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杜好瑞 穆俊林 +3 位作者 李冲 秦来运 郭锡爱 王长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生活质量,以及与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相关性,为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寻找适当的干预措施提供帮助。方法对51例经PSG监测诊断为OSAHS且纤维鼻咽镜检查有明确的...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生活质量,以及与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相关性,为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寻找适当的干预措施提供帮助。方法对51例经PSG监测诊断为OSAHS且纤维鼻咽镜检查有明确的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患儿,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2个月行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生活质量调查(OSA-18)和PSG监测,比较手术前后OSA-18评分及PSG参数,对OSA-18和PSG参数做相关性分析,并以OSA-18总分为因变量,对PSG参数及手术治疗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术后OSA-18总分和睡眠障碍(S)、身体症状(P)、监护人关心的问题(C)的3维度评分和PSG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 O2)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OSA-18中情绪问题(E)、日间功能(D)和PSG睡眠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OSA-18总分和S、P、C的3维度评分与AHI呈正相关,与LSa O2和手术呈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AHI、LSa O2和是否手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OSAHS患儿生活质量呈中度下降,PSG参数中AHI、LSa O2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和/或扁桃体是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医患双方应进一步提高儿童OSAHS的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儿童 生活质量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娄涛 武小玉 +2 位作者 李冲 王夏红 杜好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2264-2267,共4页
目的探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发作性睡病和2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白天5次MSLT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分析平均睡眠潜伏期(SL)、睡眠初期出现REM(SORE... 目的探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发作性睡病和2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白天5次MSLT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分析平均睡眠潜伏期(SL)、睡眠初期出现REM(SOREMP)次数及夜间睡眠相关参数。结果MSLT显示发作性睡病组SL缩短(4.6±2.5)min和SOREMPs≥2(2.3±1.2)次,SL<5min+SOREMPs≥2次25例(71%),睡眠次数发作性睡病和OSAS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3.58~65.99,P<0.001);整夜PSG结果比较发作性睡病组总睡眠时间(336.81±34.08)min、REM潜伏期缩短(17.21±7.2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S组显示具有明显呼吸暂停(平均17次以上)和血氧饱和度降低(87%)的特征(P<0.01)。结论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明显的REM睡眠提前和睡眠潜伏期缩短的特征,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多导睡眠描记术 睡眠 快速眼运动
下载PDF
艾司唑仑对老年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冲 李东亮 +2 位作者 郑华 李战文 杜好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2期10483-10485,共3页
目的:观察安定类药物艾司唑仑对失眠症患者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并与脑神经营养中成药安神补脑液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2005-07/2006-06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6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目的:观察安定类药物艾司唑仑对失眠症患者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并与脑神经营养中成药安神补脑液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2005-07/2006-06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6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失眠症诊断标准,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睡眠前口服艾司唑仑(山东省平原制药厂生产)治疗,2mg/d,疗程为4周。对照组患者口服安神补脑液(山东省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干姜、何首乌、淫羊藿、红枣等。)治疗,2次/d,每次1支(10mL),4周为1个疗程。③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日间功能量表评定和多导睡眠图检查。日间功能障碍量表包括白天乏力、困倦、打盹、精力差、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精神紊乱共9个项目,按0~2三级评分,总分≥9分表明存在日间功能障碍,且分数越高表明,日间功能障碍越明显。采用美国AmblagaTM-60导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进行睡眠描记。睡眠参数分析包括: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第一睡眠阶段(浅睡眠)、第三和四睡眠阶段(深睡眠)、快眼动睡眠相。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失眠症患者6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日间功能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除日间功能障碍评定量表中困倦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余项目评分均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14~36.24,P<0.01)。②睡眠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睡眠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延长,浅睡眠增多,深睡眠和快眼动睡眠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0,4.01,3.39,-6.06,-6.37,P<0.01)。结论:安定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影响失眠症患者白天的功能状态,导致睡眠结构的改变,尤其对快眼动睡眠抑制作用而呈现的睡眠质量下降;前述药物副作用在服用安神补脑液治疗患者中则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唑仑 失眠症 睡眠 日间功能
下载PDF
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估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冲 谭春英 +2 位作者 杜好瑞 贾福军 张帆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后主观评估的特点。方法:2000-10/2003-09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和30名健康成人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和睡眠自评量表主客观评估。结果:失眠症患者不但有睡眠量的减少,同时存在...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后主观评估的特点。方法:2000-10/2003-09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和30名健康成人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和睡眠自评量表主客观评估。结果:失眠症患者不但有睡眠量的减少,同时存在有睡眠时间的判断错误,其中对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总觉醒时间及快速动眼睡眠时间这4个睡眠参数主客观评价分别为(67.43±29.32,37.83±13.73);(155.19±40.70,295.54±59.71);(208.84±56.67,110.86±20.77);(52.27±16.84,37.81±12.26)min,与对照组比较和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女性在各项指标主观评估上明显差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对4个参数的评估分别为(83.31±22.05,50.61±12.70);(136.47±36.95,184.89±25.65);(273.84±63.88,135.50±24.29);(78.68±22.00,26.28±6.34)min(P<0.01)。结论:慢性失眠症有着过分夸张症状的特征,女性比男性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睡眠 危险性评估 多道睡眠描记术
下载PDF
应用多导睡眠图评价心理行为矫治失眠症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春英 赵素兰 +1 位作者 赵新喜 王长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7期5774-5775,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的影响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90例失眠症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应用多导睡眠图进行心理-行为矫正效果评价。结果:90例患者中,评估性失眠28例(31%,28/90)、疑病性失眠16例(17%,16/90)、依赖性失眠20例(22...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的影响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90例失眠症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应用多导睡眠图进行心理-行为矫正效果评价。结果:90例患者中,评估性失眠28例(31%,28/90)、疑病性失眠16例(17%,16/90)、依赖性失眠20例(22%,22/90)、紧张性失眠26例(28%,26/90);经干预后,睡眠潜伏期以依赖性失眠犤(19.3±11.5)min比(39.8±20.8)min犦和紧张性失眠犤(18.6±9.7)min比(270.2±86.4)min犦缩短最显著(t=3.83,5.76,P<0.01)、睡眠时间增加以紧张性失眠犤(373.5±94.7)min比(43.1±19.4)min犦显著(t=4.12,P<0.01)、快动眼睡眠时间增加以依赖性失眠犤(72.3±21.6)min比(40.4±17.6)min犦显著(t=5.12,P<0.01)。结论:失眠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导睡眠描记术 失眠症 心理护理
下载PDF
误诊为失眠症的抑郁症62例多导睡眠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春英 王振英 郑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672-673,共2页
关键词 误诊 失眠症 抑郁症 多导睡眠图 诊断
下载PDF
儿童睡眠障碍的动态脑电图监测与心理干预措施 被引量:2
7
作者 谭春英 李冲 赵淑芹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2054-2055,共2页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儿童 脑电描记术 干预性研究
下载PDF
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李冲 贾福军 +3 位作者 杜好瑞 孙玉玺 李战文 方志峰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睡眠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对62例单纯性失眠症患者和22名正常人进行多导睡眠图描记,并进行各睡眠参数比较。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失眠症患者睡眠潜伏期长(21.7分),觉醒次数多(5.4次),实际...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睡眠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对62例单纯性失眠症患者和22名正常人进行多导睡眠图描记,并进行各睡眠参数比较。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失眠症患者睡眠潜伏期长(21.7分),觉醒次数多(5.4次),实际睡眠时间少(330.6分),睡眠效率低(73.3%),睡眠结构快眼动(REM)时间减少(17.1%),REM活动度和密度低,自我估价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52.9%;P<0.05~0.01)。结论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等各睡眠参数的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多道睡眠描记术 脑电图
原文传递
发作性睡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冲 王夏红 +3 位作者 谭春英 杜好瑞 杨福收 张宁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1-151,共1页
为了解发作性睡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异同,采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和多导睡眠图(PSG)进行对照研究.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多导睡眠图
原文传递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监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春英 李冲 +2 位作者 杜好瑞 王夏红 杨福收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731-73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图(ploysomnography;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在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C)和嗜睡症(lethargy;IH)患者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发作性睡病(NC)和30例嗜睡症(IH)进行整夜多...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图(ploysomnography;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在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C)和嗜睡症(lethargy;IH)患者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发作性睡病(NC)和30例嗜睡症(IH)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分析其睡眠参数异同。结果MSLT结果显示:NC组睡眠潜伏期和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显著缩短,入睡次数和REM睡眠出现次数明显多于IH组和对照组(P<0.01),睡眠潜伏期<5分钟和ROREMPs≥2次30例(85.7%),与I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夜PSG结果显示:NC组总睡眠时间和深睡眠(SWS)百分比及REM潜伏期显著低于IH组和对照组,而S1阶段睡眠显著高于IH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决心义(P<0.01)。结论NC患者具有明显的睡眠潜伏期缩短和反常的REM睡眠特征,MSLT、PSG对NC和I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睡眠 快动眼运动
下载PDF
心理辅导对人格缺陷驾驶员的影响
11
作者 王鹏 李冲 +1 位作者 张长军 孙卫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对存在人格问题或缺陷的机动车肇事驾驶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的效果。方法 103例人格缺陷的机动车驾驶员分为心理辅导组(n=51)和对照组(n=52)。心理辅导组给予心理辅导,包括认知心理辅导,问题或缺陷矫正训练;对照组不予心... 目的探讨对存在人格问题或缺陷的机动车肇事驾驶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的效果。方法 103例人格缺陷的机动车驾驶员分为心理辅导组(n=51)和对照组(n=52)。心理辅导组给予心理辅导,包括认知心理辅导,问题或缺陷矫正训练;对照组不予心理辅导。1 a后再次对2组驾驶员进行人格测评和效果评价。结果随访1 a后,心理辅导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调查得分中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及独立性5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辅导组次级人格中内外向型、安详机警、怯弱果断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违章记分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辅导可有效改善驾驶员人格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降低驾驶机动车过程中违章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驾驶员 肇事 人格特征 心理辅导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