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1
作者 田建民 陈胜阳 +3 位作者 李晓芳 刘国泽 刘俊 张永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859-864,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计划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全麻下LC的2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8例。A组接受小剂量的瑞...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计划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全麻下LC的2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8例。A组接受小剂量的瑞马唑仑(0.2 mg·kg-1)复合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B组接受大剂量的瑞马唑仑(0.3 mg·kg-1)复合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C组接受丙泊酚(2.0 mg·kg-1)复合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诱导完成后,3组均以静脉恒速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歇性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观察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及插管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诱导后/术中药物追加率;对比3组患者停药后的麻醉恢复时间(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精神状态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插管前即刻与插管后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诱导前(P<0.05),插管后即刻的MAP均高于插管前即刻(P<0.05);3组插管前即刻的心率(HR)均低于诱导前(P<0.05),3组插管后即刻的HR均高于插管前即刻(P<0.05),C组插管后即刻的HR低于诱导前(P<0.05);A组任意时刻的MAP、HR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插管前即刻与插管后即刻的MAP、HR均高于C组(P<0.05)。3组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丙泊酚用量均少于A组(P<0.05),B组丙泊酚用量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药物追加率均低于A组(P<0.05),B组药物追加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长于A组、B组(P<0.05)。3组患者术后24、72 h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低于入手术室前(P<0.05),术后72 h的MMSE评分均高于术后24 h(P<0.05),但A组、B组、C组间在术后24、72 h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且A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全麻下LC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术后恢复与认知功能、安全性的影响相近,但相较于0.2 mg·kg-1瑞马唑仑,使用0.3 mg·kg-1瑞马唑仑能够减少追加麻醉药物,镇静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舒芬太尼 全身麻醉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在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杨孟丽 张雪莹 +10 位作者 杨鑫 李晓芳 张红伟 樊腾 马闻苛 杨明月 高宁宁 王玉淼 郭自伟 殷婕 岳修勤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22-325,332,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1),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其余诱导用药及术中维持用药均相同。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入室后(T_(0))、麻醉诱导给药后(T_(1))、气管插管后(T_(2))、缝合皮肤时(T_(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2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PACU)停留时间;分别于术后2、6、12、24 h时采用Ramasy镇静评分和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评估患者的镇静程度和疼痛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0)、T_(2)、T_(3)时,2组患者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观察组患者的HR、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_(0)、T_(1)、T_(2)、T_(3)时,2组患者的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时的Ramas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 h时,2组患者的Ramasy镇静评分和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4/30)、6.7%(2/30),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1,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减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全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诱导
下载PDF
“快车道”心脏外科麻醉35例
3
作者 张明香 刘尚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A06期80-80,共1页
近几年随着外科、麻醉、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经济和医疗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快车道”心脏外科(Fast-track cardiac surgery,FTCS)麻醉的概念。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9月以来,应用快车道心脏手术麻醉法,术后早期拔管35例,... 近几年随着外科、麻醉、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经济和医疗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快车道”心脏外科(Fast-track cardiac surgery,FTCS)麻醉的概念。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9月以来,应用快车道心脏手术麻醉法,术后早期拔管3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5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16-52岁,心功能Ⅰ-Ⅱ级其中二尖瓣狭窄9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11 例,房间隔缺损10例,法乐氏四联征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体外循环技术 麻醉法 心脏手术 早期拔管 心肌保护 室间隔缺损 麻醉诱导用药 房间隔缺损
下载PDF
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8
4
作者 巩红岩 段文姣 +4 位作者 刘景景 左志超 张宏伟 王庆志 岳修勤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组(A组)、单纯全身麻醉复合右美托咪...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组(A组)、单纯全身麻醉复合右美托咪定组(B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实施双腔支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下全身静脉麻醉;A组和B组全身麻醉过程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麻醉准备间行床旁坐位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并留置聚氯乙烯连续镇痛导管,术后采用连续椎旁神经阻滞连续镇痛复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B组和C组患者术后单纯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_0)、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手术2 h(T_3)、术毕(T_4)、术后1 h(T_5)、4 h(T_6)、8 h(T_7)、24 h(T_8)、48 h(T_9)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T_5~T_9时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_1、T_3、T_4、T_8、T_9时中心静脉采静脉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水平。结果 A组患者术中异丙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T_2和T_3时的SBP、DBP均较T_1时降低(P〈0.05)。T_1~T_4时,3组患者之间SBP、DBP、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3组患者之间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3、T_4时A组、B组患者HR均低于C组同时间点(P〈0.05)。术后T_5~T_9时,A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之间术后T_5~T_9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T_3、T_4时NE、E水平均低于T_1时(P〈0.05),DA水平均高于T_1时(P〈0.05);T_8、T_9时血糖水平均高于T_1、T_3、T_4时(P〈0.05)。A组患者T_8、T_9时NE水平均低于T_1时(P〈0.05);B组、C组患者T_8、T_9时NE水平均高于T_1、T_3、T_4时(P〈0.05)。A组患者T_8时E、DA水平均低于T_1、T_3、T_4时(P〈0.05);T_9时的E水平高于T_3、T_4时(P〈0.05);A组患者T_9时DA水平高于T_1时(P〈0.05),但低于T_3、T_4时(P〈0.05)。B组、C组患者T_8时E水平均低于T_1时(P〈0.05),但高于T_3、T_4时(P〈0.05);B组、C组患者T_8时DA水平均高于T_1时(P〈0.05),低于T_3、T_4时(P〈0.05)。B组、C组患者T_9时的E、DA均高于T_1、T_3、T_4时(P〈0.05)。3组患者T_1时血糖、NE、E和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_8、T_9时血糖、NE、E、DA水平均低于B组和C组同时间点(P〈0.05),T_3、T_4时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_3、T_4、T_8、T_9时血糖、NE、E、DA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合并术后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用于食管癌手术的复合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可减少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右美托咪定 应激反应 食管癌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胜阳 王研心 +3 位作者 王更富 张永强 秦元旭 岳修勤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8例,包括低温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8例,包括低温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乙托咪酯0.3 mg/kg及维库溴铵0.1 m/kg。麻醉维持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异丙酚6~10 mg/(kg·h),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转机后体外循环机内加入芬太尼5μg/kg及维库溴铵0.05μg/kg,异丙酚维持原注射剂量不变,在BIS监测下维持麻醉深度处于D2~E1水平。体外循环采用高流量100 ml/(kg·min)非搏动性血流灌注。持续监测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T_2)、CPB前即刻(T_3)、降温至32.0℃(T_4)、阻断前即刻(T_5)、阻断后2min(T_6)、复温即刻(T_7)、停CPB(T_8)、停CPB15 min(T_9)不同时间段BIS、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水平的变化。结果与T1比较,麻醉诱导后各时间点(T_2~T_9)患者BIS与MA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肺转流术(CPB)前比较,体外循环期间各时间点(T_4~T_7)BIS、鼻咽温度、MA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可有效用于监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深度,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指数 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手术 监测
下载PDF
异丙酚持续静脉泵入麻醉对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管内皮糖萼和脑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雅萍 魏金聚 +1 位作者 王妍心 马俊琦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丙泊酚持续静脉泵注麻醉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管内皮糖萼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PLC患者78例,其中一半患者接受异丙酚麻醉,另一半接受地佐辛麻醉。在术前(T0)... 目的探讨应用丙泊酚持续静脉泵注麻醉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管内皮糖萼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PLC患者78例,其中一半患者接受异丙酚麻醉,另一半接受地佐辛麻醉。在术前(T0)、术后1 d(T1)和术后7 d(T2),行血气分析,计算脑氧摄取率(CEO2),采用ELISA法检测硫酸乙酰肝素酶(HS)和多配体蛋白聚糖-1。结果异丙酚麻醉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为(40.3±3.2)s和(6.5±0.8)min,显著短于地佐辛麻醉组【分别为(52.0±3.1)s和(9.8±1.1)min,P<0.05】;在T1和T2,异丙酚麻醉组HS分别为(17.3±2.1)pg/ml和(8.2±0.4)pg/ml,显著低于地佐辛麻醉组【分别为(37.2±5.6)pg/ml和(16.0±2.5)pg/ml,P<0.05】,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水平分别为(8.2±0.1)pg/ml和(3.8±0.1)pg/ml,显著低于地佐辛麻醉组【分别为(11.7±1.4)pg/ml和(5.9±0.2)pg/ml,P<0.05】,CEO2分别为(28.0±2.4)%和(32.7±3.7)%,显著高于地佐辛麻醉组【分别为(25.0±3.1)%和(29.7±4.1)%,P<0.05】。结论应用异丙酚持续静脉泵注麻醉在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PLC患者能抑制血管内皮糖萼的激活,改善脑代谢,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异丙酚 血管内皮糖萼 脑代谢 麻醉
下载PDF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江锋 张凯 王更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7期1027-1029,共3页
目的:探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 目的:探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段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OA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较高,皆可作为麻醉常用方法,但相比而言,七氟烷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维持效果优于异丙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七氟烷 异丙酚 瑞芬太尼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老年NSCLC根治性手术患者手术应激反应、术后苏醒期质量及拔管时间的影响
8
作者 贾志杰 张晓冉 段文姣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术后苏醒期质量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NSCLC根治性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术后苏醒期质量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NSCLC根治性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组使用瑞马唑仑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1))、插管1 min内(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手术完成时(T_(4))、拔管10 min后(T 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恢复质量及呛咳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ACTH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2)、T_(3)时较HR及MAP水平均T_(1)时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T_(2)时HR及MA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躁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NSCLC根治性手术时使用瑞马唑仑麻醉诱导,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的苏醒期质量,降低拔管呛咳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外科学 瑞马唑仑 应激 生理学 麻醉恢复期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疼痛因子、炎性反应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胡微澜 李明勇 +4 位作者 韩威利 邵坤 豆武涛 海洋 陈胜阳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患者疼痛因子、炎性反应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择期行LM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32)、高剂量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患者疼痛因子、炎性反应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择期行LM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32)、高剂量组(n=32)及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处理,低、高剂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使用0.1、0.5μg/(kg·h)右美托咪定至手术结束,比较三组在术前及术后1 d、3 d疼痛因子[β-内啡肽(β-EP)、去甲肾上腺素(NE)、P-物质(SP)]、炎性反应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认知功能[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比较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 d的β-EP、NE、SP、IL-6、TNF-α及CRP水平在三组间的比较均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9.132、14.376、62.570、42.254、37.120、36.830,P<0.05);术后3d的β-EP、NE、SP、IL-6、TNF-α及CRP水平在三组间的比较均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8.903、10.280、73.878、19.720、29.216、46.666,P<0.05);术后1 d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1.318、17.564,P<0.05);术后3 d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56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μg/kg剂量右美托咪定更能减轻LM患者疼痛及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疼痛因子 炎性反应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绍梅 栾娟娟 +2 位作者 巩红岩 陈玲云 孙亚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3期1713-1716,共4页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在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本院PACU安全转出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0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019年1—6月选取1018例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选取1067例为观察组,对照...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在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本院PACU安全转出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0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2019年1—6月选取1018例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选取106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普通工作模式转运患者,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找出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根据危害评分矩阵评估风险优先指数(RPN)针对RPN值≥8分的5项失效模式进行整改并质量控制,比较实施HFMEA前后的RPN值、转运交接意外情况、转运时间。结果实施HFMEA后,转运流程中各失效模式的RPN值均降至目标值8分以下,总体RPN值由(93.37±8.41)下降为(37.9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交接意外情况发生率由10.71%下降为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缩短了转运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运用HFMEA优化了PACU患者转运流程,提升了转运工作质量,降低了转运过程中失效模式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麻醉恢复室 安全转运
下载PDF
分析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江锋 张凯 王更富 《北方药学》 2019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妇产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入院分娩产妇中选出100例,以采用的不同药物麻醉方法为标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妇产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入院分娩产妇中选出100例,以采用的不同药物麻醉方法为标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镇痛指标、分娩结果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疼痛感0级19例,I级26例,Ⅱ级3例,Ⅲ级2例,均比对照组更好,表明疼痛感较轻,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快,完全阻滞时间更短,持续时间更长,均好于对照组,P<0.05。在分娩结果方面,观察组顺产率比对照组高,剖宫产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完全满意37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达到94%,高于对照组的72%,P<0.05。结论:采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对无痛分娩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较好,减轻疼痛感,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有助于顺利分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胸壁结核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淑娥 《中国医刊》 CAS 2004年第5期37-38,共2页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在胸壁结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 13 8例胸壁结核手术病人随机分三组 ,即Ⅰ组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Ⅱ组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Ⅲ组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 ,对比观察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Ⅲ...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在胸壁结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 13 8例胸壁结核手术病人随机分三组 ,即Ⅰ组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Ⅱ组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Ⅲ组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 ,对比观察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Ⅲ组与Ⅰ、Ⅱ组比较镇痛完善、满意率高、苏醒快、幻觉及精神症状、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等不良反应明显少 (P <0 .0 5 )。术中呼吸频率、心率、平均血压等观察指标在Ⅰ、Ⅱ组中明显波动 (与同组麻醉前比较 ,P <0 .0 5 ) ;Ⅲ组中无明显波动 (麻醉前及各时间段比较 ,P >0 .0 5 ) ,且与同时段的Ⅰ、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应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 ,充分发挥两药作用的特点 ,减少用药量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镇痛效果完善 ,苏醒快 ,提高麻醉安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氯胺酮 复合麻醉 胸壁结核手术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手术的麻醉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淑娥 宋翠萍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年第7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法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32例,其中20例手术采用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为Ⅰ组(诱导丙泊酚1~2mg/kg、盐酸瑞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静脉注射);12例手术采用气...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法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32例,其中20例手术采用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为Ⅰ组(诱导丙泊酚1~2mg/kg、盐酸瑞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静脉注射);12例手术采用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为Ⅱ组(氯胺酮1~2mg/kg、丙泊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气管食管瘘管钳闭后静脉给予盐酸瑞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控制呼吸)。结果Ⅰ组20例患儿诱导时出现胃胀气,气道阻力逐渐增加12例;单肺通气10分钟SpO2下降16例,适当调整呼吸参数,多次间隔双肺通气,使SpO2维持在95%以上;术后胸片显示肺炎加重并出现肺不张3例,其中2例术后入住NICU,呼吸机维持3天后恢复正常呼吸;术后死亡6例,占30%。Ⅱ组12例患儿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单侧肺通气10分钟2例出现SpO2下降,辅助呼吸后均在5分钟内恢复正常;术后胸片显示,无明显肺不张及肺炎加重;术后死亡1例,占8.3%。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手术采用慢诱导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与气管食管瘘管钳闭后控制呼吸相结合的全身麻醉,能有效减少单肺通气时SpO2下降,而且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减少,死亡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食管闭锁 气管食管瘘 单肺通气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麻醉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允飞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10期1611-1613,共3页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麻醉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A组(n=28)、B组(n=26)、C组(n=26)。A组于手术结束前1h时给予右美托咪定+地佐辛,...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麻醉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A组(n=28)、B组(n=26)、C组(n=26)。A组于手术结束前1h时给予右美托咪定+地佐辛,B组于手术结束前1h时给予右美托咪定,C组于手术结束前1h时给予地佐辛。对比三组麻醉诱导前(T1)、拔管时(T2)、拔管5min后(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三组苏醒期间躁动发生率、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结果T2、T3时B组、C组MAP、HR高于T1时(P<0.05);T2、T3时B组、C组MAP、HR高于A组(P<0.05);A组躁动发生率3.57%,低于B组的30.77%、C组的34.62%(P<0.05);A组Ramsay评分高于B组、C组,VAS评分低于B组、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麻醉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苏醒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地佐辛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静吸复合麻醉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42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明香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年第7期736-737,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静吸复合 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允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8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腋路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全身麻醉的体会
17
作者 侯立仁 王国敬 +2 位作者 赵秀智 王玉坤 刘和平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122-123,共2页
我院自1983年至1988年4月,共施行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全身麻醉53例。麻醉过程基本平稳,无麻醉死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全组53例,男31例,女22例。1天以上30例,1~3岁23例。体重1.45~15kg,平均7.84kg。
关键词 气管内插管 清醒插管 复合麻醉 手术时间 诱导插管 分离麻醉 间断静注 先天性肛门闭锁 麻醉深度 肠闭锁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18
作者 王妍心 王更富 张永强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均在静脉复合麻醉常温下完成手术。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mg,芬太尼8~10μg·kg1,丙泊酚1~1.5mg·kg1,阿曲库铵0.2mg·kg1。麻醉维持采...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均在静脉复合麻醉常温下完成手术。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mg,芬太尼8~10μg·kg1,丙泊酚1~1.5mg·kg1,阿曲库铵0.2mg·kg1。麻醉维持采取连续泵入丙泊酚50~100μg·kg1·min1+芬太尼5~10μg·kg1,术中间断追加咪唑安定5~20mg,阿曲库铵4mg。手术开始后,根据心率变化情况必要时泵入艾司洛尔0.5μg·kg1·min1。结果本组患者麻醉过程平稳,手术中顺利度过,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心率、血压波动不明显,无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的重点在于防止心率过快和血压的较大波动,以避免增加心脏氧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冠脉搭桥 麻醉
下载PDF
地尔硫卓在颈丛阻滞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
19
作者 姚前进 王更富 +1 位作者 秦元旭 岳修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10期5-6,共2页
目的研究地尔硫卓对颈丛阻滞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地尔硫卓组(Dil组)和对照组(C组)。行一针法双侧颈浅丛和单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后10min后对血压升高增加、心率增快显著... 目的研究地尔硫卓对颈丛阻滞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地尔硫卓组(Dil组)和对照组(C组)。行一针法双侧颈浅丛和单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后10min后对血压升高增加、心率增快显著的患者,Dil组采用静脉注射地尔硫卓0·1mg/kg,继用输注泵以5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C组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100μg,继用输注泵以0·5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记录麻醉前(T0)、颈丛阻滞后10min(T1)、20min(T2)、30min(T3)的SBP、DBP、HR,计算SBP与HR的乘积(RPP)。结果 C组在T1~T3时及Dil组在T1时的SBP、DBP和RPP均明显高于T0时,HR快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T3时的SBP、DBP、RPP较T1时下降,HR较T1时增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组在在T2~T3时的SBP、DBP、RPP和HR与T1时相比较明显降低或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时Dil组SBP、DBP、RPP和HR均较C组降低或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尔硫卓在颈丛阻滞麻醉过程中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可以缓解颈丛麻醉带来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卓 神经阻滞 颈丛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