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研究——基于敦煌研究院早期档案资料的整理
1
作者 吕晓菲 李燕飞 李荣华 《丝绸之路》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1976年,文物研究所初步摸清了莫高窟洞窟的数量和内容,完成了492个洞窟的编号,并开展了石窟档案记录工作。199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北区735个洞窟的编号...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1976年,文物研究所初步摸清了莫高窟洞窟的数量和内容,完成了492个洞窟的编号,并开展了石窟档案记录工作。199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北区735个洞窟的编号及洞窟调查工作。通过对1976年之前的洞窟调查档案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频次很高。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是一个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最初的洞窟编号,之后的考古分期断代、造像和壁画研究,直至形成最后调查成果——《莫高窟石窟档案》。这一成果是对几十年来莫高窟洞窟调查工作的总结,也是落实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洞窟调查 档案资料 《莫高窟石窟档案》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樊再轩 斯蒂文.里克比 +3 位作者 丽莎.舍克德 乔海 唐伟 杨金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2,117-118,共6页
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壁画病害主要是空鼓、酥碱和起甲等,保护修复人员针对第85窟不同的病害类型,应用现代修复理念研究出了适宜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对该洞窟的保护修复,解除了壁画进一步劣化的危机,使壁画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第85窟壁画 修复技术
下载PDF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表征、性能及其在彩绘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燕飞 赵林毅 +2 位作者 王磊 方晓芸 李菱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2,共11页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究了乳液浓度与其粘度、表面张力、pH、电导率的关系;通过冻融、室温-高温放置、离心分离研究了乳液的稳定性;同时用PVAc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的壁画进行了修复。结果表明,PVAc乳液粒径呈双峰分布,小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80 nm,大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85μm;乳液胶膜为非结晶物质,胶膜热重的最终质量残留为1.54%,335℃出现放热峰。PVAc乳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pH随浓度的增大而下降;相同温度下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大而基本呈现低浓度下降,高浓度上升的趋势。相同浓度下,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无显著变化,表明PVAc乳液的表面张力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相同温度下,乳液粘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浓度下,乳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冻融、离心分离和不同温度下静置发现,该乳液出现分层。用该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壁画修复后,再分别老化20个循环和12个循环,发现颜料层再次空鼓、起甲。综合分析,说明实验中所使用的该种PVAc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较弱,在修复彩绘类文物中应慎重选择PVAc的种类,综合考虑PVAc的使用浓度、环境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类文物 文物保护 粘合剂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
下载PDF
山西北齐徐显秀墓葬墓室结构保护技术研究
4
作者 裴强强 赵林毅 +4 位作者 汪万福 武广文 刘涛 孙军永 王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21,共6页
本文针对北齐徐显秀墓室结构破坏特征,在综合考虑环境控制不力、地下水作用和砌体结构性失稳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墓室结构特征,在确保墓葬结构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借助砌体结构刚性条件理论依据,判识采取传统青砖砌筑支顶措施的必要性... 本文针对北齐徐显秀墓室结构破坏特征,在综合考虑环境控制不力、地下水作用和砌体结构性失稳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墓室结构特征,在确保墓葬结构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借助砌体结构刚性条件理论依据,判识采取传统青砖砌筑支顶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寻求最小干预墓室壁画且能够根治墓室结构病变的保护措施,有效遏制墓室结构进一步形变对墓室壁画的影响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结构 稳定性 强度
下载PDF
西藏文化古迹严重病害壁画保护修复加固技术 被引量:12
5
作者 汪万福 李最雄 +5 位作者 马赞峰 付有旭 刘涛 杨韬 樊再轩 李四存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29,i0003-i0005,共9页
本文从分析西藏文化古迹带有普遍性的空鼓、起甲病害壁画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室内模拟实验与现场修复加固试验,探讨了空鼓、起甲病害壁画的保护修复加固材料与技术工艺,旨在为科学保护西藏文化古迹内的壁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关键词 西藏文化古迹 病害壁画 保护修复材料 修复技术
下载PDF
岩土类遗址保护加固工程档案编写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裴强强 郭青林 +3 位作者 赵林毅 杨善龙 李志强 翟艳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8,共9页
随着国家逐渐对岩土类遗址保护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作为唯一能够全面展示保护工程信息的档案资料,在保护工程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分析岩土类遗址保护加固工程档案资料的重要性,阐述... 随着国家逐渐对岩土类遗址保护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作为唯一能够全面展示保护工程信息的档案资料,在保护工程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分析岩土类遗址保护加固工程档案资料的重要性,阐述岩土类遗址保护加固工程档案资料编写与搜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明确形成和保存档案资料的主体,梳理和凝练工程资料的类型,将其划分为施工前期准备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及竣工文件三部分,并分析论证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总结了保护工程档案资料形成与搜集、分类与整理、排序与组卷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程序、内容和要求。研究结果对岩土类遗址保护工程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类遗址 保护工程档案
下载PDF
岩土质文物加固材料烧料礓石超细粉的表征及其固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燕飞 李志鹏 +2 位作者 崔建勤 方晓芸 赵林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5,共9页
以烧料礓石为原料,在1000℃焙烧3 h,通过气流涡旋磨机粉磨、微粉分级选粉,最后用单筒分离器分离后得到烧料礓石超细粉.粒径分布特征及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超细粉的粒径尺寸为0.2~150μm,且优势粒径尺寸主要分布在0.5μm和30μm;比表... 以烧料礓石为原料,在1000℃焙烧3 h,通过气流涡旋磨机粉磨、微粉分级选粉,最后用单筒分离器分离后得到烧料礓石超细粉.粒径分布特征及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超细粉的粒径尺寸为0.2~150μm,且优势粒径尺寸主要分布在0.5μm和30μm;比表面积为2.81 m^(2)·g^(-1),是普通烧料礓石比表面积的1.21倍,达到超细粉末的要求.以烧料礓石超细粉和其不同养护龄期浆体为研究对象,通过FT-IR,XRD,TG/DTG,SEM,EDS和XPS进行结构、组成、热稳定性和形貌分析,进而讨论超细烧料礓石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烧料礓石超细化后的主要产物为CaO,Ca(OH)_(2),CaCO_(3),SiO_(2)和β-CaSiO_(3);其浆体在养护28 d和90 d后产生β-CaSiO_(3)·n H_(2)O和Ca_(2)Al_(2)SiO_(7)·n H_(2)O等新物质,同时CaCO_(3),Ca(OH)_(2)和SiO_(2)仍然存在;烧料礓石超细后浆体早期强度形成主要为水化反应,后期强度持续增长以水化反应和气化反应为主,性能具有“水硬”和“气硬”双重特性,化学组成及固化机理具有类似欧洲“天然水硬性石灰”的性质,达到欧洲“水硬石灰”的标准.因此,烧料礓石超细粉在岩土质文物加固保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料礓石 超细粉 水硬石灰 固化机理 文物加固
下载PDF
古代壁画保护修复设计方案内容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建明 《炎黄地理》 2022年第10期92-94,共3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古代壁画修复设计工作的质量,本次研究以资寿寺为例,展开具体的设计方案内容分析。一方面,文中先行探讨了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的意义;另一方面,结合资寿寺的具体情况,论述了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的一些细节,旨在借此为... 为了进一步提升古代壁画修复设计工作的质量,本次研究以资寿寺为例,展开具体的设计方案内容分析。一方面,文中先行探讨了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的意义;另一方面,结合资寿寺的具体情况,论述了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的一些细节,旨在借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壁画 壁画修复 壁画保护 修复设计 资寿寺 内容分析 设计方案
下载PDF
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林毅 王旭东 +5 位作者 李黎 严绍军 蒋思维 李志鹏 李最雄 方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4,共7页
偏高岭土是高岭土经高温脱水后形成的一种高活性的人工火山灰材料,铝酸钙膨胀剂(AEA)是以一定比例的优质高铝熟料、无水石膏等无机材料共同粉磨而成的抗裂防水膨胀剂。在研究"仰韶水泥"的过程中发现,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 偏高岭土是高岭土经高温脱水后形成的一种高活性的人工火山灰材料,铝酸钙膨胀剂(AEA)是以一定比例的优质高铝熟料、无水石膏等无机材料共同粉磨而成的抗裂防水膨胀剂。在研究"仰韶水泥"的过程中发现,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加偏高岭土后,可有效提高水硬石灰结石体的强度,缺点是收缩变形较大。本研究基于对"仰韶水泥"的研究,结合砂岩石窟及其裂隙加固的特点,通过室内研究在烧料礓石水硬石灰中添加不同比例偏高岭土和膨胀剂AEA后浆液的流动性、凝结时间、收缩率、龄期强度等基本性能,初步筛选出了适宜砂岩石窟裂隙加固的灌浆材料及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水泥 砂岩石窟 裂隙灌浆 加固材料 筛选
下载PDF
侧柏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雪 张建 +2 位作者 徐瑞红 张鸣 高天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5-808,共4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的侧柏叶乙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还原能力。结果表明:随着侧柏叶乙醇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还原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能力都随着增强,所有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的侧柏叶乙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还原能力。结果表明:随着侧柏叶乙醇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还原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能力都随着增强,所有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均高于超氧自由基。此外在高实验质量浓度下,50%乙醇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最强,还原能力和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50%乙醇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叶 乙醇提取物 抗氧化性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元素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瑞红 武发思 +5 位作者 汪万福 贺东鹏 杨小菊 张国彬 康世昌 李潮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1241,共11页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2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地壳元素Na、Mg、Al、K、Ca、Fe占测定元素总质量浓度的96%以上。通过洞窟内外PM2.5与PM10-2.5中元素质量浓度对比发现,Li、Na...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2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地壳元素Na、Mg、Al、K、Ca、Fe占测定元素总质量浓度的96%以上。通过洞窟内外PM2.5与PM10-2.5中元素质量浓度对比发现,Li、Na、Mg、K、Ca、Co、Ni、Zn、Sr、Cs、Ba、U等元素主要存在于PM10-2.5中。沙尘天气时,洞窟外环境中的Co、Ga、As、Cs、Ba元素质量浓度降低,表明沙尘过程对这些元素有稀释作用。富集因子分析显示,洞窟内外可吸入颗粒物中B、Na、Ca、Mn、Cu、Zn、As、Sr、Tl、Pb、Bi、U的EF值均大于10,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以上元素的富集起主要作用。富含Ca、Mn、Cu、Zn、As、Pb等元素的矿物颜料在洞窟壁画制作中被大量使用,其对区域环境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微量元素的富集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游客数量与洞窟内外元素Bi浓度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环境中的Bi元素浓度变化受游客活动影响。本研究首次对莫高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元素含量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成果为石窟文物及其赋存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及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可吸入颗粒物 化学元素 富集因子
下载PDF
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林毅 王旭东 +5 位作者 李黎 严绍军 蒋思维 李志鹏 李最雄 方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2,共6页
为寻找适宜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材料,进行了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表明,以烧料礓石为胶凝材料,以偏高岭土、石英砂为填料的浆液可作为砂岩石窟裂隙灌浆的初选材料。进一步试验表明,当浆液材料添加总... 为寻找适宜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材料,进行了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表明,以烧料礓石为胶凝材料,以偏高岭土、石英砂为填料的浆液可作为砂岩石窟裂隙灌浆的初选材料。进一步试验表明,当浆液材料添加总质量10%膨胀剂后,最优的配比为烧料礓石、偏高岭土、石英砂以质量比1∶0.6∶0.4,最佳水灰比为0.5~0.6。针对该配比的灌浆材料开展物理力学特性测试及耐候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种配比的浆液结石体除具有孔隙率大、收缩小、强度好的特点外,还具有较好的抵御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及盐碱侵蚀等的能力,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研究结果也可为类似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的选择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水泥 砂岩石窟 裂隙灌浆 加固材料 特性
下载PDF
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设计程序的理论实践与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万福 马赞峰 +2 位作者 赵林毅 裴强强 樊再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8,共6页
本文结合已有的保护研究及工程实践,在全面总结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现状的基础上,将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程序分为前期保护研究、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及后期维护设计三个阶段。前期保护研究是保护修复工程设计的基础,工程设计是保护工程实施... 本文结合已有的保护研究及工程实践,在全面总结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现状的基础上,将壁画保护修复设计程序分为前期保护研究、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及后期维护设计三个阶段。前期保护研究是保护修复工程设计的基础,工程设计是保护工程实施的依据,后期维护是保护的延续和成果的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保护修复工程 设计程序 理论实践 应用
下载PDF
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壁画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万福 李波 +2 位作者 樊再轩 赵林毅 刘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2,I0004,I0005,共8页
水帘洞石窟群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状调查表明,水帘洞石窟群壁画病害主要为颜料层起甲、脱落,地仗空鼓、酥碱等。本文结合壁画保存环境、病害成因、制作材料和工艺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水帘洞石窟群壁画病害的有效治理措施和保... 水帘洞石窟群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状调查表明,水帘洞石窟群壁画病害主要为颜料层起甲、脱落,地仗空鼓、酥碱等。本文结合壁画保存环境、病害成因、制作材料和工艺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水帘洞石窟群壁画病害的有效治理措施和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帘洞石窟群 壁画 病害现状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PM10浓度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瑞红 杨小菊 +2 位作者 武发思 张国彬 汪万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171,共10页
为明确敦煌莫高窟窟区环境和旅游旺季应急开放洞窟内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Metone ES-642移动式粉尘颗粒物监测仪对窟区和第100窟内PM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窟区与第100窟内实时PM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994.... 为明确敦煌莫高窟窟区环境和旅游旺季应急开放洞窟内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Metone ES-642移动式粉尘颗粒物监测仪对窟区和第100窟内PM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窟区与第100窟内实时PM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994.0μg/m^(3)、0~997.6μg/m^(3),年平均值分别为24.0μg/m^(3)和24.6μg/m^(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8月)的一次沙尘暴期间,PM浓度日均值范围分别为1.64~547.19μg/m^(3)、4.49~537.86μg/m^(3);窟区和第100窟内PM浓度的年超标率分别为8.77%和9.32%,超标率较高的月份都集中在沙尘暴频发的春、夏两季;ρ/ρ值的年变化表现为监测期2016年6-10月以及次年的5月(即旅游旺季)比值大于1,游客参观活动对窟内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比较预约参观日和应急开放日PM浓度发现,游客数量的突增及扰动是导致窟区和窟内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可吸入颗粒物 质量浓度 影响因素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酥碱壁画脱盐材料的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燕飞 方晓芸 +2 位作者 王磊 徐莉娜 赵林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筛选出合适的酥碱壁画脱盐材料是酥碱壁画修复工艺和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文中通过对高吸水树脂的可溶盐含量、酸碱度的分析,以及结合粒度、保水率、饱和吸水量、吸盐水量、吸附NaCl的量等性能测试,初步筛选出对壁画不会造成二次... 筛选出合适的酥碱壁画脱盐材料是酥碱壁画修复工艺和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文中通过对高吸水树脂的可溶盐含量、酸碱度的分析,以及结合粒度、保水率、饱和吸水量、吸盐水量、吸附NaCl的量等性能测试,初步筛选出对壁画不会造成二次伤害的脱盐材料,然后对筛选出的样品进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树脂具有层状、多孔、皱褶结构,将其作为由氯化钠引起的壁画酥碱病害的脱盐材料,性能优异.本研究为不同类型壁画酥碱病害提供一种脱盐材料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酥碱 壁画 高吸水树脂 脱盐 壁画修复
下载PDF
浅谈壁画保护材料在石窟寺保护中的应用
17
作者 陆建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8期37-40,共4页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石窟寺遗迹,由于地区分布不同保护情况也处于不同的状态。壁画与木质文物相比具有较为稳定的特性,但仍然会受到风化和人为活动的危害。为达成合理的修复石窟寺的目的,文章围绕壁画保护材料在拉卜楞寺壁画修复保护中...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石窟寺遗迹,由于地区分布不同保护情况也处于不同的状态。壁画与木质文物相比具有较为稳定的特性,但仍然会受到风化和人为活动的危害。为达成合理的修复石窟寺的目的,文章围绕壁画保护材料在拉卜楞寺壁画修复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拉卜楞寺壁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多角度分析新材料在拉卜楞寺壁画保护中的应用方式,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保护材料 石窟寺保护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排泄物清洗及其驱避防治
18
作者 贺东鹏 李隆 +4 位作者 武发思 陈章 胡军舰 张金虎 岳永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5,共10页
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 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泄物大量分布在石窟文物、喷锚崖体、栈道表面以及栿孔内部。本研究通过生物酶及表面活性剂配以4%吸水性树脂(SAP)的方法对污染区域进行贴敷处理,以筛选最适清洗试剂及工艺。结果表明,人工唾液处理前后色差最大,与对照区差异显著(色差值为8.311±0.798 CIELab单位,P<0.05),且洗净率最大(59.6%),是理想的清洗试剂。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金属驱避刺、辣椒素(CAP)以及超声波驱避器开展致害物种现场驱避实验。监测发现,三种驱避措施有一定差异性:金属刺对岩松鼠具有很强的驱避性,布设后其无法在有刺范围内活动,而喷洒辣椒素可明显降低复齿鼯鼠单日最大活动时长和日平均活动次数,两种松鼠科动物均可快速适应超声波,驱避有效期仅有5d左右。因此,针对不同物种可复合多种措施综合驱避。本研究可对遗产地动物排泄物清洗及有害物种驱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动物损害 排泄物 酶清洗 驱避防治
下载PDF
超细烧料礓石改性多福寺遗址土空鼓灌浆材料的性能测试及现场应用
19
作者 赵林毅 李志鹏 +3 位作者 李燕飞 方晓芸 王磊 俞洁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9,44,共10页
多福寺,以其丰富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这些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长期受到自然营力如温差和湿度变化的影响,这些壁画遭遇了空鼓和裂隙病害,亟需加固处理.本研究选用超细烧料礓石与多福寺遗址土,通过土遗址的力学强度和浆... 多福寺,以其丰富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这些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长期受到自然营力如温差和湿度变化的影响,这些壁画遭遇了空鼓和裂隙病害,亟需加固处理.本研究选用超细烧料礓石与多福寺遗址土,通过土遗址的力学强度和浆料流动性试验,确定了三种不同浆液配比和水灰比;对不同养护时间下的结石体进行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同时采用FT-IR、XRD和SEM等技术对结石体的成分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此外,研究成果在多福寺遗址进行了现场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超细烧料礓石改性遗址土浆液在提升结石体的力学性能、减少收缩率和增强耐久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探地雷达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灌浆材料对壁画空鼓裂隙的有效填充能力.本研究不仅为超细烧料礓石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遗址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福寺 空鼓壁画 超细烧料礓石 灌浆 壁画修复
下载PDF
基于传统工艺科学认知的夯土遗址劣化机制与保护技术
20
作者 郭青林 +13 位作者 谌文武 孙满利 裴强强 张景科 杨善龙 王彦武 赵林毅 张博 崔凯 黄井镜 刘鸿 沈云霞 李志强 许宏生 《中国科技成果》 2024年第4期9-11,共3页
土遗址占我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三分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中华文明发源与衍化的实物证据,蕴含了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土遗址具有时空跨度大、赋存环境复杂、营造技法多样等特征,因多变... 土遗址占我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三分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中华文明发源与衍化的实物证据,蕴含了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土遗址具有时空跨度大、赋存环境复杂、营造技法多样等特征,因多变的自然环境及材质的自身脆弱性,导致土遗址劣化机制复杂、保护难度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土遗址 实物证据 科学认知 劣化机制 赋存环境 中华文明 三分之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