以莫高窟第340窟、第395窟和第206窟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前期 敦煌石窟 分期断代
下载PDF
西夏时期敦煌涅槃变中的抚足者——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四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7,共8页
以西夏时期敦煌的涅槃变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西千佛洞第9窟,榆林窟第2、3窟,东千佛洞第2、5、7窟,肃北五个庙第1窟各处涅槃变的考察,梳理了敦煌西夏涅槃变中"抚足者"的变化。作者将这一时期涅槃变佛足处人物分成三种类型,认为... 以西夏时期敦煌的涅槃变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西千佛洞第9窟,榆林窟第2、3窟,东千佛洞第2、5、7窟,肃北五个庙第1窟各处涅槃变的考察,梳理了敦煌西夏涅槃变中"抚足者"的变化。作者将这一时期涅槃变佛足处人物分成三种类型,认为新出现的贵人相老者为印度医师耆婆,这种变化与北宋以来佛教思想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敦煌 涅槃变 抚足者
下载PDF
艺术史研究中的具象敦煌与万象视域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同庆 《美育学刊》 2015年第2期1-9,共9页
大势至菩萨为净土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以智慧之光遍照世间,教化众生;据传其道场在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的狼山。敦煌石窟唐代以来绘制有大势至菩萨的壁画和塑像,但塑像没有佛经经文中所记载的头上肉髻中的宝瓶,而壁画中都有宝瓶。... 大势至菩萨为净土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以智慧之光遍照世间,教化众生;据传其道场在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的狼山。敦煌石窟唐代以来绘制有大势至菩萨的壁画和塑像,但塑像没有佛经经文中所记载的头上肉髻中的宝瓶,而壁画中都有宝瓶。大势至菩萨像频频出现在表现净土思想的经变画中,有化世导俗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势至菩萨 敦煌石窟 壁画 彩塑
下载PDF
敦煌壁画椅子造型与传统匡(筐、框)床关系研究
12
作者 杨森 《美育学刊》 2015年第2期10-21,共12页
通过对若干幅"匡(筐、框)床"图像和特殊椅子包括绳床、禅椅图像的分析,可知我国古代带框栏的匡床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化的椅子的发展有影响或有借鉴作用。椅子家具的形式在古代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外来文化,而是经历着一个不... 通过对若干幅"匡(筐、框)床"图像和特殊椅子包括绳床、禅椅图像的分析,可知我国古代带框栏的匡床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化的椅子的发展有影响或有借鉴作用。椅子家具的形式在古代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外来文化,而是经历着一个不断地发展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式样的椅子尤其是明代的高靠背椅子,在古今欧亚非地区罕见似可说明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床 椅子 敦煌壁画
下载PDF
日本敦煌学研究百年回眸--以考古·美术研究为视角
13
作者 李茹 《丝绸之路》 2022年第1期33-37,共5页
文章以学术史的方式对百年以来日本敦煌学研究中的考古和美术资料进行了梳理,简要显示了百余年来日本有关敦煌美术史研究之发展轨迹及其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 日本 敦煌学 研究 百年 综述 考古 美术
下载PDF
敦煌五臺山圖的分期——敦煌五臺山信仰研究之二
14
作者 趙曉星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9年第1期603-618,共16页
一直以來,敦煌五臺山圖都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筆者在《敦煌五臺山文獻與圖像研究綜述》一文中對學界關於敦煌五臺山圖的研究成果有系統的梳理[1],在此不再贅述。敦煌五臺山圖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敦煌五臺山... 一直以來,敦煌五臺山圖都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筆者在《敦煌五臺山文獻與圖像研究綜述》一文中對學界關於敦煌五臺山圖的研究成果有系統的梳理[1],在此不再贅述。敦煌五臺山圖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敦煌五臺山圖與文殊信仰、敦煌五臺山圖的底本來源與圖像性質、中唐敦煌五臺山圖四個方面。前輩們的研究成果爲敦煌五臺山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敦煌五臺山圖研究中仍有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信仰 研究成果 敦煌
下载PDF
丝路视域下8—10世纪敦煌民族交融与文化互鉴——从敦煌古藏文占卜文书谈河西民众社会生活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4-24,共11页
唐宋之际,诸多民族汇集交融于敦煌河西地区,多方政治势力交织,地域政治主导权或丝路经济控制权在粟特、吐蕃、回鹘、汉族等民族中交替或并存,为这一时期敦煌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鉴奠定了基础,影响到了河陇地区,乃至西北社会文化的变迁与重... 唐宋之际,诸多民族汇集交融于敦煌河西地区,多方政治势力交织,地域政治主导权或丝路经济控制权在粟特、吐蕃、回鹘、汉族等民族中交替或并存,为这一时期敦煌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鉴奠定了基础,影响到了河陇地区,乃至西北社会文化的变迁与重构。吐蕃长期占领河陇西域地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大量内容涉及吐蕃日常社会生活,自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的占卜习俗,成为唐宋时期河西,乃至丝绸之路诸民族文化互鉴的媒介。敦煌文献IOL Tib J 740(Ch.9.Ⅱ.19)号占卜文本内容比较完整,是吐蕃占卜文献中最具典型性的文书之一,内容涉及占卜财运、婚姻、子息、权势、家产、经商、诉讼、军功等诸多方面,是河西社会各阶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真实体现,表达了各阶层民众为争夺生存时空权的努力与欲望,也推动了河西地区民族间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民族融合 敦煌文献 占卜 河西民众生活
下载PDF
榆林窟第2窟正壁文殊图像解析——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三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5,共10页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 榆林窟第2窟正壁中间绘文殊变,其上方为涅槃图,两侧为救八难图。关于这些图像的组合关系,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图像的细节进行了一一解读,认为这些图像应是以五台山文殊为中心,将《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和《文殊真实名经》的相关内容组合到一起,反映出当时文殊信仰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窟 文殊 西夏
下载PDF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1,I0004-I0006,共8页
本文对甘肃各地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吐蕃文文献(敦煌藏文文献)作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敦煌市博物馆藏梵夹式经页《十万般若颂》的分类叙述;同时就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意义作出初步判断。
关键词 甘肃敦煌藏文 兰山范氏 敦煌市博物馆 吐蕃历史文化
下载PDF
浙藏敦煌文献《子年金光明寺破历》考略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7-99,共3页
敦煌文书浙敦116号,记录了五代时期敦煌金光明寺有关窟头供养、修佛堂等项 目的各种支出,提供了有关莫高窟赤岸窟、工匠雇价等方面的新资料,以及敦煌金光明寺与 莫高窟关系的新证据。
关键词 浙敦116 金光明寺 破历 窟头 工匠 赤岸窟
下载PDF
敦煌壁画所见丝绸之路上的“行人”形象
19
作者 彭晓静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13,共6页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绚丽的壁画更是闻名遐迩。其中不乏“行人”的形象,如军事家、政治家、僧侣和商人,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化繁荣和精神生活的象征,再现了中古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是我们了解古...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绚丽的壁画更是闻名遐迩。其中不乏“行人”的形象,如军事家、政治家、僧侣和商人,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化繁荣和精神生活的象征,再现了中古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丝绸之路 “行人”
下载PDF
从敦煌壁画所绘玻璃器看公元五至十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
20
作者 王东 曹琴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1,F0002,F0003,共11页
随着丝绸之路和佛教兴起,玻璃器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传入中国,并以其珍稀性受到上层人士的重视,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玻璃器与佛教文化结合,被赋予了独特意涵,是佛教物质思想的外化表现。敦煌壁画绘有大量玻璃器,其形态和功能各异,... 随着丝绸之路和佛教兴起,玻璃器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传入中国,并以其珍稀性受到上层人士的重视,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玻璃器与佛教文化结合,被赋予了独特意涵,是佛教物质思想的外化表现。敦煌壁画绘有大量玻璃器,其形态和功能各异,既是佛教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公元五至十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器 敦煌壁画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