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疼痛护理在小儿外科术后运用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牛珊珊 刘珊珊 +2 位作者 赵营营 宋彭丽 巴敬敬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4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疼痛护理在外科手术患儿术后的护理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方法用“正反面抛掷硬币法”将该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外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术后疼痛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 目的观察疼痛护理在外科手术患儿术后的护理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方法用“正反面抛掷硬币法”将该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外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术后疼痛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术后疼痛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护理前后家属焦虑评分、治疗依从度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伤口拆线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1 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36 h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儿家属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焦虑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依从度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均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外科术后运用个性化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和家属焦虑程度,提高了其治疗依从度和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外科手术 个性化疼痛护理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加味四君子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饶旺 刘晖 刘红霞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3期34-38,共5页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西药治疗...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参照组各43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四君子汤辅助治疗,共治疗3 d。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症状缓解时间,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胃肠激素水平。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7.67%,高于参照组83.72%(P<0.05)。治疗后,2组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恶心欲吐、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儿症状及体征缓解,调节胃肠激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 术后 胃肠功能紊乱 四君子汤 胃肠激素 中医证候评分
原文传递
根因分析法护理在四肢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牛珊珊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7期194-196,共3页
目的:观察根因分析法护理在四肢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手术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根因分析法护理在四肢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手术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根因分析法护理,比较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良耶鲁焦虑评分量表(mYPAS)、儿童医疗恐惧调查量表(CMFS)]评分、运动功能[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锻炼依从性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两组mYPAS、CMF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WeeFIM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根因分析法护理可提高四肢骨折手术患儿康复锻炼依从性和运动功能评分,以及降低负性情绪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因分析法护理 四肢骨折 负性情绪 运动功能 依从性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50
4
作者 赵志强 闫鹏飞 +2 位作者 牛珊珊 赵鹏举 何巍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FSF)的临床效果,探讨小儿FSF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FSF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 目的比较微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FSF)的临床效果,探讨小儿FSF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FSF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牵引复位后微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Kolmert评分评价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6. 208,P <0. 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t=5. 273,P <0. 05)。观察组患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5. 508,P <0. 05),骨性愈合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t=4. 372,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3. 33%(25/30)、63. 33(19/30),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4. 743,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33%(1/30)、20. 00%(6/3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 875,P <0. 05)。结论微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小儿FS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股骨干骨折 微创手术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
下载PDF
“情境”教学模式在儿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海洋 张会敏 郭兰青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2期228-229,共2页
目的:探讨"情境"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名2006级临床专业实习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出科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 目的:探讨"情境"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名2006级临床专业实习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出科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情境"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结论:"情境"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临床实习 教学模式
下载PDF
磁共振尿路成像在小儿原发性肾积水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金兰 张会清 郎文平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31-231,共1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原发性肾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上尿路梗阻患儿行MRU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肾积水,并分别与术后结果对照。结果MRU影像术前均明确为原发性肾积水,显示狭窄段的长度与手术结果一致,对原发性肾积水的定位、...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原发性肾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上尿路梗阻患儿行MRU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肾积水,并分别与术后结果对照。结果MRU影像术前均明确为原发性肾积水,显示狭窄段的长度与手术结果一致,对原发性肾积水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100%。结论MRU无创、诊断率高,是诊断原发性肾积水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积水 磁共振水成像
下载PDF
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的治疗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海洋 张会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2期87-88,共2页
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的闭塞不完全,使鞘突管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腹腔液流入并积聚于鞘膜腔而形成鞘膜积液[1],好发于小儿。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过去多采用普通切口行鞘突高位结扎及鞘膜囊翻转术,但切口大,并发症多。近年来广泛... 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的闭塞不完全,使鞘突管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腹腔液流入并积聚于鞘膜腔而形成鞘膜积液[1],好发于小儿。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过去多采用普通切口行鞘突高位结扎及鞘膜囊翻转术,但切口大,并发症多。近年来广泛采用小切口行单纯鞘突高位结扎术,或腹腔镜下鞘突高位结扎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106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膜积液 复发性 小儿 治疗
下载PDF
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 被引量:34
8
作者 艾芳 《医学信息》 2008年第8期1374-137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与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小儿外科住院患儿1559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儿三组,对留置针的部位与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新生儿组头部、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较下肢长(P<0.0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与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小儿外科住院患儿1559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儿三组,对留置针的部位与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新生儿组头部、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较下肢长(P<0.05);婴幼儿组静脉留置针时间为头部>上肢>下肢;学龄儿组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略大于下肢;②不同年龄组静脉留置针时间,学龄儿>新生儿>婴幼儿(P<0.05)。结论新生儿和婴幼儿静脉穿刺部位以头部为最佳,学龄儿应首选上肢;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最佳为94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留置针 留置时间 留置部位
下载PDF
3种手术方案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饶旺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微创小切口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为手术方案选择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共1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采用开放手...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微创小切口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为手术方案选择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共1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设为A组,68例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设为B组,6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设为C组;比较3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结果B、C组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P<0.05);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A、B组(P<0.05);C组总治疗费用显著多于A、B组(P<0.05);C组患者术后阴囊水肿、切口疼痛及鞘膜积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B组(P<0.05);C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同时3组随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微创、操作用时短、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等优势,对有腹腔镜操作条件医院应将其作为临床首选;而无条件医院应尽量选择微创小切口手术,而初学者则建议采用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手术 微创小切口手术 腹腔镜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
下载PDF
二次空气灌肠复位治疗94例小儿难复性急性肠套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海洋 张会敏 《中国民康医学》 2011年第9期1087-1088,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技巧并分析失败原因,以期提高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减少小儿肠套叠的手术治疗。方法:掌握二次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对一次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急性肠套叠行二次空气灌肠复位。结果:本组94例患儿...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技巧并分析失败原因,以期提高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减少小儿肠套叠的手术治疗。方法:掌握二次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对一次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急性肠套叠行二次空气灌肠复位。结果:本组94例患儿通过二次空气灌肠复位治疗,55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58.5%。结论:应用二次空气灌肠复位法能提高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避免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灌肠 小儿 急性肠套叠
下载PDF
结合雌激素片抑制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勃起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卿 《北方药学》 2018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分析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勃起采用结合雌激素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行尿道下裂术治疗的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消炎痛片)与观察组(结合雌激素片)两组,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勃起采用结合雌激素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行尿道下裂术治疗的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消炎痛片)与观察组(结合雌激素片)两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阴茎勃起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平均疼痛评分为(2.22±1.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2±1.68)分,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阴茎勃起的有效抑制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38%,术后继发出血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2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阴茎勃起采用结合雌激素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尿道下裂术 阴茎勃起 结合雌激素片
下载PDF
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与治疗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珂珂 宋翠萍 +4 位作者 张海洋 饶旺 刘晖 刘红霞 苏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与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由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93岁。均采...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与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由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93岁。均采用Laborie生物反馈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40 min,10 d为一个疗程,均予1个疗程治疗;同时每日行不少于200次的盆底肌收缩锻炼(为治疗组)。对比分析治疗前、一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1年患儿肛管电流强度(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μv)以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s)。选取10例肛门直肠功能正常的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污粪症状均消失,肛管电流强度由治疗前[(15.87±2.59)mA]下降至治疗后[(12.00±2.16)mA],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7.10±1.93)m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由治疗前[(209.47±33.13)μv]下降至治疗后[(138.31±46.99)μv],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85.86±34.73)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收缩肌电差值由治疗前[(45.27±27.6)μv]上升至治疗后[(92.91±45.06)μv],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127.29±51.89)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持续收缩时间由治疗前[(1.21±0.57)s]上升至治疗后[(2.07±0.79)s],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2.62±0.64)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无一例出现污粪,肛管电流强度[(8.00±0.93)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90.56±19.11)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10.22±36.71)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47±0.66)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治疗组失访5例,余27例无一例出现污粪;与对照组相比,肛管电流强度[(7.44±1.42)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87.11±34.10)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25.56±36.44)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57±0.54)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盆底肌锻炼 功能性大便失禁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腹腔镜个体化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天义 宋翠萍 +2 位作者 常斌 程红梅 庞曙君 《安徽医学》 2019年第4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个体化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9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单重疝囊高位缝扎组(n=165)、双... 目的探讨腹腔镜个体化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9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单重疝囊高位缝扎组(n=165)、双重疝囊高位缝扎组(n=72)、单重疝囊高位缝扎合并修补组(n=55)。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儿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3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重疝囊高位缝扎组和单重疝囊高位缝扎合并修补组手术时间长于单重疝囊高位缝扎组(P <0. 05); 3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8个月~3年,3组复发率比较,单重疝囊高位缝扎组>双重疝囊高位缝扎组>单重疝囊高位缝扎合并修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应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单重疝囊高位缝扎基础上灵活选择附加术式,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股沟疝 小儿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合成 陈金兰 靳三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在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共对301例334侧巨大腹股沟疝患儿实施手术。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59例177侧,对照组142例157侧。对照组仅行腹股沟皮纹横切口疝囊高... 目的探讨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在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共对301例334侧巨大腹股沟疝患儿实施手术。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59例177侧,对照组142例157侧。对照组仅行腹股沟皮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实验组予腹股沟皮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并腹股沟管前壁折叠术。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实验组(21.4±4.6)min,对照组(17.2±3.5)min;术后复发情况:实验组复发1例,复发率0.56%;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4.46%。结论腹股沟管前壁折叠并疝囊高位结扎术特别适用于巨大腹股沟斜疝患儿,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斜疝 疝囊高位结扎术 复发 儿童
下载PDF
小儿及青少年钙化性胰腺炎
15
作者 吴日杰 郭永年 +4 位作者 王开荣 郑素华 支凌翔 宋翠萍 谷俊朝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366-367,共2页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钙化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道我院所见的国内首例儿童钙化性胰腺炎及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所见到的3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治疗经过并复习文献,对本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关键词 钙化性 胰腺炎 儿童 青少年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治疗肠套叠中腹内复位与腹外复位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红霞 宋翠萍 +2 位作者 李豪 饶旺 张海洋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0-83,88,共5页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治疗肠套叠中腹内复位与腹外复位的疗效。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诊的81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单孔腹腔镜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复位方法不同分为腹...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治疗肠套叠中腹内复位与腹外复位的疗效。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诊的81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单孔腹腔镜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复位方法不同分为腹内复位组和腹外复位组。收集患儿临床指标:血便、阵发性哭闹或腹痛、呕吐、腹部包块、肠套叠类型、病程;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记录术后感染、出血、肠黏连、肠梗阻、肠穿孔、复发情况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腹内复位组、腹外复位组临床特征、肠套叠类型、病程、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出血、肠黏连、肠梗阻、肠穿孔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复发肠套叠;与腹内复位组相比,腹外复位组手术时间降低、患儿家属满意度增加(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肠套叠中腹外复位患儿手术时间短、患儿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腹腔镜 肠套叠 腹内复位 腹外复位
下载PDF
多元化沟通联合童趣性诱导干预在学龄期疝微创手术患儿中的效果
17
作者 牛珊珊 刘珊珊 苏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4年第23期144-148,共5页
目的分析动画演示多元化沟通联合童趣性诱导干预在学龄期疝微创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学龄期疝微创手术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多元化沟通联合童... 目的分析动画演示多元化沟通联合童趣性诱导干预在学龄期疝微创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学龄期疝微创手术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多元化沟通联合童趣性诱导干预。比较2组患儿治疗配合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围术期焦虑及恐惧情绪和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配合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前访视时及术后返回病房时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及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观察组患儿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沟通联合童趣性诱导干预有利于提高学龄期疝微创手术患儿治疗配合度及健康知识掌握度,能有效缓解患儿围术期焦虑及恐惧情绪,对缓解术后疼痛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 疝微创手术 多元化沟通 童趣性诱导干预 健康知识 不良情绪
下载PDF
尿动力检查对指导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司峰 左佳 +5 位作者 李庆彬 王颂扬 刘亚凯 范毛川 张会清 文建国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76-780,共5页
目的探究尿动力学(UDS)检查对指导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康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治疗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老年IS后康复期LUTD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尿动力学(UDS)检查对指导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康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治疗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老年IS后康复期LUTD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UDS检查结果给予相应临床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DO)者口服托特罗定;逼尿肌无反射导致残余尿增多并有排尿症状者给予清洁间歇导尿(CIC);膀胱出口功能性梗阻者口服坦索罗辛。同时合并多种情况者,联合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的下尿路症状(LUTS)缓解率、UDS检查参数及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UDS检查结果显示单纯DO者25例(50.0%),DO伴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者9例(18.0%),DO伴膀胱出口功能性梗阻者5例(10.0%),逼尿肌无反射者4例(8.0%),单纯膀胱出口功能性梗阻者7例(14.0%)。相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等LUTS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最大尿流率和排尿量显著增加,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减少,QoL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UDS检查对指导老年IS后康复期LUTD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下尿路功能障碍 尿动力学 下尿路症状 老年人
下载PDF
排尿体位对青年男性尿流率和残余尿的影响
19
作者 王颂扬 司峰 +3 位作者 文建国 刘亚凯 范毛川 张会清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855-858,共4页
目的研究排尿体位对健康青年男性尿流测定(UFM)和残余尿(PVR)的影响,探讨男性更佳的排尿体位,为临床应用UFM评估膀胱功能和规范测定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3名在校男性医学生(22~28岁,入学体检健康,无下尿路症状)... 目的研究排尿体位对健康青年男性尿流测定(UFM)和残余尿(PVR)的影响,探讨男性更佳的排尿体位,为临床应用UFM评估膀胱功能和规范测定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3名在校男性医学生(22~28岁,入学体检健康,无下尿路症状)分别于站立位、前弯曲坐位和坐位3种体位进行UFM,每次排尿后立即用B超测定PVR。比较3种体位排尿量(VV)、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和PVR。结果参与者在站立位、前弯曲坐位和坐位的VV中位数分别为211.6(169.5,265.9)mL、206.8(173.5,262.8)mL和203.7(175.9,260.0)mL,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Qmax分别为(26.00±2.33)mL/s、(26.41±2.12)mL/s和(23.50±2.52)mL/s;Qave分别为(14.03±2.21)mL/s、(14.27±2.18)mL/s和(11.77±1.89)mL/s;PVR分别为(9.97±2.26)mL、(9.43±1.97)mL和(12.10±3.28)mL,参与者在站立位和前弯曲坐位的Qmax、Qave高于坐位测定值,PVR低于坐位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者在站立位与前弯曲坐位的Qmax、Qave和PV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男性在站立位和前弯曲坐位均有利于排空膀胱,推荐这2种体位作为膀胱排尿的首选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尿流测定 残余尿 青年男性
下载PDF
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对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膀胱功能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0
作者 闫鹏飞 何巍 +1 位作者 宋彭丽 张艳丽 《哈尔滨医药》 2024年第6期27-30,共4页
目的探究给予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后对患儿膀胱功能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83例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行膀胱扩容术的同时是否行输尿管再植术,... 目的探究给予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后对患儿膀胱功能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83例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行膀胱扩容术的同时是否行输尿管再植术,将其分为单纯膀胱扩容术组(单纯组=41例,62条输尿管),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组(联合组=42例,54条输尿管),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指标、膀胱功能水平、尿流动力学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儿手术时间高于单纯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单纯组(P<0.05);手术后,联合组患儿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高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患儿输尿管反流残余人数及输尿管反流残余率低于单纯组(P<0.05)。结论单纯膀胱扩容术及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均可用于治疗小儿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但与单纯膀胱扩容术相比,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可缩短患儿的术后恢复时间,减低患儿术后输尿管反流残余率,提高患儿尿流动力学水平及膀胱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扩容术 输尿管再植术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功能 尿流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