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邢红霞 刘胜 +5 位作者 赵建华 苏洲 田小军 史莉瑾 王玉梅 张博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造的P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慢性抑郁或急性抑郁大鼠模型。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体重的变化,采用旷场实验、被动回避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程度及学习能力,观察各组大鼠模型不同脑区(额叶、黑质、海马、蓝斑)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结果①PD组及慢性抑郁组与正常组相比在第7、14、21天体重增长率明显降低,PD+慢性抑郁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上述各个时间点体重增长更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旷场实验中,PD+慢性抑郁组各时间点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与其他各组相比均低,尤其在第1天及第7天。急性抑郁组及PD+急性抑郁组在第1天、第3天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亦有显著变化。③被动回避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较,PD组和慢性抑郁组从第7天开始,T1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T2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相比于上述3组,PD+慢性抑郁组从第1天开始,T1、T2值变化更为显著。④在各脑区,PD组、慢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之间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而PD+急性抑郁组、PD+慢性抑郁组5-HT、NE及DA水平较上述组减少更加显著。结论 PD伴发抑郁的机制为内源性因素所致,而外源性因素起了促进及加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 大鼠 行为学检测 单胺类神经递质
下载PDF
谷氨酸与神经干细胞Shh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岳学静 袁国艳 +3 位作者 袁彬 赵新利 金保哲 张新中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年第4期337-338,共2页
目的探讨谷氨酸与神经干细胞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成员Shh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谷氨酸与神经干细胞共孵,以正常神经干细胞为对照组,通过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谷氨酸刺激神经干细胞前后Shh mRNA及Shh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谷氨酸与神经干细胞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成员Shh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谷氨酸与神经干细胞共孵,以正常神经干细胞为对照组,通过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谷氨酸刺激神经干细胞前后Shh mRNA及Shh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谷氨酸刺激神经干细胞后,Shh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明显升高。结论谷氨酸促进神经干细胞Shh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SHH 神经干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多媒体联合PBL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黎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7期168-169,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联合PBL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学高校2013级五年制学生88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级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4人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44人接受多媒体联合PBL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目的:分析研究联合PBL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学高校2013级五年制学生88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级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4人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44人接受多媒体联合PBL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问卷调查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考试平均成绩情况以及调动学习兴趣、提高理解以及记忆力、增强自学能力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联合PBL教学模式,可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难点要点的理解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我综合素质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 PBL 神经病学 实习教学
下载PDF
尤瑞克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袁彬 袁晓梅 张黎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8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8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对2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VEGF、NO水平,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观察组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dit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21 d头颅MRI平扫显示病灶明显减小,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开放。结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刺激VEGF和NO分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部侧支循环,从而改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侧支循环
下载PDF
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焦路阳 袁彬 +2 位作者 袁晓梅 孙浩杰 袁宇5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600-60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ntin)、脂联素(APN)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另...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ntin)、脂联素(APN)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Visfantin、APN、CRP水平,比较不同程度病变者血清Visfantin、APN、CRP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PN水平显著于低于对照组(P<0.01)。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清CRP、Visfantin水平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APN水平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isfantin与CRP(r=0.929,P<0.001)、Gensini积分(r=0.777,P<0.001)呈正相关,与APN(r=-0.351,P<0.001)呈负相关;APN与CRP(r=-0.873,P<0.001)、Gensini积分(r=-0.740,P<0.001)呈负相关;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92,P<0.001)。结论血清Visfantin、APN、CRP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脂联素 内脂素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彬 张黎军 +1 位作者 李青 王超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936-2938,共3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检查并测量IMT,检测血清APN水平,测定ADIPOR2基因rs12342多态性,比较组间ADIPOR2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血清APN和IMT的关系。结果 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03,95%CI:1.092-2.703,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各基因型亚组IM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GG基因型相比,AA、AG基因型IM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IPOR2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脂联素 脂联素受体2 单核苷酸多态性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干预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袁彬 刘艳霞 +6 位作者 李静 翟锴华 赵建华 张黎军 王超伟 陶胜波 袁晓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645-647,共3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干预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5例DEACMP患者为观察组,入院第1天、第29天留取脑脊液,并于第1天及之后隔日1次椎管注射地...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干预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5例DEACMP患者为观察组,入院第1天、第29天留取脑脊液,并于第1天及之后隔日1次椎管注射地塞米松。同时选取35例同期入院的神经系统非脱髓鞘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于入院第1天留取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脊液TGF-β1、CTGF水平;2组患者均于入院第1天行头颅CT。入院第29天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头颅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对照组患者头颅CT未见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时比较,观察组入院第1天和第29天时脑脊液TGF-β1、CTGF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第29天时脑脊液TGF-β1、CTGF水平均显著低于入院第1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ACMP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TGF-β1、CTGF过表达有关。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TGF-β1、CTGF的过表达起到治疗DEACM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下载PDF
脑栓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彬 袁晓梅 +5 位作者 赵建华 张黎军 王超伟 陶胜波 李青 袁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脂素(visfa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脑栓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病变组6例、内... 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脂素(visfa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脑栓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病变组6例、内膜增厚组9例、斑块形成组26例、管腔狭窄组1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患者静脉血血清APN、visfatin和TNF-α水平。并将其中50例超声检查诊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脑栓通胶囊治疗,治疗28 d,对比2组患者血清APN、TNF-α、visfatin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清APN水平呈下降趋势(F=165.377,P<0.01),visfatin和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F=240.901、102.603,P<0.01)。与无病变组比较,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降低,visfat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增厚组,visfat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1);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斑块形成组,visfatin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斑块形成组(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PN、visfatin、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visfatin、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PN、visfatin、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可通过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isfatin的表达,减少血清中TNF-α的分泌,促进血清APN水平增高,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脂联素 内脂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脑栓通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袁彬 袁晓梅 +4 位作者 赵建华 张黎军 王超伟 陶胜波 李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8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机制。方法 11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机制。方法 11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除脑梗死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mg,连用6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8d、6个月时,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ASA)检测患者血清中APN、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28d、6个月APN水平均升高,TNF-α、IL-6和Visfatin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d后2组颈动脉IMT均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治疗组颈动脉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6个月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降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其作用机制除调脂外还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Visfatin、TNF-α和IL-6水平从而上调APN表达抑制血管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 内脂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下载PDF
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Wnt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尉娜 赵建华 +1 位作者 李娟 谭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1-694,共4页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F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A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根...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F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A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根据再灌注时间随机又分为1 d、3 d、7 d、14 d、21 d 5个亚组。对各组不同再灌注时间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行为学评分,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Wn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腺苷预处理对其的干预。结果 (1)神经缺损症状及功能评分:F、AF组大鼠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IR、AP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AP组大鼠相应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IR组低(P<0.05);(2)Western blotting:F、AF组Wnt1的表达几乎检测不到;IR、AP组Wnt1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均逐渐增加,7 d时达到最高峰。AP组比IR组表达增强(P<0.05)。结论 (1)腺苷预处理能显著效改善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腺苷可能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脑缺血再灌注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WNT1
下载PDF
化脓性脑膜炎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闫海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7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化脓性脑膜炎患者30例及病毒性脑炎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血液中性粒细胞CD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化脓性脑膜炎患者30例及病毒性脑炎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脓性脑膜炎组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D64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88%;TNF-α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62%。结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中性粒细胞CD64可以作为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CD64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闫海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6期160-161,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入选的脑梗死患者被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ivgtt,q12h。结果:治疗后14d,脑脊液中的TNF-α在依达拉奉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入选的脑梗死患者被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ivgtt,q12h。结果:治疗后14d,脑脊液中的TNF-α在依达拉奉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依达拉奉 TNF-Α
下载PDF
脑梗死预后与血糖水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海清 刘艳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3X期20-20,共1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发病后2~3月住院及门诊复查的387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Barthel评分,根据其急性期Barthel评分比较分为临床转归良好组(评分提高>15分)和临床转归差...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发病后2~3月住院及门诊复查的387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Barthel评分,根据其急性期Barthel评分比较分为临床转归良好组(评分提高>15分)和临床转归差组(评分提高<15分),回顾性分析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结果:临床转归差组较临床转归良好组急性期血糖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糖水平增高使脑梗死患者临床转归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后 血糖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海清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0期38-39,59,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椎管内注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入选50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椎管内注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脑电图、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常规治疗后临床...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椎管内注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入选50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椎管内注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脑电图、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脑电图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疗程和脑电图的好转有相关性,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椎管内注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显著,脑电图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高压氧 椎管内注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海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9期33-34,共2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及治疗结果,并分析静脉用药及颈动脉用药疗效。结果患者多亚急性起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及治疗结果,并分析静脉用药及颈动脉用药疗效。结果患者多亚急性起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治疗疗效佳,颈动脉用药优于静脉用药。结论在高危因素存在下,出现高颅压症状,精神症状、肢体瘫痪等,应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早行血管检查(MRV或DSA),诊断明确后早期应用溶栓治疗,特别是颈内动脉用药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海清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第5期149-149,共1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头痛,且头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坐位或站位时头痛加重,平卧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头痛部位位于枕部6例,额...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头痛,且头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坐位或站位时头痛加重,平卧位时头痛减轻或消失,头痛部位位于枕部6例,额部5例、顶部及枕部各2例,全头痛4例;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15例,头昏11例,眩晕4例,耳鸣2例,视物模糊2例;体征有颈项强直8例,病理征阳性2例。结论:认识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特征对及时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临床 治疗
下载PDF
醒脑静治疗脑梗死9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闫海清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8年第12期1092-1093,共2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6例入选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病人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醒脑静30mlivgttqd。结果两组间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陷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0d,醒... 目的观察醒脑静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6例入选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病人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醒脑静30mlivgttqd。结果两组间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陷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0d,醒脑静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醒脑静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醒脑静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以不全Horner征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18
作者 李青 张黎 +1 位作者 袁彬 白宏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6期127-127,共1页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为自身免疫介导周围神经病,以不全Horner征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罕见。本科室收治1例,并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出现该种症状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HORNER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 眼裂小 瞳孔缩小
下载PDF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并脑疝
19
作者 王继存 李彤 +3 位作者 李贵民 袁彬 刘艳霞 王剑新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年第6期519-521,共3页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对出血性脑卒中并脑疝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4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脑疝解除,意识恢复病情好转,3例发生脑积水再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并发严重呼吸道感染经过积极治疗...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对出血性脑卒中并脑疝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4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脑疝解除,意识恢复病情好转,3例发生脑积水再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并发严重呼吸道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好转,3例再次出血死亡。结论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快速解除脑疝、降低颅压的方法,尤其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穿刺引流 出血性脑卒中 脑疝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