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徐亚南 陈永新 +3 位作者 栗文娟 陶梦阳 郭飞 杨世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87-1192,共6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SZ)患者社会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家庭亲密度、病耻感、生活掌控感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复查的320例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采用一般资... 目的:探讨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SZ)患者社会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家庭亲密度、病耻感、生活掌控感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复查的320例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疏离感量表、生活掌控感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病耻感量表分别调查患者的基本信息、社会疏离感、生活掌控能力、家庭亲密程度以及病耻感;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和生活掌控感、病耻感、家庭亲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年内住院次数、生活掌控感、病耻感、家庭亲密度是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t=4.614~-4.553,P<0.05);生活掌控感和家庭亲密度与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1~-0.018;-0.348~-0.149,均P<0.05),病耻感与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64~0.127,均P<0.05)。结论:一年内住院次数、病耻感、生活掌控感、家庭亲密度是影响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的独立影响因素,且生活掌控感和家庭亲密度与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病耻感与中青年缓解期SZ患者社会疏离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应对其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改善其社会融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缓解期 精神分裂症 社会疏离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中医五态人格特征及其与自动思维应对方式关系初探
2
作者 张杰 刘波 +3 位作者 杜爱玲 郭飞 陈雷音 杨世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中医五态人格特征及其与自动思维、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抑郁症患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3例抑郁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另招募91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中医五态人格特征及其与自动思维、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抑郁症患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3例抑郁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另招募91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五态人格测验表、自动思维问卷(ATQ)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两组受试者五态人格特征、自动思维、应对方式,并分析研究组患者五态人格特征与自动思维、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五态人格测验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少阴、太阴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ATQ评分、TCSQ消极应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CSQ积极应对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五态人格测验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维度评分与ATQ评分及TCSQ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与TCSQ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0.01);研究组患者五态人格测验表少阴、太阴维度评分与ATQ评分及TCSQ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呈正相关,与TCSQ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在中医五态人格分类中倾向于少阴、太阴,且其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出现频率高,调理中医偏阴人格可能是抑郁症综合防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中医五态人格 自动思维 应对方式
下载PDF
伴童年创伤经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失调及抑郁症状的关系
3
作者 冯静 海帆 +3 位作者 乔璟 李曦苗 寇学芳 杨世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究童年创伤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河南驻马店、新乡两地市1188名初中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患者健康问卷的抑郁部分(PHQ-9)、简版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16)、... 目的:探究童年创伤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河南驻马店、新乡两地市1188名初中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患者健康问卷的抑郁部分(PHQ-9)、简版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16)、青少年NSSI问卷(ANSAQ)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SPSS 2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AMOS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在1094名初中生中,童年创伤检出率31.08%,中度抑郁及以上检出率18.01%,NSSI检出率21.94%。ANSAQ得分与PHQ-9得分、CTQ-SF得分、DERS-16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HQ-9得分与CTQ-SF得分、DERS-16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TQ-SF得分与DERS-16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情绪失调与抑郁症状在童年创伤与青少年NSSI行为间呈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童年创伤可以通过情绪失调、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失调与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青少年NSSI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情绪失调 抑郁症状 非自杀性自伤
下载PDF
童年创伤与强迫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岳恺晨 杨世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童年创伤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以及忽视。作为影响强迫症(OCD)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OCD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生物、遗传、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发生交互作用间接影响OCD。本文对童年创伤和OCD的关系... 童年创伤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以及忽视。作为影响强迫症(OCD)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OCD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生物、遗传、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发生交互作用间接影响OCD。本文对童年创伤和OCD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更深入理解童年创伤与OCD之间的内在机制,为OC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童年创伤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的关系:孤独感的作用路径
5
作者 陶梦阳 孙丽君 +3 位作者 郭飞 张建华 董锦锦 杨世昌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背景焦虑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手机成瘾和孤独感均对大学生焦虑存在影响,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的作用路径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探讨孤独感在大学... 背景焦虑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手机成瘾和孤独感均对大学生焦虑存在影响,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的作用路径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探讨孤独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的作用路径。方法于2023年12月21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某高校14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3.3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2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50%。大学生MPATS评分与SAS和UCLA-LS评分均呈正相关(r=0.474、0.387,P均<0.01),UCLA-LS评分与S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41,P<0.01)。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的间接效应值为0.160(95%CI:0.118~0.173),占总效应的33.97%。结论手机成瘾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焦虑,孤独感可能是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的作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成瘾 焦虑 孤独感
下载PDF
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精神病学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
作者 赵晨 郭飞 +3 位作者 陈雷音 石鸽子 岳珂欣 杨世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11期797-802,共6页
目的构建全科住院医师精神病学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为丰富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相关能力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文献研究与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完善指标体系,使用优序图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制定基于全科住院医师精... 目的构建全科住院医师精神病学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为丰富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相关能力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文献研究与课题组讨论初步形成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完善指标体系,使用优序图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制定基于全科住院医师精神病学培养的效果评价指标。2023年10-12月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和收集问卷,最终得到意见趋于一致的问卷。结果共纳入28名专家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95,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函询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21和0.393(均P<0.05)。最终形成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55个二级指标的全科住院医师精神病学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的评价、培养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评价、精神病学专业知识、精神病学临床综合技能与医疗服务评价,权重系数分别为0.1381、0.2214、0.2881、0.3524。结论全科住院医师精神病学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可靠、贴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全科住院医师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诊治,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学 全科住院医师 德尔菲法 培养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别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7
作者 李曦苗 郜珍妮 +3 位作者 冯静 寇学芳 赵文铎 杨世昌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并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1月在新乡市4所高校随机抽取5个年级中88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信息、网...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别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并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1月在新乡市4所高校随机抽取5个年级中88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信息、网络成瘾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CERQ)、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抑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情况进行调查。采用Mplus 8.3对网络成瘾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及抑郁的相关关系;采用SPSS 27.0的PROCESS程序检验在网络成瘾类别与抑郁之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起到的中介作用。结果本研究发放问卷889份,回收8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21%。802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总分为(44.33±13.03)分;CERQ中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维度评分为(66.20±11.48)分,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维度评分为(42.71±9.51)分;PHQ-9评分为(5.98±4.51)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网络成瘾、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及抑郁症均存在相关关系(r=-0.091~0.486,均P<0.01)。以网络成瘾问卷各条目作为分析指标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由潜在类别为1开始逐步增加类别数,本研究共拟合了5个类别模型,模型3为最佳模型。依据条目作答特点命名各个类别,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3个潜在类型,分别为正常网络使用组(36.3%)、低水平网络成瘾组(43.3%)、高水平网络成瘾组(20.3%)。以正常网络使用组作为参照组时,低水平网络成瘾组和高水平网络成瘾组均能正向预测抑郁(β=0.33,P<0.001;β=0.75,P<0.001);在高水平网络成瘾组与抑郁间,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均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6(95%CI:0.016~0.120);0.39(95%CI:0.291~0.491),在低水平网络成瘾组和抑郁间,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22(95%CI:0.156~0.297)。结论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网络成瘾,且在高水平网络成瘾与抑郁间,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中介效应;在低水平网络成瘾与抑郁间,仅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网络成瘾 潜在剖面分析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