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军 刘云 +1 位作者 郭明好 张燕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评分结果将500例IgAN患者分为4组:无病变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统计分析4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N患者中极为常见,达... 目的分析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评分结果将500例IgAN患者分为4组:无病变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统计分析4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N患者中极为常见,达85.40%。轻度损伤者占47.00%,中度损伤者占21.80%,重度损伤者占16.60%,无病变者仅占14.60%。肾间质损害与肾活检前检测指标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加重,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血肌酐水平及24 h尿蛋白均呈上升趋势,而肌酐清除率及血清白蛋白呈下降趋势(均P<0.01)。肾小管间质损害与病理参数:随着组织学级别上升,肾小管间质损害呈加重趋势;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加重,系膜增殖程度、球性硬化、节段损害、血管壁增厚程度及玻璃样变性程度均呈加重趋势;肾小管间质损害呈加重趋势。血管无病变患者中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而血管病变患者中则以肾小管间质中度及重度损害较为多见。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是IgAN中极为常见病理改变,且其损害程度可能直接影响IgAN患者病情、肾功能及预后。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及血管病变3个因素相互影响促进,共同促进IgAN进展,决定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肾小管间质损害 终末期肾衰竭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P-选择素对狼疮肾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军 郭明好 +1 位作者 刘云 张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8-760,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P-选择素对狼疮肾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检测我院46例狼疮肾炎患者vWF及P-选择素水平,测量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肾组织活动指数、疾病慢性指数,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纳入狼...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P-选择素对狼疮肾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检测我院46例狼疮肾炎患者vWF及P-选择素水平,测量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肾组织活动指数、疾病慢性指数,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纳入狼疮肾炎患者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20例,Ⅴ型9例。不同分型的狼疮肾炎患者SLEDAI评分、肾组织活动指数均以Ⅳ型最高,Ⅱ型最低。vWF、P-选择素在Ⅳ及Ⅴ型狼疮肾炎患者中表达水平最高,且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及Ⅴ型患者的vWF及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vWF与肾组织活动指数呈正相关,与SLEDAI接近相关。P-选择素与肾组织活动指数、疾病慢性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结论 vWF及P-选择素提示了狼疮肾炎患者疾病活动性及病变程度,可作为狼疮肾炎患者临床检测指标以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P-选择素
下载PDF
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高危因素的特发性膜性肾病4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军 刘云 +2 位作者 张燕 郭明好 张玲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4期2710-2712,2721,共4页
目的:比较激素联合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高危因素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将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46例高危因素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甲基泼尼松龙与环磷酰胺、环孢素A或霉酚... 目的:比较激素联合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高危因素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将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46例高危因素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甲基泼尼松龙与环磷酰胺、环孢素A或霉酚酸酯中的一种联合使用,总疗程12个月,比较各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血压、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无显著性(P>0.05)。(2)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甲基泼尼松龙+环孢素A和甲基泼尼松龙+霉酚酸酯总缓解率分别为53.3%、80.0%和43.8%,甲基泼尼松龙+环孢素A与其余两组比较总缓解率较高,且有显著性(P<0.05);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和甲基泼尼松龙+霉酚酸酯两组之间总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高危因素的特发性膜性肾病,可明显地提高患者的蛋白尿缓解率,其中甲基泼尼松龙+环孢素A总缓解率较高,且优于其他免疫抑制剂,但其复发率较高,肾脏药物不良反应大,临床选用时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军 刘云 +1 位作者 张燕 张玲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6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的4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确诊为紫癜性肾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激素联合霉酚酸酯,另一组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3、6...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的4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确诊为紫癜性肾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激素联合霉酚酸酯,另一组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3、6、9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变化。结果:治疗3、6、9个月临床完全缓解率霉酚酸酯组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38.1%和33.3%、61.9%和47.6%、80.9%和66.7%(P>0.05);临床部分缓解率霉酚酸酯组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42.8%和38.1%、28.6%和33.3%、14.3%和23.8%(P>0.05);总缓解率(完全+部分缓解)霉酚酸酯组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80.9%和71.4%、90.5%和80.9%、95.2%和90.5%(P>0.05)。治疗6、9个月时尿蛋白缓解率霉酚酸酯组高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80.6%与53.8%(P<0.05)、和91.2%与66.4%(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肉眼血尿均消失,治疗6个月时血尿缓解率霉酚酸酯组高于环磷酰胺组(67.9%与38.7%,P<0.05);9个月时两组血尿缓解率相近(93.5%与90.8%,P>0.05)。霉酚酸酯组8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和轻度肝损害。环磷酰胺组12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轻度肝损害、上呼吸道感染和脱发。结论: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联合中等量激素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紫癜性肾炎临床完全缓解率均较高,但前者在缓解蛋白尿和血尿方面更有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少。紫癜性肾炎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酯 紫癜性肾炎 泼尼松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